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34年11月9日上午11时,蒋介石在宋美龄、邵力子等人陪同下由太原来到河边,沿着弯弯曲曲的花牙嘴绕道并肩向阎府走来。这时围观的人们发现了蹊跷之事,这一行人到阎府为什么不走石沟街大道却要从这弯弯曲曲的花牙嘴绕道进入阎府呢?原来,阎锡山心中有鬼,他的东花园刚建好,耗资巨大,规模空前,生怕蒋介石看了说他腐化奢侈,遂派人将去东花园的大路用柴草堵塞封死,而让蒋介石爬坡翻梁从文昌堡门进入都督府。在午间,阎府在东大厅摆了定襄五台一带最高档次的盛宴,即五盔四盘宴请了蒋介石一行。主食是当地的馍馍、油糕。蒋氏夫妇是南方人,第一次品尝晋北的饭菜居然也吃得有滋有味。抱病多时的阎老太爷体力不济,难以行走,便由下人用椅子把他抬到都督府门外迎接。蒋介石见了老太爷分外恭敬斯文,口称“老伯”,连鞠三躬,把个老太爷惊得不知所措。蒋介石河边之行后,老太爷不到一个月就去世了,周围老百姓传说老太爷实在是没福气,承受不住委员长三鞠躬,所以不到一个月就去世。饭后,阎锡山正欲安排老蒋夫妇午休,谁想蒋介石乘兴登得一楼“赏景”。老蒋登楼一看,心想好个阎老醯,这几年不声不响地搞出这么一大片来,看来,这阎老醯虽说是兵败于我,但雄心不老,今后我得多加小心啊!
阎锡山故居以门多径幽着称。俗语说:“阎锡山的门子数不清。”所以在整个建筑布局上有一个特点,就是门、路特别多。无论是早期的民居或是晚期的楼堂,到处都有门,到处都可以进出,着实让人产生一种神秘莫测的感觉。
三、新南院、车马院、长工院、穿心院新南院修于1914年,因为这个院落的方位位于阎锡山都督府南面,所以当时阎府的人们也叫它南都督府。
在1913年修建的都督府完工之后,为了扩大其府第,阎锡山便将周围刘姓人家的几处院落花重金买下进行扩建,新南院就是其中之一处。新南院修成之后,阎锡山对室内室外稍作装修、油饰,就让他的姨太太徐兰森和孩子们搬进来居住。在1915年阎锡山又建成上将军府,他的元配徐竹青和姨太太徐兰森就都迁入上将军府居住,新南院便空出来。
新南院空出来之后,按照阎锡山的意思,就将它改做了高级客房,专门接待阎府的重要贵宾。现在室内的家具陈设,就是按照当时的样子布置的。这里有红木床、太师椅、翘头案、八仙桌,还有当地自产的羊毛毡,炕围画也颇具特色,画了很多美丽的民间传说、戏剧故事,充分表现了当地的风土民俗。在民国年间,当地有这样一首民谣:“仰尘房,砖墁地,八仙桌子太师椅,双喜窗棂炕围画,神仙住下了也不想离。”反映了当时显贵人家的富裕与流行装饰。
与新南院紧挨的这个院落叫车马院。车马院是根据阎锡山当年的马号原貌复建的。当年阎府喂养着不少马匹,还有好多辆马拉轿车,是专门供府上人外出时使用的。
马拉轿车在晋北一带是很有讲究的,其制作材料一般多用榆木。因为榆木有很强的坚硬度,又有极好的柔韧性,不易损坏,经久耐用,因此这马拉轿车大都用榆木制作。个别特别富裕的人家也有用核桃木制作的。其车箱的样式别具特色,有拱形的,有长方形的。车箱的四周都雕有吉祥图案。车箱的前方多挂绣有吉祥图案的绸缎轿帘。马拉轿车只有富裕人家才有,一般老百姓是坐不上的。据说,阎府当年就有十几辆马拉轿车。
阎锡山的父母及夫人外出、走亲、串友、赶会多乘坐马拉轿车。
院里陈列的是车马挽具,有坐、弓肚、套缨、绳线。还可见到马厩和喂马的草料槽子。
与车马院相邻的是长工院,顾名思义,就是当年阎府的长工、佣人居住和劳作的院落。此院院门向北,有7间正房,6间南房,都是普通的平房。
1911年阎锡山当了山西都督以后,在全省各地开设了许多商号、银号、工厂,阎父在老家高价买了500多亩好地,雇用了6家佃农为其耕地。阎府给这6家佃户每家配备了铁轮大车一辆,耕牛一头,骡子一匹,并提供饲草、饲料,以及籽种、肥料等,让佃农们春种秋收种庄稼。秋后,阎府与佃户分粮,一开始是按“三一”分,就是阎府占三分之二,佃户占三分之一。到民国20年改为“四六”分,就是阎府得十分之六,佃户占十分之四。一般情况,这些佃户都在各自家居住,耕种劳作也相对比较自主。另外,阎府中也雇用了不少吃住在阎府的长工,这些人除了为阎府种地之外,还要为阎府干些里里外外的杂活。
现在,这个院子里的磨坊、石碾、水井,以及一些生产、生活用具,都是当年晋北、五台、定襄一带生产、生活的见证和缩影。
碾子,是将谷物脱皮成米的工具。把谷摊在碾盘上,套上牲畜,拉动石碾不停转动,便将糠皮脱去。然后用米扇车,把糠皮与米粒分离开来。
磨坊里面安装有一盘石磨,能把小麦、谷子、玉米等颗粒粮食磨成面粉。石磨很重,一般也是用牲畜拉动的,穷苦人家则多是由人来推磨。
在阎府的27个院落中,穿心院是一个很特别的院落。阎府中别的院落只有一个院门,而这个院子却有两个院门而且是同一条轴线上东西对开,因此阎府的人们就把它叫做穿心院。这种建筑格局在晋北地区是很少见的,是违反当地习俗的,说得重点就是犯禁。当地风俗以为一个院落相对开两个院门,对院主人非常不吉利,会出大凶事,有血光之灾,不聚财,意思是说钱从前门进,又从后门出。而阎锡山却偏不信这些理,他认为习俗只可以约束普通老百姓,而作为一等侯爵、大都督的他反其道而行之不仅不会出凶事,而且还能逢凶化吉,变大凶为大吉。其实,当时阎锡山主要是考虑出入方便,出西门可通都督府、车马院,出东门可通上将军府、二老太爷府,这样在这个院中相对开两个门就成了“左右逢源”、“上下通达了”。
穿心院当时居住着阎府比较重要的佣人。二管家李登荣(当地人称李六),就是在这里居住和办公的。大管家阎锡祚是阎的亲近本家,又与阎锡山是同辈,所以一般情况,不会在这里居住。这里曾经还住过阎府的女佣和阎锡山的副官。
四、二老太爷府、五姑娘阁楼与红楼二老太爷府,所谓二老太爷就是指阎锡山的叔父阎书典。据村里老人们回忆,这处院落是阎家祖上的老院。早年,阎锡山的祖父阎青云就在这里居住,当时没有这么豪华气派,只有十几间普通平房。阎家的大部分子女都在这个院子里娶亲成家。
这座二层小阁楼就是五姑娘阎慧卿住过的闺楼。这座小楼,传说是二老太爷专门为五姑娘修的绣楼,上下两层,有砖砌的台阶供上下通行,
面积不大,偏居一角。经最新权威考证,小楼方位是吉星所在,应该为吉星楼,不大可能住人。从当时生活状况来分析,也不可能让这位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的五姑娘独居小楼,由此看来,这还需要进行更深入细致的考证和调查了。她死时年仅39岁,她的结局给世人留下了神秘的印象。
这座被当地老百姓叫做红楼的三层大楼,名字的来历还有待考证。这座楼的楼顶原来跟其他建筑物一样,也是插飞挑檐,通板瓦结构,人是上不到顶部的。当年阎锡山也在上面居住过。1937年9月,日本侵略者进犯山西,两个月后太原沦陷。河边阎府也驻扎了一批日本军队,使这座楼遭到了严重破坏。现存楼房的上两层,是解放后由设在这里的忻州地区荣军疗养院重建的。
这组气势恢弘堂皇、格局变幻谲奇的近代建筑群,以鲜明的民间民俗色彩和中西结合的建筑艺术风格,显示了其独特的文化价值和美学价值,其中尤以一组组精湛绝伦的石雕、木雕、砖雕而使中外游人留恋忘返。遍布各主要建筑物下面的地道、地下室,又将这座历尽沧桑的旧居蒙上一层神秘的面纱。
近年来,路过或专程到旧居拜访、参观、游览的着名人物越来越多,阎锡山的一些亲属故旧、部下、随从也纷纷回国来旧居探亲观光。在此,真诚地邀请海内外游客朋友们能亲临阎府,以了解历史,体会这座深宅大院的精美建筑及其文化内涵。
(第三节)阎府的建筑风格
阎锡山从1913年前后到1937年抗战爆发后的20多年里,在河边村除修建了祠堂、陵园、学校、商店、医院、慈幼院等公共设施外,还修建了30多座院落,近千间房屋。这些建筑,可以分为三部分:文昌堡的都督府、得一楼、上将军府及二老太爷府等七八个宅院,属于20世纪20年代中期建筑;东西花园属于20世纪30年代的晚期建筑。这些建筑,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变迁,现在仍保留有27个宅院、700多间房屋,占地面积达33000多平方米。现存的这些建筑,只包括早期文昌堡的主要宅院和晚期的东西花园。1986年8月,山西省人民政府将其定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曰:阎锡山故居。
阎府的建三筑风格一、大而不乱错落有致阎锡山故居,可分为民居与府第两部分。这两部分建筑紧密相连,依地势而建,虽然不属于同一时期的建筑,但却给人以浑然一体的感觉。
占地面积达50亩之多,让人感到规模宏大,但大而有序,布局和谐,错落有致,雄浑庄严,富丽堂皇。
二、风格多样别具情趣阎锡山故居既有茅屋窑洞,又有亭台楼阁;既有西式大楼,又有中式庭院。这些建筑,有平房,有窑洞,有瓦房,有楼阁,式样迥异,各具特色。东花园、西窑洞与南窑洞,外表相同,内部结构却不一样。红楼、得一楼、绣楼、哨楼,各具形态,无一雷同。就连排气孔、烟囱都别出心裁,花样翻新。全部建筑几十个院落、几百间房屋,找不出两个相同、两间一样的,即使外表相同,也同中有异,异中见同。整个建筑既富异趣,又不失整体美感,它融中国北方近代建筑特色于一体,是一本建筑文化教科书,也是一座建筑博物馆,极有研究观赏价值。
三、工艺精良巧夺天工在阎府建筑中,令人叹为观止的,是数以千计、精湛绝伦的石雕、砖雕和木雕。无论是庭堂上的龙翔凤舞、海浪旭日、祥云集瑞,还是宅院中的五蝠(福)捧寿、松竹梅兰、琴棋书画,以及民间流传的富贵连枝、年年有鱼、福寿双全、忠孝故事、传奇人物,都栩栩如生、惟妙惟肖。粗略看去,现存雕刻有许多已残破不全,但仔细观察,仍可领略其艺术风采,使人有如进入艺术之宫,目不暇接。国家建设部原副部长李景昭和着名物理学家杨振宁观览后,一再称赞其高超的雕刻艺术。现代一些着名的石木匠高手,经常来这里观摩仿制,这些雕刻成为他们学习、研讨、提高的范本。有人说,看这里的雕刻是一种享受,这话一点也不过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