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包大揽不可取(家长对孩子大包大揽的错误方法)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这已经不分国界、不分古今,成为共识。而家庭教育也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被重视、被研究。所以现在许多身为人父、身为人母的“在职人员”越来越感觉到肩上的分量之沉重,他们慨叹:“我们为孩子操尽了心,能做的我们都做了,可是……”可是的后面当然隐藏着家长对孩子的不满和无奈。然而他们不知道,这些不满的根源正来自他们“操尽心、做尽事”的结果。
中国家庭日常景象中这样的镜头比比皆是:一大早,孩子在三请四叫中总算钻出了被窝,接下来,“妈,我的干净袜子呢?我穿哪套衣服啊?”妈妈一边忙着早饭,一边朝着孩子喊:“来了来了,我这就拿给你。”孩子吃了早饭,妈妈又拿书我,又递水壶,外加左叮咛、右嘱咐把孩子送出了家门。晚上,孩子一进家门,父母又免不了端茶倒水,问长问短;吃了晚饭,孩子碗一推、嘴一抹,父母马上对他说:“什么事都不要你做,你快学习吧。”
这样大包大揽的家庭教育方式在我们身边不算少数。这些家长的初衷是:我多为孩子做一件事,孩子就多一点时间投入学习,这些日常小事,他大一点自然会做。于是,在这样的思想指导下,“中国的小皇帝”一个一个新鲜出炉。由此,一个一个以自我为中心、或高分低能、或依然低分低能的,但是却绝对自私、冷漠的孩子让无数父母无奈间伤透了心。所以,看到这样的新闻你也就不会把他当作“新闻”:某大学新学期新生报到,父母替孩子安置一切的同时,又替孩子洗衣服、洗袜子……这样的教育只能是父母心头永远的痛!
在心痛的同时,我们该做的就是反省:既然大包大揽的方法已经被证明是错误的,那么教育的正途究竟在哪里呢?
自己拿主义(让孩子自己决定自己的事)
著名作家萧乾从小没有父亲,生活艰辛,从小就开始自己决定自己的事。他十余岁的时候,做家长的三堂兄要他辍学去当邮务生,他坚决不从,最后不惜与家庭决裂仍坚持走自己的道路。他后来感慨地说,他的一生都是自己一步步走出来的;如果自己的什么事都由家里决定,他很可能只是一个邮递员。
家长们应该从这个故事得到启示。父母应尽早培养孩子自己做主的能力,要让孩子早日成才,就不能让孩子总是对父母言听计从。
在英美等西方国家,曾盛行开放式教学理论,主张以培养学生的自立精神和独创性为办学宗旨,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自由选择授课内容,完全凭自己的意愿学习。从根本上说,这也是欧美人尊重孩子自发形成的个人意志的一种体现。尽管他们还是孩子,但也有着自己的独立人格。在此前提下,孩子的事应由孩子自己来决定和实施。用这种方法培养孩子的自主精神十分可取。
现在,不少父母热衷于让孩子上各种兴趣班、比如绘画班、钢琴班、舞蹈班。但是,孩子上这些兴趣班、特长班,常常只是父母的一厢情愿,父母觉得孩子适合学什么就上孩子学什么,并没有征求孩子的意见。结果,孩子学起来既没有兴趣,也无特长,徒增烦恼而已。
诚然,对于像决定孩子的前途或是对家庭影响重大的事,让步尚未成熟的孩子决断是不可行的。但家长应有意识地创造一些让孩子参与决定重大事务的机会,尤其是与孩子息息相关的事,家长应征求孩子的意见,让孩子从几种方案中选择一种。比如家中要重新买电视机,父母就可让孩子参与抉择买什么牌子什么型号的。孩子被委以重任后,肯定会兴致勃勃地去了解各种品牌各种型号的电视机的价格性能。一方面,这有利于增加孩子的知识;另一方面,孩子对自己选择的电视机也会倍加爱惜。
孩子也是人(孩子也有自己的隐私)
英雄少年、第一届全国十佳少先队员赖宁救火牺牲后,他的父亲随赖宁事迹报告团来到北京。记者在采访时问他:“儿子牺牲后,您感到最遗憾的事是什么?”
他沉默了许久才说:“赖宁上高年级后,多次向我提出:‘爸爸能不能给我一个单独的小屋,桌上有抽屉,抽屉上有锁,那把锁,只有我自己有钥匙。’当时,我没有在意,认为只有两间房,又有一个老母亲在身边,不可能给他一个单间。他死后,我觉得我们太对不起儿子了。因为给他买个带抽屉的写字桌子是能够办到的,买一把锁也是能够办到的,可是我没有去办。现在想办,也晚了……”说着说着,这位山里的汉子大声抽泣起来。
赖宁为什么要一个带锁的写字桌?时下为什么高年级小学生和初中生喜欢带锁的日记本?因为,孩子开始长大了,想锁住心中的“秘密”。
许多独生子家长难以接受孩子心中会“秘密”。他们认为孩子是我生我养,他有什么可向我隐瞒的?爱孩子就得将他的一切捏在手心里,包括隐私。其实错了,因为尽管孩子的隐私中并没有什么不可告人之事,只是他们一些独立思考和喜怒哀乐,还有他们的酸甜苦辣,但这是他们表达个人感情或自省其身的一块天地,是在排队外界干扰情况下进行的思想活动。正因为如此,他们认为大人们“偷看”自己的“秘密”,是对自己的不信任,是对自己自尊心的一种伤害。
专家进一步分析认为,有自己的秘密,是少年儿童的正常现象。儿童期的孩子有秘密,说明这孩子有丰富的内心世界,智商高,主意多。少年期的孩子有秘密,说明他正从幼稚走向成熟,善思考,有见解。父母应该允许孩子有自己的秘密。
人类最不能伤害的就是自尊。在家庭中建立亲情乐园,要从尊重孩子开始,尤其是尊重孩子的隐私开始。只有懂得尊重孩子的父母,才能培养出懂得自尊的孩子。
孩子事事依赖大人怎办
在幼儿园里,我们常可以发现有那么几个孩子,每次家长带他们到幼儿园时总要哭闹一场,痛苦得犹如生死离别。在学校里,也有恋家特别严重以致于无法住集体宿舍的学生,这些孩子对父母有着过分的依赖。许多家长过分迁就孩子,孩子也乐得完全依赖父母,父母不在身边,便会手足无措,大哭大闹。严重的还会形成为依赖性人格。
依赖性的人主要是缺乏自信,自我主动意识十分缺乏,这与家长的不良教育给孩子造成的自卑心理有关。父母有意无意告诉孩子“你真笨,什么都不会做”,“瞧你笨手笨脚的,让我来做,你到一边去呆着好了”,这样的言语,在不知不觉中,磨掉了孩子的自信心和做事的积极性,依赖心就在这样的影响下逐渐形成。
由于实行独生子女政策,中国家长对孩子表现得过于溺爱和保护,忽视孩子独立性的培养,凡事总是不放心,不放手,保护太多,或者就是专制专断,不允许孩子有主见,不允许孩子提出异议,压制孩子独立性的发展,这样就破坏了孩子自我意识的良好发展,使孩子普遍缺乏独立性,直接影响了孩子适应社会的能力。这不能不引起家长的重视。
某报曾报道有个学生考取了出国留学生,但该生一想到出国后没人给他洗衣,没人照顾他的生活就感到恐惧,最后只好放弃出国的机会。据天津市少工委寻1500名中小学生的调查,其中有74.4%的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上离开父母就鼓掌手无策,只有13.4%的学生偶尔做些家务,情况实在令人堪忧。
对孩子的依赖性家长一定要警觉。心理学家霍妮在分析依赖性人格时,指出这种类型的人有几个特点:(1)深感自己软弱无助,有一种“我多渺小可怜”的感觉。当要自己拿主意时,便感到一筹莫展,像一只迷失了港湾的小船,又像失去了教母的灰姑娘。(2)理所当然地认为别人比自己优秀,比自己有吸引力,比自己更高明。(3)无意识地倾向于以别人的看法来评价自己。依赖性人格者缺乏自信心,总是依靠他人来作决定,终身不能负担起选择、接受各项任务、工作的责任,影响自己的生活、前途。
对孩子的依赖性的纠正,可以采取习惯纠正法、建立自信法等。依赖是一种习惯,打破这种不良习惯,本身就是对依赖性的破除。清查一下孩子的生活,将应由孩子自己完成的事情列出清单,坚持让孩子自己做。在孩子完成任务后,及时给予表扬鼓励。孩子在刚开始自己动手做事时,肯定不可能做得很好,家长一定要耐心,不要对孩子太挑剔,而要尽量发现孩子的进步,提高孩子做事的积极性和兴趣,让孩子在自己动手的过程中获得成功感、成就感,进一步增强自信心。
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让孩子按自己的意愿进取)
日本本田技术研究所的创始人本田宗一郎先生认为“无所作为比失败更可怕”。他主张把工作放手交给年轻人去做,即使明知难以成功,也要让年青人尽力而为,不必横加干涉,甚至在某种意义上说是为了培养年轻人而鼓励失败。现在,这些从多次失败中汲取了充分经验教训的青年已成为本田企业的中坚力量,为企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本田先生的这种做法对家庭教育也有借鉴意义。在绝大多数父母看来,孩子的想法往往是幼稚可笑的,他们总是想干一些几乎无法实现的事。此时,如果父母对孩子加以嘲笑或劝阻,无疑会束缚孩子的想像力,不利于孩子的个性发展,只会把孩子培养成对父母言听计从的乖孩子,完全丧失开拓进取精神。要想可塑性很强的孩子增长才干,就不要怕孩子失败,鼓励孩子按自己的想法去干,去开拓。
当孩子自己提出要干什么事时,即使最终失败了,孩子也会从失败中得到宝贵的经验和教训,这很重要。孩子按自己的意愿尝试着干一件事时,会尽力想法干好,干成功,有利于培养孩子的耐力和闯劲。如果家长因为担心孩子干不好而对孩子横加干涉,要求孩子该怎么做,甚至越俎代疱,替孩子干,那么,孩子一旦离开家长,将很难独立做事。
此外,培养孩子向困难挑战和积极性。首先,父母要认真听取孩子的意见和想法,而不能把自己的意愿强加于孩子,这样,孩子才能明确感到:父母是支持我干这件事的,父母相信我能干好这件事。同时,父母的这种姿态也有利于培养孩子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的作风。
这事你自己能做(培养儿童的独立性)
现代的儿童观既然把孩子视作独立、平等的个体,在教育实践上,就应该力求把孩子培养成一个能独立自主的人。那么,怎样做到这一点呢?
父母首先要放手让孩子去探索、去实践。孩子都有着探索并战胜周边事物的与生俱来的天赋,有着实实在在的渴望学习新本领的饥饿感。但他们初次的行动常常是笨拙的、不正确的。当一个充满活力的幼儿第一次对母亲说“让我来做吧!”的时候,母亲却在孩子的笨拙与自己的一步到位之间选择了自己把事情快快干完。因此,常常以这样的话打发他们:“不行,你在小,等你长大了”“去别处玩吧,乖,别碍事儿”。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当我们想说“你已经长大了,能帮妈妈做点事了”的时候,他们却已习惯于“到别处去玩”,懒得“碍事”了。
该松手时便松手,其实是一种独到、高超的家庭教育艺术。舒乙先生在忆及老舍当年对他的教育时曾写到:“他很爱带我去访朋友,坐茶馆,上澡堂子。走在路上,总是他拄着手杖在前面,我只紧紧地跟在后面,他从不拉我的手,也不和我说话。”那年舒乙才8岁,但老舍已经“松手”,让孩子自己用眼、用心观察这个世界。舒乙说:“直到现在,一闭眼,我还能看见那双歪歪的鞋跟。不必担心,不必说话,我却能知道整个世界。”从中我们大抵可以感悟到,“该松手时便松手”是如何影响孩子一生的成长。
放手让孩子去做事已经成为世界上一些文明国家普遍的家庭教育原则。为了培养孩子的独立性,父母不仅要放手,而且还要有意识地创造一些条件。
自己试一试(孩子失败时应勉励其再试一次)
英语中有个短语很好,即tryagain,再试一次。当一次没做好时,再给对方一次机会,并满怀信心地鼓励对方tryagain。当孩子失败时,父母与其批评孩子,不如让孩子再做一次,这样更能培养孩子的责任感和信心。
当一个人付出极大努力去做某件事,结果却没做好时,假如被人不问缘由,不分青红皂白地批评一通,心中一定感到很委屈,难以接受。这时当事人往往没法冷静地检讨自己哪个环节没做好,而只想为自己寻找借口,竭力辩解,甚至反唇相讥。别说是孩子,即便大人也往往如此。而一个人努力做某事却没做好时,你如果能不动声色地鼓励其tryagain,他往往感到责任重大,会从自身分析失败的原因,寻找改正错误的方法,尽量不再犯上次所犯的错误。孩子尤其如此。
日本教育界有个公文数学研究会,以新颖独特的算术教法闻名于世。公文算术教学法就是以指导老师不直接讲授为原则,而是要求学生自己阅读教材上的例题,然后做同类练习题。指导老师发现学生做错了,就让学生重做,直到其做对为止。通过这种教学法,不少学生的功课都提高了很多。
所以,孩子在做习题或是做某件事出了差错时,家长不宜急于批评,更不能嘲笑、埋怨,而应心平气和地让孩子tryagain。这样,才能使孩子开动脑筋、想方设法找出失败原因,也才能培养孩子的责任感和信心,以及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让孩子体验不同的生活环境
现在的孩子一般都生活在父母身边,生活安定。对这样的孩子,父母应有意识地让孩子离开父母,离开安定、舒适的家庭生活,去体验一下不同的生活环境,体验平时所体验不到的艰辛。这会使孩子更加强、更加成熟。
如今,社会提供的这样的机会越来越多,如组织孩子们去福利院看看孤寡老人、孤儿弃童的生活;让孩子看看受“希望工程”救助的山区儿童的生活等等。除此之外,家长应积极开动脑筋,让孩子离开温馨、舒适的生活,到陌生的环境中去体验一段时间,借助“他山之石”来磨练孩子,让孩子更全面地理解生活,增强适应性。生活在城里的孩子,家长可以在假期里把孩子送到乡下的亲戚家去生活一段时间。
孩子在外人家中,会发现一切都是陌生的,一切都不方便,不像在自己家里那样随心所欲。离开了父母,孩子也没法撒娇,对不习惯的一切都只有忍着,强迫自己适应——吃自己不喜欢吃的东西,住到处都是蚊虫的房间,没有游戏机可玩,甚至没法看自己喜欢的电视节目,自己穿衣,自己睡觉……这一切和自己家中完全不同。
然而,正是在这陌生的环境中,孩子才能学会忍耐,更客观地看待自己和生活。而且,通过与他人相处,孩子还能更善于观察他人。这种体验,能有效地拓展孩子的视野,丰富孩子的生活。而且,面对陌生的新环境,孩子虽然会觉得不习惯,有些担心和不安,但同时,孩子对新生活也总会抱以极大的热情,充满新奇的喜悦,有着战胜困难的勇气和信心,心中满怀学习新知识的兴趣和欲望。
让孩子体验不同的生活环境,常常会使孩子从体魄到精神面貌都发生令人难以置信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