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996年10月5日香港特区筹委会第5次全体会议通过根据基本法和全国人大有关决定制定的第一任行政长官人选产生办法开始,香港特区第一任行政长官的推举工作经历了筹建推委会、报名、确认符合资格的行政长官参选人、推委会提名产生候选人、听取行政长官候选人报告个人情况和施政主张、候选人回答推委会委员的提问以及与各界交流等过程,以公平、公正、公开的民主选举结束了香港100多年来由英国政府"钦定"港督的历史,也表明了中国政府实行"港人治港"、"高度自治"的坚定决心。
推举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的工作是一项无任何先例可循的浩繁工程。而且,根据香港基本法的规定,行政长官是特区的首长,代表特别行政区,对中央人民政府和特区负责。他可以行使包括领导特区政府、公布法律、签署立法会通过的财政预算案、提名并报请中央人民政府任命特区政府主要官员、任免各级法官等13项职权,对于保证香港的繁荣稳定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推选工作受到国内社会、香港各阶层和国际各方的密切关注。
根据基本法和全国人大的有关规定,筹组特区政府必须首先筹建由400名香港永久性居民组成的特区第一届政府推选委员会。推委会由工商、金融界,专业界,劳工、基层、宗教等界,原政界人士、香港地区全国人大代表、香港地区全国政协委员的代表等4个部分各100人组成。推委会将担负起推举特区第一任行政长官人选和选举产生特区临时立法会两项职能。11月2日,在香港特区筹委会的主持下,经过了长达半年多的讨论、咨询、协商、报名、选举,400名推委会委员全部产生,他们将为行政长官人选的推举工作起到铺路架桥的作用。
筹委会在筹组推委会的同时,也加紧制订香港特区第一任行政长官人选的产生办法,并于10月5日筹委会第五次全体会议上顺利通过。该办法规定,特区第一任行政长官参选人必须具备如下资格:第一,是香港永久性居民中的中国公民;第二,在外国无居留权;第三,年满40周岁;第四,在香港通常居住连续满20年;第五,拥护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第六,愿意效忠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另外,办法还规定,现职公务人员如愿意参选第一任行政长官,在表明参选意愿前,必须辞去公务员职务,并离开工作岗位;有意参选第一任行政长官的人应以个人身份接受提名,具有政党或政治团体身份的人在表明参选意愿前必须退出政党或政治团体。
行政长官人选产生办法出台后,推选工作进人具体操作阶段,凡有意参选特区第一任行政长官的人,须严格通过报名、报名资格审查、推委会委员提名和无记名投票选举等几道关口。11月1日至2日,筹委会第六次全体会议期间,主任委员会议逐一审查了31名报名人的材料,最后确定其中8位符合资格要求。11月15日,推委会第一次全体会议在香港会议展览中心隆重举行,主要议题是提名行政长官候选人。会议以开放的形式举行,300多名中外记者在现场采访,并通过电视现场直播,使广大港人能够亲眼目睹会议投票、唱票、点票的全过程,最后,董建华、杨铁梁、吴光正被选为第一任行政长官候选人。
月27日,推委会举行第二次全体会议,听取3位候选人报告本人情况和施政设想及回答提问。这是行政长官人选产生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有助于增进委员对候选人的了解,从而根据自己的判断投下神圣的一票。
按照抽签排定的顺序,吴光正、董建华、杨铁梁先后登上讲坛,畅叙各自的治港蓝图。
吴光正以《我的政纲》为题发表的施政主张,共分"前言"、"确保法治基础,保持局势稳定,凝聚港人力量,建立强而有力的政府管治"、"充分发挥香港经济特点,为香港繁荣创造新高峰","加强教育和文化事业,完善社会福利制度,建立文明和高素质的香港社会"和"结语"五大部分。他表示,特区第一任行政长官最基本的任务,就是要全面、正确地贯彻落实"一国两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的方针政策,认真执行基本法,在这个基础上,带领香港进人21世纪。
董建华以《共同建设二十一世纪的香港》为题发表施政主张,分为"未来蓝图"、"今日香港"、"居安思危"、"成功之道"、"重温蓝图"五大部分。他表示,香港即将在"一国两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的原则下回归祖国,一个新时代即将展现,香港市民正好趁此时机共同建设香港,创造更美好的未来。
杨铁梁以《稳步跨进二十一世纪》为题发表施政主张,包括"导言"、"落实‘一国两制…、"维持社会稳定"、"巩固经济繁荣"、"提高市民生活质素"、"保障人权自由"、"发扬民主政制"和"结论"八大部分。他表示,1997年对香港来说是一个新的开始,特区政府要向所有注视香港发展的人证明,"一国两制"、"港人治港"是成功的,相信香港的前途将更加光明,香港将稳步跨进21世纪。
随后,3位候选人先后与工商、金融界,专业界,劳工、基层、宗教界,以及原政界人士、香港地区全国人大代表和香港地区全国政协委员的代表等4个部分的推委会委员,举行了4场别开生面的答问大会,总共回答了大小问题近300个,涉及内容十分广泛,几乎包括香港政治、经济、文化、民生、治安等所有领域。
这几天的会议包括答问会议,都安排了现场直播,广大港人可以通过电视屏幕,和推委会委员一起来观察、了解他们未来的行政首脑。12月11日,在推委会第三次全体会议上,400名推委会委员以无记名投票的方式,对3位候选人进行选举,结果董建华以320票当选为特区第一任行政长官人选。
由香港各个界别、各个阶层的代表人士组成的推委会来推选第一任行政长官人选,报中央人民政府任命,这一方式体现了国家主权,也体现了香港民众的民主参与。推委会的组成具有广泛的代表性,保证了香港各个界别、各个阶层拥有均衡参与特区政权组建的机会,有助于平衡照顾各阶层和社会团体的利益。推委会参选者是以个人身份参选和履行职责,同样,第一任行政长官候选人也应以个人身份接受提名,现职公务员应在被提名前辞去公务员职位,这些规定有利于维护现行公务员制度不变。同时,行政长官人选如果是政党和政治团体的成员,在被提名前也必须退出政党或政治团体,这有利于未来特区首长回避政党利益,维护现行的以行政为主体的政治体制,维护香港的繁荣稳定。香港特区首任行政长官的产生,开创了香港民主发展的新纪元,也为香港的平稳过渡和繁荣稳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国民经济成功实现软着陆
到1993年上半年,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呈现新局面,国民经济增长率每年以两位数字增长。伴随着经济增长加速,国民经济运行逐步超越了其潜在增长能力,经济生活中出现种种不均衡现象,形成了"四热":即房地产热、开发区热、集资热、股票热;"四高":即高投资膨胀、高工业增长、高货币发行和信贷投放、高物价上涨;"四紧":即交通运输紧张、能源紧张、重要原材料紧张、资金紧张;"一乱":即经济秩序混乱,特别是金融秩序混乱。在这种情况下,中央推出一系列宏观调控措施,国民经济的运行开始了"软着陆"。
早在1992年10月中共十四届一中全会后,中共中央就召开有各地区、各部门主要负责人参加的经济情况通报会,提出既要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又要注意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保持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的顺利进行。江泽民指出,要对经济形势有个总体把握,加强预见性,注意及时发现问题,并尽可能把它们解决在萌芽状态,不要使之积累成大问题,影响全局。两个月后,江泽民在全国计划会议上再次指出,要防止经济"过热"。
年4月1日,中央再次召开经济情况通报会,明确指出经济发展中有些矛盾和问题已得到缓解,但有些还没有引起足够重视。5月19日,江泽民写信给国务院领导,强调对经济中存在的问题,要抓紧时机解决。紧接着,江泽民先后在上海、西安、大连、广州召开分地区经济工作座谈会,统一大家对经济形势认识。
根据党中央部署,国务院陆续制定和实施了一系列发展大好形势,加强宏观经济调控和指导的政策措施。1992年底国务院发出了《关于进一步加强证券市场宏观管理的通知》,决定成立国务院证券管理委员会和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1993年4月中旬,国务院发出了《关于制止乱集资和加强债券发行管理的通知》,5月上旬,又发出《关于严格审批和认真清理各类开发区的通知》。5月下旬至6月初,国务院连续召开会议,研究加强宏观调控,解决经济发展中突出问题的政策措施。随后,国家计委根据朱镕基副总理的指示,经与财政、银行等有关部门研究,形成《关于加强宏观调控的主要措施意见》,共16条措施,上报党中央、国务院。6月中、下旬,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政治局听取有关汇报。1993年6月24日以中发(1993)6号文件正式下发《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当前经济情况和加强宏观调控的意见》。
年6月出台的宏观调控措施,决策果断,时机成熟,方向正确,取得了"软着陆"的主动权。国家坚持"适度从紧、适时微调、抓住主线"的原则,有效地控制住了经济扩张。首先,在总量上,从紧控制货币与信贷总规模、财政支出总规模、固定资产投资总规模,严格把住货币关和财政预算关,有效地控制了通货膨胀。其次,在结构上,对低水平重复建设部分,对单纯外延型扩张和低效益甚至无效益的部分,对于"泡沫经济"部分,要从紧;而对于国家重点建设项目,对于有利于调整和优化结构,加强农业、交通通讯、能源以及重要原材料等"瓶颈"部门的发展,增强有效供给的部分,对于有效益、有市场、有利于培育和扶持新的经济增长点、促进内涵型发展的部分,则给予支持。第三,根据各年度内经济运行的具体状况,审时度势地进行微调,以缓解"降温"中的实际困难,防止出现过度滑坡。适时调整信贷结构,增加对农业贷款,保证农产品特别是粮食的收购需要,增加对效益好、销路好的企业的流动资金贷款,保持生产与市场的活力;适时停办保值储蓄,降低利率,减少企业利息负担等。第四,在加强宏观调控中,自始至终抓住治理通货膨胀和在"降温"中保持经济相对快速增长这根主线,采取综合治理。
经过3年多的努力,到1996年底,宏观调控基本上达到了预期目标,国民经济的运行成功地实现了"软着陆"。1993年下半年所实施的宏观调控,使经济增长率由1992年峰顶时的142%,一年年逐步平稳地回落到1996年的97%左右,每年平均回落约1个百分点;物价上涨率(商品零售价格)由1992年的217%。回落到1996年的6%左右,共回落了157个百分点;1991~1996年,经济增长率的峰谷落差为45个百分点,成为建国以来回落幅度最小的一次波动。经济增长率逐步平稳地回落到适度区间,物价上涨率亦回落到适度水平;在显著地降低物价涨幅的同时,又保持了经济的适度快速增长。这表明这次"软着陆"已取得成功。
这次"软着陆"的成功有重大意义。第一,它避免了重蹈历史上"大起大落"和"软着陆"不成功的覆辙,在我国经济发展史上是没有先例的。它表明,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的认识逐步在深化,领导和驾驭经济工作的水平提高了。第二,它为我国今后的经济运行开辟了一条适度快速和相对平稳发展的新轨道,为我国经济的跨世纪发展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第三,既大幅度地降低物价涨幅又保持了经济快速增长,这在二次大战后世界各国经济发展史上也是罕见的。与西方主要国家经常陷入滞胀困境相比,改革开放的中国充分显示出经济增长的动力。
这次"软着陆"的成功,为我们做经济工作带来许多肩示:一是在整个经济体制转轨完成之前,都要坚持"总量平衡、适度从紧、适时微调"的方针,彻底摆脱传统的"大起大落"调整方式,使国民经济走上适度快速和相对平稳发展轨道。二是国家宏观调控要努力消除超发货币和超分配所引发的通货膨胀,同时留出价格结构调整的空间。三是要抓住稳定、宽松的经济环境,积极推进"两个根本性转变",促进国有企业机制转变,这是抑制通货膨胀,搞好经济的治本之路。1997年大喜大悲,使1997年在中国人民心中永远难以忘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