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心目中的自我想象都是尽善尽美的,当心理与生活之间失衡时,他们便寻求自己的理想世界,在理想世界中能够任由自己支配,将现实的种种不如意抛开,在网络上任意展现自己。也许现实中他是一个性格内向的人,但在网络上他完全可以高谈阔论,将自己开放的另一面释放。当其发觉网络上的群体给予他很高的评价,让他尝到成功的甜蜜时,他便会厌恶起现实世界自己的无能处境,与其在现实中无人欣赏,倒不如在网上做个“大侠”、“英雄”。理想与现实的差距造成他们陷落在无边的网络上,不闻周身世事,将自己封闭在网络空间上。
但网络真的如此理想吗?有得必有失。信息技术正在改变社会交往方式,同样的希望和绝望相混杂的情绪再次抬头。它是否会损害人类的亲密关系?独处是否已经成为不可能的事?交流是否已经不必依赖于有形的存在?
人们也许会对网上朋友怀有同样真挚的感情,然而交朋友成为如此轻易的一件事情,以为这样的关系很可能是短暂的,无足轻重的。知己将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难求,冥想和清修的艺术也会消逝无踪。
ECHO电脑社区创办人斯塔尔·霍斯说:“线上世界不是乌托邦。我们把我们所有的问题、要求、喜好、偏见都带上了网。那些在现实生活中没有多少朋友的人幻想到了网上他会有很多朋友,这是不可能的,他们会在电脑化空间里遇到同样的困难。”网络的魅力确实在于它能够把不同的人聚集到共同的新世界中,但这也是它所面临的挑战,网络开放又封闭,既能表达爱也能扼杀人们的感情。
青少年处于交友和情感需求的旺盛期,运用网络这种全新的沟通方式作为人际交往、寻找知音、展示自我、抒发情感的手段,有助于他们身心健康、人格完善,也建立了现代社会关系和交往的新型模式,有利于社会成员的情感交流和社会的和谐发展。个人与网络全面的互动赋予青少年尽情展现自我的机会和空间,有利于健康多元的青少年文化的构建。但是,网络技术同样在这里形成了伦理困惑。
首先,网络交往的虚拟性特点使人在网上的身份、行为方式、行为目标得到隐匿和篡改,为谎言、偷窃、不负责任的谩骂、发布虚假信息等提供了巨大方便,却不必受到传统意义的道德谴责。道德相对主义在网络上找到了最合适的归宿。
其次,对网络交往的极端信赖和沉湎会造成青少年对现实生活的逃避,对现实社会情感的疏离和淡化,由于交往对象的匿名性及其社会角色的不确定性,网上交流往往非但不能使情感需求得到较好的满足,反而加剧了内在的孤独感,造成精神的极度空虚,在网上失落了自我。
最后,一味强调个性的张扬而没有丝毫约束,容易导致个人主义的泛滥成灾。网络突破了原有的社会控制,“重新获得解放的个人又犹如站在荒原上不知归向何方”。缺乏有力的社会规范控制,青少年在网络上的行为更易失范,做“黑客”、制造和传播病毒、故意在网络交往中欺骗他人的感情,都会成为他们的爱好,从而危害社会。
网络对学生心理教育的影响
网络虽然创造了“虚拟现实”环境,能够为我们提供角色实践的场所,也促进了人们突破传统线性思维的束缚,但同时也带来了“多媒体人”的思维模式,诱导学生只“看”不想,以“形象化倾向”放弃思考与探究的思维形式,不利于情感的发展及认知能力的提高,导致学生责任感的缺失和自我迷失,并逐步沦为网络的奴役。究其原因主要是学生自我意识发展不健全、自我教育能力欠缺,以及个体同他人和社会的互动的减少。虚拟的现实可能使青少年缺乏真实情感的体验,产生不切实际的幻想,过分自恋。同时不负责任的态度及撒谎、欺骗行为可能使青少年倾向于无端作恶、厌世、自我中心或者反社会。因此,充分利用网络自身的功能与特点,以网络为载体进行网络心理教育,已成为当前心理教育的重要课题。
一、网络环境下心理教育内涵
网络环境下的心理教育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它至少包含五个层面的内容:第一,网络心理教育是通过网络进行的心理教育过程,网络被视为心理教育的一种工具或媒介;第二,网络心理教育意味着把网络作为心理教育的一种环境,网络成为开展心理教育超越时空界限的“大教室”;第三,网络心理教育是开发和利用网络知识与信息的资源,网络心理教育就是对资源的开发、利用和再生;第四,网络心理教育把网络作为心理教育的内容,关注、预防和矫正与网络有关的各种心理障碍与问题行为,如“网络焦虑”、“网络成瘾”等;第五,网络心理教育着力于利用网络所提供的快捷便利条件形成心理教育的网络系统,即利用网络来矫治网络问题行为。
在网络心理教育中,网络是心理教育的工具、环境、资源、内容和系统。网络心理教育既是信息网络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和必然,又是一种专门的网络教育活动。它大致包括准备性网络心理教育、发展性网络心理教育和补救性网络心理教育三个方面。
准备性网络心理教育具有超前性,指各种和学生发展有关的心理学和相关知识,以及预先制定应对学生心理问题策略的教育。
过程性教育指在学生发展过程中,根据学校活动的进程与规律,就学生可能遭遇到有关实际适应性、发展性的共性问题对学生在发展中产生的个别性的心理困扰、适应性障碍和轻微心理障碍采取的帮助性教育对策,带有心理咨询的性质。
补救性心理教育是指在发展性心理教育无效的情况下,由心理教育人员运用心理学的原理和方法对学生在学习、生活、适应中出现的问题给予直接的指导、帮助并对有关的心理障碍或轻微的精神疾患进行诊断、矫治的过程。
网络心理教育是心理教育适应现代科技发展的表现,是计算机网络和心理教育的整合,是心理教育的现代内容,又是心理教育的新方式。充分利用网络资源进行网络心理问题行为的矫治既是一种探索,也是心理治疗的新尝试,这对于拓展心理教育的内涵、方法都有着积极的意义。
二、网络心理教育的特点和重心
第一,心理教育资源丰富、信息共享,有利于广泛收集、迅速传播和及时提取;第二,心理教育信息容量大、视野开阔,便于开展心理教育调查分析和研究;第三,心理交流、沟通平等自由、全面及时,有益于“网人”进行自我心理教育,提升人的主体发展性;第四,各个领域、各层次心理教育能相互联系和沟通,有利于系统整合,形成心理教育合力;第五,心理教育理论与实践的互惠互动,使基础理论研究、应用研究、心理教育实际操作技术研究三个层面之间可以网上交流和沟通,不再彼此脱离、封闭、各自为政。
因此,网络心理教育不仅变革了心理教育的传统模式,而且开创了心理教育的现代化方式。
利用网络着重解决以下八个突出问题:网络道德与网上人际关系;网络自由与个人秘密及心理隐私的保护;“网人”的认识障碍;网络与非网络心理教育的矛盾;培训网络心理教育的主体;建立健全网络心理教育系统;丰富活跃网络心理教育实践活动;大力加强网络心理教育的理论与方法研究。
三、加强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
学校和家庭教育的责任人应努力让处于网络沉迷状态的学生对网络沉迷的危害有所认识,通过具体的事例来说明网络沉迷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负面影响;消除沉迷网络的不良习惯,切断网络沉迷者与网络聊天室、ICQ、MUD游戏、网络色情、新闻组、E-mail等接触的途径,并使其懂得学会控制和有节制;学会寻求社会帮助;转移自己的注意力,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学会与人交流自己的成功体验与感受。尤其重要的是,教师和社会心理工作者应在实际工作中牢牢确定以下工作策略:
1.建构人本化心理健康教育理念。
网络在分解青少年的个性和阻碍主体性成长的同时,也在瓦解他们的价值观、削平他们的情商。教师和社会心理工作者必须转变传统的心理教育观念和模式,应当给学生“网民”提供“影响”、“选择”、“服务”和“引导”,而不是提供“说服”、“说教”或“灌输”,要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心理生活为中心,促进“网络人”的人格现代化。
2.建设本土化网络心理文化。
一方面,网络心理健康教育要针对目前日益泛滥的伪心理科学、非心理科学的网络文化现象,特别是打着心理科学旗号在网上不负责地搞心理测验、咨询、治疗等现象,建设起健康向上的网络心理文化。另一方面,要构建与国际相互依存、相互沟通的本土化的网络心理文化。我国网络心理文化的建设更需要贴近现实社会和融入中国文化的氛围,要重视研究和挖掘我国传统心理文化的底蕴,立足于我国学生心理发展的实际,逐步形成适应我国本土文化圈的网络心理文化模式。
3.实施系统化网络心理教育。
我们要切实重视和充分运用信息网络技术,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时效性、有效性,扩大覆盖面,增大影响力。当前应尽快组建高度集约的、水平高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网站,实现全国心理健康教育网的互联和资源共享,促进“网上”与“网下”的心理健康教育的衔接、沟通与并举,建构起立体化、全方位的现代化心理教育模式。同时,还要加强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与方法研究,全面推进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进一步发展。
4.完善现代化“网络社会人格”。
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落脚点应当立足于培养学生“网民”的心理自主性、行为自律性与主体发展性,塑造与完善学生“网民”现代化的、真善美和谐统一的“网络社会人格”。学生沉迷于网络游戏,甚至上瘾,不能自控、自拔,究其原因,大多属于性格因素。心理学家认为:这类青少年之所以“上网成瘾”,是由于青少年自我发育不成熟、人格不健全。利用网络进行游戏、聊天、交友就是他们在现实生活中被压抑的攻击和禁忌的幻想可以用“象征方式”得到释放和满足的有效手段,在这种“虚拟的象征现实”中实现他们对权力、财富、性幻想的满足,并逐步代替现实中的有效行为,进而在生活中逐步积累,形成人格缺陷。因此,具备现代“网络人格”的学生应该能够正确认识网络世界和现实世界的差距,正确处理“网上”和“网下”的人际关系,正确对待虚拟空间和现实空间的区别;能在发生心理冲突时做出合理的判断与选择,并采取理智的应对策略;能在“网上”进行有效的自我管理,学会自我心理调适,并塑造健康、健全的网络心理人格。
畸形网恋
网络正在悄悄地改变着我们,这种改变渗透到生活的每个角落,爱情领域也不例外。网线开始取代月老手中的红线,许多未曾谋面、甚至远隔重洋的男女通过网络相识相知,甚至产生相互的爱恋,也有少数终成眷属。
是虚幻还是真实,是时尚还是游戏,是玫瑰还是陷阱?这种网络时代的恋情,不可否认地正悄悄地向我们走来,给我们的生活、观念带来了不小的冲击。网恋,这种通过条条网线描述恋爱的全新形态逐渐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
网恋给人的心灵最大的冲击是它对爱情过程的浓缩。一场历时几年的传统爱情,在网络上几天之内就可以完成产生、升华、死亡的过程。没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心理准备,是极容易受到心理伤害的。这种伤害大概可以算是急性心理疾病——网恋爆发性心理障碍,给心理医生提出了新的课题。
热衷于网恋的人中有相当一部分是中学生,这是家长、老师、社会急切要解决的一个社会问题。中学生需要一个稳定的心理状态来完成学业。网络极大地满足了中学生的好奇心理,但是他们的心理还没有成熟,网恋给他们心理带来的伤害是无法预料的。问题更严重的是一些学生深陷网恋而不能自拔,严重影响了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一、网恋面面观
据21CN的网上调查显示,近40%的网民坦言有过网恋的经历。以此类推,那么就意味着目前国内已有300到400万的网民已在网上寻觅到自己的虚拟爱情,在键盘上运指如飞敲出爱情的节奏。
网络小说《第一次亲密接触》描写的是温柔缠绵、凄婉动人和惊心动魄的网络恋情,其中的男(痞子蔡)女(轻舞飞扬)主角,通过键盘的敲击联系在一起,成为网上爱情追寻者们心目中的白马王子和梦中情人,在星罗棋布的聊天室里,不时能碰到“克隆”这两个网名的崇拜者。熟悉网恋的网民都知道有这么个形容女网友的专用名词“美眉”,围绕着“美眉”,在网络上已经延伸出太多缠绵的故事。
网恋通常有两种形式:一是在网上认识,在网上恋爱,甚至在网上结婚组成网上家庭,但在现实生活中双方是完全不接触,这更像是一种柏拉图式的精神恋爱。二是在网上认识,双方都有进一步交流了解的愿望,这种交流了解慢慢地发展为恋情。
浪漫的网恋
“我们由聊天时的抬杠开始了一段浪漫的爱情故事。虽然我们未曾谋面,却不知为何被对方深深地吸引。”
“他与我谈人生、谈理想、谈工作,从未有过任何轻浮的语言。他的文笔清丽,语言精辟,见地深刻,不时用名言警句点睛。”
“网恋,无须经济和门当户对,只需敲击键盘的十指灵活地应变,编织美丽的诗句。”
“网络如画,网恋是蝶。”
“这网、这爱、这梦三者真像一个胚胎里的三兄弟,如果这三者在同一地方出现,只怕是神仙也会被这三兄弟附了身呢,何况说凡夫俗子的人类!”
“我们通过指尖与键盘的碰撞,在冰冷的网络上传递着我们炙热的爱情。在如水的午夜,通过细细的电话线,为我们之间架起了爱的连线,那种感觉很美妙,因为不曾见面,反而多了一层神秘,创造出了更广阔的想象空间,又因为有了地域间的距离,让我的心中充满了温柔的思念,这是一种很微妙的感情关系,情如丝线,若有若无,却挥之不去。”
“见过许多描述网恋的故事,感觉上,好像所有的故事不是唯美就是凄美”
“我们天南地北地聊着,不知不觉中,天都亮了。”
虚幻的网恋
“网恋的美丽之处便在于它的神秘,正是虚幻使网恋有挡不住的诱惑和吸引力。”
“彼此无需坦诚,更不必负责任,少了些面对面的尴尬,多了份随意与自由,甚至于你对着荧幕哈哈大笑、痛哭流涕,或者吐舌头、做鬼脸,对方浑然不知,我就是喜欢它的神秘与虚幻。”
“语言比行动不真实,文字比语言不真实,网络上的文字比文字本身更不真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