狮虽号称“草原百兽之王”,其实它远非大象和犀牛的对手,当遇到犀牛或象时,总是狮子先避开。狮在一般情况下,也不会攻击人。狮的经济价值不高,但可饲养供观赏和训练表演马戏。狮最大的“天敌”当然还是武装到牙齿的现代人类,人类为了满足不正常的心理需求曾经残忍地捕杀狮子。保护野生的狮子仍然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任务。
猎豹
猎豹这个词来自于北印度语Chita,Cheetah,意思是“有斑点”。猎豹其实并不是豹,它是一种外形似豹但与豹既不同种也不同属的猫科动物。猎豹有两个亚种。一个亚种产在非洲各地,数量较多。另一亚种产在亚洲,为数已极少。猎豹的身体比豹小,四肢比较细长,全身只有小黑斑,没有梅花斑,从嘴角到眼角有一道黑色的条纹,这个条纹就是我们用来区别猎豹与豹的一个特征。猎豹的毛色一般呈浓黄色,比豹色深。
猎豹的特征
猎豹最主要的特征是四肢各脚爪比较直,又无爪鞘,不能收缩到掌内,这点完全不像其他猫科动物,倒像犬科动物。当它奔跑时,脚爪像狗爪一样触地。这样的脚爪当然不善于爬树。也不像猫科动物那样能把爪全部缩进,所以它总是全力捕捉近处的猎物。猎豹生活在草原和半荒漠地区,但不进入森林或丛林。独栖或双栖,但不群居。
印度豹
印度豹属于猎豹的亚种,奔跑时速可达每小时60英里。印度豹在大猫中体形较小,它健壮的身体、壮阔的胸瞠、纤细的腰部,使它看上去仍然具有猎豹一样完美的外形。它拥有看来较小的头脑,短嘴,也有对高视力的眼睛,宽鼻,小巧的圆耳。印度豹的黄色毛皮上的黑色斑点是实心圆,而花豹的斑点则是如花朵状的空心圆,美洲豹则是空心圆内还有个小圆点。印度豹也有少数发生毛皮突变,有着更大、更密集的斑点,被称为“帝王印度豹”。
美洲豹
美洲豹是西半球最大的猫科动物,又称美洲虎,曾被人们奉为“热带雨林之王”。南美的印第安人总是把美洲豹描绘成能够在智慧上和搏斗中战胜所有对手的动物。美洲豹栖息在森林、丛林、草原上。它们总是单独行动,白天在树上休息,夜间出来捕食,它们善于游泳,也很善于攀爬。美洲豹捕食鱼、貘以及一种叫水豚的大型啮齿类动物。美洲豹的捕鱼技巧与它们的捕猎技巧同样高明。当它们在水中活动时,比其他任何一种大型猫科动物都更为潇洒自如。
美洲豹的生态习性
美洲豹十分强壮,即使搬运一只个头很大的鹿,走很远的路,对它来说也是轻而易举,它把猎物运到丛林中一个十分寂静的角落,隐藏起来。捕猎之后,美洲豹先休息,然后去喝水,似乎完全忘记了它十分饥饿的事实。喝完了水,解了渴,美洲豹才漫不经心地绕回到它贮藏猎物的地方,卧下来享受它的美餐。在它休息好之前,它既不会碰,更不吃它的猎物。这是一种让人迷惑不解、鲜为人知的行为模式。这种大型猫科动物,平均体重大约有150千克,一次进食将吃掉7~8千克的肉。
美洲豹的生存现状
美洲豹曾经活跃在中美洲和南美洲的所有的热带雨林中。在南美洲各处都可以发现它们的踪影,连极南边的巴塔哥尼亚高原也不例外。但是现在,只有在亚马逊河流域,还能看到它们的身影。因为这一地区至今还保存着地球上最大、最完整的热带雨林。即使是在这一地区,森林也遭到了很大的破坏,因此美洲豹的生存也受到了严重的威胁。美洲豹毛皮上那些美丽的颜色和斑纹是一种很好的保护色,但同时也给它们带来了灾难,数以千计的美洲豹遭到人类的屠杀。至于北美洲,不久前美国南部各州还能发现美洲豹,但现在已经绝迹。
高山上的雪豹
雪豹是各种猫科动物之中最美丽的一种动物。雪豹只产于中亚的高山地带。我国的主要产地是西藏、新疆、青海、甘肃、四川的一些高大的山上。顾名思义,它应该是生活在高山雪线以上的豹。但是在冬季高山觅食困难的时候,有时也不得不下到较低处觅食。它为了追逐高山动物,如岩羊、盘羊之类,可能上到五六千米高的崇山峻岭之上。雪豹感官敏锐,性机警,行动敏捷,善攀爬、跳跃。它的身手极其灵活,一般昼伏夜出,很难被人发现。由于毛色和身上的花纹与周围环境特别协调,即使白天走近它潜伏的地点,也不易发现它。在可可西里,雪豹夏季居住在海拔5000~5600米的高山上,冬季一般随岩羊下降到相对较低的山上。雪豹的巢穴设在岩洞中,一个巢穴往往一住就是好几年。雪豹迁徙的主要原因并不是为了避寒,而是为了追逐食物。
金钱豹
金钱豹体形与虎相似,但较小,体重50千克左右,体长在1米以上,尾长超过体长之半。头圆、耳短、四肢强健有力,爪锐利,伸缩性强。全身颜色鲜亮。毛色棕黄,遍布黑色斑点和环纹,呈古钱状,故称之为“金钱豹”。其背部颜色较深,腹部为乳白色。
金钱豹主要分布在亚洲、非洲及阿拉伯半岛。中国有3个亚种:华南豹、华北豹和东北豹。栖息环境多样,从低山、丘陵至高山森林、灌丛均有分布。具有隐蔽性强的固定巢穴。体能极强,视觉和嗅觉异常灵敏,性机警,会游泳,善爬树,胆大凶猛。一般夜间活动,多以草食性动物为食。
云豹
云豹又名龟纹豹、荷叶豹。体形比金钱豹小,体重15~25千克,体长1米左右,末端有几个黑环。体侧由数个狭长黑斑连接成云块状,所以得名“云豹”。云豹栖息于山地常绿阔叶林内,毛色与周围环境形成良好的保护及隐蔽效果。属夜行性动物,清晨与傍晚最为活跃。爬树本领高,比在地面活动灵巧,尾巴是它有效的平衡器官,它在树上活动和睡眠。以各种鸟类、猴类及树栖的小型动物等为主食,也捕食鼠、兔和小鹿等。秋冬季交配,孕期3个月左右,春季产仔,每胎2~4仔。分布于我国长江以南地区及陕西、甘肃。属于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食蟹獴
眼镜蛇是一种有名的毒蛇。大多数动物见了眼镜蛇都会退避三舍,因为要是被眼镜蛇咬上一口,过不了多久就会一命呜呼。可是有一种动物就不怕眼镜蛇,不但不怕,反而能把眼镜蛇咬死并吃掉。是什么动物有如此高强的本领呢?这种动物就是食蟹獴。
食蟹獴也叫山獾、石獾、水獾、自猸、笋狸、竹简狸等,是食肉目灵猫科动物。它在我国只分布在浙江、福建、广东、海南,广西和云南。食蟹獴体长40~60厘米,尾长24~30厘米,是体长的2/3。躯体及尾部的毛甚长,且较粗硬。体重一般为1.5~2千克。它的嘴巴细尖,身上的毛又粗又长。身体是灰棕黄色,并且略带黑色。食蟹獴的脸上有一道白纹,自口角向后一直延伸到肩部,这个特征非常明显。它有6个乳头,位于腹部。有一对臭腺,腺外有小开口,但不及大、小灵猫的发达。
食蟹獴的生态习性
食蟹獴分布在印度的阿萨姆、尼泊尔、印度支那,以及我国的广东、广西、海南、福建、浙江、江苏、江西、安徽、台湾、四川、贵州和云南等地。食蟹獴牙齿锐利,四肢矫健,反应敏捷,身体灵活。它们喜欢栖居在沟谷、水溪边缘的密林之中,掘洞而居。行走时身体常弯成半圆形,背部高高耸起,因其视力较差,所以有“盲猫”之称。常以鱼类、螃蟹、蛙、蛇和鼠类为食,特别喜欢吃蟹类,并因此而得名。而在福建又有“泥鳅猫”之称。在遇到毒蛇时,食蟹獴会勇敢地与之搏斗,最后将毒蛇擒获。它在受惊后能从臭腺向后喷射液状分泌物,并且周身毛直立蓬松,非常凶猛。在它的黑色、旱烟油状的黏稠粪便中,常夹杂着蟹、蛇、昆虫等的皮壳残骸。
食蟹獴与眼镜蛇的搏斗
食蟹獴是如何与眼镜蛇搏斗并战胜眼镜蛇的呢?这可是一场惊心动魄的战斗。食蟹獴和眼镜蛇狭路相逢,它们都高度紧张,立即停止前进,作好战斗准备。这时,眼镜蛇的半个身子会竖立起来,将它那血红的舌头吐来吐去,用眼睛死死地盯住食蟹獴,伺机狠咬一口。食蟹獴则弓下身,聚精会神地迎战。因为它知道,稍一疏忽,就会被蛇咬中。不过食蟹獴技高一筹,反应更快。它主动出击,和眼镜蛇展开了激烈的较量。它终于瞅准时机,用锋利的牙齿一下子咬住了眼镜蛇的颈部,同时用有力的爪子按住眼镜蛇的身体,不给眼镜蛇以反扑之机,终于把眼镜蛇咬死。食蟹獴战胜眼镜蛇的诀窍是什么呢?那就是以快制快。
红颊獴
红颊獴又叫斑点獴、赤面獴等,在我国还有树鼠、树皮鼠、日狸、竹狸等俗名。红颊獴体形似黄鼠狼,但体较细长且小,体重约900克。头部狭长,鼻吻部突出,耳圆稍大,两颊棕色微红,所以有红颊獴之称。全身毛棕黄色,毛尖灰白,尾基粗,尾长大约是体长的80%以上。四肢粗短,爪长,有肛门腺。
红颊獴的生态习性
红颊獴分布于亚洲的印度西部和北部、尼泊尔、泰国、阿富汗、伊拉克和阿拉伯半岛各国,以及我国的广东、广西、海南、福建、浙江、江苏、台湾、贵州和云南等地。它栖息于热带山林、灌木丛、农田中、水溪边,密林中较少,一般离水源不远。穴居,善于游泳,能攀援上树,但并不生活在树上。机灵胆大,通常在白天觅食活动,所以又有“日狸”的称谓。杂食,善于捕食蛇类,尤其喜欢吃毒蛇,包括眼镜蛇,这是它的一种本能,与毒蛇拼搏的经验十分丰富,场面惊心动魄。也吃鼠类及各种蛙、蜥蜴、昆虫等。春秋季交配,每年2胎,每胎2~4只。
吼猴
吼猴是拉丁美洲丛林中最有趣的一种猿猴。在动物分类学上属于哺乳纲、卷尾猴科。它体长0.9米,像狗那么大,加上一米多长的尾巴,在南美猴类中,可算是最大的代表了。这种猴的身上披有浓密的毛,多为褐红色,且能随着太阳光线的强弱和投射角度不同,变幻出从金绿到紫红等各种色彩,十分美丽。
最引人注目的是吼猴的巨大吼声。这种猴子的舌骨特别大,能够形成一种特殊的回音器。每当它需要发出各种不同性质的传呼信号时,它就以异常巨大的吼声,不停息地响彻于森林树冠之上,有时十几只在一起,用它们特有的“大嗓门”,发出巨声,咆哮呼号,震撼四野,这吼声在1.5千米以外都能清楚地听到。吼猴的名称也是由此而来。吼猴是在什么时候发出吼叫的呢?至今说法莫衷一是。一种说法认为它在激动的时候才吼叫;另一种认为是,每到夜晚,它们就会开这种震耳欲聋的“音乐会”;还有一种说法是发生在旭日东升的时候。
最团结的猴子
吼猴是全素食者,各种各样的树叶、果实、坚果和种子它都吃。吼猴每天要花3~4小时进食。吼猴有一根细长而能卷曲的尾巴,以适应它们的树栖生活。它从不轻易下树,即使是口渴时,也只是舔些潮湿的树叶来解渴。吼猴也同其他猴类一样,有自己的领地。吼猴同类间相处融洽。如果有敌害或异族走近它的领地,雄猴便以齐声吼叫或其他行动将侵犯者赶走。它们的团结性和斗争性,在悬猴科中堪称第一。美洲森林中共有吼猴五六种,最着名的有:红吼猴、熊吼猴、披肩吼猴等。每个家族都有自己的领地。边界上有两只吼猴守卫,当有越境者出现,它们就会大声吼叫,相互警告对方。
树懒
在人们的心目中,猴最爱动、最调皮、很机灵、善攀援。实际上有一种猴却懒得出奇,是动物界有名的“懒汉”,它什么事都懒得做,甚至懒得去吃,懒得去玩,它的名字叫“树懒”,别名“拟猴”。人们往往把行动缓慢比喻成乌龟爬,其实树懒比乌龟爬得还要慢。树懒生活在南美洲茂密的热带森林中,一生不见阳光,从不下树,以树叶、嫩芽和果实为食,吃饱了就倒吊在树枝上睡懒觉,每天有十七八个小时它都懒在树上悠然自得地睡大觉。
在我国,树懒主要分布在云南的西双版纳地区,广西西部地区的丛林中也有它的踪迹。在大城市的动物园中,也可观赏到这种有趣的懒猴,白天它一动不动,把头藏在股间像只圆毛球。
一生离不开树的猴子
为什么叫它树懒呢?它一辈子离不开树,吃的是树叶、嫩芽、果实,吃饱了就倒吊在树上睡觉。它不仅懒得出奇,吃了一口要隔很长时间才吃第二口,就像电影中的“慢镜头”一样。如果你故意惊动它一下,它只是慢悠悠地转过头来瞅你一眼,像蜜蜂似的发出嗡嗡的叫声,之后,就慢慢地挪动身体移到另一个树枝上。它栖息在人迹罕见的潮湿的热带丛林中,刚出生不久的小树懒,体毛呈灰褐色,与树皮的颜色相近,又因为树懒太懒了,使得一种地衣植物寄生在它的身上,久而久之,就像有一件绿色的外衣,包缠着它的身体,使人类和动物很难发现它。树懒一生的大部分时间一动不动地倒挂在树上,动作极其轻慢,极少惊动别的动物。
“美猴王”——金丝猴
金丝猴是很美丽的:金丝猴身上披着黄色丝样的毛,长达30多厘米,由此而得名。这种猴子的鼻骨极度退化,即俗话所说的没有鼻梁子。因而形成上仰的鼻孔。金丝猴脸为天蓝色,在头顶上生有黑褐色毛冠,两耳长在乳黄色的毛丛里,棕红色的面颊由橘黄色衬托。胸和腹部乳白色,而四肢外侧却为棕褐色,色泽向体背则越深,从那深色毛区中,伸展出缕缕金丝,犹如贵夫人的金色斗篷。金丝猴的体毛五颜六色,风雅华贵。雄猴威武雄壮,雌猴婀娜多姿,真不愧为当今“美猴王”。
金丝猴的生存现状
我国金丝猴分川金丝猴、黔金丝猴和滇金丝猴三种(还有一种越南金丝猴),均已被列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金丝猴是一种古老的动物,早在300多万年前就已经存在,曾在四川、贵州及广西的山洞堆积物中找到金丝猴的化石。历年来,由于乱捕滥猎,几种金丝猴的数量日渐减少,其分布区由过去的西南、华中广大地区缩小为现在仅限于川、陕、甘以及滇、贵、鄂的局部山区中。
高山上的金丝猴
金丝猴生活在海拔1400~3000米的阔叶林和针阔混交林,几与大熊猫同域分布,同样惧酷暑而耐严寒。滇金丝猴则生活在海拔3800~4700米的热带松杉林中,那里山势陡峭,气温很低。滇金丝猴一年中有好几个月都在雪地生活,故又有“雪猴”之称。几种金丝猴均在树上活动的时间多,没有固定的住处,晚上都在树丫间挤着睡。
森林卫士——金丝猴
滇金丝猴喜群居生活,在清晨或黄昏活动。它是世界上栖息地最高的灵长类动物。金丝猴最大的群体可达600余只,在灵长类中,如此庞大的群体亦属罕见。它们主要在树上生活,也到地面找东西吃。主食有树叶、嫩树枝、花、果,也吃树皮和树根以及昆虫、鸟和鸟蛋。吃东西时总是吧唧着嘴,显得那样香甜。寄生在高山针叶林区的松萝是滇金丝猴的食粮。松萝的寄生影响树木的生长,所以,滇金丝猴可以称得上是森林的“小卫士”。
母子情深的猴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