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称嫉妒是一种比仇恨还强烈的恶劣情绪。意大利诗人但丁将它与骄傲、贪婪合称做“三大灾星”。英国大哲学家培根也说:“嫉妒这恶魔总是在暗地悄悄地去毁掉人间的好东西。有了它,不但不能尽到自己对他人、对社会应尽的责任,而且也玩忽了自己应尽的职守。所以它不仅危害别人,也会危及嫉妒者本人。”英国化学家戴维在科学史上是一位重要人物,法拉第成才时,他常指导法拉第从事科学研究,可当法拉第显露了卓越才能并有可能超过他的声望时,身为该国皇家学会会长的戴维竟在1824年投票反对法拉第成为英国皇家学会的会员。他这种狭隘的心理同时也影响了自己晚年的科学建树。
俄国作家尤里·卡尔洛维奇·奥列沙写过一部名叫《嫉妒》的长篇小说,书中人物伊万介绍童年时代的一段经历时说:“当时我是一个文科中学的学生,在一次舞会上被一个女孩比得相形见绌。我容忍不了这样的事情,在走廊里抓住这个女孩,狠狠打了她一顿,抓破了她惹人喜爱的小脸蛋。”
后来,伊万被从舞池上轰回家,她说:“我第一次尝到了嫉妒的滋味。这种由于嫉妒而产生的内心灼痛,可真是火烧火燎的。要想嫉妒另一个人,真不知要花费多少代价!嫉妒把你的嗓子勒紧,把你的眼睛从眼窝里往外挤”
伊万在班级里是一个拔尖人物,在同学们当中从来说一不二,她容不得那女孩在跳舞和团体游戏时超出自己,并且动手打了她。这类嫉妒行为在学生中间并不鲜见。出于嫉妒,有将课本、听课笔记一股脑儿扔到便坑里的;有在晚自修时悄悄拧下全班自行车车铃、拔下气针的;有传递假消息、制造恐怖气氛的少数人为了发泄胸中对同学的忌恨、不快,在厕所里画漫画,写匿名信,在公开场合故意令嫉妒对象出丑。这些行为破坏了班集体和谐、融洽的心理气氛,给被嫉妒者造成沉重的心理压力,引发了一系列非正常事件,如偷盗、斗殴、辍学、出走、轻生给学校教育罩上阴影,给家庭带来不幸,在社会上产生了极大的消极影响。
嫉妒既毁人,也是干扰自己的源泉。因为嫉妒,就会把宝贵的精力消耗在如何贬抑、诽谤他人的小动作上。由于嫉妒,其一,会把朋友当作对头,从而使朋友远离,陷自己于孤立的境地。嫉妒者不能从强者身上吸取力量,激励自己积极进取,因而严重地阻碍自己进步。其二,嫉妒者道德品质低下,私欲膨胀,因而易造谣生事,挑拨离间,混淆是非,颠倒黑白,甚至昧着良心干出缺德的事情。其三,嫉妒者甚至会断送自己的一切。有不少人由于嫉妒心理的恶性发展,而身败名裂,触犯刑律,受到法律的惩处。其四,嫉妒者由于长期处于压抑、自扰之中,容易导致神经系统和功能紊乱,心理异常变态,严重时甚至生命不保。
嫉妒损人毁己,同时也危害工作、学习、生活,危害国家、集体利益。有嫉妒心的人,多半心胸狭窄,他们爱慕名誉,但又不愿作艰苦的劳动,自己无能、无才、无为,也不愿别人有能、有才、有为。他们的情感、心态是与社会的进步不相容的。
二、嫉妒心理行为形成的原因
外部因素
1.各方面条件与自己相似或不如自己的人居于优越地位;
2.自己所厌恶或轻视的人居于优越地位;
3.与自己同性别的人居于优越地位;
4.比自己更高明又时常给自己带来竞争压力的同事或同学;
5.地位比自己差不多的人现在比自己优越;
6.教师、家长或领导处理问题不公,或感情上有所偏爱,可能激化矛盾,使一些儿童和青少年由怨恨而产生嫉妒之心。
在以上因素中,地位相等、年龄相仿、水平相近的人之间,最容易对优越者产生嫉妒。当个体之间的差别越大时,嫉妒的可能性就越小,比如学生是不会嫉妒教师的。
内部因素
不健康的人格因素。比如自满自大、死不认错的人,缺乏自信心有自卑感的人,心智不成熟或不健康的人等都易成为嫉妒者。研究表明,嫉妒心重的儿童,个性方面具有自我中心性(特别是独生子女)和情绪不稳定性。
矫治技巧
培根说:“每一个埋头沉入自己事业的人,是没有功夫去嫉妒别人的。因为嫉妒是一种游荡的情欲,能享有的只能是闲人。”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他们单纯、幼稚,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都还正处在逐步形成阶段,应帮助他们克服嫉妒心理,具体说来:
帮助青少年正确认识嫉妒
嫉妒是一种有害的令人讨厌的情感,它能使亲密的好友翻脸,双方感情受到伤害。在日常生活中,由于嫉妒心理的作用,人会变得冷漠、孤僻、空虚、焦躁、阴沉、退缩。因此,我们有必要帮助青少年正确认识嫉妒的危害,并将其控制在最低限度之内。
创造良好的班集体心理环境
良好的班集体心理环境,有利于消除嫉妒并防止嫉妒的发生。良好的心理环境应该是生动活泼、丰富多彩,充满友爱、积极向上的,应该是和谐、融洽、宽松、合作的。在这种健康、乐观、轻松的环境中,学生对学习生活才能产生愉快、轻松的感受,对未来充满信心。
丰富青少年的精神生活
青少年情感丰富,活泼好动,他们极易受暗示,可塑性大,尚未形成稳定的个性心理特征和习惯,为使他们在学习生活中感到充实和满足,应该培养发展学生正当、健康的爱好和兴趣,帮助其形成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抑制和消除嫉妒对学生的侵扰。学校要创造条件,使学生参加各种学习、文化、体育、科技、娱乐、旅游、社交、参观、访问等活动,使他们在紧张的文化学习之余,在各种文体、科技、社会活动中调剂精神,开阔视野,增强心理适应力,培养乐观、开朗、豁达大度的品质,抑制嫉妒情感的萌芽和滋长。
提倡友好竞争
竞争是医治嫉妒病的特效药。嫉妒是无能和自私的化合物,而公平、友好的竞争,要依靠能力与智慧。青少年学生书画水平,演唱技巧,口头、书面表达能力的提高,考试测验考分的增加等都离不开勤学苦练。我们要通过竞赛,比谁学习勤奋、刻苦,比谁考试成绩优异,有较高的技能技巧,使全体学生都有能力参与竞争并通过竞争得到提高。
教给具体方法
缓解和消除嫉妒心理,下列方法可供一试:
1.示弱转化法。培根认为人们消除嫉妒的惟一方法,就在于投放一份献祭品,或者推出一位替身。他还指出了一种避免嫉妒的方法,故意地、部分地损伤自己或是贬低自己:“有智之人则宁可给嫉妒贡献点什么,有时在自己不甚关切事件中故意让人阻挠或压倒。”这种向心存嫉妒的同学坦率地暴露自己弱点的做法,称为示弱法。它可以缓和对方的自卑感,产生平等意识。
除暴露弱点外,被嫉妒者还可以巧妙地向心存嫉妒的同学请教一些难题,真诚地与之商讨,化解对方情绪,缓和嫉妒心理。
2.人际沟通法。青少年学生的人际交往活动主要集中在与班内同学的交往,这是因为同班同学在一个集体中学习、活动,容易互相了解和交流思想。这样,嫉妒产生,发展乃至消弭,一般在班级范围内。为此,教师尤其是班主任应指导学生主动与心存嫉妒的同学交往,在交往中理解、体谅帮助嫉妒者。
3.精神发泄法。精神发泄法也称情感宣泄,是指通过发泄自己内心的愤懑情绪而保持心理平稳的一种方法。精神分析理论认为,个体遭遇挫折时产生紧张、焦虑、嫉妒的情绪,这种情绪通过种种形式发泄出来,心理才能保持平稳。如果抑郁、孤僻、冷漠、刻薄的情绪得不到发泄,随着挫折的增多,消极情绪日积月累,往往会导致心理障碍。
日本一家电气公司,设了所谓“情绪发泄室”,室内挂着公司老板笑容可掬的照片及橡皮作的模拟人,近旁放着各种棍子,受挫职工可以进去用棍子或拳头任意痛打橡皮人,以发泄自己的怨愤,然后再进车间从事劳动。古人说:“川壅而溃,伤人必多”,“是故为川者,决之使导”。意思是说被堵塞的河流,一旦溃决,伤害的人就会很多,因此,治水应该开通河道,使它畅流。这些都启示我们,应该根据青少年学生的特点,允许他们将心里话说出来,给他们发表意见、倾吐怨愤的机会。实践证明,当某个学生正受着嫉妒的煎熬时,首要的是将郁积在心底的烦恼讲出来,口头书面让他陈述均可,在对嫉妒产生的原因做出仔细分析后,可以找其个别谈话,帮助出主意,提希望,把嫉妒者不健康的心理因素消灭、遏制在产生问题行为之前,让陷于苦恼的学生摆脱矛盾,稳定情绪,保持较为理想的心理状态。
4.自我调节法。自我调节法,是指个体通过对自身心理与行为的调整,保持内心平衡,防止嫉妒心理产生的一种方法。例如,有同学想加入歌咏队,但选拔时没轮上,于是就进行自我安慰:“这几天噪子痛,没唱好。不过,参加歌咏队也没啥好处,耽误学习。”这种“酸葡萄”式的辩解有助于精神安慰,在某种条件下不失为一种自我调节的好方法。
逆反心理行为分析及矫正
一、逆反心理行为的表现
青少年历来都受到心理学家、教育学家及家长的特殊关注。从十二三岁到十七八岁,是儿童生理上基本成熟,认识和情感有了飞速的发展,理想、信念、世界观开始形成的重要时期。在这个阶段,由于生理成熟与心理成熟的不平衡性,受自我意识觉醒等因素的影响,青少年心理发展呈现错综复杂、矛盾重重的局面,逆反心理的表现十分突出。
对正面宣传作反面思考
有相当数量的青少年对学校、领导、教师的宣传,表现出一种不认同、不信任的反向思考。他们往往以社会上某些个别的不公正的事实来以偏概全地全盘否定正面宣传。同样,也有一些青少年不能从全局出发,从一定高度上去把握现实,片面地夸大社会主义制度的某些不完善和资本主义制度的某些可取之处,有时甚至进行有意无意的反面宣传。
对榜样及先进人物的无端否定
在教育过程中,许多教育者和家长都希望通过先进人物的感人事迹来教育感染青少年,唤起他们的热情,以期达到激励后进的目的。但结果却往往适得其反。一些先进人物被说成是沽名钓誉的“投机家”或“傻子”,无端怀疑这些先进人物的动机,进而否定他们的先进事迹。对于身边的榜样,则冠以“拍马屁”给予排斥和嘲笑。
对不良倾向产生情感认同
在一些青少年当中,打架斗殴被看作是有胆量;与老师、领导公开对抗被视为有本事;哥们义气等不良的行为倾向却赢得了很多人的认同。而对于乐于助人、爱护集体、爱护公物、遵守校规校纪的青少年则被肆意讽刺、挖苦,造成在集体氛围里好人好事无人夸,不良倾向有市场,正不压邪的局面。
对思想教育、遵章守纪要求的消极抵抗。有逆反心理的青少年,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十分冷淡,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大而空、形式化,不符合青少年的现实生活。因此,对思想政治教育采取应付、抵制、消极对抗的态度。
二、逆反心理行为的成因
青少年学生在接受学校教育过程中为什么会出现逆反心理?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来自外部刺激和教育情境的客观因素,也有青少年学生主体内部的心理因素。这里仅从几个主要方面分别作简要说明:
客观原因
造成青少年学生逆反心理的客观原因十分复杂,主要表现在:
1.剥削阶级意识形态的影响。这种意识形态既能给青少年学生的认识活动造成困难,也能使他们同其他人的关系和所采取的行动带来不利的影响。我们可以从逆反心理的种种表现中清楚地看到这种情况。如有的学生把尊敬老师看成是“溜须拍马”;把向老师汇报情况帮助同学进步说成是“出卖朋友,不够意思”;把遵守纪律当作是“缺乏造反精神”;把劝阻同学打架斗殴看作是“孬种,不够哥儿们义气”;把刻苦学习,努力为人民服务看作是“傻瓜,不懂得人生价值”等等。所有这些错误思想往往是剥削阶级意识在青少年学生头脑中的反映。低估了剥削阶级思想意识可能通过各种渠道给他们造成的伤害,把各种逆反心理都单纯地看作是学生个人的认识问题,这对帮助他们克服逆反心理是极为不利的。
2.学校教育工作中的失误。常见的情况有这样几种:(1)教育者的要求脱离了青少年学生原有的需要。人的各种行动都是以满足个人(社会)的某种需要为前提的。在学生还没有产生一定的需要以前,我们应该积极培养他们的需要,否则势必为他们接受教师的要求造成困难。此外,当学生产生一定需要以后,对他们提出的要求过高过急也是难于被接受的。
(2)提出要求时采取了强制的或触犯学生个性的方式。青少年对这个问题非常敏感,他们强烈地要求受到社会的承认和尊重。我们对这个问题决不能掉以轻心。有人认为只要出于好心,要求又合情合理,那么不论怎样向学生提出,他们总是应该而且也是能接受的,但是结果却常常适得其反。不尊重学生是造成师生关系不融洽和对立的常见原因。
(3)教育者处理问题不当,挫伤了学生的自尊心。教育者对问题的不同处理,表明了对学生实际行为的肯定或否定。如果在处理问题时不从实际出发,坚持统一标准,碰到问题只凭主观臆测就作这样或那样的处理,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公正的态度,甚至未经深思熟虑,不问青红皂白,采取过激的措施,如赶出教室、咒骂,以至拳脚相加等,这很容易挫伤学生的自尊心,导致逆反心理的产生。
(4)教育者的教学方法不合理。教师不能因材施教,而搞满堂灌、一刀切。久而久之,往往导致基础差的学生的厌烦情绪,从而使学生降低或丧失学习信心,感到自己无论如何努力,也不可能获得良好成绩,消极情绪占了上风,在这种情况下,如不加以及时引导,容易产生敌对情绪。
(5)教育者自身言行不一。教师把社会道德行为准则教给学生,就其本身来说有两条途径:一是口头讲解或劝导;另一是展示自己的实际行动。这两个方面都是需要的,但在发生矛盾的情况下,自己说的是一套,行的又是另一套,就很难发挥教育作用,这种矛盾会大大降低教育者的威信,也会使学生反感,对一些正面宣传教育的信息产生逆反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