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明王朝建立不久后,明太祖朱元璋就让被当时称为活神仙的刘基对大明王朝的气数进行预言。迫不得已之下,刘基对皇帝汇报了一系列预言,这使是著名的《烧饼歌》。不过在听到刘基的一番预言后,朱元璋最困惑的还是其中的一段话,即:“臣观都城虽巩固,防守严密,似觉无虞,只恐燕子飞来。此城御驾尽亲征,一院山河永乐平,秃顶人来文圣苑,英雄一半尽还乡”。刘基的这番话,即预言朱元璋的继承人建文帝登位后将发生的重大变故,暗指朱元肆四子燕王朱棣兴兵攻打南京,夺取皇住。不过遗憾的是,所有这一切都发生在朱元璋死后。
明太祖的哀愁
公元1368年,一个新的王朝在中国建立了,这便是后来扬名世界的大明帝国。作为帝国的创建者,洪武皇帝朱元璋更是在历史上留下了无数传奇。在元朝末年的乱世纷争中,贫苦农民出身的朱元璋,以其雄才大略脱颖而出,战胜了一个又一个对手,最终建立了大明帝国。
如同中国历史上所有的皇帝一样,登上帝位之后,朱元璋所想的首要问韪便是朱姓王朝的巩固。据记载,朱元璋一生共有26个儿子,其中长子朱标最受他的疼爱。有鉴于历代王朝的太子之争,早在朱元璋称吴王时,就将长子标立为世子,建国后又立为太子。对于这位太子,朱元璋可谓寄予厚望。他延请名儒宋濂等人为太子之师,希望能将朱标培养成为一代明主。他不但对其日常生活和学习都要过问,甚至经常不顾国事的繁重陪着朱标学习。到太子成年后,他又教育其历练政事。早在洪武十年,朱元璋就诏令,自夸以后,一切政事井启太子处分,然后奏闻。对于其他的皇子,朱元璋同样严厉督导,使诸王成年后大都能承其父风,果决干练。其中的二子秦王、三子晋王,四子燕王,更是受命率重兵负责帝国北方的军事。
不幸的是,太子朱标却没有当皇帝的福分。公元1392年(洪武二十五年),年仅38岁的朱标病故,使朱元璋悲痛万分。奇怪的是,朱标死后,朱元璋并没有立其他的儿子为太子,而是于当年4月立朱标之子朱允坟为皇位的继承人,即后来的建文帝。
鉴于当时朱允炆年幼,无力控制庞大的帝国,朱元璋无时无刻不在挂念着皇朝的万年一统。为了给将来的小皇帝铺平道路,防止手下的文武大臣将来造反,他不惜大开杀戒,制造了一系列冤案。例如在朱元璋晚年著名的蓝玉案中,仅被列为重犯就有一公、十三侯,二伯,约25000人受到牵连。此外,朱元璋还一反前朝惯例,实行了分封制。即把自己的儿子们都封为王,派他们到全国各地。做完这一切后,朱元璋才对王朝将来的命运稍稍放心了。
有史书记载:一天,朱元璋握住孙子朱允炆的手,得意地对他说,我已经把将来威胁你帝位的人都杀了,而且我还让你的叔叔们在周围给你戍边,一旦中央有事,他们会来勤王的,你可以高枕无忧的做你的皇帝了。可是不料年少的朱允炆却反问了一句,“那叔叔们造反,我又该怎么办呢”朱元璋顿时语塞。这时,他突然想起在20年前发生的一件事。
刘基的预言
在20年前,大明王朝刚建立不久。一天,皇帝朱元璋正在宫殿内吃烧饼时,恰好内侍禀报,大臣刘基觐见,于是他赶紧宣召。
那么刘基是何许人也刘基,明代著名大臣,世称刘伯温,他是朱元璋的开国谋臣,据说精通“象,数、理、占”等玄理,常能预测吉凶。在朱元璋建立王朝的过程中,刘基曾为其积极出谋划策,立下了汗马功劳,因此后来被封为诚意伯,很受皇帝的信赖。这天,当他觐见朱元璋时,后者突然心血来潮,要试探一下他的本领。据说,朱元璋将吃了一口的烧饼用碗盖住,然后在刘基进来时问道:“先生深明数理,可知碗中是何物件”只见刘基闭眼掐指一算,回答谨:“半似日兮半似月。曾被金龙咬一缺,此食物也”。打开一看,果然是朱元璋咬了一口的烧饼。
朱元璋见状,对刘基更为叹服。接着,他突然神情严肃地命刘基预卜朱家天下的气数如何:“天下之事若何朱家天下长享否”刘基赶紧回答说:“我皇万子万孙,何须问哉!”要知道,在古代封建王朝,为臣子的,若在这类问题的回答上稍有不慎,便随时可能掉脑袋,因此刘基赶紧极力奉承皇帝。但是朱元璋并不以此为满足,因为他所关心的,并非仅仅是自己在世时的王朝命运,而是朱家的天下能否延续的问题。
怀着这种疑问,朱元璋对刘基说:“虽然,自古兴亡原有定,况天下非一人之天下,惟有德者能享之,言之何妨,试略言之”,强令其预测一下王朝以后的命运。但因事关重大,刘基惊恐万分地跪下哀求到:“泄漏天机,臣罪非轻,陛下恕臣万死,才敢冒奏”。于是,朱元璋便赐给他免死金牌,令他大胆直言。就这样,君臣二人开始一问一答,刘基最终吐露出一系列预言。这些预言,被当时人记录下来,后世便称其为《烧饼歌》。
对于朱元璋身后之事,刘基首先预言道:“我朝大明一统江山,移南偏北阙,虽然太子是嫡裔,文星高拱防乃孙。”刘基所说的“移南偏北阙”,便是预言王朝的国都将会迁移到北方。而所谓的“虽然太子是嫡裔,文星高拱防乃孙”,意思是说:太子标虽然是嫡出,可是文星却要继承皇位,而且需要注意的是你的孙子。其中的“文星”,实指后来的建文帝,而他当皇帝后会遇到很多麻烦。果然在20年后,即公元1392年(洪武二十五年)时,太子朱标病逝,随后朱元璋便立孙子朱允炆为皇储。
听到刘基的一番话,对占卜一窍不通的朱元璋以为他说攻城守战的问题,因此困惑地问道:“朕今都城筑得坚固,守甚密,何防之有”刘基又接着说:“臣观都城虽巩固,防守严密,似觉无虞,只恐燕子飞来,此城御驾尽亲征,一院山河永乐平,秃顶人来文墨苑,英雄一半尽还乡。”这一番话,即预言建文帝登位后将发生的重大变故。其中的“除非燕子飞人京”,是暗指朱元璋四子燕王朱棣兴兵攻打南京。而“一院山河永乐平”则指朱棣当上皇帝后,将改国号为永乐。
那么“秃顶人来文墨苑,英雄一半尽还乡”是暗示什么呢原来,协助燕王朱棣发动政变的,有一个神秘莫测的人物,他就是姚广孝。姚广孝本是医学弟子,14岁剃度为僧,精通“阴阳术数之学”。洪武年间,朝廷命精通儒术的名僧集中礼部会考,道衍和尚名列前茅。他本可以受封为官,可他仅受僧服之赐。由于跟燕王朱榇志同道合,交谈甚为投契,道衍和尚便跟随燕王北上,在北平主持庆寿寺。其实,他是以佛事来掩人耳目,暗中与燕王密谋,酝酿夺权。燕王朱棣发动政变成功,就是得力于道衍和尚的谋划。朱棣当上皇帝后,井投忘记这位第一号谋臣,于是恢复他的本姓,赐名广孝。此外还要他蓄发还俗,给他送来美女、房子。然而,姚广孝都没有接受,仍然做他的和尚。后来,他又受命监修太祖实录,参与编纂《永乐大典》。这么一来,刘基说的“秃顶人来文墨苑”就完全应在他身上了。至于“英雄一半尽还乡”一句,大约是指燕王朱棣篡位后,原属于建文皇帝的文臣武将大半返回故乡。
随后,刘基又一口气向朱元璋预言了明王朝的一系列大事。主要有:预言“土木之变”的“北方胡虏害生灵,御驾亲征得太平,失算功臣不敢谁,生灵遮掩主惊魂。国压走灵七栽长,胡人不敢害贤良,相送金龙复故旧,云开日月照边疆。”;预言魏忠贤事的“天下饥寒有怪异,栋梁龙德乘婴孩,禁宫阔大任横走,长大金龙太平时,老练金龙精壮旺,相传昆玉继朝堂,任用阉人保社稷,八千女鬼乱朝纲。”预言李自成起义的“万子万孙层叠层,祖宗山上贝衣行,公侯不复朝金阙,十八儿孙兑上行。卦日:木下一头了,目上一刀一戊丁。天下重文不重武,英雄豪杰总无春,戊子已丑乱如麻,到处人民不在家,偶遇饥荒革寇发,平安镇守好桂花。”等等。
实际上,《烧饼歌》中的预言,从明太祖朱元璋开始,一直说到满清王朝被推翻以后。但由于牵扯到王朝更替这样的大事,刘基不敢过于明言。因此其中的预言往往藏头露尾,像谜语一般,令世人颇为费解。不过仅仅过120多年,明朝政局的发展,便惊人地应验了刘基的预言。
皇长孙即位
公元1398年(洪武三十一年),朱元璋病逝,享年7l岁。根据先皇遗诏,皇太孙朱允炆继位,是为建文皇帝。
应该说,朱允炆能够登上帝位是非常幸运的。想当年,年仅38岁的皇太子朱标英年早逝时,朱元璋曾异常伤心。接下来,朱元璋不得不重新选择他的继承人。按照嫡长子继承制,朱标的长子朱雄英是不二人选,可惜他在10年前就死了,这样朱标的次子朱允炆就成为首选。然而朱元璋担心朱允炆懦雅仁柔,难以担负起治理国家的重任。因此,他也曾考虑过从几个儿子中选择。二子秦王最长,但他实在是不成器,荒唐成性。四子燕王朱棣文韬武略,是个不错的人选。但是,一次朱元璋对几个心腹大臣流露出立燕壬的可能性时,翰林学士刘三吾等人立即表示反对,他们指出:“立燕王,置秦、晋王于何地且皇长孙四海归心,皇上无忧矣!”这才使朱元璋下定决心,立朱允文为皇太孙。
朱元璋逝世后,他在遗诏中称赞说朱允文“仁明孝友”,的确是不无道理的。据说还在朱允文14岁时,他的父亲太子朱标患有重病,身上有个大肉瘤,苦不堪言。朱允文尽心伺候,日夜守在身边。朱标去世后,朱允文又将3个年幼的弟弟接到一起,对他们的饮食起居照顾得十分周到。朱元璋病逝前,脾气异常暴躁,许多人担心因此遭到祸患,朱允文亲自服侍,常常整夜无法入睡,但他没有一句怨言。那么,这样一位“仁明孝友”的皇帝能否巩固自己的地位呢?
事实上,当2l岁的新皇帝即位后,的确曾给王朝带了一些新气象。当时所面临的两大主要问题:朱元璋时期的严峻政治氛围和各地宗藩势力强大。
原来,在洪武年间,经过太祖朱元璋的整治,虽然当时国家统一,社会安定,经济得到了恢复和发展,吏治也较以前大为清明。然而由于朱元璋生性严酷,屡次兴起大狱,动辄杀戮,使得大臣们人人自危,知识分子更是充满恐惧。而建文帝自继位伊始,就着手改革,改变了太祖朱元璋的一些弊政,史称“建文新政”。他有意结束其祖父尚武的政风,大力加强文官在国家政事中的作用。他还立即将六部尚书升为正一品,大开科举考试,并下诏要求荐举精通文学之士,授之官职。正因如此,文臣们都对建文帝充满了好感。此外,建文帝还力图改变朱元璋用刑过猛的作风,曾多次下诏垒国行宽政、平反冤狱,使洪武时期的一些冤假错案得到了纠正,一批无辜的官吏得以恢复自由,被发配远方的人也得以回到家乡。
不过,建文帝所面临的最严峻的应属宗藩问题。当初朱元璋为了保证朱姓天下的安定,先后分封了25人为藩王,分镇全国各地。其本意是要以藩王来确保朱家江山,却没有想到留下了拥兵自重、尾大不掉的宗藩问题。由于各地藩王的权势很重,拥有自己的军队,当时的有识之士已经清醒地认识到宗藩实为国家的隐忧。面对各地藩王拥兵自重,分踞一方的形势,建文帝忧心忡忡。他知道,虽然自己贵为天子,但是以燕王朱棣为首的藩王多是自己的叔叔,正挟重兵虎视眈眈,未必会把自己放在眼中。据说建文帝一次会见燕王时,后者竟以手拍他的后背,以开玩笑的口吻对他说:“不意儿乃有今日!”因此在即皇帝位后,建文帝便依赖心腹齐泰、黄子澄等人,将削藩付诸实际行动。
在削藩的行动中,建文帝首先对周王下手。他密令大将李景隆以北上备边的名义兵临开封,趁周王毫无准备之际突然将其抓捕,送至京师,然后叉将其谪遣到“烟瘴之地”的云南蒙化,后又把他召回京师禁锢起来。而随后建文帝又先后废湘王、齐王、代王、岷壬等,目标直指实力最强、野心最大的燕王朱棣。至此,一场王朝内战迫在眉睫了。
靖难之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