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和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当代大学生所面临的学习、交友、求职等各方面的压力越来越大,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各种心理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影响着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因此,加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有效地预防大学生心理疾病的发生,显得极为必要。
第一节心理健康概述
一、心理健康的含义
心理健康是一个比较复杂的概念,各国学者对心理健康的定义大多都存在不同观点。
1946年,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协会对心理健康是这样定义的:“所谓心理健康,是指在身体、智能以及情感上与他人的心理健康不相矛盾的范围内,将个人心境发展成最佳状态。”
而我们认为,心理健康是指人的基本心理活动的过程和内容完整且协调一致,即人的认识、情感、意志活动完整且相互协调,能够持续保持良好的心境和旺盛的精力,并能适应社会,与社会同步。
二、心理健康的标准
明确了心理健康的含义之后,我们需要进一步确定心理健康的标准,以帮助大学生衡量其心理健康状态。结合大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所处的特殊环境及其所充当的社会角色,我们总结出以下心理健康标准。
(一)智力正常
智力正常主要是指个体具有认识和理解客观事物、获取和记忆经验知识的能力,并能够运用知识、经验等解决问题。智力正常是大学生学习、生活与工作的基本心理条件,也是其适应周围环境变化的必要保障。心理健康的大学生通常表现为具有强烈的求知欲和浓厚的探索兴趣、乐于学习并能够克服学习过程中的困难、能够保持一定的学习效率并能从中体验到快乐和满足等。
(二)情绪健康
情绪健康的主要标志是情绪稳定和心情愉快,其内容包括:乐观开朗、富有朝气,对生活充满希望;情绪较稳定,善于控制与调节自己的情绪;既能适当地克制自己的情绪,又能合理宣泄情绪;在不同的时间和场合有恰如其分的情绪表达,且情绪反应适度。
(三)意志健全
意志是指人在完成一种有目的的活动时,所进行的选择、决定与执行的心理过程。意志健全者在行动的自觉性、果断性、顽强性和自制力等方面都表现出较高的水平。意志健全的大学生在各种活动中都有自觉的目的性,能适时地作出决定并运用切实的、有准备的方式解决所遇到的问题,在困难和挫折面前能采取合理的反应方式,能在行动中控制情绪和言行,而不会盲目行动、轻率鲁莽、畏惧困难或顽固执拗。
(四)人格完整
人格是指个体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人格完整是指有健全统一的人格,即个人的所想、所说、所做都是协调一致的。人格完整的主要标志是:人格结构的各要素完整统一;具有正确的自我意识,不产生自我同一性混乱;以积极进取的人生观作为人格的核心,把自己的需要、目标和行动统一起来。
(五)自我意识完善
自我意识完善是指一个人能正确地认识自己、评价自己和接纳自己。自我意识完善的大学生能够恰如其分地认识自己,客观地评价自己并摆正自己的位置,既不因自己在某些方面高于别人而自傲,也不因某些方面低于别人而自惭,能够自我悦纳,表现出适度的自尊、自强、自制和自爱。
(六)人际关系和谐
和谐的人际关系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条件,其主要表现为:乐于与人交往,并能够以友好、尊重、理解的态度与他人相处;交往态度积极,且交往动机端正;在交往中保持独立而完整的人格,有自知之明,不卑不亢;能够客观地评价自己和他人,并善取人之长以补己之短;宽以待人,乐于助人,能与集体保持协调的关系;既有广泛而深厚的人际关系,又有知心朋友。
(七)社会适应正常
社会适应能力是指人为了在社会上更好地生存而进行的心理和生理上的各种适应性改变,并根据改变做出相应行动的能力。社会适应正常的大学生能够与社会保持良好的接触,对社会现状有清晰而正确的认识,其思想和行动都跟得上时代的步伐,且能以有效的方法对付环境中的各种困难。当发现自己的需求和愿望与社会需求发生矛盾时,能够迅速地改造自我,适应环境,与社会保持协调一致。
(八)心理行为符合大学生的年龄特征
大学生是处于特定年龄阶段的特殊群体,其心理行为应与其年龄和角色相适应,其认识、情感、言行和举止都应符合其所处年龄阶段的特征。过于老成、过于幼稚或过于依赖等表现是一个心理不健康的大学生的典型特征,而精力充沛、勤学好问、反应敏捷、善于探索等表现符合大学生应有的年龄特征。
三、心理健康的特点
心理健康具有相对性、连续性、可逆性和动态性,其具体内容如下。
(一)相对性
心理健康不像生理健康那样具有精确的、易于度量的指标,它与心理异常之间没有严格的分界线,二者只是程度上存在差异而已。所以,心理健康是一个相对的概念,而不是绝对的。
(二)连续性
心理健康是较长一段时期内持续的心理状态,一个人心理健康并不意味着其完全没有不健康的心理和行为;一个人偶尔出现一些不健康的心理和行为,并不意味着这个人就一定心理异常。所以判断一个人的心理是否健康,不能简单地根据一时一事下结论,而应根据其持续的心理行为来判断。
(三)可逆性
心理健康具有可逆性是指人的心理状态始终处于不断变化之中,其既可以从不健康转变为健康,也可以从健康转变为不健康。例如,一个心理健康的人在遭受连续的挫折和失败打击时,如果不注意心理调适,就可能情绪低落、精神萎靡,甚至产生心理障碍;同样,一个有心理障碍的人,也可通过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恢复到心理健康状态。
(四)动态性
心理健康所描述的只是一定时期、一定社会环境下人们的良好心理状态或发展水平,不同时期、不同社会环境下的心理健康尺度不同。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态只能反映某一段时期内的水平,因为该时期内的心理健康状态可能随着个体所处环境的变化而从相对健康变得不健康,或者从相对健康变得更加健康。
第二节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及应对
我国目前的大学生都是经过严格考试选拔出来的佼佼者,他们有较好的智力素质、较强的学习能力、较强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也有远大的理想和抱负,对国家和社会有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可以说,大多数大学生具有健康的心理状态。
但是,由于大学生多数都处于一个心理和生理都迅速发展变化的时期,有时对各种事物还缺乏客观的认识和评价,因而部分大学生在面对学习、生活、人际交往、自我意识、就业以及竞争压力等问题时,便会产生各种心理矛盾和冲突,如理想与现实的冲突、理智与情感的冲突、自尊与自卑的冲突等,久而久之易导致心理问题。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
通过调查发现,虽然我国大多数大学生具有健康心理,但是大学生整体上的心理健康趋势令人堪忧。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现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一)大学生是心理障碍的高发群体
大学生是具有较高智力、较高文化和较高自尊的群体,其通常有着比一般社会青年更高的报复和追求,面临着更多的机遇和挑战,因而其须承受更大的心理压力。这使得大学生成为心理障碍(即所有心理异常与行为异常的统称)的高发群体,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总体水平低于同龄青年和其他年龄段的成年人。
(二)大学生心理障碍发生率呈上升趋势
据有关统计资料可知,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和竞争的加剧,近年来我国大学生的心理障碍发生率呈上升趋势,因心理障碍造成的大学生退学、休学、自杀、杀人、虐待动物等反常或恶性事件不断增多。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形势堪忧,成为社会大众关注的焦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