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子看到母亲和妹妹都记不起自己,很失望,喝了妹妹倒的茶后就上床睡觉了。半夜时母女两人把他抬到水坝丢下去,旅馆的老仆人捡到了掉在地上的身份证。母亲知道自己竟然杀死了自己的儿子,于是决定上吊自杀。
虽然女儿阻止,但是母亲认为自己连儿子都认不出来,没有资格做母亲了。女儿说:“可是你还有一个女儿啊!”母亲却说:“妈妈对儿子的爱与对女儿的爱是不同的。”于是自杀。
女儿听到妈妈的话很生气,这时,她未曾谋面的嫂子跑来找哥哥。妹妹把所有的一切告诉嫂子之后也自杀了,旅馆里只剩下嫂子一个人痛哭。
老仆人出来问:“怎么这么吵?”
这个孤独无助的女人对老仆人说:“救救我吧!请你帮助我吧!”
老仆人说:“不!”
故事就此结束。加缪说,老仆人就是命运,命运在旁边冷漠地注视着这一切。当你向它求助,希望它能够帮助你的时候,它给你的却是冰冷的答案:“不。”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在加缪看来,痛苦是孤立的,没有任何人可以帮助任何人。人不要指望命运。
面对虚无,奋斗能够创造意义
生命是一团欲望,欲望不能满足便痛苦,满足便无聊,人生就在痛苦和无聊之间摇摆。幸福不过是欲望的暂时停止。
--(德)叔本华
叔本华认为:人生受苦的根源在于欲望这一难以控制的意志力量。人在各种欲望不得满足时处于痛苦的一端;得到满足时便处于无聊的一端。人的一生就像钟摆一样在痛苦与无聊这两端之间来回摆动,永不停歇。在无止境的欲望驱使下,人生充满焦虑痛苦或无聊,这不是人生的偶然,而是本质。因此,人生根本就不可能有真正的幸福,人生就是不幸。
叔本华以一种绝对否定的方式来看世界,突出生于其中难以解脱的不幸命运。“人生是苦”的生命本质,虽然有些夸大,却让我们难以拒绝这一令人警醒的断言。叔本华讲过这样一个故事:
爪哇漫山遍野全是尸骨,令人恍如置身战场。这些都是雌性大海龟的尸骨。它们每年必须爬上岸来产蛋,于是岸上的野狗就扑到它们的背上,撕去它们的硬壳,活生生地吃掉它们。这一悲剧年复一年地重演了千万遍。那些海龟就是为此而出生的……
海龟简直不是为了自己而被造出来,它是作为野狗的食物而生的,而其他被海龟所食的动物同样也是这样的悲剧命运。在叔本华看来,“这里生存意志把它自身客观化了”。
在美国黄石公园里,有一扇门,其上写着:“这里关着最可怕的动物”。拉开门一看,只是一面镜子,照见的正是人自己。
然而,人类如此的种种行动,目的却是虚无的、悲剧性的,“是为了在短暂的一段时间内维持那些转瞬即逝又痛苦不堪的个体生存”。
那么,人生如此痛苦,难道就不能超越吗?如何才能摆脱欲望意志的强大迫使力,不受其苦?叔本华说,至少有两条出路:道德提升与审美提升。
既然是欲望产生了侵略、占有、毁坏和自我执着之苦,那么,如果我们能够完全摆脱它们,让自己从汹涌不息的欲望长河中抽身出来,而立于岸上漠不关心的旁观地位,一个人就可能至少达到片刻宁静的真正幸福。
凡是以欲望之求的满足作为幸福目标的,必然不幸地堕入不幸。恰是放弃这种幸福渴求的折磨的,反而能达到宁静的幸福快乐。
有人曾经这样说过:人生本来就是空虚的,如果把世界看成一个平台,无论相对于谁,每个人都不过是一个小小的推动这个平台的齿轮,无论有着何等的功绩,但最终的结局依然逃不过命运。面对这种虚无论调时,我们需要牢牢记住美国总统富兰克林曾说过的一句话:“命运的变化犹如月之圆缺,对强者毫无妨害。”唯有敢于奋斗的勇者才能够改变世界,遏制命运,对抗死亡。只有善于奋斗的强者才能实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只有坚持奋斗的斗士才能取得最终的胜利,赢得生命最珍美的果实--幸福。面对虚无,奋斗能够创造意义,就像上帝从虚无中创造世界一样,而奋斗本身就是幸福的真义。
顺其自然,寻求生命的平衡
聪明人不注意自己不可能得到的东西,也不会为它们烦恼。
--(英)乔·赫伯特
世间万物皆有其自身的规律,水在流淌的时候是不会去选择道路的;树在风中摇摆时是自由自在的,它们都懂得顺其自然的道理。因此,拔苗助长固不可取,逆流而上也是一种愚蠢。
再美好的事物,其结果都是一样的--或好或坏、或高或低、或美或丑、或大或小,感觉上没有什么太大的差别。不同的则是它们的过程,在过程中享受奋斗的惬意,那才是幸福快乐的,而这个过程便是境遇,一种无法抵抗的客观事实,你只能顺其自然而为。
有这样的一个小小的禅院故事很好地阐释了顺其自然的真意:
三伏天里,禅院的草地已经是一片枯黄。
“快撒点草籽吧!好难看啊。”小和尚说。
“等天凉了。”师父挥挥手,“随时!”
中秋的时候,师父买了一包草籽,叫小和尚播种。秋风起,草籽边撒边飘。
“不好了!好多种子都被风吹飞了。”小和尚喊道。
“没关系,吹走的多半是空的,即使撒下去也发不了芽。”师父说,“随性!”种子撒完,就飞来几只小鸟啄食。
“要命了!种子都被鸟儿吃了!”小和尚急得直跳脚。
“没关系!种子多,吃不完!”师父说,“随遇!”
半夜下了一阵骤雨,小和尚一大早就冲进禅房:“师父!这下全完了!好多草籽被雨水冲走了!”
“冲到哪里,就在哪里发芽!”师父说,“随缘!”
转眼一个星期过去。原来光秃秃的地面,居然长出了许多嫩绿的草苗。一些原来没播种的角落,也泛出了绿意。
小和尚高兴得拍起手来。师父点点头:“随喜!”
随,不是跟随,而是顺其自然,不怨怒,不躁进,不过度,不强求;随,不是随便,是把握机遇,不悲观,不刻板,不慌乱,不忘形。
是的,顺其自然并不是消极地去等待,更确切地说,顺其自然是寻求生命的平衡。
很多时候,顺其自然也是一种境界。许多人探讨过烦恼的来源,从某个角度看,来源其实只有一个,不愿顺其自然,不愿接受冥冥之中的安排。但这都是有代价的,只是当事人不知而已。上帝公平得很,赋予的同时总伴随着索取。佛则认为人的烦恼的产生是由于我们对某物的执着和放不下,我们总是希望事情按照我们的意愿去发展,而事实则正好相反,但我们却依然执着于当初的意愿,这便产生了所谓的“烦恼”。
“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生活中有许多东西是可遇而不可求的,有时能有某种体验就足够了。不完美的才是真实的。正如徐志摩所说:“得之我幸,不得我命,如此而已。”这就是我们应该追求的生活态度--顺其自然,不属于你的,大概永远也不会属于你,譬如天上的月亮。你想真正得到你所珍惜的东西最好顺其自然,如果它微笑着翩然而至,它将永远属于你;如果它无意降临,你又何必像放风筝似的,死死吊住它不放?
面对此种情形,我们不妨让很多事情都顺其自然,这样你会发现你的内心会渐渐清朗,而思想的负担也会随之减轻许多。的确,顺其自然可以说是经历了万千风雨之后的大彻大悟;是领略了人生的峰回路转之后的空灵,也是一种幽幽暗暗、反反复复追问之后的无奈。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
人类总要顺从那不可避免的命运,在心中抛掉那不可能的事情,而另寻一种新的生活兴趣。
--(德)歌德
风雨兼程人生路,面对人生中的种种“命运”,庆幸还是哀叹?创造还是顺从?抗拒还是接受?既然无法改变现实,那我们就坦然面对它,在“上帝的笑声”中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继续我们的生活。孔子说“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只有在命运面前坦然面对的人,才能不被命运控制,在自我的人生路上生活幸福。
马可·奥勒留的智慧才华深得罗马教皇安东尼的赞赏,教皇收他为养子,希望把他培养成国家的领导者。可是奥勒留向往的是隐居静思的哲人精神生活,成为一个像苏格拉底那样的哲学家是他的梦想。面对命运的安排,他没有抗争,而是听从斯多葛哲学的教诲,做一个顺从命运的人。他的内心呼唤他:“让命运成为你唯一的意向吧,因为此外再没有更合理的事情。”
于是,奥勒留在19岁的时候,就被推举为罗马的执政官,此后又两次连任,并娶了皇帝的女儿为妻。直到公元161年,安东尼驾崩之后,他被推上了帝国最高统治者的座位。
一个渴望归隐的圣人却坐上世俗王权的宝座,一个哲学家成了一个皇帝,这是一件奇妙的事情。然而,具有哲学家禀赋的他又同时具备优秀的治国才能,并能够平神静气地顺应命运,成为“罗马五大贤帝”中的一位,更是帝王史上的一个奇迹。
马可·奥勒留是一个悲怆的人。在一系列必须加以抗拒的欲望里,他感到其中最具有吸引力的一种就是引退,去一个宁静的乡村生活。但是实现这种愿望的机会始终没有来临。
理性的狂妄与自我的娇纵只能戏剧性地反证人类的无能与苍白--古希腊英雄阿喀琉斯虽贵为神之后代,却只能选择以死亡为代价的荣誉;俄狄浦斯虽为躲避厄运背井离乡、跋山涉水,仍然无法逃脱杀父娶母的悲剧。正如古人所言:“人有冲天之志、非运不能自通,马有千里之行、非人不能自住,蜈蚣百足,行不如蛇,雄鸡翅大,飞不如雀,时也!命也!非我之不能也!”
准备好舞鞋,静待音乐的响起
我从来就认为人的自由并不在于可以做他想做的事,而在于可以不做他不想做的事。
--(法)卢梭
几乎每个人从小学时就知道“守株待兔”的故事,虽然那个守株待兔的农民被嘲笑、讽刺了几千年,虽然我们大都认为守株待兔的成功几率和“天上掉馅饼”基本持平,但还是有很多人固执地守在那一截木桩旁边,等着兔子撞过来,更有甚者站在旷野里,等着好运砸到自己头顶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