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以来,我国的课程、教材建设是有成绩的。但是,有两个方面的问题还是应该引起重视的,一是一纲一本,品种单一,偏深偏难,相互脱节,缺乏新意,可读性差等等一些长期存在的问题还没有彻底解决;二是社会各界通过不同渠道要求在中小学增加越来越多的他们认为重要的内容。这些缺乏综合性的内容,既增加了课程开设的门数,又增加了教学时数,进一步加重了学生的课业负担。
上海市在课程教材改革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他们提出了“非改不可,非同小可,非成不可”的指导思想,积极慎重地进行改革。确立了两个“改变”三个“突破”的改革目标(改变以升学为中心的课程教材体制;改变教得过死,学得过死的教育教学状况;在减轻负担、提高质量方面有所突破;在加强基础、培养能力方面有所突破;在提高素质、发展个性方面有所突破);构建了三个板块一体化的课程结构形式(即必修课、选修课和活动课);设立了四个学科群(即思想品德学科,工具学科,自然学科和技艺学科);实施了“二一分段,高三分科”的办学模式。几年来的实践已取得了初步成效,在素质教育上迈出了可喜的一步,是很值得借鉴的。另外,在课程教材改革中出现的“分层次组织必修课教学”的经验;“办特色学校特色班”的经验;“三级分流”的经验等,也都很有推广价值。
在素质教育的课程建构探索中,无锡教科所唐迅老师提出了一个按照美的法则,建构“工具文化”的课程模式。
工具文化是唐迅老师首次提出的一个新范畴,构建这个新范畴的内涵是,学校教育不仅要向年轻一代传递人类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成果,而且把文化成果通过教育学、社会学和心理学的加工改造,使之成为开发、塑造个体身心素质的工具文化。现代哲学人类学提出一个新的理论假设,那就是人的身心素质结构是一个“肉体—工具”复合构成的“超生物结构”,工具是人的“非肉体器官”,它是人的肉体器官在非肉体的物质形式上的分化和发展。
在这个意义上,制造和使用工具的历史水平和自由程度不仅是社会发展的标志,也是人的身心素质结构及其功能水平的指示器。
课程是人类社会文化遗传的独特的基因编码。社会以课程为中介对儿童的身心素质施行有计划、有目的的社会化。儿童也以课程为中介,掌握社会的文化成果,内化、积淀为身心结构的文化素质。素质教育的课程结构改革,其意义在于使课程成为开发、塑造和完善儿童身心结构的工具文化。传统意义上的工具学科需要重新释义和规范,课程教材不仅是儿童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工具,而且是开发、塑造、提高自身素质结构的工具。考察现行的课程模式,单一的符号化的知识课程至今还统治着学校的课堂,严重忽视了实践层工具课程的开发和设置。素质教育的课程模式,以课程为工具文化的载体,从人类的文化成果中精选美的规范,通过多学科多手段的循循善诱,引导儿童进行综合素质的自我构建。
按照美的法则建构工具化的课程模式,就是按照身心素质的要素、结构、序列、比例、层次等相应设计工具文化课程,例如,为了有利于右脑开发、感官训练和肢体活动,除体育课程外,还要增设手工工具课程、科技制作课程、工艺设计课程等;为了有利于儿童认知素质的提高,除语文、外语、数学三门符号工具课程外,还要培养学生运用非语言、非文字的符号工具的能力,例如绘画的线条、色彩,音乐的五线谱,电脑的人工语言以及人际交往中的非言语交流。在教材建设方面,要编写科类齐全、内容丰富的系统化的工具书,使各门课程的概念、范畴、定理、法则等集约化,并转化为可操作的工具文化。总之,按照美的法则建构工具文化的课程模式,其意义是引导儿童以工具文化的操作模式的习得与求精为其身心素质构建的基础,同时习得语言、图形、信号等符号工具的运用、理解和创造能力,使年轻一代身心结构的实践层和符号层得到均衡发展,自由跃进,智、情、意交融一体,身心和谐发展。
建立正确的学习观念
学生的优秀的学习品质,首先指正确的学习观念。广义的学习观念很多,结合基础教育的实际和青少年学生的认知水平,至少应指导学生确立以下六个正确的学习观念:
1.勤奋学习的观念
这个观念是对传统学习观念中精华的继承。如果把学习、成材与做出贡献均归于勤奋这一点,当然是十分片面的,但勤奋确实是学习、成材与做出贡献的重要前提条件,是成功的基石。古今中外卓有成就的人才,没有一个不强调勤奋是他们走向成材和成功之路的必要条件。所以勤奋学习的现象是整个学习观念系统中最基本的概念,我们一定要在学习指导中,长期不懈地、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勤奋学习观念的教育。
2.全面学习的观念
中小学教育是中小学生打好基础的时期和学习年段,德、智、体诸方面都要打好基础,才能向着和谐的全面发展的方向成长、成材。何况德、智、体这几方面也不是孤立的,它们之间是互相渗透的。例如德中有智;智中有德、体;体中有德、智,只有多方面而又合理地同步发展,才能成为能文能武、能上能下,又博又专、德才兼备的新型人才。
3.自由学习的观念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起主导作用,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我们应当而且必须在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向学生进行自由学习观念的教育,以此来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作用。自由学习的观念包括自我定向,自我识别,自我选择,自我培养,自我控制,自我评价等几个方面。只有让学生树立了自由的学习观念,教会学生学习,培养学生优秀的学习品质,提高学生自求得之的能力,才有了思想基础。
4.实践学习的观念
学习的目的在于运用,知识学习的本身也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得到巩固和深化,何况,很多知识都是从实践中直接学习到的。所以,在学习指导中,我们一定要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知和行相统一的原则,为学生参加学习实践、社会实践创造广阔的天地,让他们在实践中增长才干、更新观念。
5.科学学习的观念
要系统地向学生灌输一些学习科学的基本理论,让学生懂得什么是学习原则、学习过程和学习规律;要引导学生认识世界上最有价值的知识是方法的知识,科学的学习方法是求知的飞舟、学习的翅膀,是一把打开智慧宝库的金钥匙,使自己成为勤奋加方法型的学习者,成为讲求学习效率的学习得法的优秀学生。
6.终身学习的观念
(1)学习将是一种终身过程。学校教育不可能为学生的未来生活准备好一切,将人的一生分为学习、工作和退休三个部分的传统观念已被淘汰。在今天和未来,人的一生将被“学习、工作和闲暇”三个部分交替占据,三者之间不再有泾渭分明的界线,而是相互渗透、交替出现和循环往复的。
(2)学习为一种终身的过程,已不可能局限在学校范围内。在任何时间、任何地方、任何活动中都包含有学习的概念。在家庭环境中学习,在社区环境中学习,在社会生活的每一领域学习,在工作和事业中学习。学习机会、学习条件、学习环境因人而异,随时都可以出现,随时都可以创造。
(3)学习是一种互相作用的过程。在这里传统的学习观念,即认为教师和课本是知识之源,而学生只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的观念,已被淘汰。教育或学习必须有学习者的主动参与。必须有学习者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必须有学习者的明确目的性。否则积极的学习过程就不可能产生,学习者积极的、健康的心理体验就不可能出现。
(4)终身教育与终身学习相结合,必然导致学校的日益社区化,社区的日益学校化;在更大的范围内,则形成教育的社会化和社会的教育化。学校与劳动世界的联系将日益加强,教育与社会的关系将日趋紧密,教学与生活的通道将逐步沟通,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格局将最终形成。在这种环境下,每个学生的终身学习观念才可能真正建立。
(5)建立终身学习观念,与培养学习兴趣、激发学习热情、发展学习能力、教给学习方法是同一过程的不同侧面和同一目标下的不同任务。它们是相辅相成、互相影响、互相作用的。只有全面、完整地进行,才能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本领,使之成为终身学习者。在这里特别要强调对学生学习预见性的培养,学习者具有较强的学习预见性,才能应付未来社会一系列的复杂变化。学习预见性,将导致学习者为自己树立永久性的目标,为实现这一目标,他将焕发出充沛的精力和热情,以高度的参与意识和创造精神投入工作和事业,成为一个开拓者,而这正是创业教育的最高目标。
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的内容和方法
一要提出要求,具体指导。要求学生养成认真阅读课本、专心听讲、认真审题、认真分析、质疑问难、仔细计算、书写整洁、自觉检验、更正错题等良好习惯,对每一种习惯要提出具体要求,进行具体指导。二要常抓不懈,严格训练。特别是低年级学生模仿能力强,可塑性大,自我控制能力差,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所以一定要从一年级就抓紧训练。必须循序渐进,由“扶”到“放”,严格训练以至习惯成自然。三要言传身教,当好楷模。小学生的学习习惯受教师习惯的影响大,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以身作则,无论看书、讲话,还是板书、批改作业,都要为学生做好示范。
1.内容
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是一项长期的、细致的工作,也是课内外教学指导工作的首要任务。要使学生各科学习能够课内外有机地结合起来,还应培养以下六个方面的习惯:
(1)听的习惯。要求上课思想集中,专心听老师的讲解和同学的发言。听时能抓住要点,边听边思考。
(2)看的习惯。认真阅读课本。看懂课本上的主要内容。如对应用题的提示语、解题步骤、旁注、计算的法则、运算定律和性质、计算公式等关键性知识要看懂,同时还要看懂课本上的示意图和线段图,为分析数量关系做准备。
(3)想的习惯。上课时认真思考老师和同学的提问和发言。课本上的黑体字、解题规律、运算定律和性质、几何图形的特征、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等都要提请学生多加注意和思考。
(4)讲的习惯。要根据老师的要求积极争取发言,要想好以后再讲,要力求做到叙述有序、有条有理,语言要简明扼要、语句完整,口齿要清楚,声音要洪亮,态度要大方。
(5)做的习惯。能按照规定的要求和时间,完成课内外作业,并做到书写工整、字迹清楚、计算细心,做完题要验算,做错题要更正。
(6)审题习惯。审题习惯是多种习惯的综合体现。审题是解题的第一关,也是最重要的一关。因为在计算中,运算方法、运算技巧再熟练、再灵活,如不能正确审题,方向出错,就会南辕北辙、犯错误。所以,正确审题,是正确解题的最基本的保证。
具体地讲,应用题的审题方法是“两读”:一读是了解性读题。通过读题,了解题目讲了一件什么事,已知哪些条件,要求什么问题。二读是分析性题。通过读题掌握关键句子和概念上易混淆的字、词,如倍数、平均、和、差、积、商、多多少、少多少等,并进行画批,为分析数量关系做准备,必要时可画出示意图及线段图,以帮助理解题意。
文字题的审读方法应是一读、二画、三想。一读:读准题,读题时不添字不漏字,标点符号处要停顿,关键字词要读重音。如:52与18的和乘以24与15的差,积是多少?经过画批(二画)就能清楚地看出数与数的关系是两数之和乘以两数之差。三想:想一想求的是什么问题,有几个层次,怎样列式,要用哪些运算符号,运算顺序怎样,找一找能否应用运算定律和性质进行简算。
以上审题方法,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有意识地渗透在教学过程中,并处处起示范作用,潜移默化,让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审题习惯。
2.方法
习惯是人们长期养成而又不易改变的语言行为、思维方法、条件反射长期积累的行为定型。
培养青少年儿童行为习惯的方法很多,列举如下几种:
(1)训练法。单靠书本说教不行,需经长期严格训练。习惯是练出来的,不是说出来的。
(2)评比法。对学生的习惯行为要给予及时的评价。要做到七结合:行为考试和书面答卷相结合;校内和校外相结合;学校和家庭相结合;平时和期末相结合;教师和科任老师相结合;自我评估和小组评价相结合;教师和学生相结合。
(3)竞争法。开展各种竞赛活动,诸如尊师、友爱、遵纪、劳动、学习、作业等竞赛活动。
(4)指导法。对孩子的行为习惯进行具体指导,如怎样扫地、怎样擦玻璃等等。
(5)榜样法。教师和家长的榜样作用是一种隐藏的教育,凡是要求孩子做到的,教师、家长也要做到。
(6)制约法。这也是形成习惯的后盾,必要的惩罚是应该的。凡有制度和规定,都要经过孩子讨论、认同。
(7)情境法。要给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教室、走廊地面发光见影,学生自然就不会随地吐痰或乱扔纸屑。
(8)疏导法。创设具体情境,让学生实践体察形成正确的行为习惯。
(9)活动法。开展各种生动活泼的活动,培养学生的行为习惯。
学习潜能的主要特点
要使人的潜能真正得到开掘,我们在了解了人的潜能存在的可能性基础上,还得深入认识人的潜能的特殊性,采取有效措施,多快好省地发挥这些潜能。人的学习潜能主要有以下特点:
1.相近性和差异性
所谓相近性指的是学习的可能性大致相同,正如夸美纽斯所说的,人是一个“可教的动物”,言中了人的潜能受教性的存在,也从侧面证明了人学习潜能的相近性。相近并不等于相同或相等,人的潜能还存在不同之处,即学习潜能的差异性。当代生物化学的研究也发现,脱氧核糖核酸(DNA)是贮存一定遗传信息或密码的单位,它通过一定的过程控制着蛋白质的合成,从而决定了人千差万别的性状。这一发现恰恰证实了人学习潜能的差异性。但是我们应该认识到,人学习潜能的差异性主要是由环境和分工造成的,而不是由潜能差异性引起的。
2.最佳性和成熟性
人的学习潜能有其特有的规律,即在某一段时间内某种潜能处于优势,若得到及时有效的影响,可望得到较好的实现,潜能的这一特性为潜能的最佳性,当代生理心理学证实:神经原连接最快的时期在5岁以前,3岁时就可达到70%~80%。另外,方展画先生在他的“假设及构想”中,从人的发展和教育的关系着手,认为15岁左右是人的潜能实现过程的基本终结时期。人的发展可划分为3个年龄区间:
(1)教育的潜能刺激阶段(从入学到10岁左右),人的丰富潜能很容易在后天适宜的刺激下泄放出来,因此教育的任务是提供适宜的刺激来实现人的潜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