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陈亚珍的《十七条皱纹》,正是万籁俱寂的深夜。但是心海里却潮生浪起,溢满了对这本不同寻常的书、对这个有远见卓识的作者的敬意和感动!书中对传统道德怀疑的审视、对黑暗现实无情的鞭挞以及对“五·四”以来虽经大贤一再提出、却苦无良药可医的“国民劣根性”的严厉拷问,实属振聋发聩、令人动容!真是很多年没有读到这样精彩的现实主义作品了。
此前我读过陈亚珍的另一本书——《碎片儿》。《碎片儿》同样是一本很成熟的作品,并曾获多种奖项。但是很明显,《皱纹》比之于《碎片儿》,无论从思想性还是从艺术性来说,都实现了又一次超越!“文革”十年是民族的灾难,这个已有定论。但眼前被日渐丰腴起来的物质生活悉心掩盖的国民精神状态又是怎样的呢?“盛世”的锦被之下,人性的危机、道德的危机、信仰的危机、还有,生存的危机,随着作者抽丝剥茧的笔触一页页越来越深刻地裸陈于读者面前。以中国之大、人口之多、教育水平之发展而言,谁敢说没有高明之士?但是仅从文坛的现状来看,却甚少肯于振臂疾呼之人。常说“作家是社会的良心”,如果大家都沉默,都揣着明白装糊涂,都顾自去哗众取宠、争名夺利、粉饰太平,那么可以说,这个社会的良心也就没有了!从这个意义上说,这本书称得上是伟大的作品!因为它在一派麻木的沉默中振臂而起,大声疾呼,因为它剥去了这个危机四伏的“盛世”温情脉脉的面纱,把它丑陋扭曲的内核展示给世人,力图引起人们的警觉和思索,这就是它的价值所在。单从这一点来说,此书就足以“藏之名山、传诸后世”了。
在无情的揭露和痛快淋漓的鞭挞中,不难感觉到作者的焦虑、愤懑、无奈甚至茫然。书中的人物大都具有典型意义,似不经意实则各有深意,是个鲜活的标本群。从真善美和假丑恶两大阵营的对垒情况来看,真总是被扭曲,善总是被欺压,美总是被杀戮,而假却总是大行其道,丑却总是得意洋洋,恶却更是一手遮天。难免带给读者一种压抑的感觉。但这很明显不是作者的问题。因为,这就是当今的社会现实,是不走样的真实!而且这些问题确实无望在短时间内得到解决。我们不得不生活在这样丑陋的现实社会中,如果再闭目不看、塞耳不听,那将是更大的悲哀了!
但是掩卷回思,悲愤之余,又忍不住击节赞赏了!现在的文坛,有种虚假的繁荣,到处都可看到空虚无聊的媚俗文字,到处都可听到异想天开的胡编乱造,到处都有妄想一夜成名其实毫无根基的梦想,有正义感的作家,有力度的作品,能够审思历史、批判现实的大作确实太少太少。这也从一个侧面折射出了当今社会的形而上水平。中国社会的历史展阅到今天,具有了很多独特的时代内容,如何解决这些现实问题,前人典籍中没有现成的办法和答案,所以一味的钻故纸堆是没用的。中国需要的,正是陈亚珍这种敢直面人生鲜血的作家。一者,记录现实,二者,唤起民众的有效思维。
能感动人的文学作品,无疑是成功的,能直击社会痼疾、呼唤人性回归的文学作品,无疑是令人肃然起敬的。除了作品本身的忧患意识和社会责任感而外,值得提到的还有作者的文字。在本书中,陈亚珍秉承了个人一贯的独特叙事风格和表现手法,沉重的思索之外带给读者极其强烈的情绪感染和艺术享受,所以《皱纹》堪称集文学性、思想性、艺术性于一体的、不可多得的优秀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