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1052100000001

第1章 序言

雨中远树如烟,清阴幽草葳蕤,阡陌新秧微波,荷池蛙声成市。陆游《初夏》咏道:“麦秀微寒后,梅黄细雨前。湖滩初集鹭,堤柳未鸣蝉。琴带轻阴润,巾因小醉偏。晚来幽兴极,又上钓鱼船。”但过不了多久,就是烈日高悬的酷暑大热天了。

就在这“鹂黄好鸟摇深树,细白佳人着紫罗”的时候,农历五月五日的端午节就红红火火地来了,榴花灼红颜,彩带系玉臂,水上龙舟飞驶,岸边人声鼎沸,家家裹粽,户户举宴,厅堂香烟缭绕,戏台笛声悠扬,街衢迎神赛会,园圃斗草嬉戏,真有着太平岁月里的快乐和欢欣。

在传统节日中,端午是个大节,它的历史久远,传播广袤,节俗繁缛,内涵深广,旧时与年节、冬至并称“三节”。迄至于今,各地城乡仍有划龙船、吃粽子、挂菖蒲艾草等风俗活动。可以说,端午是上古风俗遗存最多的节日,也是风俗形成最复杂的节日。就岁时节令的研究来说,它的风俗意义比其他节日更为丰富。

端午风俗的历史虽然悠久,但在两晋以前,并无端午的说法,节俗活动的中心时日并不固定,或是夏至,或是五月丙日,或是五月五日。“端午”一词出现在文献里,最早见周处《风土记》,《北堂书钞》卷一百五十五引曰:“仲夏端午。端,初也,谓五月五日也。”《太平御览》卷三十一引曰:“仲夏端五。端,初也。俗重五日,与夏至同。”周处是东晋人,端午的节日概念,大概总在西晋时方才流行,并且也被称为端五。此外,端午还被称为端阳、重午、重五,这需要作点解释。

“端”是起始的意思。据司马贞《史记索隐》卷五《秦楚之际月表》记载,秦二世二年(前208)为避始皇赢政讳,曾改正月为端月。既然一年之月可如此说,一月之日也可如此说,“端”也就是“初”,而一般认为,“午”、“五”两字是同音通假,端午就是每个月的五日,那就并不仅仅指五月初五那天了。唐玄宗李隆基八月五日生辰,即所谓千秋节,张说《大衍历序》就说:“谨以开元十六年八月端午赤光照室之夜,皇雄成纪之辰,当一元之出符,献万寿之新历。”宋璟《请以八月五日为千秋节表》也说:“月惟仲秋,日在端午,常星不见之夜,祥光照室之期,群臣相贺,曰诞圣之辰也,焉可不以为嘉节乎。”至南宋,仍有将端午作为某月的五日,如曹士冕《法帖谱系序》就署款“淳佑乙巳仲春,日在端午”,也就是淳佑五年(1245)的二月五日。虽然古人将每月的五日都称为端午,但由于五月五日自古是个节日,且像三月三日、七月七日、九月九日一样,月日之数相重,这在其他端午里是绝无仅有的,因此就具有特殊的意义,约定俗成,五月端午就成了一个特定的日子。不但如此,五月的一日、二日、三日、四日,也被称为端一、端二、端三、端四。周密《武林旧事》卷三说:“先期学士院供帖子,如春日禁中排当,例用朔日,谓之端一,或传旧京亦然。”姜宸英《湛园札记》卷二也说:“端阳前五日俱可称端,文山以五月初二日生,称此日为端二。”江南民间还将五月六日称为端六,有民歌唱道:“端五落雨端端坐,端六落雨做草窠。”

端午的“午”字,一般认为与“五”字是同音假借,而“午”又是斗建之说中的五月。古代天文学以北斗星的运转计算月令,一年之中,斗柄旋转而依次指向十二辰,称为十二月建,农历的月分就是这样确定的。黄朝英因为《风土记》的传本不同,或作“端午”,或作“端五”,颇为疑惑,便从斗建之说来理解,他在《靖康缃素杂记》卷五里说:“以余意测之,五与午字皆通,盖五月建午,或用午字,何害于理。”裴骃《史记集解》卷二十五也说:“午者,阴阳交,故曰午。”赵翼则认为,早期的端午,并不一定在五月五日那天,而是指五月的第一个午日,端午的名字也由此而来,他在《陔馀丛考》卷二十一里说:“古时端午亦用五月内第一午日,《后汉书·郎顗传》以五月丙午遣太尉,又《论衡》曰‘五月丙午日日中之时铸阳燧’,是午节宜用午日或丙日,后世专用五日,亦误。按《周官·壶涿氏》‘午贯象齿’,郑注‘午故书为五’,然则午、五本通用。唐明皇八月五日生,宋璟表亦云‘月惟仲秋,日在端午’,犹以午为五也。后世以五月五日为午节,盖午、五相通之误。”追溯上古时端午风俗的形成,黄朝英和赵翼的说法自有其道理。但也有不同意见的,张表臣《珊瑚钩诗话》卷二就说:“端五之号,同于重九,角黍之事,肇于《风俗》。昔日屈原怀沙忠死,后人毎年以五色丝络粔籹而吊之,此其始也。后世以五字为午,则误矣。”

端阳的“阳”,乃从正阳而来,韩鄂《岁华纪丽》卷二有“日叶正阳,时当中夏”、“月号正阳,时惟端午”之说,正阳指的是日中之气。《楚辞·远游》曰:“飡六气而饮沆瀣兮,漱正阳而含朝霞。”王逸注道:“正阳,南方日中气也。”《庄子·逍遥游》曰:“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成玄英疏道:“六气者,李颐云:平旦朝霞,日午正阳,日入飞泉,夜半沆瀣,并天地二气为六气也。”“日午正阳”正是端午风俗意义中最重要的时间。

重午、重五,则是两五相重之意,关于重午,韦骧《端午雨饮伯英池馆》诗曰:“山城重午遭阴晦,谢氏池亭亦自堪。”吴师道《端午》诗曰:“今年重午住京华,一寸心情万里家。”至于重五,王楙《野客丛书》卷十一就说:“今言五月五日曰重五。”陆游《归州重五》诗曰:“屈平乡国逢重五,不比常年角黍盘。”扬无咎《齐天乐·端午》词亦曰:“疏疏数点黄梅雨,殊方又逢重五。角黍包金,菖蒲泛玉,风物依然荆楚。”

端午还有不少别称,如天中节、浴兰节、女儿节、五月节、菖蒲节、解粽节、朱明启节等。

天中节,陈元靓《岁时广记》卷二十一引《提要录》说:“五月五日乃符天数也,午时为天中节。”李纲《重午》诗曰:“谁将佳节号天中,阳极阴生五自重。角黍但能娱幼稚,彩丝那得制蛟龙。千年沉汨英灵在,万里浮菖习俗同。逐客有家归未得,满怀离恨寄南风。”又,施闰章《徐州五日》诗曰:“河上天中节,秦淮箫鼓时。道途过岁序,风土薄蒲葵。遇旧沽吴酒,招魂倦楚辞。转怜无竞渡,不起故园思。”

浴兰节,《大戴礼记·夏小正》称五月“蓄兰,为沐浴也”,《楚辞·九歌·云中君》曰:“浴兰汤兮沐芳,华采衣兮若英。”古人认为兰草能避不祥,故以此日兰汤洁斋祭祀,称为浴兰节。吴自牧《梦粱录》卷三说:“五日重午节,又曰浴兰令节。”真德秀《皇后阁端午贴子》诗曰:“记得当年梦月符,浴兰节后恰旬馀。欲知天锡无疆寿,认取仙蜍颔下书。”

女儿节,刘侗、于奕正《帝京景物略》卷一说:“五月一日至五日,家家妍饰小闺女,簪以榴花,曰女儿节。”沈榜《宛署杂记》卷十七也说:“宛俗自五月初日至初五日,饰小闺女,尽态极妍,已出嫁之女亦各归宁,因呼为女儿节。”余有丁《帝京午日》诗曰:“都人重午女儿节,酒蒲角黍榴花辰。”北京还流传这样一首单弦曲子:“五月端午街前卖神符,女儿节令把雄黄酒沽,樱桃桑葚,粽子五毒,一朵朵似火榴花开瑞树,一支支艾叶菖蒲悬门户,孩子们头上写个王老虎,姑娘们鬓边斜簪五色绫蝠。”(《百本张岔曲·端阳节》)

五月节,杜台卿《玉烛宝典》卷五引吴歌曰:“五月节,菰生四五尺,缚作九子粽。”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记道:“京师谓端阳为五月节,初五日为五月单五,盖端字之转音也。”李光地在《小宗家祭礼略》里说:“如元旦、五月节、中秋、重阳节,此等皆可不拘丰俭,循俗行之,所谓事死如事生,节序变迁,皆寓不忍忘亲之意。”

菖蒲节,缘于悬挂菖蒲的节俗,也简称蒲节。杨万里《初夏即事十二解》诗曰:“王家麈柄绿琼香,萱草偷来柄更长。藏却柿红樱扫子,菖蒲节里放风光。”又,傅若金《候友人不至戏作》诗曰:“仪真城下菖蒲节,晴日江头锦绣文。旗影送船侵树过,笛声催鼓隔花闻。双龙镜化间风雨,五马歌沉暗水云。日暮故人期未至,谁家看舞石榴裙。”

解粽节,陈元靓《岁时广记》卷二十一引《岁时杂记》说:“京师人以端五为解粽节,又解粽为献,以叶长者胜,短者输,或赌博,或赌酒。李之问《端午词》云:‘愿得年年长,共我儿解粽。’”张功甫《赏心乐事》记五月有“安闲堂解粽”。陆游《初夏》有“已过浣花天,行开解粽筵”之咏。《京本通俗小说·菩萨蛮》说吴七郡王端午到灵隐寺,对长老说:“每年五月重五,入寺斋僧解粽,今日依例布施。”

朱明启节,“朱明”乃指夏季,《尸子》卷上称“春为青阳,夏为朱明,秋为白藏,冬为玄英”;“启节”则比喻星宿运转和节令更换,用指端午,始见梁武帝萧衍《孝思赋》,有曰:“朱明启节,白日朝临,木低甘果,树接清阴。”柳宗元《谢赐端午绫帛衣服表》有曰:“朱明启节,御府赐衣,沐圣泽而溟海方深,被仙衣而鹤龟齐寿。”刘禹锡《谢端午赐物表》有曰:“以朱明仲月,端午佳辰,万国被薫风之和,九天垂湛露之泽。”敦煌曲子《菩萨蛮》词曰:“朱明时节樱桃熟,卷帘嫩笋初成竹。小玉莫添香,正嫌红日长。”描绘的正是端午景象。

端午还被称为蕤宾,古人律历相配,十二律与十二月相适应,谓之律应。蕤宾位于午,午在五月,故而代指。班固《白虎通义》卷上说:“五月律谓之蕤宾。蕤者,下也;宾者,敬也。言阳气上极,阴气始,宾敬之也。”陶潜《和胡西曹示顾贼曹》诗曰:“蕤宾五月中,清朝起南飔。不驶亦不迟,飘飘吹我衣。”马祖常《端午效六朝体》诗曰:“修篁发秀林,新荷叠芳池。采丝撷雾缕,纱縠含风漪。蕤宾应乐律,端阳正岁时。馥馥兰汤浴,滟滟蒲酒持。汉宫斗草戏,楚船张水嬉。江心铸龙镜,好用照湘累。”

道家则称五月五日为地腊,为五斋祭日之一,《云笈七签》卷三十七说:“正月一日名天腊,五月五日名地腊,七月七日名道德腊,十月一日名民岁腊,十二月节日名侯王腊,此五腊日并宜修斋,并祭祀先祖。”陈耀文《天中记》卷五引《道书》也说:“五月五日为地腊,五帝校定生人官爵,血肉盛衰,外滋万类,内延年寿,记录长生。此日可谢罪,求请移易官爵,祭祀先祖。”叶宪祖《碧莲绣符》诗曰:“天中令节欣相迓,地腊灵辰福转加。”夏完淳《端午赋》有道是“地腊谁传,方舟不渡”。清高宗弘历《五丝赋》也有“尔其香奁才罢,彤管方陈,丽学天孙之样,巧开地腊之辰”诸语。

此外,清代苏州民间称端午为白赏节,顾禄《清嘉录》卷五说,那天“人家各有宴会,庆赏端阳。药市、酒肆馈遗主顾,则各以其所有雄黄、芷术、酒糟等品。百工亦各辍所业,群入酒肆哄饮,名曰白赏节”。白赏乃是无故而得享受的意思,不但能得馈赠,店家所卖也特别优惠。很多地方又称端午为孩子节、娃娃节,因为自那天起,热天就要来了,五毒蛇虫开始活跃,相传鬼魅魍魉也会猖獗,这最会给孩子们带来患害,于是不少节俗活动就围绕孩子们来进行。

端午,名目之众多,节俗之繁缛,咏唱记叙之丰富,由以上所述,也可略窥一斑。

值得一提的是,民国初年曾改称端午为夏节。1914年1月,北京民国政府内务部呈文定年时四节,其中写道:“拟请定阴历元旦为春节,端午为夏节,中秋为秋节,冬至为冬节。凡我国民均得休息,在公人员亦准给假一日。”(《政府公报》第六百一十八号,1914年1月26日)时袁世凯为大总统,批准了这个呈文。但夏节以及秋节、冬节的说法,仅短暂地存在于历书和月份牌上,民间仍沿习旧称,惟农历的元旦在法理上改称春节后,逐渐为民众所接受。1930年3月,为配合推行阳历,废除阴历,内政部和教育部向南京国民政府提出,以阳历时间实行原附于阴历下的传统节日,将阳历的5月5日定为端阳,该办法经文官处审核,改端阳为重五。至1934年,由于停止了强制废除阴历,这个关于传统节日的改革也随之中断。

另外,抗战时期的1941年端午前,郭沫若提议将端午定为纪念屈原的诗人节。当年端午节,文艺界人士在成都举行首届诗人节大会,会上发表《诗人节宣言》。但潘公展、张道藩等提出不同意见,因此诗人节公开的大型活动仅这一次。1942年端午,安徽文化界曾举行诗人节活动。1944年端午,成都文艺界抗战协会在虹垣别墅举行诗人节茶会。1945年端午,昆明《诗与散文》出版了“诗人节特刊”,当晚文艺界抗战协会昆明分会还在云南大学至公堂举办诗人节纪念晚会。自此以后,诗人节就杳然无闻了。可见过诗人节,只是文艺界部分人士的事,不是全民性的节日。

各地过端午,大都从五月一日开始,以五日为正日,许多地方称五月一日为小端午,五日为大端午。但也有例外,在湖南、湖北的部分地区,五月五日称小端阳,十五日则称大端阳,大端阳是节俗活动的高潮。朱辅《蛮溪丛笑》记道:“蛮乡最重重午,不论生熟界,出观竞渡,三日而归。既望复出,谓之大十五。船分五色,皂船之神尤恶,去来必有风雨。一月前,众船下水,饮食男女不敢共处。吊屈原,正楚俗也。”蛮溪即武陵五溪,在今湖南沅陵、辰溪一带。庄绰《鸡肋编》卷上记道:“湖北以五月望日谓之大端午,泛舟竞渡。逐村之人,各为一舟,各雇一人凶悍者于船首执旗,身挂楮钱。或争驶殴击,有致死者,则此人甘斗杀之刑,故官司特加禁焉。”这两则都是宋人记宋事,可见也是由来已久。有的地方,节俗活动更持续到五月下旬。这一现象,反映了端午风俗形成与夏至的关系,留下了上古风俗的遗迹。

本书主要介绍和描述端午的起源、祭祀和禳灾的两大仪式,以及不同视角下的风俗活动,当然是挂一漏万的。

同类推荐
  • 回族伦理文化导论

    回族伦理文化导论

    《回族伦理文化导论》是中国第一部从文化哲学视角系统研究回族伦理文化的学术性专著。该书立足于全球化下的文明冲突与对话和现代化下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强的大背景,在伦理学、文化学、民族学交叉学科研究的基础上,把宏观的定性研究与微观的实证研究结合起来,运用哲学、民族学、宗教学、社会学、政治学、经济学等多学科的知识对整个民族文化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回族文化的伦理现象作系统的研究。该书安排了文化是非线性的、选择的、多元的、内在的四个理论预设,作为从文化哲学的视角研究回族伦理文化的理论前提。
  • 松溉古镇

    松溉古镇

    松溉古镇是重庆市居于长江上游的历史文化名镇,2008年底,人选了第四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松溉古镇历史上因“水码头”的物资转换而得到规模发展。其独特的山水和城镇的构成关系,形成“一品古镇,十里老街,百年风云,千载文脉,万里长江”的人居环境特色。松溉建镇历史悠久,镇史辉煌,律动的建筑遗存、优美的自然景观、丰富的人文遗址以及独特的码头文化奠定了古镇的历史价值和今天的旅游发展地位,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本书介绍了松溉古镇名字的由来、区域、沿革、经济、人口以及其城镇体系的基本概况,从山水格局、空间布局、街巷肌理及环境景观等方面来解析古镇形态,在建筑特色.
  • 生肖文化:春牛辟地

    生肖文化:春牛辟地

    本书研讨生肖牛的文化蕴涵,侧重说明人与动物的互动关系,以及该种动物在中国文化传统中的多方面投影和表现。
  • 山西戏曲名角

    山西戏曲名角

    这是一套面向农村,供广大农民朋友阅读的文化丛书。它涉及戏曲、曲艺、民间歌舞、民间工艺、民间故事、民间笑话等多个门类,涵括了编织刺绣、建筑装饰、酿酒制醋、剪纸吹塑、冶铁铸造、陶瓷漆艺等林林总总的艺术形式,是老百姓熟悉的艺术,是我们身边的艺术,和我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
  • 趣谈中国文化

    趣谈中国文化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中华文化博大而精深,包括儒释道思想以及文字、绘画、建筑、雕刻等等,传入了日本等国,譬如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在日本的传播,形成了日本的朱子学、阳明学。本书以生动的文采带你走进中国文化的殿堂。
热门推荐
  • 回到固城

    回到固城

    固城至今仍是一个人、神、自然矛盾交织又和谐共存的世界。赵殷尚写作《回到固城/中国新锐作家当代文学典藏》是建立在乡村宗教文化之上的;其次源于土地上的繁花果实以及养育村民生存的粮食作物;我的记忆是每一个固城人的记忆,而且都是从村庄的神性开始的。因此,我对《回到固城》存有幻想,那些柳絮飞花、田间小路的尽头都去了哪里?动物、植物、土地、庄稼是否都有自己的道路与历史?逝去的老人是否还活在我们中间?我们家的大柳树底下,是否真的还有一个固城村?那个固城村里是否还有另一个我?但是,童年的梦已经告诉我,不管时光怎样飞转流逝,时代如何变化莫测,固城村始终坐落在大柳树的根须上。
  • 寻个上神做夫婿

    寻个上神做夫婿

    韩千雪手中有一张婚书。一张她爹被狼妖杀死时交给她的婚书。婚书双方是她与长卿神君。仙与神早已消声匿迹,但她爹告诉她要找到长卿神君,履行婚约,从他手中拿到法宝,老爹便可复活。因此韩千雪踏上了寻找夫婿的路,也是一条修道之路。历尽千辛找夫婿,却只找到一个美得人神共愤的睡美男,即使闭着眼都无法掩盖一身邪肆。????什么?需她找到醒神镜夫婿才可醒来?????长叹一声,贼老天是刻意整她玩儿呗,为了履行婚约复活老爹,她只有再次踏上征途。
  • 极品悟空复仇录

    极品悟空复仇录

    轰隆隆~!天地一声狂啸,悟空傲立神魔两界,玩最快的刀,喝最烈的酒,杀一切欺我之人,不疯魔不成活,既然以武为尊,那劳资就以杀伐卫道,左手翻云覆雨,右手狂刀屠神、屠魔、屠龙。这就是悟空的巅峰人生,清各位看官细细看来。如果你对本书有意,请加Q群:195801772大量空位,
  • 神级开播时

    神级开播时

    主角星云意外获得直播系统,开始屌丝逆袭之路
  • 嗜血邪魅

    嗜血邪魅

    风雨相伴雪芬芳,嗜血魔剑相生伴,春夏秋冬独一季,嗜近天下刃我狂。
  • 三国杀异界纵横

    三国杀异界纵横

    “观星”可以查看任何锁定目标三天内的行程。宁夏猥琐的坐在赤兔马上,手里拿着方天画戟,看着乱糟糟的蛮人走进自己的口袋。迎着一名身材壮硕的蛮人挥舞着鼓槌,宁夏方天画戟随手扎出“无双”以双倍的力量攻击任何锁定的目标。猥琐宅男利用三国杀的技能纵横异界大陆。
  • 已是曲终人

    已是曲终人

    人生……就像是一趟旅程。路过的风景有好有坏。让我们一起聆听……
  • 降低血黏度有高招

    降低血黏度有高招

    本书内容包括:警惕身体发出的求救信号、血黏度高是众病之源、有效控制血黏度的生活方式、有效控制血黏度的饮食法则等。
  • 大国技术

    大国技术

    AI芯片公司老板沈易重生到90年夏天。这一年,他刚刚毕业,分配到一家效益很不好的企业。这一年,微软公司才发行Windows3.0;Linux操作系统还没诞生。这一年,国内多家中文平台争锋,他只要写出一块汉卡程序,就能赚到第一桶金。这个年代对于沈易来说到处都是黄金。于是,沈易决定下海了……
  • 凡人意识

    凡人意识

    什么是意识?是所有生物都拥有意识,还是人类独有?察觉杀气果断反杀,遭遇GANK提前离开,意识存在万物之间。在不断萎缩的世界反面,少年背负起旧神的灵龛,从灰暗的历史中走了出来,决定带给凡人们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