钦陵和顺陵均封土为陵,陵冢呈圆形,当地百姓称作“太子墩”。顺陵位于钦陵西北,相距五十余米,其北、西面都与山麓相连,隆起不甚显著。二陵的陵园原地面建筑,今均已无存。近年来,在陵园地面废墟上,曾挖掘出精工雕镂的柱础石,可见当时地面建筑的宏丽。钦陵有前、中、后三室,室顶和四面全用青砖叠砌成穹隆状,各室之间有短过道相连。中室放置棺椁,装饰比较讲究。中室和东西便房柱都用石灰粉饰,上面绘满艳丽的牡丹花纹,四壁涂以朱彩。北面壁顶上还横着双龙夺珠和头戴盔胄、身披细甲、手持长剑、足踏祥云的大型武士浮雕像。今浮雕像还残留有敷金涂彩的痕迹。由此可见,当年地宫建筑十分豪华。顺陵虽与钦陵形制略同,但墓内的结构装饰和绘画艺术已失去南唐初年雄伟富丽的气魄,反映了这位没落君主“手卷真珠上玉钩,依前吞恨锁重楼,风里落花谁是主,思悠悠”的政治生涯。
前蜀高祖王建永陵,位于四川成都西门外的金河岸边,也就是人们一直所称的“抚琴台”,相传是西汉风流才子司马相如抚琴之处。永陵封土为陵,呈圆形。墓室坐北朝南,分为前、中、后三室,每室都有木门间隔。中室面积比较大,是全墓的主体部分。王建的石棺床在中室的中央,床上有玉板台阶三层,棺椁停放在台阶之上。石棺床的东、西、南三面有二十多幅石刻画,内容为二十多名乐伎弹、跳、吹、击演奏伴舞的形象,是这一时期灿烂的艺术珍品。永陵规模宏大,气势不凡,在五代十国的帝王陵墓中是罕见的。
20世纪70年代初,成都某乡的农民修屋时,在离永陵三百多米的地方挖出一尊石人,可能是永陵园之物。石人完好无缺,用整块青石雕琢而成,重达四千多公斤。他头戴素冠,身佩长剑,造型生动,线条古朴粗犷。帝陵前设置如此高大的石像。在五代十国时期极为罕见,反映了前蜀经济、文化发展的情况。
吴越钱元鹳墓,在浙江杭州玉皇山下。钱元鹳谥文穆,是十国中吴越第二个君主,好懦学,善为诗。据记载,杭州大火,宫室焚烧殆尽,元鹳惊惧病狂而卒,葬在玉皇山下。钱元鹳墓为石冢。由于坟早年曾经被破坏,随葬的器物出土很少,但是在其墓室后的顶部发现了珍贵的石刻星象图,它比世界公认的南宋年间的苏州石刻星象图早了三百多年,而且图的面积整整大了四倍,比较准确地刻画了二十八宿星辰的位置。
北宋八陵
巩县在河南郑州、洛阳之间,南望嵩山少室,北临黄河天险,蜿蜒阻隔,东为巍峨挺拔、群山绵延的青龙山,洛水东西横贯全县,自古以来就被风水先生视为“山高水来”的吉祥之地。所以在尤其讲究风水的北宋,除徽宗、钦宗皇帝外全部安葬在这里,统称“巩县八陵”。
陵园四周柏树成林,纵横如织,故有“柏城”之称。宋时每陵还设有专门负责培育柏苗、种植柏林的“柏子户”。而今,柏树已不复见。陵园布局统一,正中为高宗的陵台,象征着帝王的丰业和尊严。陵台之下为皇堂,是安放皇帝棺椁的地宫,全部用条石镶砌。整个布局给人以方正端庄森严的感觉。陵台到神墙南门中间的空地为献殿的遗址,是举行祭祀大典的地方。可惜诸陵献殿建筑全部毁于元朝。据说,嵩山中岳庙大殿前的铺地石,就取之于这里。
从陵台南神门,神道两侧排列有整齐对仗的精湛石雕,由北往南有:一、宫人与内侍石雕各一对。侍立于南神门西侧的为宫人,眉目细长,双肩消瘦,束发簪珥,拱手而立,女性的特征惟妙惟肖。内侍立于陵台左右,体态微胖,神情拘谨,手持体现他们身份的球仗和拂尘。二、四门石狮各一对。其中尤以神宗永裕陵南门石狮雕像最为精美。三、武士雕像一对。为神道两侧立像的排头兵,虽然历经一千多年的风雨剥蚀,但雕像甲胄的纹饰仍然细腻传神。四、文武朝臣雕像各二对。文臣持笏,武臣拄剑,恭立神道两旁,象征着宫廷百官朝仪。五、蕃使雕像各三对。蕃使为参加北宋皇帝葬礼的少数民族政权代表。蕃使刻像于帝陵之前,始见于唐太宗昭陵,是中原王朝同周边各少数民族政权的政治、经济联系的反映。北宋后期,尽管民族矛盾激化,帝陵仍立蕃使像于神道两侧与文武朝臣同列恭候,除了不改帝陵规置的原因外,还象征着各少数民族政权要臣服于大宋皇朝之意。六、石虎、石羊各二对。虎是尊严与高贵的标志。羊个性柔顺,形态淑美。自汉晋以来帝陵之前常置石虎、石羊为辟邪之物。此外,还有仗马与控马官石雕二对,角端石雕一对,瑞禽石刻一对,石象与驯象人石雕一对,望柱一对,望柱类同华表,是意求吉祥的柱型石雕。乳台一对,象征着子孙发达、繁衍万世、吉祥如意。
北宋国家权力高度集中于皇帝,这就给后妃参与政事提供了方便条件。刘皇后临朝听政长达十一年,死后谥“庄宪明肃”,史无前例。在这之后宋代的其他皇后,谥号都由以前的两个字增加到四个字,反映了皇后的政治地位在封建礼法上得到了承认。北宋后妃政治地位的提高,反映在陵寝制度上,表现为皇后单独起陵。在巩县共有二十一个后陵,建制和帝陵相同,仅仅是规模略逊。
北宋灭亡之后,巩县八陵都遭到了破坏。据传,有一次刘豫从士兵手中得到一只水晶宝碗,盘查出是出自于哲宗的永泰陵,于是组织了“河南淘沙队”,就是皇陵的盗掘队。永泰陵被掘开后,珍宝被洗劫一空,尸骨暴露在外。从此不仅北宋诸陵被挖掘殆尽,甚至连民间冢墓也无一幸免。金灭亡后,元朝控制北宋陵区后,一切地面建筑除石雕外都被“尽犁为墟”,不能不让人心生“南朝还有伤心处,九庙春风尽一犁”之感慨。
南宋六陵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这首诗将北宋亡国之君所建的偏安王朝——南宋的苟且偷安,朝政腐败讽刺得淋漓尽致。
南宋九个皇帝中有六个都葬在绍兴,后人称为“攒宫”。南宋的陵园建筑大体沿袭北宋,但是规模远远不如巩县宋陵,既没有高崇的陵台,也没有神道两侧制作精美的石雕,加上千百年来的破坏,现在陵区已经荒烟蔓草了。原有的诸陵只剩下几个土墩头和明代以后所立的碑石,刻有帝名和陵名。
元世祖的时候,江南释教总摄西僧杨琏真伽与演福寺僧允泽等人在宰相桑哥的支持下,率领部众蜂拥到陵前,陵使竭力抗争,不让他们开陵,允泽拔刀相逼,陵使无奈大哭而去。盗贼们打开理宗的棺盖时,一股白气冲出,只见理宗安卧如睡,珠光宝气,萦绕其身。棺中的宝物被抢劫一空后,歹徒又把理宗的尸体倒挂,撬走口内含的夜明珠,沥取腹内的水银。据史料记载,他们得到“马乌玉笔箱”、“铜凉拨锈管”、“交加白齿梳”、“香骨案”、“伏虎枕”、“穿云琴”、“金猫睛”、“鱼影琼扇柄”等诸多珍宝,使南宋六陵遭到了最大的一次洗劫。
金花公主陵
金花公主是金代的章宗皇帝心爱的女儿。章宗皇帝经常带她到现在的横山游玩,后来,金花公主不幸因病去世,章宗皇帝便把金花公主的墓地选定在这横山上。这里怪石嶙峋,还有各种形状的岩洞,横山下的河水质清澈。古人认为死人的灵魂出来游玩,选在这风景美丽的地方是最恰当的。
为了防止盗墓,金花公主的坟墓采取了一种奇特的埋葬方法。章宗皇帝命人在盘山之阴,横山左畔,沮河岸边的红石崖上,凿山为墓穴,将金花公主的棺椁,用四个大铜环,悬挂于洞穴之上,再引沮河的水,流经于棺椁之下。现在,这里利用沮河修建了海子水库,金花公主的墓穴在水库的下面,并没有进行挖掘。在水坝的附近,有一个坟丘,它就是金花公主在地面上的墓。
成吉思汗陵
据史料记载,蒙古贵族实行秘密潜埋习俗,死后不起坟,埋葬之后“以马揉之使平”,然后在这片墓地上,当着母骆驼的面,把子骆驼杀死,淋血在地上,再派千骑士兵守护。到来年的春天,草生长茂盛之后,士兵迁帐撤走。如果皇室要祭祀,就拉着那只母骆驼引路,但见母骆驼悲鸣之处,就算是墓地了。由于墓地上无任何标志,也就无法辨认灵柩的真正所在地点了。
成吉思汗的陵园坐落在内蒙古伊金霍洛旗阿腾席连镇东南面的敖包上。陵墓呈蒙古包式的大殿,雍容大方,巍峨耸立,分外壮观。成吉思汗陵园,别名“八白室”,顾名思义由八间白色的建筑构成,建筑雄伟,具有浓郁的蒙古民族风格。主要建筑有正殿、东殿、西殿、后殿等,以殿廊将各殿连接。正殿是举行祭祀活动的中心,最为壮观。殿前有两根穿云旗杆,旗杆中间安放着一尊塔形香炉,上面缀满铜铃,轻风吹过,铃声清脆悦耳,余音袅袅。殿堂坐落在花斑绚丽的花岗岩石基座上,四周围有雕刻精细的玉石栏杆。殿顶呈蒙古包式的穹庐状,上面用蓝、黄两色琉璃瓦砌出浑厚典雅的云勾浪纹,八角飞檐下悬挂着“成吉思汗陵”五个蒙、汉文金色大字竖匾。殿堂内,成吉思汗巨幅画像悬挂正中央。他银须飘胸,目光灼灼,充分表现出当年的英武姿态。画像两侧竖立着银戈红缨长矛,前面是紫檀色的供桌,上面放着相传是成吉思汗使用过的马刀。殿堂四壁雕饰着山水草畜,地面铺着紫红色的地毯,使殿内气氛格外庄严肃穆。
相传,成吉思汗在率兵远征西夏时死于甘肃清水县。他临终前命令秘不发丧,以免涣散军心。诸将于是把他的灵柩运回蒙古安葬,为了不使外界知道他的死讯,诸将在途中“遇人尽杀之”。
为什么成吉思汗的灵柩安放在鄂尔多斯草原上呢?这里有一个神奇的传说:成吉思汗率蒙古军西征,路过鄂尔多斯草原的时候,见这里碧草茵茵,一望无际,洁白的羊群像天边的云朵,在草原深处飘浮,不时还有鸟鸣鹿奔。成吉思汗被这美丽的景色所陶醉,情不自禁地赞美说:“这里是衰亡之朝夏兴之方,太平盛邦久居之地,梅花幼鹿成长之所,白发老翁安息之乡。如果我死后就把我葬在这里吧!”说完将手中的马鞭投向草地。于是,成吉思汗死后,灵柩被运到当年所赞美过的伊金霍洛旗,隆重安葬。
蒙古族人民为了纪念这位贡献卓越的大汗,每年都要举行几次隆重的祭祀活动。其中最隆重的是每年农历三月十七日举行的“苏鲁锭”活动。“苏鲁锭”蒙语为“长矛”,象征着成吉思汗卓越的军事才能和赫赫武功。相传,有一次成吉思汗在土拉河战斗中被击败,当他跪下给神灵叩头求援时,天上飞来一杆又黑又大的苏鲁锭。他高兴万分正欲伸手去接,可是苏鲁锭却停在半空中,他连忙给神灵许愿,要用一千只绵羊祭奠,苏鲁锭才落下来。以后蒙古人民一直保持了祭奠“苏鲁锭”的风俗。每年农历三月十七日,蒙古人民从四面八方云集而来,祭奠在悠扬的蒙古古典乐曲中开始,先向成吉思汗陵敬酒三巡,高声朗诵赞美成吉思汗的《出征歌》、《苏鲁锭歌》等,然后由主祭人率领大家进入正殿,跪在地毯上,向成吉思汗遗像举行参拜礼。
元大都
元大都即今天的北京,位于华北平原北端,处于通向东北平原的要冲地带。“幽燕之地龙盘虎踞,形势雄伟,南控江准,北控朔漠,且天子必居中,以受四方朝观。”战国时,这里已形成城市,辽代在此建陪都。金时依辽城向东、向南建造了金中都。元灭金后,至元世祖忽必烈时,以中都东北郊琼岛一带水面(今北海)为核心,建造新的宫殿,随后又建成了大都城。
元大都是以宫城、皇城为中心布置的。城的轮廓接近于方形,城市的中轴线就是宫城的中轴线。因为地势平坦,又是新建,所以道路系统规整砥直,成方格网。全城道路分为“千道”和“胡同”两类:千道宽约25米,胡同宽6—7米。胡同都是东西向,前后两条胡同间距约为50步,在两胡同间的地段上再划分住宅基地。这种有规律的街巷布置,和唐以前的里坊,形成两种不同的居住区处理方式。
元大部功能布局从《周礼》出发,三重套城、宫城居中、前朝后寝、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形成向心拱卫政治中心的格局。其在空间艺术上的最大成就在于:有意识地组织全城的空间机理,突破了以往单纯解释礼制、仅重视对政治礼仪轴线进行空间组织的情况。
元大都是自唐长安以后,平地起家新建的最大都城,它继承总结和发展了中国古代都城规划的优秀传统,并成为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大,最宏伟壮观的城市之一。
艮岳
艮岳是宋代的著名宫苑。艮为地处宫城东北隅之意。宋徽宗政和七年(公元1117年)兴工,宣和四年(公元1122年)竣工,初名万岁山,后改名艮岳、寿岳,或连称寿山艮岳,亦号华阳宫。1127年,金人攻陷汴京后被拆毁。
艮岳位于汴京(今河南开封)景龙门内以东,封丘门(安远门)内以西,东华门以北,景龙江以南,周长约6里,面积约为750亩。据记载,苑内峰峦崛起,冈连阜属,众山环列,仅中部为平地。其中东为艮岳,东西二岭有“介亭”、“麓云”、“半山”、“极目”、“箫森”等五亭。南为寿山,两峰并峙,列嶂如屏,瀑布泻入雁池。西为“药寮”、“西庄”,再西为“万松岭”,岭畔有“倚翠楼”。艮岳与万松岭间自南往北为濯龙峡。中间平地凿成大方沼,沼水东出为“研池”,西流为“凤池”。此外因境设景,还有“绿萼华堂”、“巢云亭”等,寓意得道飞升的有“祈真磴”、“炼丹亭”、“碧虚洞天”等。苑中叠石、掇山的技巧,以及对于山石的审美趣味都有提高。苑中奇花异石取自南方民间,运输花石的船队称为“花石纲”。
艮岳突破秦汉以来宫苑“一池三山”的规范,把诗情画意移入园林,以典型、概括的山水创作为主题,在中国园林史上是一大转折。
金明池
北宋著名别苑,又名西池、教池,血于宋代东京顺天门外,遗址在今开封市城西的南郑门口村西北、土城村西南和吕庄以东和西蔡屯东南一带。金明池始建于五代后周显德四年(公元957年),原供演习水军之用。政和年间,宋徽宗于池内建殿宇,成为皇帝春游和观看水戏的地方。
金明池周长九里又三十步,池形方整,四周有围墙,门多座,西北角为进水口,池北后门外,即汴河西水门。正南门为棂星门,与琼林苑的宝津楼相对,门内彩楼对峙。在其门内自南岸至池中心,有一巨型拱桥——仙桥,长数百步,桥面宽阔,桥有三拱,“朱漆栏盾,下排雁柱”,中央隆起,如飞虹状,称为“骆驼虹”。桥尽处,建有一组殿堂,称为五殿,是皇帝游乐期间的起居处。北岸遥对五殿,建有一“奥屋”,又名龙奥,是停放大龙舟处。仙桥以北近东岸处,有面北的临水殿,是赐宴群臣的地方。每年三月初一至四月初八开放,允许百姓进入游览。沿岸“垂杨蘸水,烟草铺堤”,东岸临时搭盖彩棚,百姓在此看水戏。西岸环境幽静,游人多临岸垂钓。宋画《金明池夺标图》描绘了皇家园林内的赛船场景。北宋诗人梅尧臣、王安石和司马光等均有咏赞金明池的诗篇。
金明池园林风光明媚,建筑瑰丽,到明代还是“开封八景”之一,称为“金池过雨”。明崇祯十五年(公元1642年)大水后,池园湮没。
独乐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