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国的疆域西起于甘肃东部,辖有陕西省大部,东与魏、韩接界,南与楚、蜀连壤,西、北与诸戎相邻。国都原在雍(今陕西凤翔),秦孝公十二年(公元前350年),为进取中原,将国都迁往成阳(今陕西成阳东)。雍故城和咸阳故城都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秦崛起于西北戎地。西周末年,犬戎与申侯伐周,杀幽王。秦襄公将兵救周有功,并兵送周平王迁徙到都洛阳,公元前771年,始封为诸侯。秦穆公(公元前659-前621年)广地益国,东服强晋,西霸诸戎。秦孝公(公元前361-前338年)又用商鞅变法,谋取中原。秦历经惠文王、武王、昭王、孝文王、庄襄王几代经营、攻伐,至秦始皇灭六国,统一中国。
秦是在与西戎斗争中壮大的。
西戎中义渠最大,其他诸戎都分散居山谷间,自有君长,莫能相一。因此,秦对他们都采取攻势,使之不能构成对秦的威胁。战国中期后,对秦的西、北境有威胁的是匈奴的侵犯。
秦昭王在陇西、北地、上郡筑了一道长城以拒匈奴。这道长城称秦长城或秦昭王长城,后者是为了区别于秦始皇长城。
唐代诗人王维《送韦乎事》诗中有句,道出古代萧关的边防地位:
欲逐将军取右贤,沙场走马向延边。
遥知汉使萧关外,愁见孤城落日边。
战国秦长城城墙由黄土夯筑而成,保存最好处长6公里,宽5-6米,高2-5米,建于陡坡上的,高可至10余米。
在长城沿线的内侧发现有烽燧、城鄣、古城遗址。烽燧俗称烽火台,是用作传递敌情的一项军事设施,至迟在西周晚年已经出现和利用。
把烽燧和长城结合起来,共组御敌体系是古代人民的发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