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量+见识=成功创业开头先问这样一个问题:什么样的人最适合创业?答案是:赌徒。为什么呢?
道理很简单,创业本身就是一项冒险活动。赌徒最有胆量,敢下注,想赢也敢输,所以,他们最适合创业。科学研究发现,赌徒的心理承受能力远远超过普通人,而创业正是最需要强大心理承受能力的一种活动。
专家在研究中发现,大凡成功人士都有某种程度的赌性,企业界人士尤其如此。很多创业者在创业的道路上都有过“惊险一跳”的经历,这一跳成功了,就可以功成名就,一飞冲天;要是跳不成,就只好凤凰涅盘了。
由此可见,在创业的道路上不仅需要你有胆,更要有识,唯有二者兼备,风险才能转化为财富。
俗话说:“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如果你想创业当老板,冒险精神是必不可少的。正所谓“无限风光在险峰!”创业与冒险有着天然的联系,没有胆量冒险,注定只能是平庸者。
日本三洋电机的创始人井植岁男,成功地把企业越办越好。
一天,他家的园艺师傅对井植说:“社长先生,我看您的事业越做越大,而我却像树上的蝉,一生都坐在树干上,太没出息了。您教我一点创业的秘诀吧?”
井植点点头说:“行!我看你比较适合园艺工作。这样吧,在我工厂旁有两万坪空地,我们来合作种树苗吧。一棵树苗多少钱能买到呢?”
“40元。”
井植说:“好!以一坪种两棵计算,扣除走道,2万坪大约种25000棵,树苗的成本是不是100万元。三年后,1棵可卖多少钱呢?”
“大约3000元。”
“100万元的树苗成本与肥料费由我支付,以后三年,你负责除草和施肥工作。三年后,我们就可以收入600多万元的利润,到时候我们每人一半。”
听到这里,园艺师傅却拒绝说:“哇?我可不敢做那么大的生意!”
最后,他还是在井植家中栽种树苗,按月领取工资,白白失去了致富良机。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要成功地赚大钱,非得有胆量冒险不可。只有敢于冒险,行前人未行之路,干前人未竟之事,才能开辟一片新天地。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兼总裁王传福,原本只是一文不名的农家子弟。那么,是什么成就了他青年创业的神话呢?用他自己的话说,“最关键的是要有冒险精神”。
1966年,王传福出生在安徽省无为县一户普通农民家庭。在他读初中时家里发生了变故,心灵的创伤让他变得沉默寡言。但他坚信,没有比脚更高的山,没有比脚更远的路,只要灵魂不屈,一定会走出一条康庄大道。
1987年,王传福从中南工业大学冶金物理化学系毕业进入北京有色金属研究院。在读研究生期间,他把全部的精力都投入到电池研究中去。仅仅5年的时间,王传福便被破格委以研究院301室副主任的重任,成为当时全国最年轻的处长。1993年,研究院在深圳成立比格电池有限公司,由于和王传福的研究领域密切相关,王传福顺理成章成了公司总经理。
在有了一定的企业经营和电池生产的实际经验后,王传福发现,作为自己研究领域之一的电池行业里,要花2万~3万元才能买到一部大哥大,国内电池产业随着移动电话的“井喷”方兴未艾。作为研究方面的专家,眼光敏锐独到的王传福心动眼热,他坚信技术不是什么问题,只要能上规模,就能干出一番大事业。于是,他作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脱离比格电池有限公司单干。
脱离具有强大背景的比格电池有限公司,辞去现有的总经理职务,这在一般人看来太冒险了。但王传福相信:最灿烂的风景总在悬崖峭壁,富贵总在险境中凸现。
1995年,王传福向表哥借了250万元作为启动资金,在深圳注册成立了比亚迪科技有限公司。
成立一个公司并不难,生产一个产品也不难,难的是怎样才能将尽可能少的投入演变为尽可能多的产出,这就需要眼光,需要冒险。而王传福拥有的最大资本,就是战略眼光和冒险精神。
在当时,日本充电电池一统天下,国内的厂家多是买来电芯搞组装,利润少,根本没有竞争力。如何打开局面?经过一番考虑,王传福决定依靠自身技术研究优势,从一开始就把目光投向技术含量最高、利润最丰厚的充电电池核心部件——电芯的生产。事实证明,王传福这一招可谓是后发制人、一招致命的关键所在。
不久,王传福在一份国际电池行业动态中发现,日本宣布本土将不再生产镍镉电池,而这势必会引发镍镉电池生产基地的国际大转移,王传福立即意识到这将为中国电池企业创造前所未有的黄金时机,于是他决定立即涉足镍镉电池生产。
在镍镉电池领域站稳脚跟后,不甘寂寞的王传福又开始了镍氢电池的研发,并从1997年开始大批量生产镍氢电池。
2000年,王传福投入大量资金开始了锂电池的研发,并很快拥有了自己的核心技术,成为摩托罗拉的第一个中国锂电池供应商。
如果说单干创业对于王传福来说是第一次冒险,那么决定制造汽车无疑是他冒险的疯狂之举。2003年,比亚迪宣布以2.7亿元的价格收购西安秦川汽车有限责任公司77%的股份,比亚迪成为继吉利之后国内第二家民营轿车生产企业。
王传福的成功,主要是因为他敢想敢干、当断则断的冒险精神。然而,王传福的冒险精神决非冒进和蛮干,而是建立在他所具有的战略眼光和深思熟虑基础上的一种胆识和果敢。
由此可见,冒险并不等于冒进。创业毕竟不是赌博,创业家的冒险,迥异于冒进;冒险是一种经过深思熟虑的战略决断,是一种智慧之举;而冒进只是一种轻浮草率的蛮干,是一种盲目之举。
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人问哲学家,什么叫冒险?什么叫冒进?哲学家说,比如有一个山洞,洞里藏有金银财宝,谁都想把金银财宝取出来。
假如那洞是一个狼窝,取宝者就是冒险;假如那洞是一个虎穴,取宝者则是冒进;假如那洞里只有一捆柴草,那么,即使那是一个狗洞,取宝者也是冒进。一位企业家插话说:还可以再引申一点,即便这个洞是个虎洞,如果你注意观察分析,摸清洞里老虎的数量及出入规律,或者你有诱虎出洞及制伏老虎的智慧,照样可以把宝贝取出来。
这个故事什么意思呢?它的意思是说,冒险是这样一种东西:你经过努力有可能得到,而且那东西值得你得到。否则,你就是冒进,死了都不值得。因此,创业者一定要分清冒险与冒进的关系,要区分清楚什么是勇敢,什么是无知。无知的冒进只会使事情变得更糟,你的行为将变得毫无意义。
瞅准时机,另起炉灶
人生充满了选择。凡是成功的创业者,在其人生的旅途中,很少有能一步登天的。他们凭借着机智与眼光,在充满困顿与挫折、失败的环境中做出扭转乾坤的决定,终于柳暗花明,攀登上事业的顶峰。
据说,机会之神全身赤裸,滑溜溜的极不容易抓住,只是他光秃秃的头上有一小撮头发,人们仅能在它转身的瞬间及时抓住它的头发,才能把它留下。
因此,要想获得机会之神的青睐,必须把握转瞬即逝的机会,当机立断,运用你所拥有的决断、智慧,勇敢地迎接时代的挑战。
蒙牛创始人牛根生的创业经历,就深刻地说明了这一点。
牛根生生于内蒙古,据说当年他从乡下被卖到城里仅值50元钱。那个时候无论是谁都不会料到,今天的他身价竟然会上涨几千万倍。老牛白手起家,在伊利集团从一名洗瓶工干起,在伊利做到了副总裁的位置。但是由于功高盖主,他受到了总裁郑俊怀的处处打压。
此时的牛根生已经基本具备了自主创业、另立门户的主客观条件。
1999年,牛根生毅然离开了伊利,创立了蒙牛集团。作为乳业的后起之秀,“蒙牛”以出色的营销手段实现了快速增长。2002年,蒙牛的销售额突破21亿元,在全国乳制品企业中的排名由第1116位一举跃升至第4位。
2003年“蒙牛”借助“神五升空”的出色营销,销售额再次翻番,达到近50亿元?
老牛的成功,在于他把握机遇、当断则断的魄力和迎接挑战的勇气。
当然,要想创业成功,仅有这些是远远不够的。创业所面临的问题往往是“多元”的,因此,你除了要具备专业知识的素养外,更要有整体性的策略性思考。既不能被眼前的压力所慑服,又不能被利害关系所迷惑,而要秉持公平、客观的态度做应有的理性分析。因此,有自己独到的“见识”
是非常重要的。
日本三洋电机的创办人井植岁男生前常说的一句话,就道出了决断者应有的见识眼光。他说:“以自己经营事业的立场去观察东西,或者去思考事物的话,则事业是不会有所突破的,应该站在更高一层来观察事物。”
井植当初毅然离开松下另起炉灶,投入市场已经过度饱和的车灯业,但他却口出惊人之语,立誓要在几年内建造一家年产两百万个车灯的工厂。然而事实上,当时的十六家工厂所生产的十万个车灯都销售不了。
原来井植看到当初大多数的日本人都以自行车代步,如果没有车灯,夜晚行车将很不方便,所以他判断车灯将成为必需品。再者,车灯市场小是因为产量太小,规模不大,以致价格太高,所以导致消费者驻足不前,市场因而打不开。
后来,果然在井植建厂四年后,两百万的目标就轻易达到了。
由此可见,要想创业成功,必须具备洞察潜在市场的敏锐眼光。然后在洞悉市场前景的基础上,迅速而果断地出击,争取以最快的速度抢占市场。
总之,如果你想创业做老板,一要有迎接挑战的勇气,二要有捕捉机会的眼力,三要有当断则断的魄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