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0831500000023

第23章 投资不聪明就是瞎折腾(1)

投资这个词对现代人来说并不陌生,但是投什么、怎么投?普通人还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新世纪最缺的是什么?是人才!其实学习就是一种投资,为日后自身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有了钱怎么办?有些人会说有了就花呗!这样的人说明他没有赚过钱,是站着说话不腰疼。

那么到底怎么花呢?是买房还是买车?是统统放入银行还是打散了,分散投资?这些问题经常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面对投资,我们千万不能盲目,不能鸡飞蛋打,聪明一点,生活就快乐一点。

投资“人力资本”才能一本万利

时下流行一句话:“二十一世纪最缺的是什么?答:人才。”

似乎人才这个词在时代发展的任何阶段都很受人们重视。但是何谓人才?这的确是一个很值得我们研究的问题。

人力资本其实说白了就是人的知识和能力的结合体。知识的整合和能力的提高,不仅可以有效地提高自己,还可以提高生产率,从而提高了企业的效率。现代企业都打着“以人为本”的旗号,并不是因为公司想笼络员工收买人心,而是因为企业已经逐渐发现:人的感觉、判断、创造和各种关系的建立是工作中无法用机器替代的。许多公司更是意识到,人力资本就是企业创新的源泉,是企业长青的血液,是现代知识型劳动和知识型企业最宝贵的资产。然而,我国企业人力资本的现状却令人堪忧。

占全国财务软件市场1/3的用友财务软件公司,可以说是相当有实力的公司了,但该公司每年竟有8%的人才流失。他们公司的总经理王文京曾表示:最近几年,每年都有700多人前来应聘,但技术水平比较高的却不多。中软总公司每年也要流失20名左右技术骨干。一些高级管理人员、骨干销售人员以及核心技术人员的流动更是像洪水一样势不可挡。他们的离去不仅卷走了企业的核心商业秘密,包括客户、贷款关系及企业赖以生存的技术等,还给企业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中国企业更是面临一个问题:大部分人才开始流向外企和私企。据统计,近年来外资企业、私营企业的中高级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和技工有70%以上都是来自国有企业。而且外资企业每年还要从中关村挖走200名左右的人才,其中大部分是在国内企业经过长期培养的有丰富经验的高级技术人才或管理人才。

有一则报道上这样说:“新世纪伊始,中国正逐步继日本和‘亚洲四小龙’之后成为新的‘世界的工厂’——第一生产大国。现在,据统计全球将近有一半左右的工业品都是在中国制造的。同时,庞大的人口和飞速发展的经济相结合,催生出了巨量的第三产业服务经济。我国已经拥有了大量世界最先进的硬件设备环境。但在这些成就面前我们不能忽视的一点是:质量、成本、效率、效益等方面的整体差距依然十分巨大:平均每个劳动者创造的GDP,仅及发达国家的2%~4%;从劳动生产率来看,我国机械工业人均仅相当于日本的1/11,电子工业相当于日本的1/13;产品质量档次偏低,被迫走廉价路线,平均合格率只有70%,不合格产品损失每年高达2000亿元,还未包括被“反倾销”所造成的呈指数级狂升趋势的巨额损失;企业发生的事故,80%以上是因为管理不善和员工技能不高造成的。”

这些数据充分说明一个问题:中国人才市场上极度缺乏高素质、高技能的人才!俗话说得好:“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人才也是一样的,有能力的人都向着更好的前程去了,没有能力的人才停留在现状中。而这给中国在工业化与服务业大发展的过程中带来了很多问题,当然,缺少人才是最关键的。

企业想要往大发展必然要进行管理,而进行管理要解决的就是人才的问题,所以培养人才,在人才上投资才能让企业越做越大。

目前在我国的第二、第三产业人才领域,技术人员、专业人员占职工总数比例都很低,那么高级的生产运营管理人员所占比例就更低了。

在数量严重不足的同时,能力也相对比较低下。越来越多的企业经过实践,已经认识到了公司对人力资本的投资是一本万利的,因而越来越多的专业人士将学习作为事业成功的捷径。进而,他们也逐渐认识到:在管理培训方面的“四两软投入”完全可以在企业绩效与个人发展方面收获“千金硬产出”。

1998年,胡锦涛同志曾讲过:“一个有远见的民族,总是把关注的目光投向青年,一个有远见的政党,总是把青年看作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前进的重要力量。”这段话清楚地表达了青年一代在整个国家,或者说在国家的未来中所占的重要地位,也暗示了之后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

总体来说,我们青年人面临一个很好的发展机会,因为中国经济在腾飞,中国在经历社会转型,中国在迅速崛起。而我们青年人就是“崛起的一代”,我们应该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有更多的发展机会。也就是说我们将面临着各种挑战,包括竞争的挑战、健康的挑战以及其他各方面的挑战。我们如何使得机遇大于挑战,将挑战转化为我们的发展机遇,就应该提高人力资本投入,也就是进行人力资本的投资。不管是针对企业还是个人,“对人力资本的投资就是一本万利的事情”这个观点已经得到了很多人的认可。

在国家意识到人才的重要性并对青年投资的同时,我们自己也要对自己进行人力资本投资。比如参加函授班、业余技术培训班等等。说得直白一些就是:如果你想升职想加薪的话,就要勤奋一点,把自己的时间好好地利用起来,一个聪明的决定可以受用一生。

面对着巨量的劳动力资源及其结构性的素质与技能缺欠,政府、企业、事业单位都迫切需要快速培训出大批合格的高素质、高技能的人才,把人力资源的“素质技能瓶颈”打破。成百上千倍的薪酬收入差距,让大众别无选择地投巨资于终身学习以努力维持和提升自身的“人力资本”(HumanCapital),不持续“充电”=不断被“折旧”。

从上面的论述我们不难总结出这样的结论:无论是国家、企业,还是个人都应该把“二十一世纪是人才的竞争”这句话放到心上。毕竟,俗话说“技多不压身”。一个人多掌握几门技术、多学一些知识,先不说会增加自己的知识,提升自己的能力,就是在个人内涵上也会增加不少。

而对于企业来讲,越来越多的世界知名企业的做法正在告诉我们这样一个道理:对于企业来讲,最小的投资策略就是对于人才的培养。实际情况也证明:那些注重对员工进行培养的公司取得的利润最大、发展得也最快。

我们是否应该上大学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社会经济形态的多样化,社会上出现了很多不太和谐的现象。例如:有很多的大学生根本就找不到满意的工作,就算是找到了工作,工资有的还不如没上大学的打工仔的高。因此很多埋头于读书、学习的高中生们开始有了新的想法,大学一定要上吗?不上大学不行吗?

答案可以是行,但是不上大学也有一个前提条件,那就是你是否有比上大学更优越的选择,而这个选择是否能够让你的事业稳步向前?关于这点,比尔·盖茨或许是最好的例子!

1973年比尔·盖茨考进了哈佛大学的法律系,但是他对法律一点兴趣都没有,反而钟情于计算机。在他19岁的时候,比尔·盖茨的脑袋里萌生了创办软件公司的想法,随之而来的就是他人生中一个重大的选择,他也因此在“是否继续读书直到拿到很多人梦寐以求的哈佛大学学位证书”和“辍学开办自己的软件公司”之间徘徊。事实上,当时的情况是:比尔·盖茨非常热爱学习,他的梦想就是能够顺利完成学业,并拿到哈佛大学的毕业证书。可是计算机也是他所钟爱的。当这两种想法发生冲突的时候,经过一番思考后,他毅然决定放弃学业,开办软件公司。

事实证明了他当时的选择是对的,在1999年美国《福布斯》杂志的世界富豪评选中,比尔·盖茨以净资产850亿美元理所当然地登上了榜首。

1999年3月27日,比尔·盖茨回母校参加募捐活动时,有记者问他是否愿意回哈佛继续上学,弥补他曾经的遗憾。对此,比尔·盖茨只是微微一笑,没有作出任何回答。不难看出,在哈佛的学位证书和自己已有的事业之间,比尔·盖茨还是选择事业。

按照常理,上学是比尔·盖茨喜欢的事情,计算机也是他喜欢的事业。最理想的选择莫过于在实现了创办软件公司的愿望后,他再回过头来静心继续学习,完成他的哈佛梦想,可是他为什么又选择放弃呢?

如果我们换一个角度来看问题就容易多了。

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当时的比尔·盖茨,在放弃学业和继续经营公司两者之间比较起来看,放弃经营公司去上学的机会成本应该会更大一些;况且,他在计算机领域的技术水平当时已经相当高,也就是说再继续上学对他来讲,将得到的利益不可能比他经营公司的利益大。因此,他这么有经济头脑的人当然会选择机会成本较小、利益较大的一方了。

这里,牵扯到了机会成本的概念。机会成本又称择一成本或替代性成本,是一个纯粹的经济学概念,并不是会计学意义上的成本。从经济学角度来说,人们计算“机会成本”一般只是为了找到最佳的要素组合,目的是从总体上得到最大的利益。类似于比尔·盖茨不愿上大学的例子,现实生活中我们也有这样一个例子,那就是姚明。

姚明与火箭队签订了5年的合同,火箭队付给他7000万美元的薪酬,加上他平时代理的广告收入,他的年收入可能已经破1亿美元。但是这里我们假想一下,如果他当时选择去读大学,那么这些收入很可能就都会失去。也就是说,与在NBA打球相比,上大学的机会成本要大得多,但是利益却相对比较小。当然了,这并不是说我们多么势利、贪财。而是在这个物质的社会中,人们量化利益的方式都不约而同地采取了金钱的形式。

这里的机会成本所指的机会必须是决策者可选择的项目,也就是说一旦不是决策者可选择的项目便不属于决策者的机会。众所周知,有选择就要付出代价。当你得到一个机会时,同时你也就失去了另一个机会。而该选择哪个机会,人们则需要通过计算机会成本来加以权衡,即选择一件东西的机会成本是为了得到这件东西所放弃的其他东西的价值。

面对有限的资源,为了能够得到想要的,人们必须选择放弃。

机会成本不仅仅是名人作出选择时的专利,人们在日常的生活中,也都会面临各种各样的选择,只要有选择,那么机会成本就必不可少。

因此,这是一个对于任何人都很重要的经济学概念。

如果现在摆在你面前的有两条路,一条路是你继承家族产业,而且是你所擅长和喜欢的工作;另一条路则是去上大学,继续提升你的管理能力、丰富你的知识。那么在这两种选择中,你就需要计算一下机会成本了。

综上所述,当我们面临着就业和上大学的时候,不能简单地得出“我适不适合上大学”这个结论。必须要在比较一下成本和收益比例之后才能做出决定,毕竟这种决定是关系你一生的大事。当然了,只有所获利益高于成本,我们才能对这件事情采取行动。那么,你究竟该不该上大学,你知道如何权衡做决定了吧?

留学还是留下

目前留学热已经成为了社会的一股风气,无论什么家庭背景的都想出国,大家都认为出国是一件风光的事情。那么有些人为什么要出国?

出国后干什么?也许在出国前他们根本没有想过这些问题,只是盲目地跟风,认为人家出国,“我”也要出国。这是一种心理,也成了一种社会问题。如果懂点经济学知识,那么很多人或许就会理智地发现:原来留学并不适合自己。

从经济学的角度来判断是留学还是留在国内,说白了,就是让人宏观地去考虑留学的机会成本、边际成本以及边际收益等问题。

在经济学上,有一种说法是“稀缺性”,指的就是资源相对于人类无限欲望的有限性来说是否稀少。而这是人类社会所面临的一个永恒问题,也正是因为人类的欲望是永无止境的,因此才带来了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快速进步。

经济学上讲的这种稀缺性应用到国家就是这样。在稍微贫穷一些的国家政府会考虑是将有限的财政收入用在基础设施建设上还是应用到教育上,而富国政府则会考虑财政收入是用来建设国防还是投放在社会福利上。而从个人的角度上来说情况也差不多。穷人会为吃穿住行发愁,而富人考虑更多的却是选择看赛马还是打高尔夫。同样的道理应用到今天我们谈论的这个话题上就成了这样。打算留学(已留学的也肯定曾考虑过)的人,首先考虑的是把个人收入(包括工资或家庭资助)用于留学进修还是留下在国内寻求其他的发展。如果已经有了足够的收入,而这些收入能高于在国内发展带来的收益,那么出国才有意义。

从上面对经济学的稀缺性定义和解释中可知:社会和个人在这种稀缺性影响下必须做出某种选择。根据个人情况的不同,其欲望也分轻重缓急,而同种资源当然又可以满足不同的需求欲望。因此,在考虑留学还是留下的时候,我们要判断一下留学的欲望值有多大,它对于自己来讲是否是最重要、最迫切的?这样才是做出最佳选择的基本前提条件。

如果对一个人而言,除去留学他还有别的更好的选择的话,那么千万不要盲目地做决定或者跟风,否则出国之后就会后悔莫及了。

因此,我们在选择是否留学时,就应该先考虑两个问题:一是是否可以留学;二是是否应该留学。

针对是否可以留学这个问题,我们可以采取经济学中的实证方法来解决。既然是留学,那目标留学国家的费用等问题在决定的过程中必然会涉及,而消费者(留学生)的收入水平(经济负担能力)以及留学生需求量(留学国家的签证名额)等因素之间的关系是客观存在的。因此,想要做出合理正确的选择,那么就必须客观地研究这些现象自身的内在规律。

而针对是否应该留学这个问题,我们可以采用规范方法来解决。是否应该留学简单说起来问题可以转化成:留学是件好事还是坏事·有句话说得好——“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既然每个人的想法都不一样,所得出的结论也就会截然不同。然而在这个问题的考虑上,可以依据一些媒体的客观报道或参考已经留学归来的前辈们的一些经验就可做出准确的判断。当然,最重要的还是自己的主观分析,多问多看,多做综合分析。

经过分析,把留学的前提条件分析透彻,或者说是等到想法成熟以后,我们就可以运用经济学的思维方式来考虑一下自己是留学还是留下。

用经济学来思考,那么放在第一位要解决的就是机会成本的问题。

同类推荐
  • 西部中小企业创新与发展研究

    西部中小企业创新与发展研究

    本书从基本理论体系上分析了中小企业创新发展过程中的核心问题;重点分析了西部中小企业发展的一系列难点,针对西部中小企业发展的现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与建议等内容。
  • 一口气读懂经济学

    一口气读懂经济学

    本书选择大量适合中国人阅读思维、适合中国国情、距离我们生活最近的经济学故事,通过提问的形式,内容涵盖街头小巷中寻常百姓最为关心的经济学知识,包括揭开校园中的经济奥秘、探索家庭中的经济奥秘、透视消费中的经济奥秘、破解生活中的经济奥秘、追寻历史中的经济奥秘等。
  • 每天都会用到的生活经济学

    每天都会用到的生活经济学

    随着社会的发展,近年来经济学以一副通俗亲切的面孔逐渐走进人们的视野,更多的人开始用经济学理论指导自己的经济生活,本书从出行经济学到职场经济学,从人脉经济学到投资经济学,从婚姻到房价,从新闻到国家政策……现代人行走于社会中可能涉及的经济生活皆被囊括其中,以简明的道理、易懂的语言细细阐释。
  • 商业信条

    商业信条

    继《把信送给加西亚》之后阿尔伯特·哈伯德的又一力作。《商业信条》汇集了阿尔伯特·哈伯德一生商业思想的精华。这是一本关于忠诚、主动、敬业等商业法则论述的力作集合,也是阿尔伯特·哈伯德对商业法则的最高感悟。成功与卓越其实就是一种心态。追求卓越,就从阅读本书开始。
  • 中华血脉

    中华血脉

    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指出:“华侨是长期历史所形成的。中国人到世界各地,特别是到东南亚,是历史形成的。”华侨在其形成的长期历史过程中,因时而化,与时俱进,尤其自上世纪40年代初期,美国废除排华法案以后,这种变化更趋明显。正如著名美籍华人侨史专家麦礼谦所概括的那样:是“从华侨到华人”。“华侨”与“华人”看似区别甚微,实在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华侨”是指定居在国外的中国公民,未加入当地国籍,其合法权益受到我国宪法和法律的保护“华人”则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华人”,是对具有中国血统者的泛称;狭义的“华人”,则是指已取得外国国籍……
热门推荐
  • 西楚殇歌(纵横历史系列)

    西楚殇歌(纵横历史系列)

    她的前世是秦朝的幼公主,赢紫衣。一个与项羽有缘无份的女孩。今生,老天爷玩笑开大了,她居然穿越时空变成了虞姬!还嫁给了已成西楚霸王的他!好吧,既然他们前缘难了,他又是她唯一深爱的男人,就让她好好想想办法,让他俩躲过死劫吧。什么?不能改变历史?!这下没的玩了……
  • 圣教皇

    圣教皇

    自从站在了这片土地上,注定了要和黑暗作对。他是开启了新纪元大门的钥匙,是光明代替行走在世间的使者。他是圣教会的开辟者,为人类带来和平安宁和幸福。小小的身躯,身怀光明系统,在异世他乡建立教会,手握神权,用永恒的光明与信仰祛除世间的一切邪恶。圣哉,圣哉。我的光明。(本文系统流且无女主,主角男且非圣母,系统穿越自带,若有不适请绕行。)
  • 300亿求婚:前妻很撩人

    300亿求婚:前妻很撩人

    倾国倾城的她到哪里不是风景线,可身世坎坷的她,注定背负着残酷的命运为了父亲的公司母亲一次次的苦苦哀求,让自己迫不得已成为他的妻子,他——身价过亿,风流倜傥,邪魅狂狷,一手遮天,可最终才发现自己的心早已被她夺走,回首时,茫然发现,她早已离开他的世界,无影无踪。“哈哈哈,多么的可笑,那个口口声声说一生只爱她一人的人,那个在断肠崖里发下毒誓说生死不离的人,那个曾经我最爱的人我视如珍宝的人竟然会是策划这一切的幕后元凶,若有一天我能翻身,那时,就是你下地狱的时候!”【要怪就怪我们今生相见,如果有来生,我会选择做只属于你一人的公主】
  • 216的奇幻沙雕生活

    216的奇幻沙雕生活

    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高中寝室生活。当然了寝室里面的沙雕活动相信每个人都会体验到。为什么不自己写一篇自己的高中寝室里的沙雕时刻呢。
  • 美丽新纪元

    美丽新纪元

    杨哲,29岁大龄未婚男青年,金融分析师,被未知系统绑架了,不得不穿越到各个末日世界存活到系统规定的年限,实惨无疑:【是否选择绑定系统,进行穿越,完成系统发布的任务?】【是】【否】
  • 小家庭大理财

    小家庭大理财

    创造财富的方法应该是让你的钱为你工作,而不是你为钱工作。大多数靠上班挣钱的人从不敢奢望进行任何形式的投资计划。其实,你越早将收入用于投资,你的工作就会越轻松,同时你也就能尽早地让钱为你工作。现在就检查你的家庭财务计划吧。你不一定要成为一位税务专家,但你需要了解这个体系是如何运作的。知识可以赋予你自由,而且如果你能够将知识运用自如的话,知识还能赋予你财富。
  • 七色魔珠

    七色魔珠

    迷失的大陆,永恒的热血,千年的布局,百年的争斗……怀梦少年的热血开启征途之路!
  • 恰年少风华正茂

    恰年少风华正茂

    普通的高中生,在艺考中命运的起伏,希望到失望,失望又到希望,倔强顽强与平凡的命运搏击。
  • 南朝汉祚

    南朝汉祚

    自五胡乱华后,苟安于江南百年的东晋司马,终于被宋武帝刘裕逆势取代。景平二年,不甘于寒人掌机要的高门世阀,坐视北魏侵夺黄河沿边四镇,阻挠朝政正常运行,隐藏在幕后推动复辟“王与马,共天下”之格局。而注定将废的新君一梦醒来,惊坐而起,他必须向宿命中的强敌亮出天子之剑。
  • 山坳上的土楼

    山坳上的土楼

    本书讲述黄家坳土楼村落里,青年黄松为族人再建一座新土楼的故事。小说描述年轻人之间的争斗、匪帮中的火拼、男女恩怨情仇、又穿插描绘了土楼人家独特而迷人的风俗民情,在如诗如画的场景中,展现生生不息、拼搏进取的主题,既有对民生疾苦的深切关注,又对人的尊严、诚信等做了生动的阐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