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志》没有详细论及边章、韩遂的叛乱。《后汉书》及裴松之的注引杂史中则对西羌反叛始末有一些不同的记载。很难判断真伪。唯一可以肯定的是,西羌的叛乱对东汉朝廷影响很大,一定程度上动摇了东汉的统治。
《后汉书董卓传》对边章、韩遂的记载最为祥细,现简述如下:中平元年冬,北地先零羌和袍罕河关群盗反叛,共同拥立胡人北宫伯玉、李文侯为将军,杀护羌校尉泠征。劫持了金城人边章、韩遂,由边章、韩遂专管军政,杀害金城太守陈懿,攻打焚烧州郡。
第二年春,率数万骑兵入侵三辅,逼近皇家陵园,朝廷命屡败黄巾的皇甫嵩为主将,董卓为副率兵征讨,但多次交战汉军都无法击退西羌军,朝廷就撤下了皇甫嵩,转任司空张温为车骑将军,假节,执金吾袁滂为副手,董卓为破虏将军,周慎为荡寇将军共约步骑兵十余万人,驻扎美阳,保卫皇家陵园。边章、韩遂来犯后,两军多次交战,汉军全部失利,但边章、韩遂也无力扩大战果。
两军相持到十一月,因流星光照边章、韩遂的营中,引起了羌兵的恐惧,董卓等人乘机大胜羌兵,但在随后的追击过程中,又遭败绩。
此后几个月,双方处于相持阶段,边章、韩遂没有发动大的军事行动。
中平三年冬,朝廷召张温回京,约在此时,韩遂杀了边章和北宫伯玉、李文侯三人,统领了所有的部队,领兵十余万,再次进军围攻陇西。
陇西太守李相如反叛,投靠了韩遂,合兵杀了凉州刺史耿鄙。耿鄙的司马扶风马腾,也领兵反叛,又有汉阳王国,自称“合众将军”,也和韩遂联合。几股势力联合后,共同推举王国为首,入侵抢掠三辅(即京兆尹、左冯翊和右扶风所辖之地区)。
中平五年,西凉联军包围陈仓。朝廷命皇甫嵩和董卓征讨,汉军大胜,韩遂等败退。
此后韩遂等人又共同废黜了王国,而劫持了原信都令汉阳阎忠,让他统率各部,阎忠耻于被众人胁迫,忧愤而死。
裴松之注引的《献帝春秋》记载与《后汉书》不同:边章、韩遂是在宋建、王国的劫持下反叛,边章原名边允、韩遂原名韩约,朝廷听闻后,悬赏辑拿边允、韩约,边允、韩约于是改名边章、韩遂。另裴松之注引《典略》粗略说明了一些边章、韩遂的情况,按《典略》的说法,韩遂字文若,和边章同郡,两人在西州都有名气,边章任督军从事,韩遂曾到京城面见大将军何进,建议何进诛灭宦官,何进没听,韩遂就回到了西州。正碰到宋杨、北宫玉谋反,边、韩二人被宋杨、北宫玉等人强拥为主,不久边章病死,韩遂开始阻兵作乱,共三十二年,七十岁病死。按吕思勉先生的观点,韩遂不可能到京城面见何进,又引刘艾《灵帝纪》中所言,宋杨也就是宋建、北宫玉就是北宫伯玉。
关于西凉的另一个重要的人物马腾,《三国志马超传》裴松之注引《典略》有较为详细的记载:马腾字寿成,是马援的后代,其父马硕曾是天水兰干尉,失官后就在陇西和西羌人住在了一起,马硕因家贫,只能娶羌女为妻,不久生下了马腾。马腾长大后,其父并没有给他留下任何产业,只能靠上山砍柴到城里换钱维持生计。如果不是王国等人谋反,马腾很难有出头之日。
王国谋反逼凉州刺史耿鄙只能募兵抵抗,马腾就在募兵之中,征兵的将领见马腾身材高大、强壮,直接任命马腾为军从事,在讨伐王国的战斗中,马腾因功升为军司马,后又任偏将军、征西将军、征东将军等职,因西州缺粮,马腾提出军中将士都吃不饱,要求池阳供粮,并迁驻长平岸头,这令驻军当地的王承很担心,趁马腾不备,攻打马腾军营,马腾不敌败走,并决定不再回来,西行与韩遂结为了异姓兄弟。
边章、韩遂等人的反叛都是以西羌人为主,关于西羌人的来历《后汉书》曾专门作传,详细述说了羌人的特性及迁延历史。现结合边章、韩遂的反叛,简述如下:
据后汉书记载,羌人没有固定的住所,他们随水草迁徙,主要以畜牧为业。不种五谷,是典型的游牧民族。
西羌没有君臣,势力强大就成为酋豪,弱小一方就沦为附属。各部落之间经常互相掠夺,以暴力称雄。西羌兵尤善于在山谷地带作战,更把战死视为祥瑞,而病死认为不吉利。
光武年间,因匈奴衰败,西羌逐步兴起,马援击败西羌人后,将西羌人迁到天水、陇西、扶风、三郡等地。至此西羌人长驻于长安附近。
此后,朝廷在安抚、治理羌戎并使其和睦相处上出现失误,归附朝廷的羌人,有的落在豪强手中困苦窘迫,有的被迫屈身给人当奴仆干体力活。羌人开始不断反叛。成为三辅的一大祸患,并州、凉州的士人、百姓饱受摧残。
针对西羌的反叛,东汉朝廷一直摇摆不定,先是迁走当地官吏及汉人百姓,后又派大将征讨,耗费了大量军饷。
劫持边章、韩遂的北宫伯玉应是湟中的月氏胡人,月氏胡人原先是大月氏的另外一支,投靠羌人各部族生活,并同羌人通婚,服饰、饮食、语言大致与羌人相同。至骠骑将军霍去病打败匈奴,收取西河地区后,朝廷开辟湟中,月氏胡于此时归降,与汉人混杂居住。
月氏胡人大的部族有七个,能打仗的合起来有九千多人,分布在湟中和令居两地。另有几百户在张掖(今GS省ZY市秦未汉初,月氏胡人曾建国月氏国称雄于敦煌祁连间,张掖为其属地。)称为“义从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