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过于娇气,主要是因为家长过于疼爱、过于娇惯造成的。在家庭里,总是会有一个、两个或是全部的大人娇惯孩子。因此,要想给孩子治娇,长辈们要先统一观点,认清娇惯孩子将带来恶果,要知道这样做既害了孩子,又影响家庭。当然,有些家长总认为“孩子还小”娇惯一些没什么,但是这对孩子一点好处都没有。
那么,孩子的娇气一般有什么样的表现呢。
1.生活中显出娇气
有的孩子在吃东西的时候会挑挑拣拣,遇到喜欢吃的东西会吃个没完,不喜欢吃的一点都不会动。使用的一些文具和物品也是由着自己的性子来,看上眼的就用,看不上眼的就甩在一边。如果是看上了一件什么东西,就会磨着父母为自己买。身体特别娇气,有一点发烧头疼就不想上学,让父母为自己请假。
2.学习的时候显出娇气
父母让他做功课,他做不一会儿就嚷嚷着累,对于削铅笔、包书皮、整理文具等事情,都是让父母代劳。如果是念了一会儿书,就会觉得自己很了不起,让父母给自己拿饮料、拿水果,任意支使父母。如果作业没有做好,就会赖父母没有监督好自己;如果考试没有考好,就会赖父母没有给自己复习好;如果学习的时候遇到了什么困难,就更不得了了,动不动就会对父母发脾气。
3.劳动的时候显出娇气
一说让他干活就反感,动不动就说:“又让干活,我累着呢。”如果硬让他干活,他就会无精打采,应付差事。
那么,怎么样才能够让孩子不再娇气呢?
1.在劳动中去除孩子的娇气
劳动是治娇的好方法。在给孩子讲清道理之后,安排难度稍微大一点的劳动任务,鼓励孩子坚持干好。开始,最好父母跟孩子一块干,随时指导。比如家庭大扫除,学习擀饺子皮,每天擦地板,刷洗卫生间等。关键是持之以恒,孩子劳动时,父母要多肯定、多指导。
2.跑步、爬山可以去除孩子的娇气
娇气的孩子最怕跑步、爬山。父母可以跟孩子订个协议,每周和父母一起跑步,不少于三次,距离远近可以根据孩子的年龄和身体情况而定。开始1000米,跑几次后提高速度,以后逐渐延长距离。利用双休日去爬山或者徒步远足也是好办法。跑步、爬山既能开阔视野,又能锻炼身体,磨练意志。
§§§第8节培养孩子的自制力
父母箴言
自制力指的是能够控制、支配自己的行动,并自觉地调节自己行为的能力。它让人善于克制自己不合理的愿望、情感以及冲动行为,也激励人勇敢地去执行采取的决定。孩子有自制力,才能控制自己,做自己的主人。
没有自制力的人,小到生活的秩序会被打乱,没有了规律,大到一次一次与机遇擦肩而过,与成功失之交臂。孩子的自制力不是天生就有的,他需要后天地培养。然而现在的孩子,许多家庭的条件都比较好,家里对孩子各方面都照顾都很好很周到,不管孩子的欲望合理还是不合理,都最大限度的满足,结果孩子的个人欲望不断地膨胀,自制力却越来越差。一点点不如意的事情或难受都不能忍耐,这不能不引起父母的担心。那么,怎样培养孩子的自制力呢?
1.让孩子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
一些孩子因学习负担重,晚上敖夜读书;有的因贪玩等种种原因不能按时睡眠。结果早晨不能按时起床,即便勉强起来,头脑也是昏沉沉的,一整天都打不起精神,有的甚至在课堂上伏桌睡觉。作为学生,孩子主要的学习任务要在白天完成,白天无精打采,必然效率低下。所以,如果你的孩子是“夜猫子”型的,那就有必要教他学学“百灵鸟”,按时睡觉按时起床,养足精神,提高白天的学习效率。
2.给孩子定下规矩
在家庭日常生活之中,父母训练孩子遵守道德规范,遵守家庭中制定的各种制度,也不失为培养孩子自制力品质的一条途径。父母也应以一致态度对待孩子,使孩子知道什么事情可以做,什么事情不允许做。有规可循,孩子才能逐步建立起抑制不良行为的能力。也许开始培养时,孩子并不一定完全理解某种做法的道理,而是单纯地反射。如:父母不许孩子玩火柴,每当孩子拿起火柴时,就受到不能玩这个的约束,久而久之,看到火柴就不动手了,但对于火柴燃烧,玩火很危险的道理却还不甚了解。随着年龄增长,在培养孩子树立约束自己准则的同时,要让孩子懂得其中的道理,及时进行道德教育。
3.和孩子共同分享自制
父母若是一味的要求孩子怎么样怎么样,自己却达不到,孩子便会口服心不服,使得孩子的自制力带有表演性质,这是父母都不愿看见的。父母要想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可以通过共同分享自制过程来培养孩子的自制力。此时,父母先找一件对自己而言需要提高自制能力的事情,让孩子也选择一件需要自制力的事情,然后同时学着克制。并在自制的过程中将彼此的想法说出来,让孩子看到作为父母的你是如何战胜冲动的,比如:“我想买那块表,但是我们现在正为假期出游攒钱,所以,我就只好忍痛放弃。”共享自制过程不但让孩子学会自制,而且也可以让父母跟孩子互相监督对方。从而更好的促进孩子自制力的形成。
4.增强孩子的自制力需要一个过程
自制力不可能是一念之间产生的,也不是下定决心就可立时形成的,其形成需要一个过程。父母太过着急,希望孩子今天定下目标,明天就能实现,只会使孩子因为达不到目标而产生挫折感和无能感,丧失改变自己的信心。
在培养孩子的自制力的时候,父母要循序渐进的来增强孩子的自制力。比如,父母可以让孩子在第一周时每天学习半个小时玩10分钟,如果这很容易做到,第二周每天学习40分钟玩15分钟,这也做得很好时,就可以每天学习40分钟玩10分钟。
当行为成为一种习惯时,自制力也就自然而然地形成了。任何坏习惯的改变或好习惯的形成都可以采取这个方法。循序渐进有利于培养孩子的自信,并且不会给孩子造成过大的心理压力,使他们能轻松地锻炼自制力。
§§§第9节提高孩子的动手能力
父母箴言
手是人重要的感觉器官,让孩子多动手是促进孩子智力发展的重要途径。通过手的活动,可以使孩子获取更多的外部信息,这些信息能促使大脑积极活动,促进孩子的大脑发育,使孩子成为一个心灵手巧的人。
较强的动手能力是孩子独立适应社会生活的保障。现实生活中,有的父母担心孩子小、不会做事,怕孩子出事或损坏东西,许多事不让孩子自己动手去做,而由自己包办替代,孩子因此而失去了一次次动手的机会。有的家庭装饰摆设成人化,没有孩子动手的小天地,孩子进了家门,这不许动,那不许碰,玩具不能自由拿放,可以活动的空间很小。面对孩子动手能力差的状况,父母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培养:
1.赏识你的孩子
孩子在做一件事时,家长应有相信孩子一定会做好的信心。不要一开始就对孩子说“做不好就不许吃饭”“看你这么笨,什么时候才能做好?”之类的话。这样做无疑给孩子增加了心理负担,孩子在做事情的时候总想着做不好了会受罚,因为害怕,做事时就会很慌乱,从而造成孩子动手能力越来越差。
2.让孩子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任务
孩子动手能力差还表现在一个方面,那就是他们的时间观念差。不能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任务。如果给孩子规定什么事情在多长时间内完成,他就会有意识的提高自己的速度,集中精力的做一件事,慢慢地就提高了自己的动手能力。
3.孩子按时完成任务时及时给予鼓励与肯定
如果孩子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了任务,家长要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孩子通常很在乎父母对他的评价,父母要多给孩子鼓励和肯定,增强孩子的自信心,这样,孩子为了在父母心中树立“好孩子”的形象,也会就会尽心尽力地去做每一件事。
4.多和孩子一起做他感兴趣的事
有的时候孩子动手能力差是因为他们对所做的事情不感兴趣,家长要想提高孩子的动手能力,就要多和孩子交流,了解他们为什么不愿意做手头的工作以及他的兴趣所在。比如说孩子喜欢拍皮球,暂时不想做作业,家长就不要强迫孩子做作业,而要先陪他拍皮球,等孩子玩的尽兴了,再引导他做作业不迟。
5.鼓励孩子动手自制玩具
现在,不同年龄段的孩子有不同的玩具,但那些都是家长花钱买的电子或机械类产品,不能随意拆卸。家长应在平时多和孩子一起商讨利用废品做一些简单的小玩具,以提高孩子的动手能力。例如,用废旧鞋盒做小拖车、用旧书纸叠飞机、用废布条做抛抛伞等。当孩子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时,他们就会主动去做一件件精美而富有创意的玩具,这样,在不知不觉中,孩子的动手能力就会提高。
6.让孩子自己做一些家务
现在的孩子大多都娇生惯养,生活不能自理,有很多事情都由父母包办,甚至生活中简简单单的扣扣子,系鞋带等都有父母代替完成,更有甚者,要家长来到学校帮自己做值日。等上了中学住了校,一切的麻烦便会接踵而来。所以家长为了增强孩子的动手能力,不要事事替孩子完成,要让孩子从小养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好习惯,同时让他帮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以此来提高其动手能力。
§§§第10节培养孩子劳动的习惯
父母箴言
缺乏劳动意识的孩子会养成依赖成人的习惯,而且,由于孩子没有经过劳动的磨炼,以后走上社会也很难胜任工作。劳动不仅能够造就孩子,而且能够给孩子以快乐和幸福。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劳动能使孩子获得能力,从而可以走向生活上的独立。
常言道:“樱桃好吃树难栽,不下苦功花不开。”美好的东西付出相应的劳动和汗水才能获得。当一个人明白这些东西来之不易的时候,他才会更加珍惜,才能体验到快乐和幸福。
劳动不仅能够造就一个人,而且能够给人以快乐和幸福。从20世纪40年代开始,哈佛大学对波士顿的456名男孩子进行了跟踪调查,了解他们的生活经历和成长过程。在这些孩子进入中年的时候,研究人员对他们的生活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不管这些人的智力、家境、种族或受教育的程度如何,也不管他们遇到多少困难和挫折,从小参加劳动和工作的人,即使只在家里做一些简单的家务,也会生活得比没有劳动经验的人更充实更美满。
这表明,劳动能使孩子获得能力,从而走向生活上的独立。因此,父母要重视培养孩子劳动的习惯。
那么,父母应该怎样培养孩子劳动的习惯呢?
1.父母要重视劳动教育
孩子不爱劳动与家庭教育有极大的关系,许多父母心疼孩子,怕孩子吃苦受累,因此往往不让孩子劳动;有些父母则怕孩子干不好,不如自己干来得省时省事;有些父母认为孩子学业重,功课多,不想占用孩子的宝贵时间;有些父母则认为孩子的任务是学习,劳动作为一种技能以后自然会做的,用不着父母教育。这些都会导致孩子逐渐失去劳动意识,养成不爱劳动的坏习惯。
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一个大约5岁的孩子栽的玫瑰开出了美丽的花,他会十分惊讶地观看花儿,而且还会观察自己本身:‘难道这是我靠劳动创造的吗?’像这样,孩子在慢慢地体验无与伦比的劳动乐趣的同时,还可以增进对自己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