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解决学生说老师偏向的问题
这是学生和学生家长非常关心的一个大问题。首先,老师要确实做到没有偏向,这是一个老师的师德的重要表现。作为教师,爱学习好、守纪律、能说会道、干净漂亮的学生容易,对那些常惹麻烦、不守纪律、不爱学习的学生就很难爱起来。但是,想想看,无论这个学生什么样,都是人家家里的“宝贝”,都是小公民,都是国家的未来。
作为教师应该这样想:假如这个学生是我的学生,我希望老师怎样对待他?我当然希望老师善待他、喜欢他、关注他。
教师这样想了,这样做了,学生就不会有“老师偏向”的感觉。
如果教师没有做到一视同仁,学生绝对能够感觉出来。你对待他的态度,你看他的眼神,你对他说的话,如果让他得出“老师不喜欢我”的结论,那他肯定会跟家长反映:“老师不喜欢我。”
当家长听到学生的抱怨,是很难受的,很着急的,甚至都不能安心工作。所以说,老师讨厌一个学生,对这名学生,对学生的家庭都是很残忍的事情。
因此要让每一名学生都感到老师是喜欢他的,是在关注他的点滴努力和进步的。这样做,师生关系会更融洽,同学关系会更亲密。
学生中哪些问题是不能公开处理的
有些事情虽然是在本班发生的,有些事情虽然是发生在本班学生身上的,但是不能够公开处理,因为公开处理造成的负面影响太大,比如男女生之间写小条的问题,如果公开处理,这个学生将在同学们中间抬不起头来,背上很大的精神压力。
处理班里丢东西的问题,老师只能在众人面前说明“别人的东西不能拿”,教育学生做一个诚实的人,但是不能当众审一个学生。可以个别了解情况,个别进行教育。即便已经找到了哪个学生拿了别人的东西,也不要在全班同学面前公布。学生在成长,允许失误,允许犯错误,不要让学生终生背上“拿过别人东西”的包袱。
学生的父母离异,这样的事也不要在全班同学中渲染,避免个别学生对这样的学生产歧视。
如何应对学生提出的“怪”问题
作为教师,应该鼓励学生提问题,哪怕是不着边的问题。托兰斯说:“尊重儿童提出的任何问题,甚至是幼稚、荒诞的问题。”“夸奖儿童‘提出’问题的价值,无论对,儿童‘提出问题’这一行动本身就值得褒奖,其价值远远大于问题的对错。”李政道先生说过:“学问学问,不是学‘答’,而是学‘问’。”;“脑子里面没有问题之日,就是你的知识寿终正寝之时”。
实际上,爱提问题是创造型学生的一个特点,应该鼓励和赞扬。但是有的老师非常反感学生在课堂上提出本节课教学内容以外的问题,怕耽误教学时间,怕完不成教学任务,这实在是眼光短浅。
我们要为学生创造一个宽松的课堂氛围,让学生敢于大胆提出自己的见解。
学生思考问题老是钻牛角尖怎么办
中学时期是青少年个性发展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学生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正在逐渐形成,个性即将定型,对事物的看法容易产生主观片面,甚至产生不良心理,如狭隘、多疑、走极端等。
在这关键时期,帮助青少年心理品质向着健康方向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因此,作为教师应该就学生中常见的走极端、狭隘、多疑等不良个性加以指导和矫正。
我们知道,世界上没有什么绝对的东西,任何事物在不同的环境下,其性质都可能发生改变。作为教师应该让学生明白,在完美与不完美之间有许多过渡的环节。我们做事情应该“当行则行,当止则止”,学会控制自己,做到有理有节,达不到完美也并不意味着完全不美。
一个人很难做到完美,人的心理问题大都出在追求完美上。
决定人们行动的因素有思想习惯、行为习惯、直觉、经验和其他一些因素,诸如环境的影响。生活告诉我们,根据普通常识而做出的行动往往胜过仅仅依靠推理做出的行动。然而,我们常常是按自己的推理而行动,靠自己的主观臆断而行动。我们平时太相信自己的推理,并认为我们的行动符合理性,而实际上每一种有意识的行动都不过是我们在做我们想要做的事情。我们总是说,这次一定是“这样”或者“那样”的,于是我们往往钻入了“这样”、“那样”中无法自拔,这种自以为是,其结果只能是自讨苦吃。
怎样把学生从牛角尖里拉出来呢?下面提供几种方法:
1.消退法
学生喜欢钻牛角尖,一方面是由于其认知水平比较低,缺乏全面、辩证地看待事物的能力;另一方面有的学生企图通过钻牛角尖来显示自己的见识与众不同,引起别人对他的注意。教师必须了解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当学生思考问题钻牛角尖时,如果老师表现出大惊小怪的样子,甚至与学生争辩不休,这正是学生希望看到的。教师的这种反应恰恰强化了学生的思维习惯,下次学生还会钻牛角尖。
所以,当学生钻牛角尖时,教师不妨听之任之。由于学生通过奇思怪想来表现自己的企图未能得逞,就会使他钻牛角尖的出风头心理遭受“打击”,以此帮助他改掉钻牛角尖的缺点。
2.欲擒故纵法
当你发现学生的思维在钻牛角尖时,不要立即反驳他,顺着他的思路思考下去,肯定得到一个不正确的结论,这时“以子之矛,戳子之盾”,让学生明白他是在钻牛角尖。这种方法要求教师有一定的辩论技巧,对论点要有清晰的把握,否则反而会把把柄落在学生手里。
学生我行我素怎么办
凡事“我行我素”,自以为是,不听别人劝,实际上属于极端任性的表现。
处于心理上“断乳期”的学生,很容易出现这种既反常、又可以说是正常的现象的。
根据“中国儿童青少年性格发展与教育研究”协作组的研究,个体性格的发展不是直线匀速的,它表现出发展的阶段性。
调查表明,我国中小学生性格发展有两个快速发展的时期:一个是小学六年级前后,另一个是在高一年级前后。在性格快速发展的阶段,学生的情绪往往不稳定,办事卤莽、急躁、任性。这是因为学生的性格发展还不成熟,他们想通过极端的情绪反映来引起周围人对其的注意,通过反抗来使周围的人认同他们的想法和做法。
学生的极端任性性格还有其家庭根源。童年时期的娇惯是学生产生任性的根源。家长从小就把学生当成家庭的核心,一切活动围着学生转,什么事情都依着他(她),顺着他(她),学生也就惯出了以“我”为中心的固执任性。
针对我行我素的学生,教师一定要主动与其进行交流沟通。
当前这一代由卡通、麦当劳、电视和网络聊天室喂养起来的“花季”少年,其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肯定与教师不一样。
有一份调查表明,中学生在碰到烦恼时,最愿意倾诉的对象是同伴和朋友。学生的心里话没有倾诉渠道,长期如此,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和对成人的情感依附会发生变化,容易导致学生与教师及父母的隔阂加深。久而久之,教师说的话,学生就听不进去了,因此,教师平时必须要主动跟学生进行交流,以便加强彼此之间的共识,促进师生之间的关系和谐融洽。
如何引导学生学会自我调控
有人曾经对高中生进行过有关学习活动的自我调控能力的调查,结果发现:现在的高中生普遍缺少学习自我调控能力。下面的一些数据也许能帮助说明问题:近千名被调查者中,试图改变自己阅读习惯者占15.76%;有意识地改变自己的记忆力者占18.6%;意识到只要自己努力学习,就能获得进步者占50%;乐于学习者为45.11%;能从学习中获得满足者只占29.35%;学习时集中注意力,避免分心者为33.7%;不管有无兴趣,都努力学好每一门功课者大约只占到33.1%。
以上调查数据充分说明,高中生完整的自学能力结构还没有很好形成。究其原因,主要是高中教育受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影响,只重死记硬背,造成学生对学习没有多少兴趣;高中教育严重忽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特别是自学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缺乏自我调控能力。
一般来说,学习自我调控能力比较强的学生,自学能力也比较强,两者之间相辅相成。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埃德佳·富尔曾指出:“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将来考核一个人,主要不再看他“学到了什么”,而是要求他“学会怎样学习”。如果一个在学习上缺乏自我调控能力的人,是很难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成为学习能力很强的人的,也就很难适应未来社会对人才的学习能力要求。
怎样指导学生学会自我调控呢?
1.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学习是要讲究方法的。心理学家库科通过实验证明,看文字材料等视觉刺激和听讲义等听觉刺激同时进行的学习方法,比只用其中一种刺激的学习方法效果好。比如课前做好各方面的准备,怀着一种平静、愉快的心情等着老师上课,上课前不要做剧烈的体育运动。听课的过程中不要忽视了“两头”。有的学生认为老师刚上课时讲的内容不重要,临下课前又、会想着下课后的事情,没有心思听课,这样都会错过许多重要的内容。根据教与学的规律,在“两头”的时间段里,老师往往会讲述一些重要的内容,所以一定不要错过。
再如做笔记,有的学生喜欢边听边做笔记,有的学生根本就不喜欢做笔记,即使迫不得已也只在课外才补上几句,这两种做法都不可取。为了既不影响对课堂内容的理解。又不遗漏重要内容,教师可以指导学生一边听讲一边把内容的关键词记下来,课后再整理一遍。
2.利用榜样增强学生自控力
《普通一兵》的主人翁马特罗索夫信奉的一句格言是:“去做自己应该做的事,不做自己想做的事。”一个意志坚强的人能够区分生活中哪些欲望和冲动是合理的,哪些是不合理的,并且能够根据自己的根本利益调节自己的行动。作为自制力发挥的范例,可举我国英勇的战士邱少云。
在一次战斗中,他奉命隐蔽在阵地上,被炮火烧着了衣服,但是为了不暴露目标,他强忍着剧痛的煎熬,一动不动,直到被火焰夺去宝贵的生命。
这是为了事业、为了战局的利益而发挥人的高度自制力的动人典范。以此事例激励学生,学习也就像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场,只有毅力坚强的人才能获得最后的胜利。
如何帮助学生应对“高原现象”
学习的“高原现象”是指在学习过程(即心智技能形成过程)中,开始进步比较快,待达到一定水平之后,进一步向更高水平发展就很不容易了,常会产生学习效率下降、学习进步速度减慢甚至于停滞的现象。
我们知道,学习是有其自身的规律的,比如学习关键期,知识的正、负迁移现象等。如果你掌握了学习的规律,那么你学习起来就会很顺利,效率也高;如果你违背了学习的内在规律,只会事倍功半。比如一个不会打乒乓球的人,在刚开始学习打乒乓球的时候,会感到自己进步很快,兴趣也随之增加。可是打乒乓球的水平不会一直这样快速度地上升,在经过一段急剧上升之后,进步就会慢慢地停滞下来,甚至于出现倒退都不足为奇,这就是我们常常提到的“高原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