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到上海的梁启超突然接到情报说:袁世凯将以补贺日皇加冕为名。派周自齐为贺礼赠勋特使,赴日洽谈条件,以换取日本承认帝制。紧接着,江苏将军冯国璋又派人至沪传言,说他"盼滇速起",且将立即响应。梁感到有必要打破京津成议,提前发难;何况蔡锷、戴戡已抵达云南。于是,梁启超一面通过日本驻华公使小幡运动日本政府拒绝周自齐赴日;一面于20日托南京友人发电至唐继尧代转蔡锷:"外交紧急,袁将卖国,请即发动。"唐、蔡以为梁已在南京,冯国璋也准备响应,加上袁世凯又要查缉蔡锷,便决定改变计划,及早发动。21日,唐继尧在寓所召集有蔡锷、李烈钧、任可澄、罗佩金、刘祖武、张子贞、方声涛、顾品珍、熊克武、黄毓承、殷承辙、尤云龙、籍忠寅、刘云峰、杨蓁、唐继虞、李日垓、戴戡、孙永安、龚振鹏、戢翼翘、但懋辛、周官和、王伯群、李雁宾、庾恩呖等云南省内外重要人士紧急会议,宣读了梁启超的来电,指出:"宣布举义日期,不可再缓。"接着,蔡锷介绍了袁世凯阴谋称帝及各方面反对帝制的情况。他说:"大家都抱口是心非的态度,都怀疑这个皇帝是否做得成。至于一般的人,则没有不反对的。所以,只要云南起义,闻风响应者必多,袁氏一定被打倒。我们必先出其不意,从速发动。"与会者一致赞成,并议决起义步骤:(1)先以唐继尧、任可澄名义致电袁世凯,令其取消帝制;(2)届时无圆满答复,即以武力解决之。随后,戴戡宣读梁启超早在天津已起草好的讨袁通电。多数人认为,由于袁已于12月12日宣布接受帝位,因此原稿中有一段文字已不切时宜,须加删改。但戴戡坚持要电请任公自己改。后经李烈钧调和折中,方同意由隶籍进步党的任可澄代笔。会议还讨论了军队命名和出兵方略等具体问题。最后一致采纳了李日垓的意见,采用"护国军"之名。对于首脑机关,戴戡根据天津成议,提议设立元帅府,但多数与会者反对。最后议决仍采民国元二年旧制,"合并军、巡两署,恢复都督府,召集省议会"。至于都督人选,因唐、蔡互相推让,最后公决:唐留守,任中华民国云南都督府都督,兼中华民国护国军第三军总司令官;蔡出征,任中华民国护国军第一军总司令官,并推李烈钧任中华民国护国军第二军总司令官兼筹饷总局总办。其出兵总方略是:第一军北出四川,第二军东进广西,第三军居中策应,战略进攻的重点为四川。22日晚10时,唐继尧、蔡锷、李烈钧、戴戡、王伯群、殷承献与上校以上军官及各机关长官在将军署举行宣誓:"拥护共和,吾辈之责。兴师起义,誓灭国贼。成败利钝,与同休戚。万苦干辛,舍命不逾。凡我同人,坚持定力。有逾此盟,神明必殛。"23日夜11时,唐、任署名的反帝制电报正式发出,指出:"窃惟大总统两次即位宣誓,皆言恪遵约法,拥护共和。皇天后土,实闻斯言,亿兆铭心,万邦倾耳。记日:‘与国人交止于言。’又日:‘民无信不立。’食言背誓,何以御民。纪纲不张,本实先拔,以此图治,非所敢闻。计自停止国会,改正约法以来,大权集于一人,凡百设施,无不如意。凭藉此势,以改良政治,巩固国基,草偃风从,何惧不给,有何不得已而必冒范叛逆之罪,以图变更国体。"要求立将杨度、孙毓筠、严复、刘师培、李燮和、胡瑛、段芝贵、朱自钤、周自齐、梁士诒、张镇芳、袁乃宽等12人"即日明正典刑,以谢天下;涣发明誓,拥护共和",并以云南军民"痛愤久积,非得有中央永除帝制之实据,万难镇劝"为由,限25日10时以前答复。同日,唐继尧、任可澄、刘显世、蔡锷、戴戡等人联名照录此电通告全国。24日,蔡锷、戴戡再电袁世凯,促其"迅以照准"唐、任"所陈各节"。
当然,唐、蔡等人很清楚,袁世凯是不会取消帝制的。因此,电报发出后,他们加紧作武力解决的准备。24日,唐继尧又任命了一大批下级军官,并放饷发械,积极做好出征准备。同日,又推吕志伊撰就对外照会五款。25日,袁未答复,唐继尧、任可澄、刘显世、蔡锷、戴戡遂联名发出二次通电,称袁世凯既为"背叛民国之罪人,当然丧失总统之资格",宣布他们"深受国恩,义不从贼,今已严拒伪命,奠定滇黔诸地,即日宣布独立"。云南宣布独立,标志着蔡锷领导的云南起义的开始,护国战争正式爆发。
中华民国国歌的演变
国歌是代表国家的歌曲,国歌由中央政府制定或选用。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成立。为制定国歌,教育部于2月3日发布通告:"今者民国成立,尚未有美善之国歌。以供国民讽咏,良用恧焉。本部现拟征集歌谱,俟取材较多,再敦请精于斯学者共同审定,颁行全国。"通告发布后,各界人士纷纷投稿。2月25日,《南京临时政府公报》上刊登一应征稿件,名为《亚东开化中华早》,其歌词是:
亚东开化中华早,揖美追欧旧邦新造,飘扬五色旗,民国荣光,锦绣河山普照。吾同胞鼓舞。文明世界,和平永保。
这首歌具有强烈的民主主义革命色彩和爱国主义精神。歌词作者是沈恩季,谱曲为沈彭年。此歌不是这个时期的国歌。因为:"政府公报"刊登此歌的标题是"国歌拟稿",教育部的启示也说:"本部前登广告,征集国歌,蒙海内音乐家陆续投稿,兹将择登公报,以待知音者之评论,俟意见征集较多,再当开会共同论定。"这个"国歌拟稿"公布后,孙中山于4月1日辞去了临时大总统,把政权交给了袁世凯。袁忙于实现专制独裁统治,顾不得考虑制定国歌。1915年4月9日外交部关于制定国歌的呈文中说:"宣统之末,重定国乐(即国歌),未及施行,去岁征祥使法呈递大勋章,法国亦索中国国乐,仓猝之间,亦无以应,查民国成立4年,郊天祀孔之乐,均已先后制定颁行,而宴飨所用国乐,久阙未备。"袁世凯批示:"交政事堂礼制馆妥速商拟,呈候核定。"仅用了一个月时间,礼制馆就制定出国歌,名为《中国雄立宇宙间》,并颁行全国。
袁世凯之所以热衷制定国歌,是有其政治目的的。有文章指出:"当时袁之左右,以国歌未定,不足宣扬民族精神,树立国民教育,然此仅为表面理由,实则预为他日天子登极,清庙明堂之歌章也。"歌词充满了对袁的肉麻吹捧,将他比作明君贤主,祝福其反动统治绵延"亿万年"。其歌词是:
中国雄立宇宙间,廓八庭,华胄来从昆仑颠!江河浩荡山连绵,勋华揖让开尧天,亿万年。
这首肉麻的歌词为荫昌所作,某昆曲家谱曲。
这首国歌"名为宣扬民族精神,树立国民教育,实则阿谀帝制,有失国歌制定之本义,故时人多不与焉"。袁垮台后,此歌随之湮没无闻。
年6月6日,袁世凯在举国声讨中死去。其后的北洋政府为制定国歌,1919年11月24日,教育部呈报设立"国歌研究会",延聘文学及音乐专家,共同创作国歌词谱。1920年10月,国歌研究会选定古代名歌——《卿云歌》为国歌,呈报国务总理。不久国务会议决定:自1921年7月1日,以《卿云歌》为国歌。
其歌词是:
卿云烂兮,纠缦缦兮。
日月光华,旦复旦兮。
日月光华,旦复旦兮。歌词之"卿云"同"景云",是一种彩云,古以为祥瑞之气。《史书·天官书》记载:"若烟非烟,若云非云,郁郁纷纷,萧索轮困,是谓卿云。"相传舜让位于禹时,与臣僚同咏《卿云歌》。此歌由国歌研究会会员、作曲家萧友梅谱曲。
北洋政府为什么选定《卿云歌》为国歌呢?教育部的呈文说得很明白:"佥以撰拟新词,不如仍用尚书大传所载虞舜卿歌一章,绎义寻声,填制新谱,庶全国人民易生其尊敬信仰之心,而推行无阻,且所称卿云纠缦,实与国旗色彩相符,复旦光华,并与各国各政体隐合,当经和声订谱,提出国务会议议决采用。"孙中山对《卿云歌》的态度是不承认。1923年8月15日孙中山在广州的一次演讲中说:"哪里晓得五色旗是清朝一品官的旗,我们革了皇帝的龙旗,却崇拜官僚的五色旗,成什么话!诸君要说弃去五色旗,要用我们从前革命的旗帜,现在海军用的青天白日旗。再如《卿云歌》,你们说它是国歌。我想一定是官僚颁布的,有何意义?"年4月12日,蒋介石发动反革命政变,在南京建立国民政府。此后,他忙于"清党",残害革命者,挑动军阀混战,借以消除异己。无暇顾及制定国歌。1931年5月16日,国民会议通过临时决议:国歌暂缓制定,未制定前以国民党的党歌代国歌。其歌词是:
三民主义,吾党所宗。
以建民国,以进大同。
咨尔多士,为民前锋。
夙夜匪懈,主义是从。
矢勤矢勇,必信必忠。
一心一德,贯彻始终。
歌词曾被认为是孙中山所作,并作为"国父遗训"之一。此歌歌词实际出自易大庵之手,以孙中山名义发表的。
年以后,蒋介石连续"围剿"红军,进行派系斗争,同时面临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随后,又是八年抗日战争。抗战胜利后,蒋又策划反共反人民的内战。因此,在这近20年间,蒋的国民政府也未制定正式的国歌。1947年4月16日,中国国民党常务委员会决议:"在未颁定新国歌以前照旧。"仍以国民党的党歌代国歌。直到蒋家王朝覆亡。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黄金时期"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产生于19世纪七八十年代,甲午战争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有了初步的发展。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由于西方各帝国主义国家忙于应付战争和交战国大量劳动力脱离生产,及世界大战的消耗,经济实力大为削弱,对中国的商品倾销和资本输入暂时放松,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所需求的国内市场相对扩大,国内工业品价格也出现回涨,促进和刺激了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和商人投资工业。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发展进入"黄金时期"。其中纺织业和面粉业发展尤为迅速。其发展概况是:
棉纺织工业。由于洋纱洋布进口减少,从1913年的进口洋纱263万担减为1921年的110万担,从而引起国内市场价格上涨,生产纱、布的利润增加,从1914年每包棉纱平均盈利19.58元增至1919年的70.56元。在高额利润的刺激下,中国民族资本的棉纺工业得到迅速发展。从1913年至1920年,全国织布机由2016台增至4310台,纱锭从835354枚增至1880534枚,纱厂由32个增至69个。
面粉工业。由于参战各国的军需和国际市场粮食需求的急剧变化,面粉价格上涨,中国面粉产量猛增,一变战前的人超为出超。从1915年至1921年,中国面粉平均每年出超百余万担,价值500余万海关两。面粉厂也由1913年以前23年间开设的83家,到1920年的7年间,新增面粉厂84家。
缫丝工业。全国缫丝厂由1913年的170多家,增至1918年的433家,丝车总数也达到了166754台。
火柴工业。战前中国北方火柴市场被日本火柴工业所垄断,1915年全国掀起抵制日货运动,中国火柴工业乘机堀起。
造纸工业。由原来大多为土法生产的造纸工业改为机器造纸厂,到1919年,全国有民族资本的机器造纸厂7家,总资本为1765000元。
采煤工业。由于欧战影响,煤价上涨,采煤工业在中国发展迅速。1913年,中国机械采煤量为7677570吨,到1919年增至1280万吨。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以后新建的煤矿有:1915年成立的贾汪公司,资本200万元;1918年成立的柳江公司,资本72万元;1919年成立的天源公司,资本15万元;同年成立的河北井陉正丰公司,资本17万元;鄱乐公司,资本100万元。还有金属矿的开采,如湖南的裕牲公司,年产锰矿石4657吨;1917年建立的水口山铅锌矿等。
冶炼工业。由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进口钢铁的减少。中国钢铁冶炼工业有了一些发展,但厂数有限,仅有汉阳铁厂、上海振兴铁厂、扬子公司铁厂等数家;钢铁产量也不多。其中生铁产量,1913年仅为9.7万吨,至1920年增至258868吨。钢铁冶炼厂中规模较大者为汉阳铁厂,1914年的生铁产量为13.5万吨,钢产量5.58万吨,各种钢材5.1万吨,到1919年,生铁产量猛增至18万多吨。到1920年,中国冶炼工业发展到12个厂,资本3215万元,共有雇佣工人8900名。
由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迅速发展,中国工人阶级的人数也随之大量增加。到1919年,全国工厂工人总数达到110万人,矿工总数达到87万人。但是,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发展的"黄金时期"为时甚短,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随着帝国主义列强对世界的重新瓜分,各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又卷土重来,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发展又趋于停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