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国民政府成立后即表示,要于最短时间力求军民财政之统一,对于违令者,予以严厉之制裁;对于阳奉阴违者,予以严厉之惩罚。为实现军政统一,7月6日成立了军事委员会,该委员会"受中国国民党之指导及监督、管理,统率国民政府所辖境内陆海军航空队及一切关于军事各机关"。军事委员会下设训练部、参谋团、海军局、航空局、秘书厅、兵工厂等机关。军政统一的首要问题是统一军队编制,取消各地方军。在军队改编中,国民革命军学习苏联红军经验,设立党代表和政治部,并建立政治工作制度,以保证这支军队能为实现国民革命目标而战。
这一建军原则的最早施行是在黄埔军校之中。黄埔军校建立后,孙中山有感于当时驻在广东的各省联军大多不明白革命白勺主义,"他们内部的分子过于复杂,没有经过革命的训练",不能依靠。因此孙中山决心建立起一支有组织有主义的革命军队,并在黄埔军校中建立军队制度。他借鉴苏联红军经验,首先在军队中设立了党代表制度和政治部。在黄埔军校中孙中山除任命蒋介石为校长外,特任命廖仲恺为黄埔军校党代表。党代表的职权是监督军校(军队)的各项工作,军校的一切命令必须有党代表签署。为了加强对黄埔军校的管理,孙中山亲自兼任学校总理。由军校总理、校长、党代表组成校本部,作为最高权力机关,隶属于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孙中山还设立政治部,负责军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孙中山认为要使军人具有革命精神,便先要了解党的主义和实现主义的方法,"先有了革命主义,才有革命目标;有了革命目标,才发生奋斗精神。……明白了这三种主义,才能够干革命的事业"。因此在黄埔校军中十分重视政治思想教育,以保证贯彻以主义建军的原则。把政治教育提到和军事训练同等重要的地位,培养爱国、革命的精神,使军队区别于旧式的军队。黄埔校军组建之后便参加了许多战斗,包括平定商团叛乱、第一次东征等重大战役。在战斗中,以主义建军原则建立起来的黄埔学生军发挥了巨大的骨干作用,成为革命军中的一支重要的力量。当时广州国民政府所控制的部队主要有:许崇智的粤军,谭延闽领导的湘军、朱培德的滇军以及程潜的攻鄂军。1925年7月26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宣布所属各军取消原有的部队名称,一律改称国民革命军后,8月1日,建国粤军总司令许崇智首先通告粤军将领,宣布"遵照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统一军政计划,即日起解除粤军总司令职务,将所有军队交由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统率"。4日,湘军总司令谭延闽、建国滇军总司令朱培德、建国攻鄂军总司令程潜,联名通电解除湘、滇、鄂各军总司令职务,所部均交军事委员会统辖。从此军权趋于统年8月28日,在黄埔校军和其他各军基础上组成了国民革命军。国民革命军在成立之初组建了5个军。
国民革命军第一军由原黄埔校军和收编的粤军第四师组成,蒋介石任军长,副军长何应钦,汪精卫任党代表。参谋长先后为王懋功、胡谦、林振雄。政治部主任周恩来。第一师师长何应钦,第一团团长刘峙,第二团团长沈应时,第三团团长钱大钧,另有炮兵营和宪兵营;第二师师长王懋功,第四团团长刘尧宸,第五团团长蒋鼎文,第六团团长惠东升;第三师师长谭曙卿,第七团团长谭曙卿(兼),第八团团长陆瑞荣,第九团团长卫立煌,补充团团长陆瑞荣(兼)。
国民革命军第二军由谭延闽的建国湘军组成,下辖3个师及1个炮兵团。军长谭延闽,副军长鲁涤平,参谋长岳森,党代表李富春。第四师师长张辉瓒,辖谢毅伯、周卫黄、邓赫绩3个团。第五师师长谭道源,辖罗祷颐、彭璋、朱刚伟3个团。第六师师长陈嘉事占,辖余泽钱、李蕴珩2个团。炮兵团团长谢慕韩。
国民革命军第三军由朱培德的建国第一军改编而成,而建国第一军则由驻广东的滇军演变而来。军长朱培德,参谋长黄实。党代表朱克靖。第七师师长王均,辖曾万钟、万人敌、彭武扬3个团。第八师师长朱世贵,辖韦杵、祝膏如、李思想3个团。第九师师长朱培德(兼),辖顾德恒、李明扬2个团。宪兵营营长武宣国,炮兵营营长张言传。
国民革命军第四军由建国粤军第一师改编而成,李济深任军长,陈可钰任副军长兼党代表,邓演达任参谋长。第十师师长陈铭枢,辖蔡廷锴、范汉杰、戴戟3个团。第十一师师长陈济棠,辖余汉谋、香翰屏、黄镇球3个团。第十二师师长张发奎,辖缪培南、黄琪翔、许志锐3个团。第十三师师长徐景唐,辖云瀛桥、陈兰培、陈章甫3个团。独立团团长叶挺,炮兵营营长郭思演、薛仰忠。
国民革命军第五军由建国第三军改编而成,李福林任军长,李朗如、刘敏先后任参谋长。第十五师师长李群,辖黄相、周定宽、黄炳垄3个团。第十六师师长练炳章,辖陆海李林、陈伟图3个团。独立第一团团长梁林,独立第二团团长林驹。
国民革命军总数达12万人,分别驻扎在广州、汕头、粤东、西江南粤和珠江三角洲一带。
11月至北伐前夕,广州国民政府先后组建了国民革命军第六、七、八军。国民革命军第六军以程潜的援鄂军为基础改编。军长程潜,副党代表林伯渠。第十七师师长邓彦华、党代表陈雁声、顾问波列见果。第十八师师长胡谦、党代表李隆廷。第十九师师长杨源溶、党代表张振武。国民革命军第七军由李宗仁、黄绍骇的定桂讨贼军改编组成。军长李宗仁、党代表黄绍弦,顾问予金。旅长:夏威、李明扬、刘日福、伍庭飚、黄旭初、韦云松、胡宗铎、钟祖培、吕焕炎。国民革命军第八军由唐生智的湘军第四师改编而成,下辖6个师。军长唐生智,党代表刘文岛,顾问奥依尼其。第二师师长何键,第三师师长李品仙,第四师师长刘兴,教导师师长周文阑,第五师师长叶琪,鄂军第一师师长夏斗寅。
经过改编,广州国民政府所辖的五花八门、组织涣散、战斗力参差不齐的部队,改组成为了一支具有一定实力和一定规模的军队。国民革命军中各军都设有党代表和政治部,国民党二大后国民党中央相继任命了各军党代表。1926年2月26日,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常务委员会第八次会议任命汪精卫为国民革命军总代表。周恩来、李富春、朱克靖、廖乾五、李朗如、林伯渠、黄绍骇、刘文岛陆续分别被任命为国民革命军第一至八军的副党代表。
7月国民革命军组织第一次北伐,总司令蒋介石,总参谋长李济深,副总参谋长白崇禧,总政治部主任邓演达,副主任郭沫若,秘书长李一氓,总政治部顾问铁罗尼、军事总顾问加伦,共辖八个军。
随着北伐的进展,国民革命军由8个军发展到近40个军。第一军军长何应钦,第二军军长谭延闽,第三军军长朱培德,第四军军长李济深,第五军军长李福林,第六军军长程潜,第七军军长李宗仁,第八军军长唐生智,第九军军长贺耀祖,第十军军长彭汉章,第十一军军长方本仁,第十二军军长袁祖铭,第十三军军长樊宗秀,第十四军军长赖世璜,第十五军军长刘佐龙,第十六军军长范石生,第十七军军长曹万顺,第十八军军长夏超,第十九军军长陈仪,第二十军军长杨森,第二十一军军长刘湘,第二十二军军长赖心辉,第二十三军军长刘成勋,第二十四军军长刘文辉,第二十五军军长周西成,第二十六军军长周凤歧,第二十七军军长王普,第二十八军军长邓锡候,第二十九军军长田尧,第三十军军长魏益三,第三十一军军长李明扬,第三十五军军长何键,第三十六军军长廖磊,第三十七军军长陈调元,新一军军长谭曙卿,新三军军长刘宝题。
广州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的成立和国民革命军的组建,基本上实现了广东的军政统一,改变了过去各军自成系统,形同割据的混乱局面,巩固了广东革命根据地,为国民革命的蓬勃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甲寅》周刊创刊
章士钊将停刊多年的《甲寅》月刊复刊并改为周刊。第一期于该年7月18日在北京出刊,内容杂载公文、通讯,是章"自己广告性的半官报"。
章士钊字行严,笔名黄巾黄、秋桐、孤桐等。湖南善化县(今长沙)人,生于1881年3月20日。幼读私塾,后入武昌"两湖书院",在此认识了黄兴。1904年,章与杨守仁等在上海建立"爱国协会",作为华兴会的外围组织。由于华兴会的起义计划受挫,章同张继等10余人被捕,后被蔡锷等人营救。出狱后,章即赴日本,想走"科学救国"之路,因此,同盟会在东京成立时,他未参加。1907年赴英国留学,学法律政治兼攻逻辑学。辛亥革命后,章受黄兴、于右任之邀,主持上海《民主报》,同时兼任江苏都督府顾问。1913年3月宋教仁被暗杀使章对袁世凯的险恶用心有所认识,遂加入"反袁"行列。7月,被孙中山任命为讨袁军秘书长,随黄兴赴南京举事。"二次革命"失败后,亡命日本,在东京与陈独秀、谷钟秀等于1914年创办《甲寅》月刊,宣传西方的两党制和联邦制。1917年1月,章在北京出版《甲寅》。11月,受北京大学之聘,担任北大文科研究院教授兼图书馆主任。1917年5月,南方桂系控制护法军政府,岑春煊为总裁,章应邀南下,任军政府秘书长。1919年被任命为南方"和议"代表,出席在上海举行的"南北议和会议"。1920年10月,粤军回师"讨桂"成功,岑春煊下野,章也随之而去。1924年,第二次直奉战争后,段祺瑞上台,章被委任为司法总长,从此成了段祺瑞的亲信,并于1925年4月兼任教育总长。他爬上军政府教育当局的最高宝座后,宣称要"整顿学风",并把《甲寅》周刊作为他"整顿"的工具。
章士钊主办《甲寅》周刊的目的有二:一方面为了压制学生和他的反对者,以巩固自己的地位;另一方面是为了提倡古文,宣传封建思想,继续反对新思想新文化。章士钊自称是"调和派",实际上,他是维护并直接参与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的。他反对人民革命,直接参加镇压学生的运动。五卅惨案激起了全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和军阀政府反动统治的怒潮,对此,《甲寅》周刊发表了许多"时评",公开为军阀政府的倒行逆施进行辩护,诬蔑人民参加反帝爱国运动是受"野心家"的利用,是"由公争返为私争"。他还提出"读书乃真救国"的口号,与反帝反封建的口号相对,企图蒙骗学生,使他们走上脱离人民革命斗争的途径。1924年秋,国立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发生反对校长杨荫榆迫害进步学生的斗争。1925年1月,学生代表赴教育部诉述校长杨荫榆掌校以来的种种黑暗情形,并要求撤换她。此时,《甲寅》周刊上公布了由章士钊起草,经段祺瑞政府内阁会议通过的所谓"整顿学风令",对教员、学生进行恫吓:"倘有故酿风潮,蔑视政令,则火烈水懦之喻。孰杀谁嗣之谣,前例具存,所宜取则。本执政敢先父兄之教,不博宽大之名,依法从事,决不姑贷。"接着,章士钊又提请将女师大停办,并即日下令,由教育部接收。《甲寅》周刊也刊登了"停办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呈文",颠倒黑白,罗织罪状,诽谤女师大学生的革命行为是"不受检制,竞体忘形,啸聚男生,蔑视长上"。《甲寅》的这些行为与言论遭到了女师大进步教师和学生的坚决反对。"三一八"惨案发生后,《甲寅》周刊极力为段祺瑞政府在"三一八"惨案中残酷镇压学生的暴行进行辩护,明明是军阀政府下令士兵枪杀手无寸铁的请愿群众而造成的流血惨案,《甲寅》周刊的"时评"却公开歪曲事实,说是"群众手持木棒,间挟手枪,甚至抛掷炸弹,或则是擎火油准备泼灌,以至与卫兵互相冲突,各有死亡"。简直是颠倒黑白。
《甲寅》周刊还是章士钊"复古"的主要阵地。1925年9月出版的《甲寅》周刊第一卷第一号上,重新刊登了章士钊于1923年8月以"孤桐"为笔名发表的论文《评新文化运动》。接着又在《甲寅》周刊第十四号上发表了章士钊的《评新文学运动》等文。在这些文章里,章恶毒攻击新文化运动,反对弃文言兴白话,重弹封建文人复古主义的老调。并且,还诬蔑新文化运动会造成"精神大乱,郁郁怅怅之象充塞天下",宣扬"吾之国性群德,悉存文言,国苟不亡,理不可弃",而白话文"流于艰窘,不成文理,味同嚼蜡,去人意万里",是"以鄙信忘为之笔窃高文美艺之名。以就下走圹之狂隳载道行远之业……陷青年于大阱,颓国本于无形"。章士钊还嘲笑白话文是"智出英伦小儿女之下","故作下流语以资笑谑"。《甲寅》周刊还发表了其他一些人的文章,主张:"欲求文体之活泼,乃莫善于用文言",甚至提出要取消"白话文学"。
《甲寅》周刊宣传的一系列思想目的是为禁锢人们思想,阻止进步思想的传播,阻止人们的觉醒,使广大学生成为军阀政府的御用工具,因而,遭到了进步人士的"分头迎击"。成仿吾的《读章氏"新文化运动"》,郁达夫的《咒甲寅十四号评新文化运动》等文,从政治、经济、教育、伦理道德等方面驳斥了甲寅派的谬论,揭露了这班封建文人"舞文弄墨,一点学问工夫也不用"的丑态。鲁迅在总结过去同复古派的斗争经验时,提醒人们,特别是青年注意:"反改革者对于改革者的毒害,向来就并未放松过,手段的厉害也已经无以复加了。只有改革者都还睡在梦里,总是吃亏,因而中国也总是没有改革。"从《甲寅》周刊的种种言论,我们可以看到它其实是腐朽没落阶级代言的工具,它宣扬的思想陈旧,理论空虚。正像鲁迅指出的,"倘说这是复古运动的代表,那可是只见得复古派的可怜,不过以此当讣闻,公布文言文的气绝罢了"。因此,他们对新文化运动的进攻"该是争的终结,而非争的开头,因为《甲寅》不足称为敌手,也无所谓战斗"。很快地,章士钊就被人民革命赶下了台,他所掀起的这股逆流,也被新文化运动的洪流所淹没,《甲寅》周刊被迫于1927年4月停刊。
廖仲恺被刺
8月20日,广州国民政府财政部长、中央军事委员会委员,国民党左派著名领袖廖仲恺被暗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