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的表面约有70%被水覆盖,有人说,地球应该改名叫“水球”。这么大的水域,当然有水生植物生长,低等的藻类多得不计其数,高等的绿色开花植物也不算少。它们有的漂在水面上,如浮萍、水浮莲、满江红;有的悬浮于水中,如金鱼藻、眼子菜;还有的扎根于水底,水面上很难见到它们的踪影,如苦草和狸藻;当然,也有出污泥而不染的荷、别具风味的茭白和荸荠,它们稳立于水底泥中,把身子探出了水面,潇洒而英武。
我国江南的“水塘五秀”,是水生植物中长得漂亮而又营养丰富的佼佼者。“五秀”指的是莲、菱、慈菇、荸荠和茭白。人们吃的是莲子和藕(荷的根状茎)、菱角(菱的果实)、慈菇和荸荠的球茎、茭白的肥大嫩茎。它们既能当蔬菜和水果,又能酿酒、制糖、做点心,还能清热解毒,入药祛病。
难怪水乡的人民那么喜欢它们。
菱最有趣的一是叶子,二是果实。它有两种不同的叶子,一种是斜方形带锯齿的,密密地簇生在一起,浮在水面上如莲座,而且每片叶子的叶柄膨大粗壮,里边充满空气,变成了浮囊,能够帮助叶子浮出水面;另一种叶子沉在水中,窄小如羽毛状,对生在茎上。这种叶子长得很薄,细长并有深深的裂隙,十分柔软,能够在水中直接进行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和吸水作用,并且特别擅长于吸收水中本来就比较少的光线和二氧化碳;同时,柔软的叶片抗得住水的压力,能防止整个植物体被水冲断冲跑。菱的这两种叶子都能进行光合作用,由于所处的位置不同和小环境不同,它们在形态上有了区别,从而有利于更好地适应自然条件,发挥作用。
菱的果实就是菱角,有两角菱、四角菱和六角菱之分。为什么菱的果实上长角?原来,那些生活在水塘里的鱼类、水禽和水兽(如水老鼠等)“靠水吃水”,特别爱吃水生植物结出的果实。菱角的味道那么鲜美,自然是它们眼馋的食物。而菱角的角就是一种有效的防御武器,谁要敢吃,就让它尝尝厉害。菱角长在水面叶簇的底下,日益沉重的果实本来会将整棵植物坠入水中,但这时浮囊会变大,使植物受到的浮力增大,从而免除了灭顶之灾。
菱角在水底发芽生长时,它的角就成了固定自身的“船锚”,它能把菱的幼苗固定在一个地方,免得被水冲跑。所以,很多人也把菱角叫做“活铁锚”。
水生植物或是有良好的通气组织,或是本身虽沉浸于水中,但叶片特别薄,能够吸收水中溶解的气体。藕是荷的地下根状茎,它中间有好多条从头至尾的空心管道,与荷叶的中空叶柄及荷叶表面的气孔相通。有了这种上下贯通的气道,潜在水下的细胞就不会因缺乏氧气而窒息了。
柔弱的漂浮植物只好随波逐流,浪迹天涯。浮萍的“萍”字,从字体结构上看,是“平水浮生的草”之意。当描述一个人行迹无定的生活时,有“十年沧海寄萍踪”的说法;“萍水相逢”则形容人偶然相遇并结识,这都是借用浮萍的生活特点来比喻人的生活状态。虽然它们被水流或气流推动着走,看起来十分被动,但它们的身体不怕水冲,而且它们漂移到阳光、温度和空气条件都适宜的地方去的机会确实不少。漂移,对它们来说,只不过是让人替自己搬家嘛。
水生植物们也并不为子孙后代担心。它们的花有的大而艳丽,如荷与睡莲,吸引着昆虫前来传粉;有的花粉则被风吹散,或顺水流到雌蕊上。它们结出的果实或随波远去,或如菱角就地扎入泥中,或被水生动物吞下,种子从粪便中逃生,并来到新的地方。一片新的水中世界便又形成了。
坐落在银杏树根上的村庄
太湖附近的一个村子里有一棵古老的大银杏树,树龄已有800多年了。
它那苍劲虬曲的树根盘根错节,时隐时现,伸展到几十米外的房屋中和沟壑间。村民在树荫下铺的砖石常常被崛起的树根顶起来,而墙根、石板或泥地上也常能见到树根的踪影。有一条树根竟伸进了一家农民的灶屋里,从地面上隆起,成了几代人烧火时坐的凳子。村民们挖井开沟或破土造屋,每次都能挖到古银杏的根。这棵大银杏树的根到底能伸展多远,谁也说不清楚,反正整个村子差不多就坐落在它的根系上。
无独有偶。在美国,人们发现一棵15米高的树,竟然把树根伸进了将近50米深的矿井里;在南部各州中,如果在污水排放场周围几十米处长有榕树的话,那可要格外当心,它的树根多次“侵入”污水排放场,堵住发酵池,实在让人伤脑筋。
植物的根到底能长多长?俗话说:“树有多高,根有多深”。其实,这个说法可够保守的,一般农林作物的地下部分要比地上部分高出5—10倍!
像小麦、水稻、玉米、谷子等粮食作物和一些随处可见的杂草,个子一般都不高,但它们的根常可伸入到地下一二米处。野地里的蒲公英也不过十几厘米高,但它的根竟能钻到地下1米多的地方。沙漠中的苜蓿,拼命地寻找地下水,所以,根有12米长。生活在丘陵干旱地区的枣树,主根也能深入地下12米。沙漠中的小灌木骆驼刺,根的深度为15米。非洲的巴恶巴蒲树,根能到达30多米深的地层中。那么根的长度冠军属于谁呢?现在已知的是生长于南非奥里斯达德附近的一株无花果树,估计它的根深120米。要是把它高挂在空中的话,它就敢和40层的大楼一争高低了。
什么样的根向地下生长并扩展的能力强呢?这要看根的种类和植物生长在什么地方了。一般直根比须根要长;地上的茎越高,根越深。乔木多为直根,所以被称为“树”的乔木扎根要比草深得多。枣树生于旱地,骆驼刺在沙漠安家,它们的根肩负的吸水任务实在是性命攸关,因而长得特别长;水生的浮萍与荷、沼泽地里的芦苇,都不发愁水的来源,它们有恃无恐,根都长得又短又浅。
根长得深,扩展得广,吸收水分和无机盐才充分。无论主根、侧根或不定根、根尖都生长着数不清的细小根毛。这些只有用显微镜才能看清的根毛,正是植物的根吸收水和盐的主要部位。水分子和无机盐离子从根毛的表面进入细胞、进入导管,被输送到所有需要它们的地方。把全体根毛的表面积加起来,这个数越大,越有利于根的吸收作用。要是没有根毛,植物可根本“喝”不够水、“吃”不饱饭。就好比一座大饭厅里聚集着千万个又饿又渴的人(如同细胞),如果只有很少几个卖饭窗口(如同根毛),很多人必然饥渴难忍,不知要排多长时间的队才轮到自己。而如果饭厅的几面墙上全开着卖饭窗口,大家就能很快买到饭吃。
一株植物的根不计其数,每条根上的根毛数不胜数。一株小麦长长短短、大大小小的根共约有7万条,总长500—20000米。一株西伯利亚黑麦的根多达1400万条,共有根毛约150亿条,根系与土壤接触的总面积约为400平方米,是黑麦在地面上的茎叶总面积的130倍。可想而知,那无比高大的“世界爷”巨杉,它的根的长度、根毛以及根的总表面积,恐怕是一组惊人的天文数字了。
根,向地下深钻,向左右扩展,尽心尽力地完成自己的“本职工作”,使植物枝繁叶茂,花果飘香;同时,它牢牢地“抓”住土壤,让植物骄傲地挺立在大地上,狂风吹不走,大雨吹不倒。难怪太湖边上有这样一棵古老而神奇的大银杏树,它的发达根系稳稳地托起了整整一个村庄。
草木和蚂蚁互依互助
植物和昆虫的关系十分密切,这中间鲜明的例子便是植物和蚂蚁了。
蚂蚁是一种十分勤劳的小昆虫,它们常常被花儿的气味吸引,不辞辛劳地爬上高高的植株,去搬取花蜜,而花儿的传花授粉的工作也就让这些浑身沾满花粉的蚂蚁们代劳了。
蚂蚁爱把巢筑在能结鲜美果实的植物下面。这些植物能给蚂蚁的宫殿遮蔽风雨、防止日晒,而且它们的叶子下面有时会寄生一些细小的蚜虫,蚜虫的分泌液甜甜的,是蚂蚁最钟爱的食品了。而蚂蚁也对植物施以回报,它们的粪便及杂物是植物的上好肥料;蚂蚁在土中爬来爬去,扒松了泥土,使植物的根能更好地呼吸和吸收养分。
在巴西有一种“蚁栖树”,它身上的大大小小的洞成了益蚁的住房,益蚁成了“蚁栖树”的保护神,常常把缘木而上想偷吃叶子的啮叶蚁轰下去。
当然蚁栖树也要感谢蚂蚁,在它的叶柄处才能长出一种小球,富含蛋白质和脂肪。
植物和蚂蚁就这样互相依赖,成为动植物界互相帮助的楷模。
地下宝藏的指示者
在我国新疆与邻国蒙古、俄罗斯、哈萨克的边界周围,延伸着阿尔泰山脉。这里可以见到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它长着狭长的蓝灰色叶子,浅红色的花朵密集绵软如朵朵云霞,它的名字叫帕特兰丝石竹,又称“霞草”。有时候,它们连成很大的一片,形成一个宽阔的长达几十公里的草丛带。人们发现,这种草丛带下面往往蕴藏着铜矿。根据这个经验,地质工作者在开始找矿之前,往往先绘制出丝石竹分布图,然后按图确定铜矿的可能位置。
丝石竹的根很粗壮,互相纠缠盘绕着扎向大地深处,穿过土壤,沿着岩石裂纹直达地下水源,含铜的地下水就被吸收到蓝灰色叶子和粉红色花朵里面了。在6—8月,乘飞机来到这里,人们会看到,多石的山坡上百花不争,青草萎蔫,但大自然似乎有意用一条玫瑰色的花绸带装点这草枯石瘦的荒山。这条清晰的花绸带,在空中摄影胶片中,留下了铜矿蕴藏地的位置。
我国北部有一种叫海州香薷的唇形科草本植物,它喜欢生长在酸性土壤的铜矿脉上,也是一种铜矿指示植物,因此,人们干脆叫它“铜草”。赞比亚则有种“铜花”,凡“铜花”生长的地方,就可能有优质铜。据说,有家铜矿公司的地质学家,在赞比亚西北省的卡伦瓜看见“铜花”后,发现了一座富铜矿。与赞比亚同为世界产铜大国的智利,也曾根据植物进行追踪,并发现了有开采价值的铜矿。
植物为什么能指示矿物的存在呢?原来,植物生长之处的地下岩层对它至关重要。地下水能溶解一部分金属,含金属的水向上渗入土壤,再被植物吸收到体内。因此,生长在铜矿上的植物能吸收含铜的水,镍矿上的草木吸收含镍的水。无论地下埋藏着什么物质,铍、钽、锂、铌、钍、钼等元素都会被水溶解一部分并带到地表上来,植物吸水后,每一段茎、每一片叶子便都累积着微量的元素。即使水深到20—30米,植物组织仍会积蓄一部分这样的金属,所以它们依然灵敏地反映出金属物的存在。大部分金属元素在各种植物里有微量积蓄,植物需要它们,没有反而会“饥饿”生病。但是过犹不及,如果金属含量过高,对植物就会产生毒害作用。所以,在金属矿区,大部分植物都不见了,剩下来的只是那些经得起某种金属在自己体内大量积蓄的草木。于是,这些地区就只生长着这一类植物,它们便成为这种金属矿的天然标志了。
铀是核工业必不可少的原料。为了制造核武器、建造核电站,许多国家都要绞尽脑汁购买或寻找这种放射性元素。在寻找铀矿的过程中,植物也能帮上忙。若是把树枝烧成灰烬进行分析,铀的含量超过正常标准,这就意味着在那种植物生长的地方有找到铀矿的希望。水越橘能比较准确地指示铀的存在。一旦喝了含铀的地下水,它的椭圆形果实就会变成各种各样奇怪的形状,有时还能从藏青色变为白色或淡绿色。生长在铀矿上的柳兰花会显示出从白色到浅紫色的全部色阶,在阿拉斯加的铀矿附近曾收集到8种不同颜色的柳兰花,而它本来应为粉红色。
沙漠里的金矿所在地几乎没有任何植物,然而蒿子和兔唇草却生活得很自在,它们的体内积累了大量的金元素。因此,把它们叫作“金草”该是名正言顺的。蕨类植物问荆也能吸收土壤中的黄金,鸡脚蘑、凤眼兰生长旺盛的地方,地下也往往藏有黄金。我国湘西会同县漠滨金矿的含金石英脉旁,发现了大量的野薤子,它们长得很茂盛,同样指示着地下的“金库”。
利用植物找矿,不单要寻找某些“孤独”的特有品种,还要特别注意那些改变了自己本来面貌的畸形草木。过多积累在体内的金属元素可以把一些植物变得“连亲娘也认不得”,如镍矿脉上的白头翁和锦葵的花变得都很“出格”。
离开土壤种庄稼
仿佛造物主存在偏心似的,在地球上,有的地方土地肥沃,一望无际的玉米、小麦、水稻、蔬菜和果树,看上去平展展、绿油油的,满目生机,令人心旷神怡。每到收获时节,繁忙的人群和机器在田野里穿梭往来,一车车果实运向世界各地,那种欢乐的丰收景象让人的心都醉了。人们禁不住要赞美大地母亲慷慨无私地给了人类如此丰富的物产。可是,有的地方却十分贫瘠、荒芜,那岩石密布的高山、飞沙走石的戈壁荒漠、水一过就一片白花花的盐碱地,别说种庄稼,就是那些特别能耐寒抗热、忍饥挨饿、什么条件都能凑合的植物,在这里落脚生根也并非易事。而庄稼经过人们长期的栽培驯化,固然能够给人类提供丰富的糖类、蛋白质和维生素,但它们同时也被娇惯坏了,对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土壤要疏松,水肥要充足,病虫害要有人去防治,杂草要有人锄掉,否则就长不好,就减产。它们在高山、荒漠、盐碱地等贫瘠地区,根本就无法生存,而这种不适合种庄稼的地区,其面积要比肥田沃野大得多。那里的人们不免要埋怨大自然的不公平。他们要么离开故土远走他乡,要么就从外地运进食品,否则就活不下去。
现在出现了新的希望,人们经过长期的摸索实践,发现无土栽培不失为一条有效的途径。
在一座明净敞亮的大房子里,绿生生的油菜叶子又大又亮,叶柄又粗又白;西红柿高高地站起,倚在支架上,沉甸甸、红艳艳的果实挂在枝头;莴苣那粗大的肉质茎稳稳地竖立着,一棵就能炒出一盆菜来。这并不是一座普通的温室,这些蔬菜也并非长在室内的土壤里,而是长在一块特制的多孔板上,根留在板下。这个特制的多孔板的下面,是一个水槽,根就泡在里边。
水槽里的“水”也不是一般的水,而是按植物生长需要配制的营养液。营养液里,氮、钾、磷、钙、镁、氯、铜、钼、锌及硼等元素,应有尽有,比肥沃土壤的养分更全面、更充足。庄稼在这样的条件下,当然长得比大田里要好得多,产量高得多。
种庄稼不用土,是人类创造出的一个奇迹。所以,当1929年,美国人利用营养液种出了一棵7.5米高的西红柿,并收获果实14公斤时,整个世界都轰动了。人们把无土栽培看做是20世纪最伟大的科学进步之一。
1945年,驻扎在伊拉克和巴林的英国空军,发现这里的土壤不适合种粮食后,改用无土栽培法,为自己解决了吃饭的大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