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烤全羊选用约15斤重的当年羔羊,用60℃的水浇洗,刮净羊毛,再投入80℃水中烫洗净,外皮擦以白酱油,腹腔内抹花椒、胡椒水,然后用铁叉撑开腹腔,挂炉内烧烤,边烤边涂熟猪油,约一小时后,羊肉金黄即可。
也有的沿用古法,烤炖全羊。即取出羔羊内脏,内装红枣,外裹草帘,再涂湿黏土炙烤,黏土变干后去除,洗净,再糊以米粉稠糊,油炸后切片配料,入锅炖三天三夜,即可拌以酱醋、胡椒粉、香油等食用。其色金黄,酥脆可口。
烤全羊过去是达官贵人、地主巴依等上层人士在逢年过节、庆祝寿辰、喜事,临时用来招待尊贵的客人的珍馐佳肴。传统烤全羊制作工艺如下:
选料→宰杀→清洗→穿木棍→涂香料→烘烤(金黄色)→成品。
制作:将羯羊宰杀放血,剥皮,去蹄和内脏。除内脏时,腹部宜开口小一些,小心掏尽内脏,用自来水清洗多遍,洗净血污及内脏肠道等污物并沥干羊体多余水分。用一根粗约3厘米,长约50厘米~60厘米的一头穿有大铁钉的木棍从头至尾由羊的胸腔穿过,经胸膛、骨盆,由其肛门露出,使带大铁钉端刚好卡在颈部胸腔进口处。把鸡蛋打开,挑出蛋黄,搅拌均匀,加上盐水、姜黄、孜然粉、胡椒粉及精白面粉调成糊状备用。
将搭好的烤羊馕坑(高1米左右的无锥尖且中空的圆锥形土坑,内可烧明火。通常在坑内壁烤馕食用)。馕坑内烧烤炙热后,堵住通风口,把火拨开,取出还在燃烧的木炭,保留余火。用直径30厘米~40厘米的圆铁盘一个,盛放半盘清水,平放在馕坑内。这个圆铁盘可以收取烤全羊身上滴下的油珠,铁盘中的水分受热亦可转变为水蒸气,增加馕坑的湿度,加速全羊的熟化。羊全身抹上调好的糊汁后,头部朝下倒挂在灼热的馕坑中。将馕坑盖好、盖严,并用温湿布密封坑盖。焖烤15分钟左右,揭开坑盖观察,当木棍附近的羊肉呈现白色,而全羊呈金黄色时,即已烤熟,可以取出了。
烤全羊外表金黄油亮,外部肉焦黄发脆,内部肉绵软鲜嫩,清香扑鼻,别具一格。
食用方法:传统特色的烤全羊不仅选料考究,地方风味浓郁,而且吃法也颇有一番学问。在甘肃民族特色餐厅里,它是少数民族宴请贵宾最重要的一道菜。全羊烤成以后即整羊放置在餐车上,烹制者在羊头上挽系上红色彩绸,打成花结,羊嘴边放置香菜或芹菜。餐车上备有小刀,服务人员推车围绕餐桌转动,恭请餐桌上最重要的宾客先启刀食用。客人象征性的启刀后,餐厅师傅把羊肉切成片,撒些精盐或佐以大葱、芝麻酱、面酱,供宾客进食。
近年来,随着烘烤技术的提高和调味料配方的改进,一些酒店对烤全羊的传统工艺进行了改进,如采用电热远红外热源或明烤炉、暗烤炉烧烤。烧烤时可免人工,让全羊能定时自动转动,使其受热均匀,成品肉的光泽、着色度更好。
还有一种烤法,是由铁棍穿起放在铁槽内的炭火上烤熟。其形完整大方,其色焦黄透亮,其味酥脆溢香,且食者能随意选择部位,各得其所。烤全羊是甘肃最名贵的菜肴之一,之所以如此驰名,除了它选料考究外,就是它别具特色的制法了。金昌等地的阿勒泰羯羊肉质地鲜嫩无膻味,在国际国内肉食市场上享有盛誉。
罐罐茶与三炮台
茶,可以提神健身。俗言说:茶有三大作用,生劲明目长精神。甘肃各地久有饮茶的习俗。早在宋代,文县碧口一带已产茶叶,武都远在西汉时就设茶市,明时政府又在河州设立了茶马司。至今陇地茶风犹浓,并且不同地域各有自己的喜好。如临夏、兰州的三炮台,草原牧民的酥油茶,流行于中东部及陇南山区的罐罐茶等。这里说说罐罐茶和三炮台。
罐罐茶
“罐罐茶”,顾名思义就是与罐罐有关的茶。罐罐是瓦质,上口下底皆小,中间凸出个肚子,口径一两寸大小,外有手握耳形把。这罐罐以兰州的砂罐最好,煮茶不走味,久放不霉,保鲜性能好。
山区,过去森林茂密,杂草丛生,气候阴湿,人多患风湿性腰腿疼病。加上山区过去交通不便,种庄稼大都是靠人担肩挑,劳动强度大,以熬喝罐罐茶,减轻病痈,消除疲劳。无论贫富、贵贱,家家户户长者多皆有此习惯。
陇东的罐罐茶茶叶多用四川砖茶,按山里人的说法,这茶叶味道苦甜,过瘾。还有自己种的茶树采的茶,如平凉在关山一带峁梁阳山窝里引种茶树所产的茶,味兼川陇而添西北山区野性。还有在伏天采择野果树叶,经过熏蒸晾干,和砖茶、龙井茶等高中档茶叶混合熬着喝,有一种苦后甘醇的、沁人脾胃的舒服感,越喝越有味道,久喝成瘾。这不是为了省几个茶叶钱,因为当地果叶茶消暑健胃,混合熬煮另有一番滋味,入夏,农村多用果叶茶。
水,是提取山泉水最好,山里到处有天然清冽的泉水,这种“矿泉水”熬的茶,味醇带有仙味。也有接纳“无根水”的,“无根水”就是天雨水,天降雨,用罐子接下贮起来,有的存在水窖里。陇东贮雨水熬茶的习俗也由来已久,而且这种习俗许多地方都沿袭。
古往今来,人们对吃茶、品茶、喝茶都有不同习俗的解释,对茶盘、茶盅、茶壶,煮茶器具,存茶叶的器具,贮水的器具等等都各有讲究,甚至连煮茶得燃什么柴、什么木,放多少水,煮多少时间,都有规定。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物质文明的发展,茶具有了较大改变,砂罐被“铁罐”、“铝合金罐”取而代之,生火用的铁火盆、铜火盆、泥炉子被铁炉子、电炉子代替。“罐罐茶”因特制的砂罐而得名,现在这种茶罐则较少见到了。
罐罐茶一定要文火煎熬到味,愈浓愈上口,浓茶既能增进食欲,又能提神解乏、消除疲劳和瞌睡。特别是劳动归来,浑身乏力,生火煎熬一顿罐罐茶,浑身来劲,精神无比,困乏消除得一干二净。
罐罐茶,饮用的时间大多在早晨起床后、劳动前,也有劳动后的午饭前。如果客人到家,主家可随即生火煎茶相待,以示主人热情好客之意。喝茶必须要有“下茶”的干食物,以防浓茶刺激胃,引起身体不适,如头昏、恶心、吐酸等。六盘山区的“炒面”(一种食品)或糜、谷面馍馍是喝茶时最普通的食品,吃一口炒面,呷一口浓茶,
风味无穷。
喝罐罐茶主要体现在一个“品”字上,即要求饮茶者姿态稳重,心情恬静,动作舒缓。要品出茶味、品出雅态、品出心情、品出山里人不屈于艰苦生活的精神和志气。品茶要品“滴点茶”,即口中呷点滴茶,呷茶时喝出响声,给人一种茶香味余的饮欲。
喝罐罐茶也有禁忌。旧时,禁忌不“奠神”即喝,必须先滴几点在地上,表示让神先喝;还禁背手倒水、剩茶外泼等,就茶时吃剩的食物忌别人食用。特别禁忌温水、开水熬茶。
陇南是我省的产茶区,陇南喝罐罐茶也是久负盛名。无论是春夏,还是秋冬,到陇南山区,就会看到各家各户小巧玲珑的火炉上,架着小水壶(铁制或铝制),当地人叫茶壶。火旁煨着一只小沙罐(当地人叫茶罐),茶壶里烧着水,茶罐里用文火熬煮着浓浓茶汁。
热天,人们喜欢一天早晚喝清茶。清茶的特点是性凉,汤色清,茶味浓纯。熬茶时选用清茶罐,用手捏一撮茶叶(粗茶),放入茶罐里后,倒入温水熬茶,煮沸一罐,往盅子里清入一罐,喝完后再煮再熬,直到把茶味熬淡(当地人叫把茶喝薄了)后为止。在炎热天喝清茶,有解渴消暑,提神明目之功。冷天,则都喜欢喝炒茶。炒茶罐比清茶罐稍大一些。茶罐煨热后,放入清油或大油,待油熟后,放入适量茶叶炒一炒,然后倒入温水,加盐熬至茶浓时,倒进茶盅饮之。熬的茶香味扑鼻,喝上两盅,顿觉周身热和。熬茶、喝茶时,火旁往往烤着馒头,一家大小围着火炉,边取暖,边吃馍,边喝茶,这在早晨就是一顿极美的早餐,傍晚就是一顿临睡前的晚餐。炒茶热和,汤色较糊,香气浓,滋味醇;除大人饮用外,尤为小孩喜欢。炒茶,又称油茶。康县、武都讲究喝油面茶,人称“三层楼茶”。做法是在茶罐中先放些油,待油热后,再放进茶叶、草果、生姜片、大香、葱根,后将炒好的油面,调进茶罐中熬煮。熬好后,将茶倒进茶盅,放进炒鸡蛋、核桃仁、豆腐丁等。茶中上层飘着炒鸡蛋,中层悬着核桃仁,下层沉着豆腐丁,故曰“三层楼茶”。
有趣的是,罐罐茶的茶罐和茶盅都很小,专供熬茶、喝茶用,市场上也有专门经销的。陇南人所用的茶叶有本地的,还有陕西青茶、云南大叶茶。这些年农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春尖等高档茶也成为常用品,如家中有客人到来,就请坐到炕头,先敬一盅罐罐茶,就是最上等的接待了。
在陇南还有另一种煮油茶的方式。陇南农村盛产青茶,每年采摘春茶的时节,采摘来的茶叶,先用开水略烫一下,使其柔软,然后把它塞入蒸糯米饭用的木甑内,用手压紧,约一寸厚时就隔一层丝布,继续塞入。一层茶叶一层丝布,直至塞满为止。茶叶经过蒸煮,自然黏合,取出晒干或晾干,像盘子一样的茶饼,就成了常年储备的“煮油茶”原料了。
油茶一般每天吃两次。第一次是在清晨出工前,第二次是下午收工后,连同正餐共四顿。农忙之时,常常送到工地上去吃。如遇客人到家,在火坑或炉子上,架一口铁锅,待锅里的油滚辣,将晒干的糯米饭粒放入锅内,立即撑腰膨胀,形状如金珠,再炸黄豆或花生。然后往锅内放人一把籼米,炸焦时,从茶饼上撕下茶叶一起炒拌,即冲入冷水。滚开一阵,再用自制的竹篾漏勺过滤,油茶水即成。第二次往碗里加入切成小片的糯饭、籼饭、熟红苕等食物,面上放米花、黄豆,泡入茶水后,依次又递给客人。
这种“煮油茶”,吃在嘴里香甜酥脆,喝人肚内填饱解渴,还可治疗轻微的感冒、泻肚等疾病,起到提神醒脑、消除疲劳的作用,是陇南常年必不可少的饮料。
三炮台
“三炮台”盖碗子喝茶,芳香四溢,香味绵长。“三炮台”盖碗子是由茶碗、掌盘、盖子配套而成。造型古朴大方,精巧雅致,设计合理,实用价值高。这种茶具似碗又似杯,大小适度,便于装茶叶和其他香料。喝茶时倾斜度小,实用方便。掌盘如瓶鼎底座,喝茶时用掌盘托起茶碗,既不烫手,又能把抛洒出来的茶汁盛在盘内,不至弄湿茶桌。盖子略小于碗口,略大于碗身,既能浸入碗中,又不至掉入碗内,倾斜时刚及碗中茶叶。在“三炮台”碗子刚冲上开水,茶叶尚未泡开时,可用左手用掌盘托起茶碗,右手拿起盖子,顺着碗口轻轻刮一刮,汤色即时浓酽,就可搭口品尝。“三炮台”盖碗子以景德镇出产的青花、玲珑、粉彩和颜色釉四大名瓷最受欢迎。汉族群众喜欢大方轻巧、素雅秀丽的青花瓷和玲珑透亮、精巧别致的玲珑瓷,尤其蓝山水被誉为上品。少数民族群众雅爱飞红点翠、精美绝伦的粉彩瓷和晶莹如玉、凝重端方的颜色釉,并且视金边红珊瑚、紫福寿为珍品。不少老茶客还用青铜、白银、景泰蓝配制了掌盘,更有一些有钱人家用昆仑白玉,祁边绿玉雕制成茶碗子,作为传家之宝。
临夏地处高寒地区,人们对陕青毛尖、云南沱茶最为欣赏。喝茶时给茶叶配上干果、糖类。喜庆日子,遇嘉宾光临,即以沱茶加桂圆、荔枝、葡萄干、杏干等的“八宝茶”相敬,普遍饮用的是放有茶叶、冰糖、桂圆的“三香茶”。这两种茶水,茶叶清香、果品醇馥,的确是“木兰沾露香微似,瑶草临波色不如”。水质、水温对茶的色、香、味关系颇大。在临夏沏茶,“牡丹花”开水是必不可少的。所谓“牡丹花”开水,就是白浪翻腾,蒸气喷涌之沸水,其状如牡丹盛开,故名。把“牡丹花”开水冲入茶碗,“骤雨松风入鼎来,白云满碗花徘徊”。烧“牡丹花”开水,要有专门炊具。一曰火壶,一曰“Pia子”。火壶外形如茶壶,构造似吃涮羊肉的火锅子。壶中灌上井、泉水,火筒内燃着木炭,你还在热炕上没坐稳,火壶中的水已经沸腾起来了,外出劳动烧水就得用“Pia子”。它是用紫铜片做的状如圆锥体水罐,罐上部有一喇叭形口子,架在火上受热面积大。既节省燃料,又携带方便,是樵夫、牧人必备之物。
茶在我国不仅是大多数人的生活必需品,而且渗透我们的生活,成为一种文化。茶在临夏是爱情的信物,友谊的纽带,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必备品。年青人恋爱成熟,要给女方以茶送定礼,叫“拿茶”;庄户人家过春节,请邻里小聚,叫喝“年茶”。旧时,把订婚聘礼称“茶礼”,如果接受了聘礼,称“受茶”。所以古时有句谚语:“一女不吃两家茶。”这是说一女不嫁二男。为什么要以“茶”喻女嫁,据查考,这是根据茶树生理特性而演绎来的。茶树移植后很难成活,必下种子种植。《红楼梦》25回写凤姐对黛玉说的一句话:“……你既吃了我们家的茶,怎么还不给我们家做媳妇?”元代元好问诗:“牙牙姣女总堪夸,学念新诗似小茶。”这里他把茶比成美丽的女子。此类诗文不胜枚举。
茶在陇原实际上已经成为人们的随身伴侣,到大小饭店吃饭,服务人员先要问你喝什么茶;到人家去,主人也是先倒茶。这既是一种礼节,也是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