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581—907年,隋唐国内民族大统一,又与西域交往频繁,更促进了多民族间的文化艺术交流,秦汉以来传统的理性精神中糅入了佛教的和西域的异国风味,以及南北朝以来的浪漫情调,形成了理性与浪漫相交织的盛唐风格,把中国古代建筑推到了成熟阶段,并远播影响于朝鲜、日本。其特点是:都城气派宏伟,方整规则;宫殿、坛庙等大组群序列恢弘舒展,空间尺度很大;建筑造型浑厚,轮廓参差,装饰华丽;佛寺、佛塔、石窟寺的规模、形式、色调异常丰富多彩,表现出中外文化密切交汇的新鲜风格。
隋朝虽然是一个不足四十年的短命王朝,但在建筑上颇有作为:它修建了都城大兴城,营造了东都洛阳,经营了长江下游的江都(扬州),开凿了南起余杭(杭州),北达涿郡(北京)东始江都,西抵长安(西安),长约2500公里的大运河;还动用百万人力,修筑万里长城。炀帝大业年间,名匠李春修建了世界上最早的敞肩券大石桥——安济桥。
唐代建筑规模宏大,规划严整,中国建筑群的整体规划在这一时期日趋成熟。首都长安与东都洛阳规模巨大,且建筑布局也更加规范合理。长安是当时世界上最宏大的城市,南北8651.7米,东西9721米,城内除了宫城与皇城外,还有108座由坊墙围绕的里坊与东西市,其规划也是中国古代都城中最为严整的,它甚至影响到渤海国东京城,日本平成京(今奈良市)和后来的平安京(今京都市)。
隋唐时代宫殿的规模很大。如隋代洛阳宫殿中的正殿干阳殿,殿身的高度有170尺。唐长安城内有三座宫城,一座是西内太极宫,一座是东内大明宫,另外一座是南内兴庆宫。即使是规模最小的兴庆宫,也比明清北京紫禁城大许多。东内大明宫极为雄伟,其遗址范围相当于紫禁城总面积的三倍多。大明宫的正殿含元殿,建造在龙首原上,通过一个龙尾道到达殿前,两侧有翔鸾与栖凤两座阙楼,形成一个巨大而高耸的“凹”字形平面。含元殿前的门殿丹凤门,距离含元殿六百米,空间气势十分宏伟。武则天时期,她不顾儒臣反对,在洛阳宫拆除正殿建立明堂为国家盛典。明堂方88米,高86米,是唐代所建体量最大的建筑物,也是继汉武帝后兴建的唯一明堂。
唐代还专门订立了建筑法规——《营缮令》,规定哪一等级的官吏可以建什么规模的房屋,使用什么样的装饰,在居宅上表现出尊卑贵贱的关系。隋唐大规模建设也促进其建筑的标准化、模数化。洛阳遗址表明,隋代在规划时已以四坊为一组,每坊方一里,极有规律。隋唐各城市之周长也表明,各类城市的规模按坊数分级。隋洛阳宫、唐大明宫以及唐乾陵遗址都表明,在规划时按50丈的方格为控制网。大明宫、洛阳宫、渤海国上京宫殿,都把主殿建在全地盘的几何中心。
唐代在都城和地方城镇兴建了大量寺塔、道观,并继承前代续凿石窟佛寺,著名的有五台山佛光寺大殿、南禅寺佛殿、西安慈恩寺大雁塔、荐福寺小雁塔、兴教寺玄奘塔、大理千寻塔,以及敦煌石窟等。我国现存最早的木结构建筑五台山南禅寺和佛光寺屋顶坡度平缓,出檐深远,斗拱比例较大,柱子较粗壮,多用板门和直柩窗,风格庄重朴实。
隋唐时期,皇家园林趋于华丽精致。隋代的西苑和唐代的禁苑都是山水构架巧妙、建筑结构精美、各类动植物繁多的皇家园林。北宋时期的李格非在《洛阳名园记》中提到,唐贞观开元年间,公卿贵戚在东都洛阳建造的邸园,总数就有一千多处,足见当时园林发展的盛况。
另外,唐朝文人画家以风雅高洁自居,多自建园林,并将诗情画意融贯于园林之中,使我国的园林从仿写自然美,到掌握自然美,形成写意山水园阶段。如盛唐时期著名诗人和画家王维(公元700—760年)知音律,善绘画,爱佛理,他晚年在陕西蓝田县南终南山下作辋川别业。据《唐书》载:“维别墅在辋川,地奇胜,有华子冈、歌湖,竹里馆,茱萸汴,辛夷坞。”《山中与裴迪书》中有:“北泺玄霸,清月映郭。夜登华子冈,网水沦涟,与月上下,寒山远水,明灭林外。深苍寒犬,吠声如豹。……步厌经,临清流也。当待春中,草木蔓发,卷山可望。轻倏出水,白鸥骄翼。”华子冈有:“飞鸟去不穷,连山复秋色。上下华子冈,惆怅情何极。”等诗句,说明园林建筑建在山岭起伏,树木葱郁的冈峦环抱中的辋川山谷,隐露相合。虽然辋川别业今已不复存,但从题名和诗情来看,辋川别业是有湖水之胜的天然山地园,充分利用自然条件,精心布置,构成湖光山色与园林相结合的园林胜景,再加上诗人的着力描绘,使得辋川别业处处引人入胜,流连忘返,犹如一幅长长的山水画卷,淡雅超逸。
一代诗人白居易也像王维一样,营建了庐山草堂。堂前有平地广十丈,中为平台,台前有方池,广二十丈,环池多山竹野卉,池中种植有白莲,亦养殖白鱼。由台往南,可抵石门涧,夹涧有古松老林,林下多灌丛萝。草堂北五丈,依原来的层崖,堆叠山石嵌空,上有杂木异草,四时一色。草堂东有瀑布,草堂西依北崖用剖竹架空,引崖上泉水,自檐下注,犹如飞泉。阴暗、显晦,晨昏,草堂千变万化各有异景,犹如多变的水墨画。
在陵墓建设方面,隋唐的帝王陵墓多倚山而建,气势更加雄壮异常。唐代包括武则天在内共二十一帝,除武氏与高宗合葬,末代的两位皇帝葬在河南、山东外,其余都在陕西渭水北岸,号称“关中十八陵”。宏伟孤耸的陵园主峰,广阔浩大的陵园区域,庞大的皇亲勋臣陪葬墓,威武雄壮的神道石刻,使唐代皇陵和大唐盛世一样,在中国皇陵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掀起了继秦汉以后的第二次高潮。唐陵最突出的特点是“因山为陵”,就是利用自然孤山穿石成坟,气势恢弘辽阔,有很强的纪念性。
唐陵还有一个特点,就是以整个陵区模仿都城,渗透着严格的礼制逻辑,陵区内有很多殿字楼阁组成的地面建筑,以突出皇权的尊严。在陵丘四周建方形围墙,称为内城,四面正中为门,设门楼,四角设角楼;南门朱雀门内建献殿,举行大祭典礼;朱雀门外是长达三四公里的神道,最南端以一对土阙开始,阙后为门,由此向北离朱雀门约数百米至一公里是第二对土阙及第二道门,再由此门通向朱雀门前的第三对土阙。在第一、二重门之间的广大范围分布众多的功臣陪葬,皇亲从葬墓,太宗昭陵的陪葬墓最多,达167座。陵区范围十分宏大,如昭陵和宣宗贞陵的周围达60公里,超过了长安郭城。乾陵周围40公里,相当于长安。
唐陵的陵墓石刻丰富多彩、威武雄壮、富有时代感。在神道两侧列石刻,以乾陵为例,由第二道门向北,自南而北列华表一对、翼马一对、浮雕鸵鸟一对、石马各附牵马人五对、石人十对。此外,乾陵在石人和第三道阙之间还有无字碑、述圣记碑各一通,在第三道阙和阙北朱雀门前石狮之间左右共列六十一王宾石像。内城东、西、北三门与南门一样,门外也有石狮一对、土阙一对。北门土阙外又加立马三对,号为“六龙”,表明是帝宫的内厩。这些石刻无疑丰富了陵区内容,扩大了陵区控制空间,衬托出陵丘的高大,对于渲染尊严和崇高的气氛起了很大作用。
在建筑技术方面,隋唐也取得很大进展,木构架已经相当正确地运用了材料性能,出现了以“材”为木构架设计的标准,从而使构件的比例形式逐步趋向定型化,并出现了专门负责设计和组织施工的专业建筑师——梓人(都料匠)。唐代的木建筑实现了艺术加工与结构造型的统一,包括斗拱、柱子、房梁等在内的建筑构件均体现了力与美的完美结合。唐代盛行直棂窗,窗棂上的纹样有龟锦纹及花纹繁密的球纹等。
隋唐时代的砖石结构技术也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唐代的佛塔大多采用砖石建造,高达50多米的西安大雁塔、小雁塔和大理千寻塔在内的唐塔均为砖石塔。而隋代由工匠李春建造的赵州安济桥,是完全用石材建造的,总跨度有37米多的大型石拱桥,这座曲线优美、带中心拱券及两侧敞肩券的石拱桥,造型十分典雅。
唐代的瓦有灰瓦、黑瓦和琉璃瓦三种。灰瓦较为疏松,用于一般建筑。黑瓦质地紧密,经过打磨,表面光滑,多使用于宫殿和寺庙上。唐代琉璃的烧制更加进步,如大明宫多使用绿色和蓝色琉璃瓦,并有绿色琉璃砖。还有用木做瓦、外涂油漆和“镂铜为瓦”的。在使用花纹方面,除莲瓣以外,窄长花边上常用卷草构成带状花纹,或在卷草纹内杂以人物。这些花纹不但构图饱满,线条也流畅挺秀,还常用半团窠及整个团窠相间排列,以及回纹、连珠纹、流苏纹、火焰纹及飞仙等富丽丰满的装饰图案。
唐代建筑的屋顶坡度较缓,屋顶曲线恰到好处,常用叠瓦脊和鸱尾,歇山顶的房屋收山很深,并配有精美的悬鱼;较重要的建筑都用线条鲜明的筒瓦,在屋脊上还常用不同颜色的瓦件“剪边”,更加突出了屋顶的轮廓。以上这些,再加上雄健的斗拱,深远的出檐,素雅的外墙粉饰和带“侧脚”、“生起”的立柱,使大唐建筑高贵富丽。
在色彩使用上,唐朝时期的建筑,一律采用朱红与白色的组合,产生了鲜艳悦目、简洁明快的色彩美。黄色是皇室特用的色彩,皇宫寺院用黄、红色调,红、青、蓝等为王府官宦之色,民舍只能用黑、灰、白等色。
由于隋唐对外交往广泛,西境一度到达帕米尔以西的中亚一带,商业活动远及阿富汗、波斯、大食,并间接与东罗马来往。外来的装饰图案、雕刻手法、色彩组合诸方面大大丰富了中国建筑。很多外来装饰纹样,经过中国手法表现,已经中国化,如当时盛行的卷草纹、连珠纹、八瓣宝相花等。
总之,隋唐建筑充分吸收这些外来影响,再加上中国传统建筑自身的特色,表现出一个强大、向上、有生命力的建筑体系。
隋文帝泰陵和隋炀帝陵
隋朝是一个短命的王朝,仅仅有二世,前后不到四十年,文帝和炀帝又都死于非命,所以在陵寝制度上,隋朝虽然恢复了秦汉封土为陵的规则,但是在营建规模上还远远不如秦汉陵寝那样高大宏伟。
隋文帝杨坚是华阴(今天的陕西)人。他建立了隋朝,年号是开皇。此后,他用九年时间统一了中国,结束了持续三百多年南北分裂的局面。隋文帝在位一共二十多年,他推行均田制,创立了科举制度,建立了一套比较完善的中央集权制度,为以后唐代的政治和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历史上称为“开皇之治”。他死后与皇后同坟异穴,合葬泰陵。
隋文帝的泰陵,大约在陕西扶风县城附近。陵冢往南是一座清代石碑,大约高三米,碑上刻着“隋文帝泰陵”五个清晰的大字,是乾隆年间的陕西巡抚毕沅所书。泰陵的陵南和陵东两块高地上,有当年隋文帝庙的遗迹。原祀庙的垣墙建筑早已毁掉,现在只剩残砖碎瓦,但是我们仍然可以设想出当初祀庙的规模是多么宏大。在这些残砖碎瓦中,比较多的是莲花状的方砖,方砖中央是浮雕的莲花图案,角边饰以蔓草,四周刻着连珠纹,非常美观大方。尤其珍贵的是,这里还发现了一枚残破的、以菩萨形象为纹饰的瓦当。它的正面用弦纹和连珠纹组成一个心形,中心端坐着一尊双手合十、结迦跌坐的菩萨。这种直接以菩萨为纹饰的瓦当在国内是非常罕见的。
隋文帝的泰陵,在中国陵寝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的地位,为以后唐宋陵寝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隋炀帝杨广,是杨坚之子。他十三岁就被封为晋王,拜柱国。后来他弑父即位。即位之后他贪图奢靡,开了通济渠,便于自己坐龙舟游玩。他三下扬州,整天杯不离手,纸醉金迷。他的住所甚至用金玉装饰,金碧辉煌。后来宇文化及攻入江都宫,隋炀帝自缢而死。
隋炀帝陵在江苏扬州北雷塘村。雷塘,又称为“雷坡”,相传吴王曾经在这里建造钓鱼台。南朝的时候,这里园林山水,亭台楼榭,是江南胜迹。宋代以后,这里只剩下炀帝孤冢一座。清代的时候曾经重修了炀帝陵。陵墓的前面有阮元所立的碑石,上面清晰地写着“隋炀帝陵”四个大字。隋炀帝在歌舞和美酒中把江山断送了,引起后代文人的感慨赋诗:
帝业兴亡世几重,风流尤自说道踪。
但求死看扬州月,不原生归架六龙。
唐太宗昭陵
唐太宗李世民是李渊的次子,被封为秦王,他为建立统一强大的唐王朝跃马征战,屡建战功。后来他发动“玄武门之变”,用武力逼迫高祖退位,自己当上了皇帝。李世民是一个比较有作为的帝王,在他当政期间,出现了历史上有名的“贞观之冶”,为盛唐经济、文化的高度发展奠定了基础。
李世民生前选定陕西礼泉县的一座海拔1180米的山峰作为自己的陵墓。他想借自然山势,体现大唐君主豪雄非凡的精神气宇。此山“孤耸回绝”有“龙盘凤翁之势”,经著名画家阎立德、阎立本兄弟精心设计,使陵墓与山合一。他极力宣扬薄葬,目的是为了使“歼盗息心”,免得像汉朝诸陵一样被偷盗得尸骨无存。但事实上,昭陵的建制非常奢华,整个陵园方圆几十公里,气势壮观雄伟,是以往的帝王陵园所无法比拟的。墓室内部也非常华丽,传说举世闻名的大书法家王羲之手书《兰亭序》真迹就在其中。
昭陵的玄武门外有一个梯形的祭坛,祭坛陈列着十四个少数民族酋长的石像。唐太宗生前平定突厥,与吐蕃和亲,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做出了贡献,深得各族人民的拥护。太宗死时,突厥阿史那社尔请求殉葬,于是高宗派人打制了这十四个少数民族酋长的石像,立在昭陵前。可惜它们在清代乾隆以后大多被毁了。
祭坛的东西庑殿中陈列着世界闻名的浮雕石刻六骏。昭陵六骏,是李世民当年统一全国,南征北战所骑的六匹战马:特勒骠、青骓、什伐赤、飒露紫、拳毛和白蹄乌。其中,飒露紫是唯一旁边伴有人像的。传说,李世民在一次作战中与随从失散了,敌方的骑兵一箭射中了飒露紫,丘行恭拼死护驾。李世民后来为了表彰他的功绩,就把这段情形刻在了石屏上。中箭后的飒露紫垂首侍立,丘行恭果断拔箭,这种救护之情,实在是人马难分,情感真挚。唐太宗特命阎立本为六匹战马绘写图形,钦选名匠将他们雕刻成六块浮雕。在每块浮雕的右上角,还由当时著名书法家欧阳询书写上唐太宗自撰的赞词。唐太宗以此既是纪念“六骏”,也是彰扬自己统一天下的赫赫战功。
陵园内昭陵居高临下,一百六十多座功臣贵戚的陪葬墓分布在两侧,其中有魏征、房玄龄、温彦博、李靖、尉迟恭等人的坟墓。
乾陵
乾陵是唐高宗皇帝李治(公元628—683年)与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公元624—705年)的合葬之地,是全国乃至世界上唯一的一座夫妇皇帝合葬陵,也是唐代帝王在陕西关中地区“十八陵”中保存得比较完整的一座,非常具有代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