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认清形成青少年学生冷漠心理过程的基础上,要做好教育矫正工作,必须对他们确立科学的教育态度。青少年学生冷漠心理矫正工作易于遇到的最大障碍,是这类学生对教师、对集体的疑惧和拒绝的心理。这种心理的出现,虽然也有他们自身的原因,但更多的出现在教师和学生集体对他们的认识和态度上。尤其是“落后生”的称呼,教师的批评、讥讽,同学的指责,集体评先进受影响时遭到的议论,由于老师、同学告状及自己所受到家长的惩罚等。这一切只能强化冷漠学生的拒绝心理,增加教育工作的困难。所以,在教师和同学中确立对冷漠学生正确的认识和态度,是促成他们接受教育影响的关键。
矫正青少年学生冷漠心理应确立的科学态度还包括从他们原有的心理状态水平出发,提出恰如其分的要求。原有的心理状态水平是他们前进的起点,他们所以会形成某种心理状态,是在其前一阶段成长过程中,家庭、社会、学校为他们提供了相应的条件。不管这些条件的提供是自觉的还是不自觉的,是出自好心还是出自恶意,它都是客观存在的现实。矫正青少年学生冷漠心理的教育工作,不仅要下大力气改变其原有的影响结构,建立新的影响结构,还要促成他们改变旧习惯、接受新的影响,这是需要长期进行的细致工作。教育工作者对冷漠学生进步程度的要求必须与自己推进工作的程度相接近。如果不顾客观条件变化和实际,单纯要求他们必须提高到什么水平,尽管教师出自好心,也只能起到揠苗助长的作用。
摸清“心理禁区”,激发积极情感
心理学的研究和学校思想教育工作的实践告诉我们,几乎每个青少年学生都存在着一个“心理禁区”。具有冷漠心态的青少年学生,这种“心理禁区”更为明显,谁要有意无意触及到它,都会引起强烈反应,从而给思想教育工作带来困难,甚至导致失败。因此,准确地把握冷漠学生“心理禁区”,对矫正青少年学生的冷漠心理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所谓冷漠学生的“心理禁区”,是指具有冷漠心理的青少年学生最怕别人知道藏在内心深处的隐痛。一旦有人提到或触及类似问题,便非常敏感,“心理禁区”大致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生理缺陷。如某些先天的残疾,以及由生理缺陷引起的与常人不同的生活习惯等。这本来已经给他们增加了心理负担,别人一提及,其自卑心便会受到强烈的刺激和伤害。二是心理状态。冷漠学生因时因地心理状态不尽相同。如新生入校,由于环境和人际关系都发生了变化,原来有毛病或学习成绩比较差的学生,他们的敏感点就是怕别人瞧不起。三是家庭问题。如果家庭成员名声不好,或工作不体面,地位卑微,家庭住房简陋寒酸等,都可能成为冷漠学生的敏感点。他们觉得这些因素使自己抬不起头来,比别人矮一截。
由于具有冷漠心理的青少年学生的个性不尽相同,当触及这些问题时,反应也就各不相同,有的是一触即跳,有的是脸色陡变,有的则“阴云笼罩”,更有甚者会一时想不开,走上绝路。表现形式尽管不一,但被触及“心理禁区”的冷漠学生大都会出现厌烦、憎恶、气愤等消极情绪,产生排斥、拒绝、漠然处之等行为反应。由此可见,认真了解并准确把握冷漠学生的“心理禁区”,并尽力不触及,是教育、理解、关心青少年的基本要求。
心理学表明,积极的情感,往往产生理解、接纳、合作的行为效果;而消极的情感,则带来排斥、拒绝。所以,要想冷漠学生不因为碰到“心理禁区”问题而产生消极情绪,教育工作者就要恰当地引导、激发冷漠学生的积极情感。首先,要给他们以充分的理解和信任。比如对冷漠学生中的生理缺陷,某些生活习惯上的怪癖,我们应给予深深的同情和谅解。要知道这些青少年学生尽管有某些先天不足,但他们同样渴望和正常人一样生活、学习,教育者对此要给予充分理解,而不能有丝毫的嘲笑和轻视。其次,要善于引导。有些冷漠学生“心理禁区”的问题,实际上是由本人和社会上某些偏见造成的。如上面提到的“家庭成员名声不好”,或家长工作不体面等,对于青少年学生本人来说,实际上是无法选择的,他们大可不必为此背包袱。作为教育工作者,要帮助冷漠学生克服偏见,正确认识社会工作只有分工不同,没有贵贱之分的道理。这有助于消除冷漠学生的“心理禁区”。再次,要注重激发冷漠学生的兴奋热点,通过有效的心理补偿,克服心理过敏。要教育他们学会把自己的注意力从内心深处转向外部世界,亦即丢开个人顾虑,少考虑别人对自己的态度,而更多地投入学习、工作。因为任何一个人对自己成功的历史,辉煌的业绩都会自豪。因此,我们在思想教育中应努力展现冷漠学生的长处,让他们重温自己的业绩,平时给他们创造更多的成功机会,减少挫折,使他们在同学心目中和自我心目中重新塑造自己形象。
创设良好环境,优化教育方法
对具有冷漠心态的青少年学生除了教师的积极引导矫正外,还要动员家庭、社会、学校多方面的力量进行综合治理,全方位地协同矫正。教师要随时与家长、居委会和邻里取得联系,形成一个矫正网络,将冷漠学生的一切言行和心理活动置于网络之中,以便不断改变矫正策略。在学校和班级中,具有冷漠心态的学生同样有着归属于班集体、得到他人信任的需要,这种需要得不到满足,他们就很难处理好与教师同学的关系,造成心理障碍或心理变态。在矫正青少年学生冷漠心理的过程中,教育工作者要努力为他们创造良好的生活和学习环境,引导青少年学生树立良好的班风,形成正确的舆论,搞好学生群体建设,使冷漠的学生通过集体的共同行动和内部教育,建立起强有力的整体意识;要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增加班集体的凝聚力,吸引每一个学生,尤其是动员和组织那些情绪消沉、心理变态的青少年学生参加班集体活动,让他们有更多的参与和表演机会,在活动中培养他们的交往意识和集体观念。针对冷漠学生的特点,可多开展一些竞赛活动,充分发挥其特长,在奖励和鼓舞中获得自信心和荣誉感,获得愉快的情绪体验。班集体有了凝聚力,教师还要引导青少年学生互相尊重,特别是要教育学生不能歧视那些性格古怪、不易合群的冷漠的学生,尊重他们并以满腔的热情感染他们,才能使他们乐于接受大家的建议,他们才能真正地融于愉快的集体生活中。除此之外,还可利用非正式群体的影响,让热情、好交友的外向型青少年学生去主动关心和影响冷漠的学生,使其在无意识的情境下医治冷漠的心理病态。
矫正具有冷漠心态的青少年学生,主要是对他们进行心理治疗。青少年学生产生各种冷漠心态,都是他们受到心理挫折,在心理冲突不能正确解决的状况下造成的。这时教师的任务就是以医生的责任感认真对待。首先,从稳定情绪入手,消除心理冲突。当他们处于心理冲突时,一定要讲究教育机智和艺术,必须细致、谨慎、耐心,不要非理智地责怪他们,可采用诸如迂回法、冷冻法,将学生的情绪逐渐平稳下来,使其内心冲突缓和下来,再作疏导工作,切忌急于求成。特别是对有创伤性的内心冲突,更要求我们作大量的工作。其次,从沟通思想入手,“心病”还须“心药”医。处于内心冲突的青少年学生,常常以紧张的情绪反应代替行为,以消极冷淡的表情代替言语。因此,我们必须抱着关心、帮助、谅解、鼓励的态度,深入到他们的内心深处,了解他们所思所虑、所喜所忧,想方设法使学生内心的怨闷得到诉说,疙瘩得到化解,使他们达到心理平衡,从而缩小师生间的心理距离。再次,从心理健康教育入手,增加心理活力。具有冷漠心态的青少年学生往往很难摆脱烦恼的情境,却又很容易触景生情,不时流露出愁闷、痛苦的感觉。因而,应根据他们的心理特点,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给他们造成良好的心理气氛,并辅之以各种有益的活动,增强各自的心理活力,培养较强的自制能力、心理适应能力,有利于冲淡其各种苦闷,转移其情绪,排除各种干扰,达到矫正青少年学生冷漠心理之目的。
焦虑心理行为分析及矫正
一、焦虑心理行为的表现
焦虑症是以与客观威胁不相适应的焦虑反应为特征的神经症。另一方面,焦虑也包括焦虑症、抑郁症、强迫症、恐怖症在内的各种神经症的共同特征。焦虑是由紧张、不安、焦急、忧虑、恐惧交织而成的一种情绪状态。当焦虑程度与客观情境威胁程度不相适应时,被认为出现焦虑症状。
1.心理症状:紧张不安、忧心忡忡、集中注意困难,极端敏感,对轻微刺激作过度反应,难以做决定。
2.生理症状:心跳加快、过度出汗、肌肉持续性紧张、尿频尿急、睡眠障碍等。
二、焦虑心理行为的成因
学生焦虑症产生的原因是学校的统考,升学的持久的、过度的压力,使学生缺乏内在的自尊心和价值感,家长对子女过高的期望,学生个人过分地争强好胜,学业上多次失败的体验等,另外,某些人具有容易诱发焦虑反应的价格基础:遇事易于紧张、胆怯,对困难情境作过高程度估计,对身体的轻微不适过分关注,在发生挫折与失败时过分自责,即具有焦虑品质的人。
三、焦虑症的治疗
采用肌肉放松、系统脱敏方法,运用自助性认知矫正程序,指导学生在使用正向的自我对话,如“我能应付这个考试”、“成绩并不重要,会才是重要的”、“无论考试的结果如何,都将不会是最后一次”。以上这些对缓解学生的考试焦虑,都有较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