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外国语学校 何云春
著名作家毕淑敏曾说:爱是一滴甘露,亲吻干涸的泥土,它用细雨的温情,用钻石的坚毅,期待着闪着碎光的泥土的肥沃;爱不是人生中的凝固点,而是一条流动的河。有时候,我们的一句话,一个眼神,课堂上一个恰当的设计都会深深触动孩子们的心灵,成为影响孩子成长的那一滴小小的甘露。
爱是永恒不变的话题。当今世界,科技突飞猛进,经济飞速发展,“爱”也随之产生了细微的变化。尤其是子女与父母间的爱亦存在诸多问题。现在的独生子女,集万千宠爱于一身,难免养成骄纵放任的不良习惯。作为子女更是认为父母爱自己是天经地义、理所当然的。这种现象应该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人之所以为人,起码应该学会如何去体会感悟父母的爱并懂得回报。
最近一段时间,中央电视台制作以“感恩”为话题的系列节目,采访众多名人背后不为人知的感天地、泣鬼神的父母之爱的故事,意在号召人们学习爱,懂得珍惜爱,懂得回报爱。
人在不同的生长阶段,父母给予我们爱的内涵也在发生不同的变化,我们与父母的矛盾冲突也在发生变化。究其原因,是作为晚辈的我们,没能很好地去理解并传承这种爱。作为教育工作者,很有必要让学生明白,在人的不同阶段,父母对我们爱的具体内涵是什么,我们该用怎样的方式去珍惜,更好地报答父母。
没有无私的自我牺牲的父母的帮助,孩子的心灵将是一片荒漠。让孩子们感悟不同时期父母对子女的爱以及子女如何去把握这种爱,进而理解父母的爱、懂得去爱、学会去爱,成为我思考的一个主题。于是,我策划了一次以爱为主题的班会课,收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我以学生的情感体验为主线,让孩子们在情感体验活动中,感知人一生不同阶段不同的情感获得:幼稚时期——悉(熟悉);少年时期——习(学习);中老年时期——系(维系、经营),最终归纳提升到“惜”(珍惜)上。在歌声和现场互动中,我号召每位同学学习理解爱、把握爱、学会爱,并回馈爱。
上课了,温馨的音乐响起,同学们进入美妙的情境,两位同学为一组,体验不同时期我们对于父母之爱的不同体会。
体验完后,同学们分享的过程让我兴奋:
“小时候,我们在父母的怀抱里,感受到的是温暖、幸福、安全、自由自在、快乐……”
“青少年时期,我们更多的是想获得一种平等、独立、自主、空间感……”
“爸爸妈妈老了的时候,我们成了保护者,他们成了被保护者,就像当年他们保护我们一样,这时候的我们有了一种自豪感、责任感……”
“小时候,我们很依赖父母,只要有妈妈在,哪怕只牵着一根手指头,就足够安全、温暖了;进入青春期,我们开始有了独立的渴望,对父母之爱忽略了;提前体验中年期,可以让我们在感知父母艰辛的同时,更懂得去关心父母。不同时期,我们对爱的认识理解是不一样的。如何去把握呢?我们得做个有心人了。”
同学们的发言着实打动了我,为了让他们更深切地体会到,在自己很小的时候,父母就已经给予了太多太多的爱,我出示了一组幸福的童年时代照片,配上动感十足的音乐,同学们的脸都笑成了一朵花。
鸦有反哺之孝,羊有跪乳之恩。以当时的年龄特点与智力,孩子们对于爱的体验,更多源于一种生命本能的驱动,是对母亲、对母爱自然而然熟悉的过程。只要没见着妈妈,就会哭喊着找妈妈,从妈妈那里,孩子们看到了世上最熟悉的欢颜,听到了人间最熟悉的笑语……
当然,每个人都要长大,随着年龄的增长,个头的长高,同学们的思想意识也在不断发生变化,不再像小时候那么依赖父母了。父母呢,也不会对孩子完全放手,势必会导致一些矛盾冲突。接着,我出示了一些平时教育工作中收集的带有普遍性的家长和学生的语言。
家长如是说:
“现在孩子大了,越来越不听话了,你说这天凉,让他多穿件衣服,他都给你较劲,真让人生气。”
“我那孩子什么话都不跟我说,与同学抱着电话却能聊上两个小时。你关心关心他吧,他还嫌你烦。”
“我那孩子更绝,与我说话从来就只有一个字:‘嗯’。”
学生如是说:
“我也不知道怎么回事,如果她不说,我还可能加件衣服,可她一唠叨,我宁可冻着,也不想听她的话。”
“我那妈才叫烦呢,只要同学来电话,非得问问是男是女,时不时还要搞个地下活动,你说她没当侦探真是屈才。”
“有事不跟她说吧,她一个劲儿地问;说吧,可刚一开口,话没说完,她就把你教训一通,真是没办法。”
这几句话一出,全班炸开了锅,有委屈的,有不好意思的,有兴奋的,有内疚的,有不停点头称是的,有埋头沉默不语的……不管何种表现,一种喜悦已经在我心中荡漾开来。有效果!我让他们畅所欲言谈出自己与父母相处最大的问题是什么,同学们所谈问题集中在三方面:一是父母唠叨;二是父母不理解自己;三是父母要求太高。
我没有马上为父母们进行辩解,只是微笑着点头并表示理解。在默默地等待中,同学们的情绪逐渐恢复,我也开始在不知不觉中,讲述着一个催人泪下的故事……
有一位老人,她叫陈玉蓉,她的儿子叶海滨13岁那年被确诊为肝硬化。陈玉蓉请求医生将自己的肝移植给儿子。可由于她太胖,患有重度脂肪肝,无法捐肝救子。为了挽救孩子的生命,陈玉蓉开始了自己的暴走减肥计划——每天走10千米。在随后的7个多月里,她每餐只吃半个拳头大的饭团;在7个多月的时间里,她走破了4双鞋子,脚上的老茧长了就剪,剪了又长。
请同学们算算,每天走10千米,相当于我们学校到哪里的距离?继续算,7个月要走多少千米?从这一组一组的数据中,我们还能责怪我们的父母吗?我们还能埋怨父母太唠叨吗?我们还能认为父母不理解我们吗?
当她再次去医院检查时,奇迹出现了:脂肪肝没有了。医生感叹:“从医几十年,还没有见过一个病人能在短短7个月内消除脂肪肝,更何况还是重度。”
2009年11月3日,这对母子在武汉同济医院顺利地进行了肝脏移植手术。她赋予了孩子第二次生命。
“暴走妈妈”的故事感动了整个中国,她被评为2009年度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一。在“暴走妈妈”陈玉蓉的颁奖词中说:“这是一场命运的马拉松。她忍住饥饿和疲倦,不敢停住脚步。上苍用疾病考验人类的亲情,她就舍出血肉,付出艰辛,守住信心。她是母亲,她一定要赢,她的脚步为人们丈量出一份伟大的亲情。”
当我讲完这个故事后,教室里鸦雀无声,半分钟后,教室里想起了雷鸣般的掌声。我分明地看见,那一颗颗晶莹的泪珠,挂在孩子们纯真善良的脸上……
是啊,是什么力量使这些父母做出如此惊人之举呢?是母爱,是父爱,是血浓于水的亲情,疾病虽重,难比父母之爱!厄运无情,却为亲情让步!
听完母亲的故事后,我把事前准备好的班上几位同学的采访录像放出来,让孩子们试着走进父母,了解家长内心的想法,并思考该如何与父母融洽相处。
几位孩子早已泣不成声,我看时机成熟,追问一句:你此刻最想为父母做一件什么事?来表达你对父母的爱?
请听听孩子们的回答:
“我想为我的妈妈买碗豆花,因为她在我小时候,就经常给我买豆花吃,不管刮风下雨,都没有间断过。”(一个稳重的小男孩)
“我想骑自行车送我妈妈上班,就像我小时候她送我一样,那时候,我还要将脑袋钻进她后背的衣服里。”
“我只想给我爸爸妈妈一个拥抱。”(哽咽了一下)“唉,一切尽在不言中。”
“我主动承担家务吧,父母太不容易了。”
“我想多陪陪爸爸去打打球,散散步,和他聊聊天,好久没有牵着爸爸的手了,感觉有点陌生了,我不能再这样了。”
“我想给妈妈写封信,和她沟通交流一次,因为我们面对面总是要吵架,先以书信方式,缓解一下,让妈妈知道,我很爱她。”
我为我的孩子骄傲,他们明白了:沟通是爱!理解是爱!付出更是爱!
古语说得好,“父母为其疾之忧”父母爱孩子的最高境界是儿女工作家庭都很好,只担心他的身体了。从同学们刚才的表现,这句话也可以反过来讲,“儿女为父母疾之忧”,历来关于爱的话题,都是说爱往下倾,我们也可把爱往上扬,儿女为父母的身体健康担忧。于是我和孩子们怀着感动再次重温了马棚飞的故事,效果不言而喻。
三字经中有“能温席,小黄香,爱父母,意深长”的经典语言,现在的孩子也有“勤交流,态和蔼,换角度,多体谅”的思想。古人也好,今人也罢,爱的本质不会变,那就是“亲养儿,多辛苦。报春晖,寸草心”。
青少年时期,是人生最重要的阶段,只有父母孩子彼此学习,增进理解,懂得爱,珍惜爱,付出爱,才能共同度过这幸福的充满幻想的时光。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接着,我又引导孩子们体验人到中年如何去把握爱。提前体悟,可以更好地理解父母的艰辛,理解作为中年父母,肩负着承上启下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将来有一天,我们也要步入中年,该如何去呢?由于孩子们没有这样的经历,我采取直接说教的方式告诉他们:趁父母健在的时候,好好去爱他们,不论离父母远还是近,心里都应该牵挂着他们,就一个字“系”,“情有所系,心有所牵”。
我将外国一个非常经典的教育视频《那是什么》播放给孩子们看,并作解说:
一位古稀之年的老人和正值壮年的儿子在公园里坐着,儿子在看报。父亲指着一只刚飞过的麻雀问儿子:“那是什么?”儿子淡淡地回答:“麻雀。”
父亲第二次问:“那是什么?”儿子略显不耐烦地回答:“麻雀。”
父亲第三次问:“那是什么?”儿子生气地大声嚷道:“麻雀!”
父亲第四次问:“那是什么?”儿子几乎是咆哮着:“麻雀!”
父子瞬间沉默,几分钟后,父亲拿出为儿子小时候写的日记,让儿子大声念出来。原来刚满3岁的儿子,用同样的问题问了父亲21次“那是什么?”父亲也回答了21次“麻雀”。父亲随时抱着他,他不停地问同样的问题,重复又重复,父亲并未厌烦这天真无邪而又好奇的孩子。
两个数字!
4次和21次!
两种不同的表现!
给我们留下多么深刻的启示!
讲到此,我深情地对孩子们说:孩子们,当父母站也站不稳,走也走不动的时候……请你紧紧握住他们的手,陪他们慢慢地走……就像当年他们牵着你……
最后,我将时尚元素融入其中,便于同学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接受这一切。普通人是这样在爱父母,那么名人也在这样爱父母。
明星周杰伦,多少青少年为他的歌声而痴迷……母亲为儿子铺就音乐之路,倾其所有,导致夫妻离婚,并为儿子终身没有再嫁……2001年初,儿子的第一张专辑《杰伦》横空出世,犹如一场猛烈的台风横扫台湾。他最孤独最无助的时候,是妈妈用温暖的爱的臂膀支撑着他,所以他一直说:“只要妈妈高兴,我愿意为她付出一切!”儿子深深明白,若没有妈妈,他支撑不到今天,妈妈给他的点点滴滴都是舐犊之情。
他特意制作了第四张专辑就叫《叶惠美》,这是儿子献给母亲的礼物。从他们母子的身上我们明白:爱是永无止息!
于是,有一大群像周杰伦这样的青春偶像明星,他们发起了一个联合倡议,号召我们向全天下的父母们致敬。我一边播放《Love Life》视频,一边邀请同学们跟着视频里的明星一起比“爱”的手势,并大声说出“爸爸妈妈,我爱你”。
对爱的感悟和理解,仅凭这一堂课,仍显浅薄,但至少我们获得了一定的体验。不论时代的步伐怎样迈进,几千年厚重的爱的历史文化本源不会变。
班会课后的接连几周,我接到许多家长的电话,滔滔不绝地讲孩子在家的变化,简直像换了个人似的,问我究竟用了什么妙招。
孩子们在学校,更主动了,更自觉了,更有爱心了。孩子们心结打开了,灿烂的笑容又回到孩子们脸上了,最为明显的是两个特别的女孩写给我的悄悄话:
“班会课后,我更加想妈妈了。原来我老是因为爸爸的事情自我折磨,其实是在折磨妈妈。有这样一个爱我的妈妈,我应该是幸福的,我应该好好活着……老师,您就放心我吧。”
这个孩子叫小钟(化名),刚满12岁的云南天使,父母很早就离婚,爸爸不仅不给生活费,还将女儿告上法庭。这件事对孩子打击极大,可她表面上快乐活泼,像只小鸟。她也从不向老师和同学诉苦,不回避父母离异的现实,甚至还坦然地将此事告诉大家,希望大家不要用异样的眼光看待她。但谁也没察觉到她内心的苦,她将自己真实的想法隐藏得很深很深。一天晚上,她割腕了。我与她深谈的一幕,至今记得清晰——小钟双手捶打自己的胸口,不停地出长气,非常幽怨地说:“以前读小学,那时还小,似懂非懂,我把什么都藏心里。现在读中学了,长大了,感觉心里的痛无法排解,特别想发泄一下。”那天晚上,我就是一个忠实的听众,任由小钟说个够。直到那时,我才真正了解了小钟,她承担了太多不该她这个年龄承受的东西。班会课,让她知道不能再自虐了,更拉近了她与妈妈的距离,关系越来越融洽,只要有烦恼,她一定会采取合适的方式与我、妈妈及时沟通。
我为我的学生骄傲!
另一个不幸的孩子,她悄悄放了一封信在我的抽屉里。
“……班会课上,您没有让我把话说完,您是怕我伤心。班会课上,我明白了,我不能再那么脆弱了,妈妈在世的一天,我就要让她幸福一天。唯一的办法,就是我每天都笑。我知道妈妈的时日不多了,在短暂的半年时间里,我要尽一个女儿应尽的职责,决不让自己后悔。我不能让妈妈知道我已经知道了她的病情。我每天要努力地学习,快乐地学习,让妈妈因我而开心,我得坚强……只有半年,我得坚强……我想让妈妈知道,我非常非常爱她。她心情好了,能多活一天是一天……”
我记起了,小熙!班会课上,她发言提到妈妈,我怕让她更伤心,立即委婉地转移了话题。她妈妈前两个月查出患有癌症,已到晚期。当孩子父亲让我瞒住女儿时,哪知女儿主动告诉我,说她早已知道,只是不想让父母担心,故仍装作一无所知,每天快快乐乐、勤奋努力,抽空就到医院陪妈妈。
这是怎样一个坚强的孩子!
这是怎样一群可敬的孩子!
她们不仅在幸福地沐浴着爱,而且也在幸福地默默地付出爱!
我真的愿和我的孩子们一道,在今后的生活中,努力去做一个爱的践行者!
老师真幸福,当一个传递爱的老师更幸福,因为自己也生活在爱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