一半由于天性中对体育的热爱,一半由于死水无澜的生活需要点良性刺激,所以每逢有我喜欢的各种球类、冰雪、体操和跳水等赛事,总是抽时间要看的。这次的多哈亚运会也不例外。多哈和北京有着5个小时的时差,所以动辄就看到后半夜去了。
亚洲的体育,受地域和人种的局限,虽然有它自己的特点,到底很多项目与世界水平相距尚远。毫不夸张地说,在亚洲,具有世界水平的项目大都在中国。所以它的整体水平,比中国的全运会高不出多少,一边倒的比赛简直是很多的。看这样的比赛,心有旁鹜的机会不少,也就悟出了一些比赛之外的问题。
竞技体育,既有个“竞”字在里头,说不得,它就是一项引人们龙腾虎跃、奋勇争先的活动了。但是,体育本身的意义,并不仅仅在于输赢。赛者、观者从中得到的,更应该是一种竞争带来的快乐。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体育变味了。它超出了竞争的范围,渐演变为一种战争机器。国民的个性认识姑且不论,就连堂堂央视的体育评论员,也常常以肆意的口吻去刺激这种偏激、强化这种狭隘。你看,王皓对柳承敏的比赛,他们要说成“分外眼红”,而林丹对陶菲克,则又说成是“冤家路窄”。联想到号称“最有才华”的足球解说员黄健翔在“解说门事件”中那声令人反胃的“意大利万岁!”,心里的反感是不言而喻的。他们不能、也不愿意从单纯体育的角度出发去解说一场正常的比赛,而总要在面对大众的解说里加入他们自己的好厌和感情色彩,把解说变成大众不得不接受的、他们的自我表演。仿佛他们不是体育评论员而是烹调师,不加点过激的调料,这盘菜就不能有滋味,又仿佛他们不是体育评论员而是商品推销员,不制造点感情上的卖点,这个商品就无人问津,所以他们借助他们所占据的媒体的这个有利地形,居高临下地、明目张胆地、肆无忌惮地把他们自己所谓的“激情”强加给电视机前的观众。其情形实在是已经到了让人忍无可忍的地步了!
某体育评论员(之前也是著名运动员、世界冠军)在解说王、柳的单打决赛时,因为王皓前几天已经在团体赛里赢过柳承敏一次,所以竟说出“王皓就是赢柳承敏一百次都不解恨”这样过分的话来。中国人谁都知道,“分外眼红”这句话的潜台词是“仇人相见”。两个不同国籍的运动员,水平接近,交手中互有输赢,这是最正常不过的事情,怎么能跟“仇人”二字搅到一起呢?如果按这个逻辑去推理,此前王皓和柳承敏交手12次,赢过11次,仅仅在雅典奥运会上输过柳承敏一次,柳因此就成了王的“仇人”的话,王又是柳的什么人?中国的乒乓球独步世界体坛已历几十年,常胜将军、世界冠军多不胜数,那他们该有多少“仇人”了呢。这样一想岂不是很可怕吗?在她看来,王皓赢柳承敏11次固然应该,而柳承敏偶尔的赢了王皓一次,王皓就应该“赢一百次都不解恨”,这又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态呢?世界上真的应该有这种只许中国人赢、不许外国人赢的运动吗?
体育评论员不是完人,应该允许有他们自己的不足和欠缺,比如说业务水平和文化素养。但是任何岗位和职业都是有其道德底线的。体育评论员,在私人的时间和空间里,作为球迷,可以有自己自由的看法和说法,但是在面对媒体和大众的时候,就不能随意、率性的演出,应该有一个尽量客观、公正的态度,给观众以正确的服务和引导。这是对观众的尊重,对双方运动员人格的尊重,也是对自己这个神圣的职业的尊重。
黄健翔在经历“解说门事件”以后,已经是“无可奈何花落去”了。无论他签约哪个卫视,这次无奈的谢幕相信永远都会是他一生中的一个阴影了。央视要是不辩良莠的继续贯彻这种用人方针的话,想必“解说门”事件也绝非“后无来者”。央视的形象将在这一次又一次的“门”开“门”闭之中销蚀得千疮百孔,最终玉碎珠倾。
中国古来有“学而优则仕”的传统,但是不能推而广之,弄作个“运动而优则评”。优秀运动员退役后作作该项目的体育评论员,业务水平应该是没问题的,但是随之而来的隐忧是,这些人多是职业运动员,中国的训练体制,导致其在成长过程中缺乏全方位的素质教育,他们的文化素养、社会知识相对不足,胸无点墨者甚多,很多人口无遮拦,信口雌黄,随意发言,时露礼貌和人格上的缺失,足证此举不妥。中国泱泱大国,人才甚多,况很多高校有此专业,央视作为顶尖媒体,不难觅得几个优秀专业人才。这种旁门左道,还是少试为好。再说,运动员退役作体育评论员,先不说是否胜任,首先就有一个影响毕业生就业的问题了。嘻嘻。
话说到这,好象有点离题了。体育评论员只是体育比赛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最重要的问题,还是在于体育本身。体育是人类最高尚、最快乐的活动。它带给人们的,应该是竞争带来的快乐,而不应该是焦虑、敌对、不良的情绪刺激。让我们合着亚运会闭幕式的音乐,一起呼吁体育精神的回归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