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畛子镇的面积有800多平方公里,太白山就在境内。
厚畛子镇横跨南北分水岭,是西安市惟一一处长江水系的领地。“老县城”是它的一个行政村。
厚畛子积淀了太多的传统文化,藏在深山,鲜为人知。庙会,是山区商品的“集散地”,也是山区文化的“展示台”。
厚畛子镇的老年人,过了一辈子庙会,这是他们最大的自豪和最愉快的回忆:“山里人,一年四季都为吃穿奔忙,只有到了庙会上,才觉得自己是在活‘人’呢!”提起庙会日期,他们一个个屈指能数其详:正月初九,是上皇会(玉皇庙会)。这一天,白杨滩玉皇庙、花耳坪玉皇庙、南天门玉皇庙、玉皇池玉皇庙、三爷海庙、二爷海庙、拔仙台庙都过会。二月十九,是观音会,传说这一天是观音菩萨的生日;六月十九,是一年中第二次观音会,传说这一天是观音菩萨得道的日子。山里人将观音菩萨的牌位还供奉在自己家中,有的人还建起了家庙。观音会是厚畛子最热闹的庙会。届时,四川、汉中、城固、洋县、镇巴、西乡、扶风、眉县、乾县、礼泉等地的人都赶来跟会,同时与山民贸易,互通有无,已成例制。四月二十八,是药王会。太白山上、老县城西门外、湑水河北岸山腰等处,都有药王庙(洞)。自古有“太白无闲草”之说。药王孙思邈当年就是在太白山上采药的。传说,一日药王被敲门声惊起,开门一看,原是一只猛虎。虎以前爪指矛。药王视之,原来是虎吃动物时骨刺扎入牙龈,发炎肿疼,求药王施治。药王为防虎口伤人,卸下门环撑人虎嘴,为之治疗。次日,虎衔一山羊献药王,为之食;其后,又伏地请药王坐骑,助其采药。据说,药王神像坐的老虎,即是依照当年药王坐骑之虎的模样塑就的。
厚畛子有个钓鱼台村,在太白山下。传说,姜子牙在拔仙台封完诸神之后,走下山来于此垂钓,又过起了“出山”前的隐士生活。依此,百姓们建庙祭祀。这里的豺狼多,时常扰民伤人。一次,山民猎杀其中一只,惹来一群豺狼报复。百姓饱受其害,昼夜提心吊胆。无奈中,求助于子牙神(姜太公)。太公派二郎神携天犬降伏豺狼,民始安泰。后来,大伙捐资,又在太公庙侧建起了二郎庙,天犬亦随主人庙。
这里的太白庙是太白神的“老家庙”,最正宗,最多,也保存得最完整。相传,伯夷、叔齐不食周粟饿死首阳山后,玉皇大帝因他俩过分(太)清白了,而封之为“太白”神。朝臣周伯仰其高洁,入山访寻。途闻噩耗,以头撞山而亡,受封“三太白神”。三个太白神,分居三个“爷海”,每人管山一年。三太白性情暴烈,轮他管山的那一年,暴雨山洪发生较多,上山的人要格外小心谨慎,倍加提防。为表示对大山的崇敬,山里人还修了不少山神庙,类似山外的土地神庙。同时,还约定俗成地在山上说话使用隐语,把风叫作“微微子”,把雨叫做“沙沙子”,把石头叫做“胡基”等。
厚畛子地区有三棵“神”树,树龄都在几千年。当地人给它们分别冠以“铁甲树”、“梨仙树”、“木兰王”的神名,全都修了庙,四时焚香叩拜。过会时,远近来人给树枝上系满了红线绳,求吉祈福。铁甲庙最大,占地10亩,有殿堂20间。这两年,陕西省道教协会、楼观台道观在这里连续举办了两届“道教与生态”国际研讨会,先后有近10个国家的专家和道教界人士专程前来,瞻拜古树,探讨理论。2500年前,圣哲老子就主张“见古木而屈”,今人又依古训做起“道法自然”的功德事了,可喜可贺!
傥骆道上有一座父子庙。传说,唐代时,县府传下号令,命某家父子二人负责修路,说是不久皇帝去四川时要路经此地。父子二人带领民众修好山路之后,民工散去,父子俩守路候驾。帝最终未行此路。父子二人老死路上。帝知,下旨造“父子庙”,并为此地赐名曰“父子岭”。
殷家坪有个殷娘娘庙。当地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王莽追赶刘秀。刘秀逃至殷家坪村。民女殷梨花正于田中务农。刘秀告知姑娘:一会儿追兵到了,你就说咱俩是夫妻。女依言,灾躲过。刘秀说明身份,答应登基后娶殷梨花入宫。女等终生,未遂而亡。刘秀追悔,封之为殷娘娘。《汉书》中也记述了这样一段故事:刘秀幼时,随父上街,路逢执金吾卫队。执金吾之妻殷丽华美艳异常,屡揭轿帘外窥。父问秀:何感?答:“做官要做执金吾,娶妻当娶殷丽华!”两个故事,孰真孰伪,不得而知。山里人不管这些,他们只知道,有庙就有神,神都是劝善的,敬神就是要学着行善。
老县城有个杨泗将军庙,在四郎泉旁。其来历:宋时,杨泗将军随驾征战,驻军老县城都督门。天热,无水,军心不安。帝命找水。杨泗掘地得一眼巨泉,入渭水。帝问:有水否?杨答:“湑水长流。”帝斥:“细水长流,如何供三军饮用?斩!”后,帝知屈杀。敕令为杨泗立庙纪念,并御赐该泉为“四郎泉”。如今,一座孤零零的庙堂仍然不舍昼夜地侍守四郎泉旁。庙中的杨泗塑像,仍然面朝都城,表示着对皇帝的忠诚;泉中哗哗不息的流水,似在发自内衷地为杨泗将军鸣冤叫屈!
沙梁子有个鱼洞泉。每年谷雨前后,成群结队的鱼儿从泉中涌出,最多时,昼夜可出五六千斤!附近民众以筐以篓在泉口接鱼,每获颇丰。久而久之,或为接鱼时间的你长我短、接鱼数量的你多我少偶犯口舌。于是,大伙商定,于泉旁高处修了一座“三义庙”,倡导大家效仿三国时刘、关、张三个结义兄弟的礼让仁义,促使乡邻和睦相处,宽仁厚德。自此,每年谷雨之前,村人便结队到三义庙烧香起誓,约法三章,明确当年接鱼的规矩,尔后再下河依次接鱼。如此多年,相沿至今。
老年人都知道这个故事:厚畛子镇原来在一个叫作九间房的地方,为傥骆道上一大商品交流中心。那时,镇上商贾云集,繁华热闹。镇南山上有一小庙,庙内居一妖道。妖道每次上集购物时,变成一个富家公子,极其豪爽,一掷千金。可是,他一走,店主们都发现所收之钱变成了石头片片。有一店主跟踪溯源,追至庙,觅无影。始知该公子由妖道所变,并告之乡人。乡人核实其事后,结伙捣毁该庙。妖道怒,遣来风雨成灾,淹没了九间房地区。镇址迁移新地之后,乡人先集资修了一座太白庙,镇魔祛邪,始得安宁。故事虽然离奇,但这里的老辈人竟然深信不疑。你要与他辩驳,他会与你面红耳赤。
按道教的说法,城隍庙是一座城池中亡灵的管理府衙,必须修在城内。可是,老县城的城隍庙却建在东门外。这其中,也有一个传说:有一次,老县城的城隍爷错判了一宗盗窃案子,被告到县衙。知县说,白白供奉城隍了,连这么简单的案子都判不了,不如让他滚出城去!第二天,城隍之像果然到了城外。知县说的原是气话,哪能因区区一事而乱了规矩!遂令人将城隍像搬回城内。不料,次日其像又到了城外。如此再三,反复再三。没办法,为防雨水冲毁城隍像,便在城外修了一座城隍庙。看来,城隍虽有误判过失,但自愧无颜身居城内,应是自省之举!
山里人修庙,全靠自己的工匠。山外人,受不了这般辛苦。山里的好多传说故事,内容都与“修庙得好报”或“神灵佑平安”有关,其目的仍在于鼓动宣传、励民向善。
某年,重修药王庙。一开始,有的人不信药王灵验。信与不信的争论相持不下,相约一起跪求药王:若能让神的坐骑显示一下,则为信者赢、不信者输。第二天,他们果然见到一只猛虎于山头呼啸。不信者拜服!竣工后,土匪王三春的队伍自川入陕,民心惶惶。工匠们拿着工钱,不敢回家。药王托梦:但回无妨。工匠启程下山。奇怪,路经三处关卡,哨兵竟然视而不见……有一山民采药迷路,焦急万分,绝望中向药王许愿:“我若能平安回去,一定倾家荡产,重塑金身!”之后,奇迹出现,三天的干粮吃了半月,其人死里逃生。后来,他变卖掉全部家产,重修药王庙。再后来,他采药屡得珍奇,衣食丰足……
明朝时,佛爷坪村修了一座关帝庙。正门门联:志在春秋功在汉,心同日月义同天。正殿门联:兄玄德,弟翼德,威震孟德;师卧龙,友子龙,偃月青龙。关帝神像前对联:有半点生死交情,方许入庙谒帝;无一毫光明心迹,何须稽首焚香。山里人的文化,不可小觑!关帝庙五月十三过会,当地人叫作关公磨刀会。会上有个内容叫“神鞭惩恶”和“铁链缚魔”。做法:请来两位外地法师,分别手持“神鞭”和烧红的铁练,口中念念有词,手中的器械呼呼生风,一路舞之打之,专朝平素有劣迹的人家走去。至其家,道其“邪”,驱赶其“恶”其“魔”,告诫他“既往不咎,再犯必惩”的“神意”,尔后再去另一家。百姓说,“神”真灵,打的都是坏人;神一治,坏人老实多了,村人安然多了!殊不知,这是庙会主办者的事先安排!人心神心,原本同心!
年轻人不信神,爱热闹。他们赶庙会,其实是去凑热闹人看人哩!庙会上,人最多的地方要数山歌演唱会了。山里人过会不请大戏,“自娱自乐唱山歌,各显身手纵喉咏”,这是他们的乡俗。
有一首山歌名叫《光棍十二月》,听了让人心酸:“正月里来梅花开,梅花开得满山白。我光棍有心采一朵,采回家中送给谁?三月里来是清明,家家户户上祖坟。人家上坟呀人一群,我光棍上坟一个人!四月里来四月八,娘娘庙里把香插。人家烧香为儿女,我光棍烧香为了啥?五月里来是端阳,端阳酒里兑雄黄。我光棍端起这伤心的酒,喝了一口留一口!七月里来七月七,天上的牛郎会织女。神仙都有那团圆日,我光棍和谁来相聚?八月里来月儿圆,手捧月饼拜老天。老天它不知道我光棍的难,吃了一半剩一半!十月里来十月一,家家户户缝棉衣。人家有妻穿新衣,我光棍的破棉裤露着膝……”唱歌的人是一位年约三十的精壮汉子,他唱得声情并浓,如诉如泣。一问,才知道歌者因为家境贫寒,至今未有恋人!歌以言情,思之泪盈!
山歌也有轻松欢快的,《十送郎》便是其中一首:“……送郎送在箱子边,打开箱子取盘缠。取了二百作盘缠,再取二百开船钱。送郎送在柜子边,打开柜子取鞋穿。取了一双路上换,再取一双作纪念。送郎送在火笼中,郎提壶来姐端盅。郎喝三杯晕晕醉,姐喝一杯满脸红。送郎送在堂屋中,二人挽手拜祖宗……送郎送在街沿上,口口声声喊青天。心想青天下个雨,又好留郎耍两天……送郎送在院坝角,伸手捡个青铜钱。一个铜钱缺一半,一对夫妻不团圆……送郎送在椒子林,手掰椒树告夫君:莫学椒果红了脸,莫学椒颗黑了心。送郎送在大河边,吆吆喝喝喊渡船。你把船儿撑过来,郎过河来姐开钱。送郎送在教场坝,郎行千里为了家。郎骑白马姐回头,恩爱夫妻到白头!”
山里人,就这样一年年上庙会,一年年唱山歌;一年又一年,“恩爱夫妻到白头”!
千百年来,山里人将一座座庙建在了山上,庙会又将大山的影子烙印在一个个山里人的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