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实生活中,一种工具如能被大众所普遍接受并乐于使用,往往都具有易于使用并能给实际工作和生活带来一定的方便和效益等特点,否则就可能是很难得以普及和推广的。校园网作为一种先进和重要的教育教学工具,其中要实现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要让各种资源做到广泛的共享。
从硬环境来说,在教室内所配备的设施已为师生们提供了可通过电脑、有线电视、录像机、VCD、卡座、展示台及黑板等各种途径来获取和展示各种教学资源及信息的可能,但要真正让师生们在备课和教学等过程中乐于使用,避免使设备成为一种摆设,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取决于能否让师生们拥有内容丰富、实用,又能方便、灵活获取各种教学素材等资源。在网络设计时须对资源的提供方式进行重点的规划,使师生都可方便地共享到通过校园网提供的FTP资源、光盘塔资源、VOD视频资源、Internet资源及有线电视资源等,所有这些资源的构建都应以方便和满足教师在备课、教学、提高工作效益和学生在基于网络的个性化自主学习等过程中的实际需要为重要目标,并随着校园网应用的不断深入而进行及时地充实、更新和完善,它们将有效地促使“让师生们广泛、自觉并真正地乐于使用校园网”这个设计目标的实现。
(四)让校园网成为师生进行信息交流和沟通的重要场所
人类社会是需要进行交流的,网络的另一个重要作用就是要满足人们在信息时代实现跨越时空的快捷、方便、广泛的沟通和交流的需要,这也是网络的两大主要功能之一。在学校的网站上,及时地向师生和校友们提供动态的校园新闻,开通教师的电子信箱,并为教师、教研组、班级、学生等设立主页空间,另外开辟校园论坛,由部分师生及校友来担任版主,让他们在BBS贴上主持各种内容广泛和有意义的专题讨论等,所有这些不但在学校、教师、学生及校友间实现了有效的信息交流和沟通,而且最终达到了让师生们广泛参与的目的。
(五)让师生取得“高效率、轻负担”的良好感受
在环境、资源等良好的外部条件基本形成之后,影响人们实际使用的主要因素就是人的观念问题,特别是全体教师的观念问题,这个问题如果不能有效地得到解决,现代化的教育技术和设施就不但难以给他们带来什么好处,而且还会造成教育资源的严重浪费,并最终将导致校园网建设的失败。
但是观念有时往往是与人们对事物的亲身体验和感受有着密切联系的。所以坚持“以人为本、方便实用、轻负担、高效益”的总体思想,从一开始就要设身处地地站在师生们的角度来实际地考虑建成后的应用问题,并较好地解决环境、资源及必要的培训指导等问题,使系统从实际投入使用开始就取得良好的反应。教师们在充分体验了方便、实用和高效益的网络工作环境的同时,自然地将其作为自己工作和学习的一种需要,观念也因此而自然地形成。还可以为教师,尤其是一些老教师,在自己家里建立起网络化的办公环境,便于交流教育教学经验。
总之,在参与校园网建设的实践过程中,坚持“以应用设计为核心,以人为本为原则,以能被广泛、自觉、乐意地使用作为成功的检验标准”,这也是今后对校园网进行进一步地扩充、改进和完善时的根本依据。
培养中学生良好的网络心理素质
心理研究告诉我们,健康心理是学生健全人格的基石。国际互联网的迅猛发展,拉开了网络时代(信息时代、数字时代、鼠标时代、键盘时代、U盘时代)的序幕,在家庭、学校和网吧上网,就像我们吃饭、走路一样便捷。如果我们忽视了对学生上网的正确引导,不知不觉中被“魔网”和“毒网”网住了学生,势必影响学生健全人格的构建。
青少年网络心理障碍问题,归根到底是素质教育问题。真正将应试教育转化到素质教育需要各方面努力。在中小学时期,老师首先要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形成健全的人格。素质教育已实行多年,但不少学校还热衷于应试教育,片面追求升学率,忽视德育教育,对一些基本的社会常识、做人道理和社会公德规范的教育不够。
中学生的心理问题,一部分随学生年龄的增长、主观努力而逐步消失,但另一部分则要通过接受专门的教育、训练,掌握心理调整方法才能较快而有效地克服,单靠传统的教育方法难以奏效。世界卫生组织心理卫生处指出:学校是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最适宜的场所,学校可以教给学生一些解决问题的技巧,并通过特殊问题的干预和心理咨询,转变学生的行为。
目前,培养和提高中学生心理素质的主要策略有:
一、正确认识网络,形成规范上网的良好习惯
想要有效地利用网络,首先应当具备正确的网络意识。微软领袖比尔·盖茨说:“国际互联网是一个浪潮。它将冲击计算机工业以及许多其他的工业,淹没那些在这一浪潮中还没有学会游泳的人。”我们将通过交流与实践的方式,加强对网络知识和计算机技术知识的学习,让学生接受有关学习;其次,也是最重要的是,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对网上信息进行有选择地筛选,去粗取精,去伪存真。让我们在网上学习,但我们要牢牢记住,遵守网络文明公约。让我们行动起来,做维护网络文明的小卫士!
二、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情趣
我们的学生经常会爱上那些商业制作的动画片里的人物,这是由于少年儿童缺少美的体验。而传统教学不能满足儿童对于美的需求,那些缺少文化底蕴、纯粹是给人感官刺激的动画片占据了儿童的心灵,儿童也渴望进入动画片,充当主人公,为着拯救人类而战,为了正义而战,这就是动画片或游戏吸引学生的主要原因。
其实,我们教材中的许多作品都具有很强的审美属性,但由于学生受时代、生活经历、环境的限制,作品的美感与学生情感难以沟通。然而,在网络教学中,我们可以利用电脑媒体,将无声抽象的语言文字所要表现的内容变成有声有色有动感的画面图像,创设出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情境或氛围,激发他们的想象,引发学生的情感体验,从而形成审美共鸣,帮助他们迅速而正确地理解教材内容,同时受到美的熏陶。
三、开展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心理健康教育
据调查:有41.0%的中学生认为健康教育的最佳形式是广播;37.2%的中学生认为是黑板报。21.8%的中学生建议开设健康教育课。因此,学校要采用开设健康教育课或讲座,利用广播、电视、录像、黑板报等宣传工具,针对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及知识要求,让中学生从多角度、多场合接受心理健康教育,引导他们正确认识其身心发展特点,掌握解决心理问题的方法和技巧,转变不良行为,从而使其具有良好的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
通过各学科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中学的许多课程都包含着丰富多彩的心理健教育内容,教师应积极深入地挖掘,对中学生实施自觉地、有意地影响,达到润物细无声之效。比如,历史课文中英雄人物的坚强意志和英雄事迹、语文课文中人物心理的描写等都会对学生的心理产生积极地影响。
利用体育手段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实验表明,经常参加中等运动量的体育锻炼的中学生在躯体化、人际化关系、抑郁、焦虑、敌对等方面的健康水平显著高于常人。体育锻炼改善心理环境,增进心理健康,是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手段之一。因此,学校应经常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促进中学生心理健康。
四、进行挫折教育,培养健全人格
所谓挫折教育是指为了提高中学生克服在遇到挫折时情绪低落、意志消沉的能力,在事情发生前向学生灌输振作精神、鼓舞斗志的理论或事先拟置特定的环境让他们置身其中以增强学生的心理适应能力的教育方式。它是针对中学生心理不成熟、承受能力弱的一种素质教育。
挫折教育有利于促进中学生生理和心理的健康发育和成熟。中学生生理和心理尚未完全定型,如果外界消极因素不能被消除或被有效地抵制,就会出现各种消极意识和心理问题,挫伤他们的积极心态,使其情绪低落,心理阴影扩大,丧失对前途美好的憧憬。更为严重的是,这些心理问题如果不及时加以疏导、转化,就有可能形成一种犯罪动机。心理学研究表明,同样的挫折,第二次的影响力度和影响广度比第一次要弱得多,若事先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可以有效抑制他们遭受挫折后的消极心理,培养他们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和乐观主义的生活态度。
在学生遇到挫折而感到痛苦时,要进行情感教育。首先应对学生遭受的挫折表示同情和关心,起到慰抚他们受伤心灵的作用,拉近双方的心灵距离。然后向他们输入积极进取的价值观念,增强他们的斗志和克服困难的信心,使之从悲观的情绪中走出来。
开展一些锻炼学生的意志的活动,培养学生积极向上和乐观的生活态度。如组织一些暑期夏令营活动、游泳比赛、长跑和登山运动。为他们提供社会实践的机会,体会社会生活,扫清对社会现状存在的错误认识。
五、培养学生勤奋钻研、百折不挠的科学态度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知识的圆圈越大,他和外界的交界边界也就越长,问题就像这交界边界一样越多。”为学生提供了大量形象化、直观化的感性材料,这是传统语文教学不能比拟的。网络带给了学生丰富的知识、深刻的体验,但是也让学生了解了自己的不足,从而使他在知识的海洋和网络的天地里勇往直前、不尽探索。在整个中学阶段,学生思维活动的直观性都是很突出的,因此在教学中运用网络创设课文情境,帮助学生掌握感性知识,是提高学生形象思维能力的一个重要手段。利用网络技术教学,交互功能强,形象性强,感染力强,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促使学生勤奋学习,进而发展其智力。在课堂教学中,利用网络技术为学生营造色彩缤纷、图文并茂、动静相融的教学氛围,可使学生积极参与情感体验,能促使学生运用各种感官主动参与学习的认知活动。主动探索知识,大大激发了其学习兴趣,充分发挥了其主体积极性。网络技术综合运用形、声、色、光,声画并茂,能有效地渲染气氛、制造气氛、激发学生情感,唤起学生的思想共鸣;可使学生不再将学习视为沉重的负担,使他们从单调的填鸭式的课堂教学中解脱出来,逐渐形成自我控制、勤奋学习的习惯。网络教学实现了“功在课上,效在课下”的新的良性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