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辱可易焉。
光荣和耻辱可以随时改变。
主动让权是智者的行为,他们看透了世事,悟透了人生,他们放弃的只是人生的皮毛而已,却因此保住了人生的根本。荣辱可以随时改变,关键是要度势在先,不为恋权而使自己迷失方向。其实,让权并不是什么耻辱,掌权也未必是荣耀,人生重在有为,这才是赢得不朽名声的唯一倚仗。
早做决定的董仲舒
西汉武帝即位后,下诏推举贤良之士。董仲舒应召,有人问他说:
“先生自办学堂,志在育人讲学,难道先生的志向变了吗?”
董仲舒回答道:
“我的志向是救国救民,未曾有半点改变。先前我教导弟子,乃是志不得伸所采取的权宜之策,如今新帝诚心求贤,势已大变,我又怎能无动于衷呢?”
武帝召见了董仲舒,当面向他说:
“得到天下的符命是什么?灾异变乱因何而起?性命寿夭为何不同?”
董仲舒一一回答道:
“臣据《春秋》所载前代之事,察知天与人的关系十分值得敬畏。国家无道,上天便发生灾害予以谴责;若不省悟,上天又生出怪异予以警告;如果还不改正,上天便让人败亡。由此观知,人要安身立命、成就大业,首先要度势而为,不可强求。不能正确研判形势,顺其天道,灾异变乱必起,人也难保善终。”
武帝十分惊骇,再问道:
“朕听说虞、舜整天优游于深宫内苑,垂拱无为治而天下太平。周文王日头西斜还顾不上吃饭,海内却得不到治理。帝王之道本应相同,差别为何如此之大?”
董仲舒解释道:
“人要自存,先要度势,何况帝王之道呢?对形势失于判断,便会造成种种谬误,祸自难解。帝王重在任贤用能,而不是事事自为,这是形势使然。岂会因一人而改变?认识不到这一点,纵是周文王也会劳而无功的。”
武帝释然,脸上欢悦。董仲舒见此,进而进谏道:
“陛下亲自耕种田地,作为农夫表率,早起晚睡忧念万民,思虑往古而务求贤能,这便是尧、舜的用心。陛下既知度势用贤,尚要劝勉士人而砥砺其行,假如不早培养士人而要求贤才,好比不雕琢璞玉而求其文彩美观,这是不能尽美的。”
武帝听之动容,忙道:
“先生有何高见,尽可一一道来。”
董仲舒对答道:
“陛下若招贤才,重在养士,陛下的当务之急是要兴办太学。太学是培养士人的关键,亦是教化的根本。如能做到这一点,那么陛下的大业可成啊!”
武帝连声赞好,言道:
“先生洞悉时务,深得要领,朕一定会记在心上。”
董仲舒又提出独尊儒术之说,武帝听罢,亦加采纳。
董仲舒被武帝任命为江都易王之相。易王是武帝的哥哥,一向骄横无比,恃勇好斗。董仲舒每每劝谏易王说:
“为王者重在仁德服人,何必以勇力示人呢?自古勇不胜仁,此乃大势,王爷不能不察啊!”
董仲舒又以古时事例详加解说,用心劝导,终使易王改过。
董仲舒为人廉洁正直,敢于直言,很快就招来了小人的诬害。一次,董仲舒推测吉凶,被主父偃上奏武帝,进以谗言,险些丧命。
大臣公孙弘嫉恨董仲舒的才能,别有用心地举荐他辅佐残暴的胶西王,想借胶西王之手除掉他。
董仲舒几经思量,他痛苦地对家人说:
“我想辅佐帝王,成就一番事业,谁知天不佑我呢?现在形势愈来愈险恶了,我若不退,必将遭难呐!”
家人疑惑道:
“大人仍受重用,未见异常,这样求退是否不智呢?”
董仲舒笑言:
“雨未来,风先至,不知其理,焉能存留呢?何况荣辱时时在变,不早做决定就无法掌握主动了。”
董仲舒毅然辞官,回乡专心治学著书。最后,他年老寿终于家,以博学多识传名后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