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作点点评】第一期
神作点点评是阅文书评团最新打造的书评栏目,以点评好书佳作,挖掘作品内涵为目标。
我们写奶评,并不是为了推书,而是发自肺腑。我们写喷评,也不是为了打击报复,而是真情流露。
我们不能光说这本书好,还要说清楚这本书好在哪里。
我们也不能光说这本书不好,更要说清楚为什么不好。
但我们不能多说,每个人,每一次,只说一个点,就够了。
我们坚信,文学评论有一种强大的力量。我们不能改变作品本身,但是我们能改变您看作品的心情。
今天,是为第一期。
书目:《长安乱》
作者:韩寒
链接:www.*****.coml?bid=212917&sword=长安乱
书评员:紫川然醉月、踏羽、公孙漠、晓残飏、风亭、张弛。
安静的韩寒,如我所看到的乱世江湖
书评员:紫川然醉月
如果冲着武侠的名号去看《长安乱》,恐怕得到的多半会是失望。即使这是一部从第一个字开始就和武侠有关的作品,但也不妨碍它既非传统也非武侠的事实。
提起武侠这两个字,大多数人或许都会在第一时间想到金古大师,想到《射雕英雄传》和《笑傲江湖》,想到《小李飞刀》和《边城浪子》。
几千年的怏怏华夏史,囊括了太多真真假假的江湖传说,当然少不了让人津津乐道的谈资话题。只是少林武当屹立江湖、人人尚武的时代早已经一去不返,如今的我们只能通过脑补,来想象昔日那个辉煌的时代。
一千个人眼中,自然就有一千个武侠世界。
金老先生说,侠之大者,为国为民。
古龙先生说,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
所以在《射雕英雄传》中,义薄云天的郭靖夫妇十年抗金,死守襄阳城,甚至不惜玉石俱焚,完美诠释了大侠二字的担当。
所以在《小李飞刀》中,李寻欢注定是个四海为家的浪子,骑最好的马,喝最烈的酒,交最真的朋友。江湖人,江湖事,江湖了。
不同于以往的传统武侠,从诸位大师的著作看到《长安乱》,气氛就仿佛一瞬间安静下来。不再是金古梁的那个武侠世界,而是另一个纷争喧嚣而又清淡平常的,韩寒式的江湖。
在这里,少林武当依然是武林中领头的门派,但正邪的区分已经不是那么明显。只有市井小民般的勾心斗角,
在这里,神乎其神的传说依然层出不穷,只是大部分都是人多口杂,以讹传讹的结果。
在这里,武功和江湖都是真实存在的,但无上神功都源自杜撰,脱去了水分,就只剩下干巴巴的外壳。
原来两大武林门派的比武,不是用内力发功相抗,而是以暗器决胜负的,败者从高楼上摔下,只是因为一脚踩空没有抓住瓦片。
原来轻功不能飞天也不能上树,顶多让身子轻快几分,脚尖一点,从三层楼跳下来没问题,嗖一下就下来了,但是跳一次要修养三个月。
原来山洞里面没有神秘的功法利器,也不能改变命运,让你热切向往的奇遇并不存在,神秘的山洞可能只是一个堆积了几百年的化粪池。
脱去水分,再脱去传说的华丽外衣,威名赫赫的武林人物和江湖豪杰,也只不过是一群会武功的普通人。
会为了一人一派的私利,用毒计灭人满门;
会因为佩戴刀剑以彰显身份的虚名,把自己弄到大牢里去;
会为了兔子贵还是瓜贵的口角纷争不断,打得头破血流,甚至到最后连自己都忘了自己拔剑相见的理由。
然而就是这样的江湖,让无数人趋之若鹜,哪怕为此经受再多的纷争和喧嚣,都甘之如饴。
看透了,经历了,疲倦了,就只有归隐。
乔峰是这么选择的,傅红雪是这么选择的,小和尚释然也是这样选择的。
或许可以说是殊途同归,但并不是想要就可以真正做到。愿望往往终归只是愿望,有时候越想逃避,就越难以逃避,一日为江湖人,一生为江湖人。无论如何争取,都无法逃脱这个大网,结局注定会是悲剧。
放下书,安静中有些淡淡的悲伤,荒唐的江湖,荒谬的武侠,陌生的人群在这个台子上木偶般地演出。留给我们的,只有一个落寞的背影,在大雪纷飞中渐行渐远。
话人心之乱,问善恶同源
书评员:踏羽
人,向来就是一个集善恶于一身矛盾体。
佛说:善恶只在一念间。这个理论似乎在所有生物身上都能验证,唯独人……
人本身不是一个复杂的生物,但两个人、三个人……就变得复杂了,人越多,就越复杂,复杂了,这善恶也就不只在一念间了。
长安乱……长安乱,长安乱,人却是更乱。
善恶一念间是佛家至理,然而在《长安乱》中,那名扬千古的少林寺,却成了这善善恶恶最分不清的地方。
释然,他本是一张白纸,纯洁无瑕,相信这世间善便是善,恶便是恶,他对善与恶的界限曾经是清清楚楚。他自认生活在少林寺这佛门清净之地,这白纸一般的内心也终将得以保全,却不曾想,善恶这两个极端,也能出现在同一个人的身上,也能出现在每一个人的身上。
他从小到大听过许多的佛理,只是这些佛理,似乎都不再那么单纯,而是夹杂了一些别的什么东西,慢慢地,他明白了,那是对现实的无奈,甚至屈服。
人啊!总是这样的,就算有一个不染世俗的心,也敌不过现实的层层压迫,进而打着文艺的旗号,做着流氓的勾当。
释然的师父就是一个这样的人,他心如明镜,聪明至极;他看得透世间红尘,摸得清人世凡俗;他是一个真正的大师,也是一个俗到骨子里的凡人。他一代高僧受世人敬仰,却说出“少林的东西是旁门左道,武当的东西是邪门歪道”这样的话,他做出许多让人哭笑不得甚至怀疑三观的事情,可是一转眼,却又能说出许多让人卑躬屈膝五体投地佩服的大道理。他似乎很善,也似乎很恶,他是一个矛盾体,却矛盾的毫不违和。
长安乱,也果真乱的惊世骇俗,这少林不但拒灾民、吃鸽子,甚至给自家小弟子弄了一个青梅竹马。喜乐,这个承载了所有人安平喜乐梦想的小女孩,这个在释然看来“社会阅历比较丰富”的小女孩,也是一个集善恶于一身的奇人。
她单纯无邪让人喜爱,偶尔却又说出一句话惊天动地。她卖萌撒娇无所不能,却也会跟着释然翻墙钻洞闯长安。她代表着人们精神上的喜乐愿望,最后却用死诠释了这个愿望所要承担的现实。
人是矛盾的,的确如此,哪怕只是一个人……
人自己就是矛盾的,人多了,那就更加的矛盾了。
师父说的许多话都意味深长,最让人深思的便是那句“你将来会知道,你们两人终究不能共存。”
一起打经念佛、翻墙探险、相濡以沫了十几年的师兄弟,为何会不能共存呢?这么好的感情,若日后不可共存,这本身不就是一件矛盾的事情么?
人与人之间不存在不能共存的,哪怕是一个屋檐,还挤不下两个身子么?
只是人与人之间,向来就不仅仅只是有空间而已,正因为如此,正因为有了许多其他的东西,才使得人与人之间不能共存,才使得这善恶不只在一念间。
一个朝堂,一个江湖,究竟孰善孰恶?这是释空和释然所不得不背负的现实,他们因此不可共存,却终究得不到一个答案,分不出一个善恶。
金钱、名声、权利、情感……现实中有太多的东西,染黑了佛土中那一片澄明,将一个人的面目变得复杂、扭曲,戴上一个又一个的面具,直到再也找不回自己,然而这些面具中,善的、恶的,都不曾少过。
《长安乱》中最后说:你最终要回到现实。
你最终要回到现实。是的,人最终做不到最初所想的那一个自己,或是单纯、或是简单、或是看得透红尘一念成佛,或是善恶分清……都不可能。人的矛盾不来源于这个世界,也不来源于这个江湖,更不来源于朝堂。
而是,来源于自己的心。天下不乱,长安乱;长安不乱,人心乱。
心中有佛,何处都是一片净土;心中有魔,处处都是一片污泽。人或是一个魔,心又怎能不乱?人又怎能不乱?
何处是净土?何处又是污泽?
佛说:一念成佛,一念成魔,善恶只在一念间。
人说:我为这个世界而善,我为这个世界而恶。
自古英雄乱世出,乱世哪有这么多
书评员:公孙漠
古往今来,关于人之初,性本善还是性本恶的问题,就各有说辞。个人认为,人本身是存在劣根的,就像懒惰。
《长安乱》或许有些人是熟悉的,有些人是陌生的。大概的故事就是一个和尚游历江湖,认识江湖的过程。
故事从一开始的少林和武当之间的比武开始着笔,这场比武让人很无奈,没有很激动人心的角逐,没有声势浩大的助阵,没有刀光剑影激烈的争夺,但却让人引不住停下阅读的速度,思考所谓的江湖,所谓的人性。深入阅读,就越能看到《长安乱》中的人之劣根,也可以说是“理所当然”。
首先是我对于江湖定义的改观,在我的脑海中,江湖上有白衣少侠,一剑一萧仗剑走天涯;有深藏不露的街边乞丐,一副痞子模样,却能在关键的时候,解决掉麻烦事;有风流潇洒的偷心采花贼,但是在遇到真心爱的女子时,却能抛弃一切……
但是在《长安乱》中,我看到的是一群吃饱撑的没事找事的人,打着“天下长安”的幌子,让天下变得不安。
所谓江湖,不过如此,但也不光如此。乱世出英雄,大家都希望能成为英雄,所以就有了乱世!
然而在比赛过后,是主角小和尚的回忆杀,是从五岁那年到现在的回忆。和尚经历两世的苦难,换回了今世的“光明”,然而,这真的是光明吗?
小和尚走出少林寺之后,是迷茫的,就像许多刚刚走出大学的学生,不知道自己要干什么,不知道自己何去何从,不知道自己下一个落脚点在哪里。
这种迷茫和无措很煎熬人的内心。
然而,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呢?
小和尚说自己自五岁来到少林寺一直在接受别人安排好的路走,但他的师父却说不是,在少林寺学习的是因为知道这些东西将来会帮助到自己,知道自己有一天会离开少林寺所以做好了准备。
对于这一种回答,确实让人无法反驳,我们在学校里学习是因为知道将来能够帮助到我们,然而刚走出校门的那种紧张无措也真实的存在着,我们走到也是一条被别人安排好的路吗?
人有一个劣根,常说如果……,如果我选择了不同的道路,是不是就会有完全不一样的情况,早知如此何必当初?
人在无助的时候,经常会想当然。
然而,让我印象深刻的是武林盟主的争夺战。
在第一次武当和少林的比拼中,武当赢了,但因为没有梯子爬下屋顶,活活饿死了。后来小和尚游历江湖,再次遇到一次武林盟主比赛,一东洋人士赢了,但下一秒身中暗器数百,死了,比赛再次重新开始……
当上盟主的那一个瞬间,就变成了死人,这似乎成了一个诅咒。
然而,人们还在为这个位子拼的头破血流。
让我印象深刻的,还有百姓对于这两次比试的态度,真真切切的随大流,真正切切的愚昧。
人多是非多,重点不是有多少人,而是有多少愚昧愚蠢的人装作一副高尚智者的模样,说一些好不负责任的话。
第一次武林盟主争霸赛,是武当和少林派系与派系之间的争夺,而第二次,就成了全武林全江湖的事情。
武林盟主之位,就是这么诱人。为什么诱人呢?因为大家都向往那种一呼百应的感觉,因为大家都有虚荣心。
人,终其一生也不会做到无欲无念无求。
从《长安乱》中看到的是一种比较负面的情绪,但是却又有很多让人不得不思考的地方。
人本身所拥有的好奇心,懒惰心理,明明愚昧无知却因为虚荣心争强好胜所以整出一大串麻烦事情,这就是人类。
这正是人类!
就像小和尚师父说的,少林制作暗器,顶多叫做旁门左道,而如果是武当,就成了邪门歪道。
虽然两个词差不多,但相同的事情在不同的人视角中,就会不同。
因为人类是一个感性的动物。而在看问题的时候,经常带着个人情感。人在看人,看事情,会偏袒自己写一方,贬低他人,“护短”这个词,就是由此而来。
人性本恶,可以为了自己的一己之利损害成千上万人的记忆,人性虚荣,为了面子可以做一些完全“没面子”的事情,人性本贱,总喜欢小事变大,大事变超级大!
我不知道各位读者从《长安乱》中感受到了什么,我所感受到的,就是如此。
这也是为什么学坏容易,学好难!毕竟,人性本贱!
俗人心中的少林
书评员:晓残飏
提起少林,我首先想到的是《天龙八部》中的少林,很遗憾的是没有完整地看过原文,此处仅以影视剧作为比较,如有偏差,还请见谅并不吝指出!拜谢。
《天龙八部》的少林,实在不算是多么高大宏伟的形象,从被带头大哥忽悠,以少林为主的中原高手,围攻无辜的乔峰父母,到少林主持玄慈触犯戒律,生下虚竹,乃至于那个看守菜园的面目可憎的恶僧(对不起我忘记名字了。)
但整体来说,少林的形象在《天龙八部》中,仍然是一个信仰佛教的武林门派,身为少林子弟,虚竹视清规戒律为人生信条,所以被逼破戒的种种桥段令人印象深刻,金老笔力卓著,将佛教徒信仰崩溃的那一瞬间的心理,描写得淋漓尽致。与此同时,另一个犯戒的人,也没能逃脱责罚,少林主持玄慈,选择了领受杖责而死。
仅这两个剧情,少林的印象已经刻下,少林遵守的正义和规则,虽然迂腐,但并非是己之正义,而是佛教所遵守的一种正义。只是人有七情六欲,佛陀不能免俗,金老大胆写之,方显真实。
但《长安乱》果如作者所说,不是一本武侠小说,只是一本普通小说,韩寒笔下的少林,没有正义,只有俗人。
比武输了,拿掉了梯子,让武当的当家在屋顶生生饿死。
天下饥荒,少林闭门自扫,见死不救,而主角的师傅,甚至能说出:“我情愿外面的人全都死了”这样的话,方丈甚至能面不改色地要求喝鸽子汤补补。
少林自己做的暗器叫旁门左道,武当自己做的暗器便是歪门邪道。
一起侵权事件,打着神灵的名号,被侵权者竟被侮辱亵渎神灵,城南示众,而方丈甚至于勃然大怒,觉得罚得太轻,一直责问是谁向衙门托的人说的情。
一桩桩一件件,如此少林,算得什么少林,假若这是一个铁掌帮,或是什么不入流的门派,倒也罢了,但少林二字,在我国人心中,早已根深蒂固。
即便和这偌大的名号无关,仅仅信仰佛教这一点,也丝毫没有体现。
一时间不由想到读书的时候,一度不喜僧人,自隋文帝起,出家者日益增多,僧人不事生产,蜗居寺庙,靠香火为生,这种模式,和寄生虫有何区别?
但僧有假僧,也有高僧,无疑,少林在我们的心中,应当是属于后者,无论他们坚持的信念和正义,在我们看来是多么迂腐,可笑,但至少他们坚持着,但坚持本身,不论对错,总会让人觉得敬佩。
可这本书中的少林,没有坚持,他们的正义是彼之正义,即,我是对的,你们都是错的,且这个“我”,非佛非教,只是个人的“正义”。
身为普通人的我,同样没有见过什么是武林,也不知道什么是少林,但我愿意相信,那么多少林僧众,总有人是在遵守清规戒律的,总有人是真心信仰佛教的。
可是韩寒似乎不相信,他以非常庸俗的想法,写着他心中的少林,写着他心中的僧人,他似乎觉得,根本没有所谓的僧人,也不存在所谓的少林精神,所有人都应该是庸俗不堪的凡人。
《天龙八部》中的少林,可恨也可敬,但《长安乱》中的少林,乃至整个武林,不足一哂,只是一群庸人,俗人罢了。
乱世中的长安,是梦中的一间房
书评员:风亭
怎么说呢,虽然《长安乱》被划分到武侠小说当中,但是当你认真的看完这个本初期看起来有些凌乱的书后,再安静的回味片刻后,你会发现,其实所谓的武侠不过是一个字面上的含义,这本书其实只是一部简单的青春回忆录。
故事中的主角释然是个来历神秘且有着独特能力的人,从小生活在少林最大的寺庙中,有着一个总是说话很神秘但是又很搞笑的师傅,以及一个酷爱制作暗器且还是当朝太子的师兄,当然还有一个从小青梅竹马长大的叫做喜乐的女孩。
在五岁前释然的记忆是空白的,在五岁时释然亲眼见证了一场大乱,少林与武当的绝世比武,可惜结局却是以滑稽可笑的胜者被活活饿死而收场,因此导致了天下大乱,于是这这乱世中,上天给释然送来了喜乐。喜乐其实开始时没有名字,喜乐这个名字是少林弟子在饥荒之年花费两个时辰的精力讨论确定的,因为这个名字一向团结的少林弟子还差点动起手来。最后,这小姑娘背负着大家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正式定名为“喜乐”。
至于后面的故事,则都是喜乐伴着主角一路走完的,两个人漫无目的的游走,认识了一个甚至连名字都不知道的老头,给了释然一把厉害的剑,然后靠着神剑,释然报了少林的屠门之仇,又意外之下的夺得了武林盟主的位子,然而一路走来,在经历了喜乐被万永绑架威胁放下武林盟主之位后,释然才发现其实他并没有什么远大的追求。
他所想的无非是伴着喜欢的女子,走远一点,盖个房子,远离长安的繁花似锦,安静的生活。
就像他在五岁时说的:天下所有的事都不及我对喜乐的兴趣大。
因此,他们来到了小树林,盖起了一间小房子,在平静的生活中等待着一个小生命的诞生。
然而一个生命的诞生必将预示着另一个生命的陨落。
当喜乐生下孩子而离去的时候,释然还是那么的安静,就像喜乐那样安静的离去,甚至都没有难过。
就像喜乐说的:我看见你高兴,我就高兴,看见你难过,应该就会难过,可是我从没看见你难过过呢。少林死了那么多人你都不难过呢,我偷偷哭了很多次。
不过你从不难过是好事情,至少在我记忆里,你还从没难过过一次,这说明你还是不一样啊。哈哈,你说,我如果要死了,你会不会难过啊?释然摸摸喜乐的头:我都难过很长时间了,只是没有表现出来。
还是这么安静的对话,在临死之前。
直到最后作为一个孩子的父亲,释然不得不狼狈的去做个杀手养活自己的孩子,他依旧还是表现的很平静,就像他因跟无灵要杀同一个人而相遇相争的时候,他说:因为我要养活一家。
故事的末尾,就在这平静中的杀手生活中,刘义找到释然想推他做皇帝,他提供的一个条件是献给释然一个叫“米豆”的女孩。
释然问:怎么叫这个名字?
米豆说:不知道。家里的愿望吧。
释然说:米豆。像喜乐一样,都是愿望。
当然结果是否定的,释然当然是拒绝了刘义的意见,因为从始至终,他的追求都没有变过,还是那个简单的愿望。
走远一点,盖个房子,长安无事。
虽然韩寒独特的风格使得文章的开头对话看起来比较搞笑,但是在通读全文后,你不得不发现,其实韩寒始终还是在刻意的营造一种安静的氛围,比如说主角始终安静的表现,江湖中始终安安静静的相爱相杀,直到最后一切尘埃落定,主角的故事还在安静的生活着。
而至于为什么韩寒会在如此乱世的背景下写一个安静主角的一生,我想或许是在祭奠我们曾经逝去的青春吧。
因为在我们曾经青春的冲忙中,我们一直处于无奈的接受,以至于在我们平静的表现下,其实都隐藏着一颗苍白无助,无处安放的心。我们迷茫,我们在人潮散去是油然而生的孤独,以及那颗无时不刻想要寻求安定的内心。
就像主角释然一样,我们只是想要在那一段时间中,找一个地方,盖个房子,安静的生活。
有江湖的地方,无非是平凡的人生
书评员:张弛
韩寒是在第一次新概念作文大赛上成名的。当初的翩翩少年,文笔老辣思想深刻,能写出成熟的文字和卓越的见解,甚至有人称呼他“少年钱钟书”。
到了现在,他既搞赛车又搞导演,成为知名公知,乃至于混上了时代周刊的封面人物,着实不同凡响。
但不管时间如何变化,我始终觉得,这么多年来,韩寒都没有变。在骨子里,他依然是那个手捧《围城》,心思细腻的上海小青年。
这么说并不是贬低他,而是《长安乱》这本书带给我的感觉。
《长安乱》的故事非常短,区区16万字,不管是从什么标准看,都是一个短篇小说。
小说的故事、人物、背景非常简单,简单到一句话便可以概括:武功高强的少年初出江湖有惊无险夺得武林盟主,然后老婆死了,带着孩子度过余生。
这个故事是一个悲剧,然而在开头的部分写得很喜庆。这种风格并不罕见,如电影《美丽人生》、《大话西游》,都是如此。以前篇的喜剧来衬托后来的悲剧,达到戏剧化的震撼效果,是十分常见的手段。
在前半部分喜剧的写作中,处处透露着韩寒模仿钱老风格而现在已经自成一体的“韩式幽默”。描写古代的故事时,他写了很多现代人才会懂的段子。这是常用的喜剧解构手法,譬如王小波的小说《红拂夜奔》、或者电视剧《武林外传》,也都采用了这样的手法。
而在后半部分悲剧的写作上,文章一改前面的轻快明了,采用了一种和缓沉重的倒叙手法。这样的写作手法,很快把读者拉入了沉重和悲伤的气氛中。
用韩寒自己的话来说,他总是觉得语言比剧情重要。个人认为,这是传统文学的优点,也是传统文学的病根。说它是病根,是因为传统文学往往剧情偏弱,导致我们读完了感觉没什么意思;说它是优点,是因为传统文学对意境的表达很有深度,导致我们读完了又觉得,原来这文章还有点意思!
《长安乱》给我的感觉,就是如此。
那么,这本书的意思究竟在于哪里呢?
除了语言和文字之外,我想,大约便是对于江湖、对于人性、对于社会的一种解构和思考。
为什么江湖中的侠客拥有高强的武功?为什么江湖里的豪杰都那么有个性?为什么江湖里的纷争都那么激情四射?
其实,那都是一种传说,真正的现实、真正的生活,不过如此。
释然是武林盟主,是天下第一,没有人打得过他,连皇帝都是他的师兄。可是他最想要的无非是一间房,一个妻子,一场平凡的人生……然而这平凡的一切,他却得不到。
本书的意境,在于对轰轰烈烈的人生解构之后回归的传统生活。
难怪韩寒要说,这是他在马来西亚赛车的间隙所写的一个小故事。
故事的背后,是不是也是作者本人的真情流露呢?
都说有人的地方就是江湖,其实有江湖的地方,无非是平凡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