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羽出兵攻曹前,原派傅士仁、糜芳为先锋,二人在寨中饮酒时,军中失火烧着火炮,火炮打死本军多人,军器粮草尽被烧毁。关羽即传令斩杀二人。因众人求情,关羽就命武士各杖责四十,摘去先锋印绶,罚糜芳守南郡,傅士仁守公安,并且警告二人说:“若吾得胜回来之日,稍有差池,二罪俱罚!”后来,吕蒙偷袭荆州,傅士仁、糜芳相继投降东吴。在对糜、傅二人的投敌事件上,关羽犯了一系列的错误:其一,二人在失火事件中负有领导失职的责任,在他们受杖责处分心中不服气的情况下,派二人去后方守重城,他们能否极力配合?其二,派二人守重城,却说是罚,使他们对守城工作失去了兴趣。其三,警告是否有必要,得胜与受罚联系在一起令人产生歧义,似乎自己得胜了,二人反要受处罚,这不是鼓励对方要守住城池配合自己前方作战,而是制造一种对立的情绪。
关羽得了襄阳之后,随军司马王甫曾向他建议说:“糜芳、傅士仁守二隘口,恐不竭力;必须再得一人以总督荆州。”关羽说:“吾已差治中潘浚守之,有何虑焉?”王甫答道:“潘浚平生多忌而好利,不可任用。可差军前都督粮料官赵累代之。赵累为人忠诚廉直。若用万无一失。”关羽坚持说:“吾素知潘浚为人。今既差定,不必更改。”吕蒙偷袭荆州后,孙权对潘浚的官职未作变动,依旧让他执掌州事。关自认为知道潘浚为人,但关键时刻这个他素知其为人的人却对他没有起到任何帮助作用。可见关羽识人能力欠佳,又刚愎自用,不听他人劝告。
关羽有勇有谋,可是他的谋只是具体战术上的谋,而不是远大战略上的谋。缺乏远大谋略也是关羽领导行为上的致命弱点。这主要体现在他对“联吴抗曹”方针的深远意义认识不清,缺乏清醒的战略意识。诸葛亮在交割荆州印绶给关羽时,曾向关羽提出两个问题,关羽都作了回答,诸葛亮对回答很不满意。诸葛亮问:“倘曹操引兵,当如之何?”关羽回答:“以力拒之。”诸葛亮再问:“倘曹操、孙权齐起兵来,如之奈何?”关羽答:“分兵拒之。”从关羽的回答,可以清楚地看到关羽认为自己能力够强,一路兵来他可以挡住,两路兵来也照样可以挡住。从而,他也不能够清醒地分析当时的形势,接受诸葛亮“联吴抗曹”的方针,运用政治手段和外交手腕去克敌制胜。
关羽作为刘备、孔明领导下的一名战将,他的优秀无人匹敌;但当他独当一面承担重任时,性格上的弱点使他的才华黯然失色。无论是轻敌、识人不准、用人失误,或是缺乏远大谋略,任何一条对于一个军事将领来说都是绝对不可以有的致命弱点,任何一条都会使战争功亏一篑。
关羽是将才而非帅才,当他被当做帅才使用时是不可能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这是对后世最大的启示。
(三)特立独行,量不容人
关羽恃才傲物,目中无人,使他与很多人关系不和。
刘备初收刘封为义子时,关羽非常反对,认为刘备自己有亲子,再收养义子会造成以后立嗣麻烦;后来,刘备当了汉中王以后准备立嗣,派人赴荆州征求关羽的意见,关羽又再次表明态度,认为刘封非亲子,不能选立,并且建议刘备派刘封驻守地处边远的上庸山城,将其调离成都,以绝后患。为此,刘封对他非常不满,在他困守麦城时,刘封在上庸拒绝对他增援。关羽对刘封的先入为主的态度,是造成刘封拒绝增援关羽的原因,刘封始终都没有背叛刘备,因此关羽的预测是没有什么依据的。
刘备夺取汉中后,封关羽、张飞、赵云、马超、黄忠为五虎大将,使者送来印绶他竟然不接,而对使者当面说:“黄忠何等人,敢与吾同列?大丈夫终不与老卒为伍!”其实,他看不起黄忠是说不通道理的,在争夺长沙时他与黄忠至多是打了个平手,只是由于长沙太守韩玄要误杀黄忠,魏延才救黄忠来降。关羽此刻不愿与黄忠为伍,其实恰恰是说明他对当年未能战胜黄忠一事耿耿于怀。他的这番言语根本没有考虑到会对内部人员的团结造成什么样的影响。
关羽对诸葛亮也出言顶撞。诸葛亮初次用兵时,他在一旁说了许多怪话,不听调遣。派他把守华容道时诸葛亮对他捉曹操有所担心,他对诸葛亮说:“军师好心多!……”这实际是在指责孔明心眼太多,而且立下军令状后他又反问诸葛亮:“若曹操不从那条路上来,如何?”更逼着军师也为他立张军令状。
从他对军师的态度就可以看出,他是除了刘备外根本不把什么人放在眼里的。诸葛亮一向从大局出发不与他计较,但还是对他有意见的,更不用说其他受到关羽轻慢的将领了。关羽对友国人事的态度也是极其傲慢无礼的。对鲁肃“数生狐疑”,制造摩擦;与求婚使者诸葛瑾拔剑相向,辱骂孙权之子是“犬子”,一系列的行为使孙、刘双方的紧张关系更加恶化,最终被孙权杀掉了。
关羽的追随者、崇拜者较多,但是由于他恃才傲物,特立独行,所以即使是本军团中的将领,对他也是害怕多于尊敬的。关羽这样的将领独立地完成军事任务是绰绰有余的,但作为独当一面的领导却是缺少亲和力的不具备将部属紧密团结在一起共同进退的能力。
对于一个集体而言,领导人物与上、下级之间,与同僚之间的人际关系协调与否,是关系到工作计划能否顺利实施以达到预期目标的关键因素。紧张的人际关系往往造成内部人员之间的不信任,做事拖沓、积极性不高。关羽人际关系的紧张,是由他的性格特点所决定的,所以他的失败带给人们的启示依然是领导者要待人以宽,要有谦虚之风,容人之量。
紧张的人际关系是事业成功的绊脚石,是失败的诱因,要想改变这种人际关系,就要从自己人手,培养自己宽容的品格和谦逊的作风。
三、失德之英——吕布
(一)外表雄武,品德败坏
吕布是三国时代武将中的美男子,除马超外,其他人很难与之匹敌。《三国演义》中曾三次描写吕布相貌。第三回写董卓欲废立,丁原怒斥董卓,董卓要杀丁原。这时董卓的谋士李儒见丁原背后一人,“生得气宇轩昂,威风凛凛,手执方天画戟,怒目而视”。这是吕布的第一次亮相,自命不凡。接着他随丁原讨董卓,其形象为:“只见吕布头顶束发金冠,披百花战袍,擐唐猊铠甲,系狮蛮宝带,纵马挺戟,随丁建阳出到阵前。”第五回写他虎牢关前出战,其形象为:“头戴三叉束发紫金冠,体挂西川红锦百花袍,身披兽面吞头连环铠,腰系勒甲玲珑师蛮带;弓箭随身,手持画戟,坐下嘶风赤兔马:果然‘人中吕布,马中赤兔。’”后两次都写吕布的装束,以装束衬人,令人想象其英俊魁梧的形象,第三次描写,还加上作者的一句评论“人中吕布,马中赤兔”,以马衬人,又令读者增加一层想象。
吕布在三国时代是一员猛将,很少有人是他的对手。书中第五回写三英战吕布,吕布被刘备、关羽、张飞三人联合起来打败了。书中开篇写刘关张破黄巾贼寇时,早已点明三人武艺高强,三人联手,才打败吕布一人,吕布的勇武也就不言而喻了,第十六回吕布辕门射戟,古代一般高明的射手也只为“百步穿杨”,而他却于辕门外一百五十步处,插上方天画戟,把戟上的小枝作为箭靶,而且果然“弓开如秋月行天,箭去似流星落地,一箭正中画戟小枝”,由此可见吕布的箭艺超凡。
如果从外表和勇武上看他足可以称为一个人才,但如果从品德来讲,他又貌极美而心极丑,勇极强而德极低。
张飞骂吕布“三姓家奴”点明了吕布的一段不光彩经历:他本姓吕,因为慕荆州刺史丁原之势,认作义父;随即又杀丁原而投董卓,也作义父。他之所以要杀丁原而投董卓,虎贲中郎将李肃和董卓的对话则说得明确。
肃日:“主公勿忧。某与布同乡,知其勇而无谋,见利忘义,……闻主公有一名马,号日‘赤兔’,日行千里,须得此马,再用金珠,以利结其心……”。
结果是一匹千里马,若干金珠,一条玉带,就使得吕布置纲常伦理于不顾,杀掉了丁原。当时丁原和董卓之间的斗争,正义在丁原一方,而吕布杀丁原投董卓,认贼作父,可见他见利忘义,品质卑劣,善恶不分。他归董卓以后,为虎作伥,无恶不作,不仅百姓受其荼毒,就连朝廷百官,也惨遭其害,许多人坐立不安。
董卓权势熏天,拥有重兵,又加吕布助纣为虐,逼得人们不得不想办法除掉他们。司徒王允认清了他们的本质:两个狠毒、贪婪无耻、互相利用的小人,一旦因利益而争夺时,必然无感情可言,最后只能是一个杀掉另一个。于是他就使用了美人计。从此,两个恶徒就围绕美女貂婵展开了激烈争夺,结果吕布杀了董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