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李茂贞率军向京师步步进逼之时,游□示□专家崔昭纬又故技重施,发动长安市民再次聚集朱雀门请□愿。诉求非常明确,要求诛杀本次发动战争的主谋人物杜让能。
与此同时,崔昭纬又写密信给李茂贞,提醒他帮忙除掉杜让能。李茂贞会意,19日进驻临皋驿,并上了要求处死杜让能的报告。
“臣早就预料到今天,请用我的生命解除皇上所受的威胁。”杜让能平静地说。按照唐廷的办公流程,底下上递的报告,除了密奏或者特殊通道报送的话,都要向先经过宰相这一层过滤,也就是说李茂贞要求处死杜让能的奏章,老杜早已看过。
“跟杜公永别!”皇帝李杰又气又悲,竟呜呜大哭起来,不能自制地说道。说罢君臣两人又哭臣成一团。
哭了一会,估计觉得没啥意思,李杰抹干了眼泪,又坚定地说道,“杜相,朕绝不轻易放弃你!”
实际上,李杰知道,这事已经远远超过杜让能生死的问题,它是整个唐政府和李茂贞集团博弈的关键点,李杰这次如果再杠不下去,那以后就真的颜面扫地,毫无威严,从此再也没有其他可能。
19日,李杰下诏贬杜让能当广西梧州州长。在撤职报告中,李杰斥责杜让能,放弃宰相应该遵守的正常手段,而挑起中央跟地方之间严重的误会。当我考虑和质疑他的时候,他的决心反而更为坚定。
报告有两个意思:一是征讨李茂贞这事从头到尾的责任都在杜让能;二是皇帝虽然劝告过他但无效,最后也无能为力,只能听之任之。
李杰转了个身,将屁股擦得干干净净,非常漂亮。
为了显示诚意,李杰又处理了几个重要位置职位上的人,把皇家观察兵马阵容特派监军宦官西门君遂流放儋州,寝宫机要室主任宦官周潼流放崖州,段诩流放欢州。
当下,李杰还没搞清楚唐廷高层内部的众位间谍。只知道禁军中尉杨景宣跟李茂贞关系密切。之前,在除掉李顺节的事件中,杨为李茂贞说了不是好话出头话。因此,李杰估摸着这事是杨景宣捣鬼,只要喂饱了杨景宣,说不定能保住杜让能。
第二天,第一波“替死鬼”上线,李杰亲自登上安福门,斩西门君遂、周潼、诩,再贬杜让能为雷州户籍官。
随后,李杰又派出使者,告诉李茂贞说,“迷惑朕举兵的是西门等三个替死鬼,跟杜让能没啥关系。”与此同时,宣布禁军的新一轮人事任命:内侍骆全瓘、刘景宣为左右军中尉。
一周过去,李茂贞既没上报告,也没派使者,似乎突然对唐廷的处理满意。李杰悬在半空的心也放了下来,心中暗暗欢喜。
可就在李杰以为没事的时候,却收到一个惊人的消息:连日来,李茂贞的军队曝光率非常高,部队各种演习和操练就在长安城的眼皮底下进行。随后,李茂贞的奏章就到了,言简意赅:“必须诛杀杜让能,他才返回本战区。”
三日后,面对着李茂贞的兵势威胁,皇帝李杰再无他法,下令杜让能自杀。这次,李杰干得更绝,给杜让能找了伴,让他弟弟国务院财政部副部长杜弘徽一起自杀。
这次处理报告变了个调:“杜让能任用邪恶,打击忠良,爱恨没有标准,只在自己一念之间,卖官卖爵,贪脏枉法,聚敛之多,高达万串。”
这事突然做出这样,还是崔昭纬搞的“鬼”。本来,李杰的示弱策略都已经让李茂贞满意了,可是老崔一纸密信又提醒了李茂贞。
崔昭纬给李茂贞说的两点都非常到位,也非常具有诱惑力:一要制李杰必先去其爪牙,杜让能首当其冲。这旗一倒,李杰就基本废了;若再给机会,以后麻烦不断。二是这是个博弈关键点,要做成这事,以后唐廷内外没人再敢李杰反你,事半功倍。
崔昭纬的诉求非常清晰,但却没一点是从私人出发,而将自己的诉求巧妙地融入到李茂贞的立场上,最终将政敌杜让能送上了断头台。
杜让能终于死了,跟他估计的那样,享年53岁。
崔昭纬也终于如愿成为了首辅,郑延昌成了次辅,李杰又将自己的老谋人韦昭度从东都紧急调了回来,列第三位。最后一位也姓崔,名胤,因与崔昭纬关系非常好,被他拉起来做助手。
在这四位宰相中,有一个人非常低调,却似乎又不简单。
这人就是郑延昌,在夺权事件中,最默默无闻实际上却是升得最快的人。几个月前才进入班子的他,现在已贵为次辅。更怪异的是,又是几个月后,他又借病退出了权力中心,似乎有点“攻成身退”的道家智者味道。
翻开郑延昌的履历,我们赫然发现了一些蛛丝马迹。
879年,郑延昌初入政坛,在原凤翔节度使郑畋手下工作。
881年,李俨流亡政府任命凤翔节度使郑畋为京城总指挥,全面组织对黄巢起事军的作战。
当时,有一个人因“勤于军旅”,受到郑畋赏识,并提拔他为“游逻”,他就是李茂贞,李也因此得以历史舞台上崭露头角。而同时间,郑延昌便在郑畋的军中调军粮,谕慰诸军。
也就是说李茂贞和郑延昌两人既是老同事,又同为凤翔系旧人,恩人都是郑畋。而后来,郑畋得以进入宰相班子还是因为李茂贞暗中相助,也因此他成为李茂贞在唐廷高层的内线。
也就是说,郑延昌便是李茂贞“深喉”。在这个事件中,隐藏得最深,运筹帷幄的真正实力派人物原来是他!
后来,失去利用价值的崔昭纬被李杰赐死,更被后世列入“晚唐奸相”,遗臭万年。而郑延昌却急流勇退,得以善终。相比之下,高下立现。
事件过后,唐廷的一举一动,一呼一吸都是听命于凤翔、静难,李茂贞“挟天子令诸侯之势”正式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