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运动系统的组成
运动系统由骨、骨连接和骨骼肌组成,它们在神经系统和其他系统的调节配合下,对人体起着支持和保护作用。在运动中,骨起杠杆作用,骨连接起枢纽作用,骨骼肌的收缩则是运动的动力。
一、骨
骨是人体中坚硬的组织部分。骨构成人体的支架,具有促进人体新陈代谢及生长发育的作用,并有受伤愈合、修复再生的能力。正常成年人共有206块骨,约占体重的20%。
(一)骨的分类
从骨的形态来看,骨可分长骨、短骨、扁骨、不规则骨4种。
长骨:呈长管状,多分布于四肢,包括“一体两端”。其中,体又称骨干,其外周部骨质致密,中央为容纳骨髓的骨髓腔;两端较膨大,称为骺,其表面有关节软骨附着,形成关节面,与相邻骨的关节面构成运动灵活的关节,以完成较大范围的运动。
短骨:为形状各异的短柱状或立方形骨块,多成群分布于手腕、足的后半部和脊柱等处,如腕骨、跗骨等。
扁骨:呈板状,主要构成体腔的壁,如颅腔的顶骨、胸腔的胸骨、盆腔的髋骨等,对腔内器官起保护作用。
不规则骨:形状不规则,主要分布于躯干、颅底和面部,如躯干的椎骨、颅的上颌骨等。
(二)骨的功能
骨的功能包括负重功能、杠杆功能、造血功能和保护功能4个方面。
负重功能:骨与骨连接成骨骼,构成人体的支架,具有支持人体局部和全身重量的作用。
杠杆功能:骨在肌肉伸缩时被牵拉,绕关节转动,使人体产生各种运动,起着杠杆的作用。
造血功能:骨髓内的网状细胞是比较幼稚的细胞,它经过分化可以变成血细胞。
保护功能:骨围成的腔隙可保护人体的重要器官。例如,颅骨保护脑,胸廓保护心肺等器官。
二、骨连接
骨连接是指骨与骨之间借纤维结缔组织、软骨或骨组织连接起来。按连接方式的不同,骨连接可分为直接连接和间接连接两大类。
(一)直接连接
根据骨间连接组织的不同,直接连接又可分为韧带连接、软骨连接和骨性连接。
韧带连接:是指两骨之间借纤维结缔组织直接连接,其间无腔,不能运动或仅有少许运动,如脊间韧带、小腿骨间膜等。
软骨连接:是指两骨之间以软骨相连。
骨性连接:是指两骨相对面以骨组织连接,完全不能运动。
(二)间接连接
间接连接又称关节,由两块或两块以上的骨构成,相对骨面之间有间隙,仅借其周围的纤维结缔组织膜相连。关节的基本结构包括关节面、关节囊和关节腔3个部分。
关节面:即骨与骨的接触面,由关节软骨覆盖。
关节囊:由纤维结缔组织构成,附于关节面周缘,可分为外表的纤维层和内面的滑膜层。
关节腔:由关节囊滑膜层和关节面围成,含少量滑液,呈密闭的负压状态。
三、骨骼肌
骨骼肌又称横纹肌,绝大部分附着于骨骼上。骨骼肌收缩时牵动骨骼,在神经系统的支持下引起人体的各种运动。骨骼肌数量众多,分布广泛,约有600余块,占体重的40%左右。
骨骼肌具有一定的弹性,当拉力解除时,被拉伸的肌肉可自动恢复到原来的程度。骨骼肌内有感受本身体位和状态的感受器,可反射性地保持肌肉的紧张度,以维持体姿和保障运动时的协调。
第二节运动损伤
运动损伤是指在体育运动过程中发生的各种损伤。运动损伤与日常生活中的损伤有所不同,它与运动项目、技术特点、身体状况等有着密切关系。
一、运动损伤的原因
运动损伤的原因可概括为主观原因和客观原因两大类。
(一)主观原因
易造成运动损伤的主观原因有以下几种。
1.准备活动不充分
很多学生在没有做好准备活动的前提下就投入到紧张的比赛中,此时肌肉、韧带的力量较小,伸展性不够,关节活动的幅度不大,身体协调性差。在这种情况下最容易发生肌肉拉伤和关节扭伤。
2.运动量过大
经过长时间的运动之后,身体出汗较多,水分丢失很大。脱水使运动能力降低,如不及时补充水分,将导致体内电解质平衡紊乱,引起肌肉兴奋性增加而发生肌肉痉挛。
3.身体状况不佳
在睡眠不佳、伤病初愈和过度疲劳时,身体协调性会显著下降,此时如果参加剧烈运动或进行高难度动作,就有可能发生损伤。此外,如果情绪低落或急躁、急于求成等,也极易造成运动损伤。
4.技术动作不准确
在体育教学中,由于学生掌握技术动作不准确,违反了身体结构特点和运动时的力学原理,易造成损伤。例如,在篮球运动中,如果接球时的手型不对,就可能会戳伤手指。
5.衣着不当
例如,穿牛仔裤运动既影响准备活动的运动幅度,客观上造成运动不便,也易导致不必要的损伤;穿普通鞋进行球类运动时,由于普通鞋减震性较差,不能充分吸收和缓解地面的反作用力,通常会造成踝关节扭伤。
(二)客观原因
易造成运动损伤的客观原因主要有以下两种。
1.运动设施和体育器材不符合要求
运动时因场地不平、跑道过滑、沙坑过硬、坑沿过高、坑内有杂物等,也易造成损伤,此类损伤多发生在下肢踝关节上。
2.气候和季节因素
雨雪天气、气温过高或过低等均易引起运动损伤。此外,秋冬季节较易发生损伤,因为天气变冷时,人体肌肉韧带的弹性和运动协调性相对较差,会因肌肉僵硬、动作失调而致伤。
二、运动损伤的预防
大学生可从以下几个方面预防运动损伤:
(1)在剧烈运动和比赛前做好准备活动。
(2)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活动内容,适当控制运动量。
(3)保持良好的心态,练习或比赛时要控制自己的情绪,不可冲动。
(4)掌握运动要领,加强运动技术的学习,提高运动技能。
(5)运动前采取必要的预防措施,如检查运动场地和器材、穿着合适的服装与鞋子等。
(6)比赛时尊重对手和裁判,保持良好的体育道德风尚。
三、常见的运动损伤及其处理
常见的运动损伤有半月板伤、肌肉痉挛、肌肉拉伤、踝关节韧带扭伤、腰扭伤等。
(一)半月板伤
半月板是两个月牙形的纤维软骨,位于胫骨平台内侧和外侧的关节面。膝关节伸屈过程中如果同时有膝关节的扭转、内外翻动作时,最容易造成半月板伤。
1.临床表现
根据伤情的轻重,半月板伤的临床表现可有轻度损伤、韧带部分断裂、韧带完全断裂3种。
轻度损伤:伤部疼痛、压痛,局部轻度肿胀,无明显功能障碍。
韧带部分断裂:伤部疼痛较重、压痛、明显肿胀,活动受限,膝关节不敢伸直,轻度跛行。若伴滑膜损伤,可有关节积液或浮髌现象。
韧带完全断裂:伤部剧痛、肿胀、大面积淤斑,伤者有关节不稳感,并出现明显功能障碍,只能跛行,伤部可触及韧带断裂的凹陷。
2.处理
轻度损伤者可局部外敷新伤药,待肿痛减轻后,可进行伤部按摩,并进行股四头肌力量练习。韧带部分断裂者早期可局部冷敷、加压包扎、抬高患肢,固定膝关节1~2周;48小时以后可由医生按摩、理疗,外敷或内服中药,并配合股四头肌力量练习。韧带完全断裂者应尽早手术缝合。
(二)肌肉痉挛
肌肉痉挛俗称抽筋,是由肌肉不自主的强直性收缩所造成的。身体受寒冷刺激或大量出汗使体内盐分大量丢失,以及肌肉收缩、舒张失调等都可造成肌肉痉挛。
1.临床表现
痉挛的肌肉僵硬,疼痛难忍,关节屈伸功能暂时受限;痉挛缓解后,局部仍有酸痛不适感,缓解后易再发。
2.处理
肌肉痉挛时,通过缓缓加力、持续牵引痉挛的肌肉,即可使痉挛的肌肉缓解。此外,还可配合局部按摩,如揉捏等。肌肉痉挛缓解后,不宜继续进行运动,应根据伤进行补充盐水、保暖、放松按摩等治疗。
(三)肌肉拉伤
肌肉拉伤是指肌肉突然猛烈收缩或被动牵张而引起的肌肉损伤。肌肉训练不足、柔韧性差,以及大腿前后肌群力量发展不平衡的学生易发生肌肉拉伤。
1.临床表现
肌肉拉伤时,有的伤者可听到响声。受伤前也可感到肌肉痉挛或酸痛,受伤时局部疼痛、压痛、肿胀,出现肌肉痉挛、僵硬及功能障碍。
2.处理
轻度拉伤时,可局部冷敷、加压包扎、抬高患肢或使肌肉处于放松状态;48小时后可以按摩或针灸理疗。
(四)踝关节韧带扭伤
踝关节韧带扭伤是在外力作用下,踝关节超过正常活动范围而造成的关节韧带损伤。
1.临床表现
踝关节韧带扭伤主要表现为踝关节外侧疼痛、肿胀,脚部活动受限。
2.处理
伤后立即冷敷、加压包扎,抬高患肢,固定休息,外敷新伤药;48小时后可在关节周围进行按摩。严重者应配合理疗、针灸和药物治疗等。
(五)腰扭伤
腰扭伤是指运动中由于负重运动或体位变换时,腰部的肌肉、韧带、筋膜、滑膜等受到牵扯、扭转,或肌肉骤然收缩,使少数纤维被拉伤。
1.临床表现
根据伤情的轻重,腰扭伤的临床表现可分为肌肉轻度扭伤和腰椎韧带拉伤。
肌肉轻度扭伤:患处隐痛,随意运动受限;损伤较重时,疼痛显著,脊柱不能伸直,因肌肉痉挛而引起脊柱生理曲线改变。
腰椎韧带拉伤:受伤时即感到局部突然疼痛,过度前弯腰时疼痛加重,腰伸展时疼痛减轻。
2.处理
因腰部扭伤而出现起立、坐下或腰旋转活动困难者,应卧平板床休息2~3天。严重者可进行按摩和针灸治疗,或者理疗、中西药物治疗等。
第三节运动中常见的生理反应及运动性疾病
大学生正确认识和处理运动中的生理反应及运动性疾病,可以克服运动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常见的运动生理反应及运动性疾病有以下几种。
一、极点和第二次呼吸
(一)极点
在剧烈运动特别是中长跑时,能量消耗大,下肢回流血量减少,氧债(即机体缺氧的现象)不断积累并达到一定的程度,就会出现呼吸急促、胸闷难忍、下肢沉重、动作不协调、甚至恶心的现象,这在运动生理学上称为极点。
(二)第二次呼吸
极点出现后,适当地减慢运动速度,并加深呼吸,上述生理反应将逐渐缓解并消失。随后机能得到重新改善,氧供应增加,运动能力得到提高,动作变得协调有力。这种现象标志着极点已经有所克服,生理过程出现新的平衡,运动生理学上称之为第二次呼吸。第二次呼吸出现以后,循环机能将稳定在较高的水平上。
(三)预防和处理
极点与第二次呼吸是长跑运动中常见的生理现象,无需疑虑和恐惧,只要坚持经常锻练和处理得当,极点现象是可以延缓和减轻的。
克服极点的方法有以下3种:①准备活动要充分,使神经提前兴奋;②当极点出现后要放慢跑速、减小运动强度,并加深呼吸;③要注意平时的锻炼,提高呼吸系统和血液循环系统的功能。
二、肌肉酸痛
在一次运动量较大的锻炼以后,或是隔了很久又开始锻炼之后,往往会出现肌肉酸痛。这种酸痛往往发生在运动结束后1~2天内,因此也称为肌肉延迟性疼痛。
(一)原因
肌肉酸痛主要是由于运动时肌肉运动量大,引起局部肌纤维及结缔组织的细微损伤,以及部分肌纤维的痉挛所致。由于这种肌纤维细微损伤及痉挛是局部的,因此就整块肌肉而言仍能完成运动功能,但是存在酸痛感。酸痛后,经过肌肉内部细微损伤的修复,肌肉组织变得较以前强壮,以后同样负荷将不易再发生损伤。
(二)临床表现
肌肉酸痛主要表现为局部肌肉的酸痛及全身乏力。
(三)预防
大学生可从以下几个方面预防肌肉酸痛:
(1)根据不同的体质、身体状况科学地安排锻炼负荷,负荷不要过大,也不宜增加过猛。
(2)锻炼时应尽量避免长时间锻炼身体的某一部分,以免局部肌肉负荷过重。
(3)准备活动中,应注意对即将进行的锻炼中负荷较重的肌肉活动得更充分一些。
(4)整理活动除进行一般性的放松练习外,还应重视进行肌肉的伸展牵拉练习。
(四)处理
大学生在运动中如果出现肌肉酸痛,可在运动后对酸痛的局部肌肉进行热敷或按摩,以促进血液循环及代谢过程,或者口服维生素C,以促进结缔组织中胶原的合成,有助于加速受损伤结缔组织的修复,从而减轻和缓解酸痛。此外,针炙、电疗等手段对缓解酸痛也有一定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