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5日至7月31日,在北京举行了全国京剧现代戏观摩演出大会,这是文化部为推动改革戏曲唱腔、表演艺术和表现现代生活而举办的一次大型的京剧改革成果的检阅活动。文化部部长沈雁冰致开幕词,中宣部部长陆定一讲了话,康生、郭沫若等出席。肖长华、盖叫天、周信芳、姜妙香、马连良、尚小云、苟慧生等京剧艺术家也登上了主席台。有5000余人出席了开幕式。
这次观摩演出大会有19个省、市、自治区的28个剧团,演出了《芦荡火种》、《红灯记》、《奇袭自虎团》、《节振国》、《红色娘子军》、《六号门》、《智取威虎山》、《杜鹃山》、《洪湖赤卫队》、《红岩》、《朝阳沟》、《李双双》、《箭杆河边》等37个剧目。
周恩来在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阐述了党的文艺方针,以及关于对立统一、戏的革命、人的革命和加强党的领导等问题。毛泽东观看了《智取威虎山》等戏,并接见了全体人员。彭真在大会上讲了话,周扬在闭幕式上作了总结报告。《红旗》杂志、《人民日报》分别发表了《文化战线上的一个大革命》、《把文艺战线的社会主义革命进行到底》的社论。社论指出,这么大规模的京剧现代戏观摩演出,在中国历史上是第一次,它对京剧和戏曲界来说,是一件具有革命意义的大事情,它标志着京剧艺术发展跨人了一个新的阶段。社论还认为,戏剧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上层建筑必须适应经济基础,社会主义的戏剧,必须为社会主义服务。它不仅是一个文化革命,而且是一个社会革命。以京剧现代戏观摩演出大会为开端的京剧改革,以及随之而来的戏剧、曲艺、电影、文学、音乐、舞蹈、美术等文学艺术各方面的进一步革命化,是中国文化思想领域里社会主义革命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京戏的革新、改革,贯彻了"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方针,开拓了向前发展的广阔前景: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整理改编传统剧目和编写具有教育意义的新的历史剧;使戏曲艺术反映新的时代,反映工农兵群众的新的生活,适应时代和群众的需要,反映京剧本身发展的需要。
江青插手会演,否定了《红旗谱》和改编的《朝阳沟》两出戏。在会演人员座谈会上,她攻击戏曲舞台是"牛鬼蛇神","破坏"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康生则在总结大会上点名攻击影片《早春二月》《舞台姐妹》《北国江南》《逆风千里》和京剧《谢瑶环》昆曲《李慧娘》,说这些作品统统是"大毒草"。
集中力量建设三线
自60年代以来,国际形势急剧变化,战争因素增长,特别是在我国周边地区出现了直接威胁我国安全的情况。美国介入了越南战争,准备将战火引向中国;苏联则在中苏边境地区增置重兵,对我施加压力;在中印边界地区,印度方面制造事端,挑起边界冲突。在东南沿海方面,美国一直占踞台湾海峡并支持台湾国民党当局袭扰大陆,在台湾海峡制造紧张局势,企图反攻大陆。根据国际形势发展情况,中共中央从备战的需要出发将全国划分为一、二、三线地区:一线地区是沿海和沿边疆的省、区;三线地区是指西南、西北内陆地区,包括云、贵、川、陕、甘、宁、青、晋、豫、鄂、湘等省,主要是长城以南、京广铁路线以西广大地区,是全国战略大后方。介于一、三线之间的地区为二线地区。这又叫"大三线"地区。在全国的一、二线地区,按照地势又划分出若干地方为该地区的"三线",是为"小三线"地区。
7月31日,李富春就"三线"建设问题提出三点意见。这三点意见是:(1)加速成昆铁路建设,特别要研究如何加快隧道掘进的速度,必要时请冶金部和煤炭部派得力的掘进队帮助,并要布置施工力量,从南向北,从东向西,同时施工。(2)加快钛矾分离的试验研究。(3)加强滇黔铁路的施工。他要求西南局和有关方面负责人落实这些意见。
8月中旬,中共中央书记处开会讨论"三线"建设问题,毛泽东在谈话中指出,要准备帝国主义可能发动侵略战争。现在工厂都集中于城市和沿海地区,不利于备战。工厂可以一分为二,要抢时间迁到内地去。各省都要建立自己的二、三线,不仅工业交通部门要搬家,而且学校、科学院、设计院都要搬家。成昆、川黔、滇黔三条铁路要抓紧修好。毛泽东还提出,我们现在的计划工作方法基本上是苏联的一套,教条主义很多,今后应当革这个命。会议根据毛泽东讲话的精神决定:首先集中力量建设"三线",人力、物力、财力上给予保证。新建的项目都要摆在第三线,现在就要搞勘察设计,不要耽误时间。第一线能搬的项目要搬迁;明后年不见效的续建项目一律缩小建设规模。在不妨碍生产的条件下,有计划有步骤地调整第一线,一、二线企业要有重点地搞技术改革。9月5日,中共中央书记处发出关于计划工作的指示,其主要内容是:(1)"三线"建设要落实。铁路建设队伍要在9月底到达工地,计委、经委成立支援小组,楼、馆、堂、所要利用起来为"三线"建设服务。(2)"一线"的调整要立即行动。留下的企业进行技术改造,保证提高产量。(3)基本建设投资,首先要保证"三线"建设的需要,其他方面有多少钱办多少事。(4)工业生产,不论"三线"还是"一线",都要发展。"三线"建设的中心是成昆线,要成立铁路指挥部、西南筹建处、后方支援小组,要什么给什么。西南建设以攀枝花为中心,重庆周围搞成一个小体系。在后方搞的厂子,一定要采用新技术。
国家计委为了贯彻党中央和毛泽东的加快三线建设的指示,组成了西南工作组,会同西南局和川、云、贵三省,对成昆铁路沿线和攀枝花地区进行了实地考察,作出了《建设攀枝花钢铁基地》的报告,由李富春、薄一波向中央提呈。遵照党中央、国务院加快西南地区三线建设的战略决策,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部队于8月,派出大批部队,开赴西南地区铁路建设工地,加快"三线"建设。根据"三线"建设的需要,国家对于国民经济建设发展规划的第三个五年计划进行了较大的调整和充实。1964年9月13日,李富春向毛泽东汇报了经济工作和计划工作问题,其中首先谈到了"三线"建设问题,主要内容是,根据毛泽东提出的调整第一线,集中力量建设第三线的战略思想,争取用7年到10年时间,改变目前工业布局的面貌。具体设想和安排是:加快成昆铁路建设,争取1968年底全线通车,同时把湘黔线的勘察设计力量抽出,从明年开始着手川汉线的勘察和设计;准备分别建立以重钢、酒钢、攀钢为中心的3个工业基地;对第一线的调整,采用"停、缩、搬、分、帮"5种办法,沿海各省都要建设后方;对于大中城市的老企业,有计划地进行技术改造,以利于整个工业技术的发展和帮助"三线"的建设,凡是新建的工厂,必须是"小而分",而不是"大而全",必须尽可能采用新技术、新工艺,非生产建设要因陋就简;此外,还要加强"三线"公路、地质勘探、煤、电和水源的建设工作,并在西昌地区、河西走廊用军垦为主的办法解决农业问题;有些生产民用品的工厂要做好转产军用品的准备,有些军工厂也要生产一些民用品;为了保证"三线"建设,1965年农业的投资和地方投资只能维持今年水平。
在第三个五年计划、第四个五年计划中,都有关于"三线"建设的规定,加快"三线"建设是"三五"计划的核心,是"四五"计划的建设重点。
我国的"三线"建设大体分为两个阶段,一个阶段是1964年至1968年,另一个阶段为1969年至1973年。
至1968年,"三线"建设的重点放在西南地区,采取沿海地区支援内地建设的方法,在将一部分工厂、工程迁到内地的同时,对内地新建项目的建设由沿海地区抽调干部、工人和技术人员予以支援,形成全国人民支援"三线"建设的热潮。为抢时间、争速度,立足于准备应付帝国主义早打、大打,在建设中提出了"边勘察、边设计、边施工"的办法,多头齐进,建设迅速。许多工作在沿海地区大城市的干部、工人和技术人员离开较好的工作、生活环境来到大西南深山中,由于当时提倡先建厂、后建家,"三线"工程中生活设施十分简陋,但是,广大职工为了国家的国防事业克服困难,以高昂的斗志进行工作。在这期间先后开始修筑贯通西南的川黔、成昆、贵昆、湘黔等几条重要铁路;新建、扩建了攀枝花、包头、酒泉等大型钢铁基地和为国防服务的10个迁建、续建项目;在四川、贵州、甘肃等地建设了一批为国防服务的石油、机械、电力项目。这就使得西南"三线"战略大后方基地初具规模。这期间,内地建设实际投资达611.15亿元,占全国基本建设投资的66.8%。其中"三线"地区的投资为482.43亿元,占基本建设投资总额的52.7%。
至1973年间的"三线"建设,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影响,特别是由于林彪集团的盲目建设,搞"大规划",使这一时期的建设虽然取得了许多成就,但由于国防工业中的高指标、急于求成,规模过大、重复建设,造成了极大的损失、浪费。据不完全统计,仅兵器工业从1970年到1980年间,工程和器材损失报废达2.26亿元,加上停建缓建项目维持费2.6亿元,二者共计达4.86亿元。
在10余年的"三线"建设中,国家先后投入资金近2000亿元,形成工业固定资产原值1400亿元,建成全民所有制企业29000个。这样大规模的建设工作,使我国战略大后方的建设得到巨大发展,增强了国力,对维护我国国家安全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三线"建设,使我国内地工业得到长足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我国的工业布局,使内地工业缩短了与沿海地区的差距。由于"三线"建设,我国西南等地区交通状况有了很大改善,筑成一批重要铁路、公路。以"三线"工业建设为龙头,也促进了我国内地文化、教育、卫生等事业的发展。总之,"三线"建设取得了重大成就,这些成就不但对当时的备战产生积极作用,而且对我国经济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但是,大规模的"三线"建设也存在许多问题。由于正处于"文化大革命"时期,受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的干扰破坏严重,加上当时对国际形势的战争威胁看得过于严重,在建设中出现了指标过高、要求过急、规模过大等问题,这就造成了建设规模战线太长、浪费严重、效率太低等问题,在质量上有的也太粗。由于把备战放在第一位,许多企业建在深山,布局分散,使生产组织困难。在建设中忽视职工生活设施的建设,对职工生活造成许多不便。"三线"建设是以重工业为中心,这就使得农轻重的比例关系出现失调,而且越来越严重,影响了农业和轻工业的发展,积累太高也影响了人民生活,造成对人民生活欠帐太多;由于强调内地建设,对沿海地区老工业基地进行技术改造很少,影响了沿海地区经济的发展。
试办工业交通托拉斯
代初期,在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和邓小平的提议下,中央决定借鉴西方工业发达国家管理企业的组织形式,在工业、交通部门试办托拉斯(产品相同的企业或生产有密切联系的企业组成的联合经营的公司),以改善我国的工业组织管理工作,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益,加快国民经济的发展。
6月间,国家经委党组草拟出《关于试办工业、交通托拉斯的意见报告(草稿)》上报国务院。报告阐述了中央关于试办托拉斯决策的意义,认为组建托拉斯"是改进工业、交通企业管理工作的一项带有革命性的重要措施"。指出:"我们社会主义的托拉斯,是在党的领导下,根据国家的方针政策和统一计划,用社会主义的经济办法(而不是行政办法)来管理工业、交通企业的一种组织形式。采用这种组织形式,就是要按照经济原则实行科学的、高效率的集中统一领导,以免除工业管理机关化和官僚主义、分散主义的流弊;加强科学研究,开展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大力采用新技术,提高机械化、自动化的程度,尽快地赶上世界先进技术水平;按照专业化和协作的原则,统一规划和合理组织生产、进行基本建设和综合利用资源,逐步形成专业化生产的、大中小型企业相结合的生产体系。同时,要总结和批判过去在工业建设中存在贪大求全的片面思想,根据和、战结合和党的战略方针的要求,结合工业布局,适当照顾地区分布;按照生产、流通的客观规律,使产、供、销密切结合起来;改进不合理的规章制度;精简管理机构和层次,减少非生产人员,提高工作效率,等等。办好这种托拉斯,就可以实现更高的劳动生产率,更先进的技术水平,更好的质量,更多的品种,更大的积累,并且节约投资,促进工业生产、建设多快好省地向前发展。"
报告说明了组建托拉斯必然引起上层建筑的变革。指出:"国务院工业、交通各部和省、市、自治区的工业、交通厅(局)的职能,将从现在的管理生产、建设的日常具体业务,逐步转向加强思想政治领导,检查方针政策的执行,负责长远规划、年度计划的制订和综合平衡,组织协作,协调直辖市各托拉斯之间的关系等方面。它们的机构,也因随着托拉斯的建立,逐步地精简、合并,人员应当大大地压缩。"关于托拉斯的组织形式,报告认为:"应当根据各个工业、交通部门和各个行业的不同情况来确定,有的可以是全国性的,有的可以是地区性的,有的也可以既有全国的又有地区的。"报告提出在1964年内先试办12个托拉斯,其中全国性的9个,地区性的3个。
对此文件,周恩来提出了五条原则性的意见:第一,全国性的托拉斯及其分公司所在地方的关系,要单写一段。组织托拉斯以后,还要照顾地方。地方上对全国性的托拉斯,既有责任,也有权利和要求。第二,托拉斯成立以后,仍要注意搞好同外部的协作关系、同地方的协作关系,包括原材料、产品、零配件等生产供应方面的协作,不能什么都自己搞。现在工业部门总想什么都自己搞,认为只有自己搞才能搞好。其实,什么都自己搞,不一定能搞好。第三,文件的总纲中,要把托拉斯的发展前途写明。托拉斯成立后,部的机构就要缩小,只留少数人就够了。将来有些专业部,如石油部可以改变为大企业,石油部本身可以变成总托拉斯。第四,托拉斯要按照经济的办法来办,按照经济规律的要求来管理。公司的企业职能逐步扩大,行政职能就要逐步缩小并转化为经济职能。将来地方上同托拉斯的关系,也要由行政关系为主转化为经济关系为主。第五,主办托拉斯的有关部,要就不同类型的托拉斯,如盐、卷烟、长江航运、华东煤炭、铝业等行业,写出具体的实施方案,作为文件的附件,一并送中央审查。根据周恩来的意见补充、修改后,于7月17日提交中央书记处讨论通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