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二十世纪的成功要素是智能和学历的高低,那么,现在则要看心态的调整,换句话说,心态要比头脑还要重要。
什么是心态?心理学上的定义是:心理态度主要是指动能心素和复合心素所包括的诸种心理品质的修养和能力。换句话说,心态就是人的意识、观念、动机、情感、气质、兴趣等心理状态的总和,它是人的心理对各种信息刺激做出反应的趋向。简而言之,心态就是个体面对各种问题时,在心理上所引起的情绪化或策略性反应,是一种动态的价值和行为取向,集中体现为为人处世的态度。人的这种反应的趋向不论是认识性的、感情性的还是评价性的,都对思维、选择、言谈和行为具有导向和支配作用。所以我们有充分的理由相信,人生的成败有许多因素影响,但是起决定作用的就是心理态度。
作为一种精神状态,心态不外乎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积极的心态使人将注意力集中在有利于推动事物发展的积极因素上,能够勇于承担风险,尽快找出问题的解决之道;反之,消极的心态使人的眼光仅仅局限于那些阻碍事物发展的因素上,从而容易丧失前进的动力。心态消极的人看到的只是眼前的凄风苦雨,心态积极的人则能看见乌云后面的太阳。
一个地质学家正值壮年,却突然患了腿疾不能再奔走于江河山川。有人惋惜,地质学家却说,这样我就可以安静下来读书写字,将平时的积累撰写成文了。大名鼎鼎的比尔·盖茨在回答——为什么不追究遍及全球的私人盗用Windows系统的问题时说,你们只看到这些私人的盗用,而没有想到正是这些私人用户托起了微软的“殿堂”。结果,地质学家专心著作成就斐然,而比尔·盖茨则在全世界筑起了坚如磐石的微软帝国。他们的成功,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得益于积极的心态。
人与人之间只有很小的差异,但这种很小的差异却往往造成了巨大的不同。很小的差异就是你所具备的心态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巨大的不同就是成功与失败。
他们来自同一个地方,不约而同地决定去大城市讨生活,起初,他们根据自己的同乡的介绍,一个买的是去上海的火车票,一个买的是去北京的火车票。在候车室里,他们紧挨着坐,在一块听周围的人聊北京和上海的情况。听人聊过之后,去上海的人想,还是北京好,挣不到钱也饿不死,幸亏还没有上车,不然真就掉进火坑了;去北京的人想,还是去上海好,给人带路都能挣钱,哪还有什么不能挣钱呢?幸亏还没上车,不然就失去了一次致富的机会。
于是,两个人都想到要退票,可巧只要一换票就能得到各自的满足,于是原来要去北京的得到了上海的票,去上海的得到了北京的票。去北京的人发现,北京果然好。他初到北京一个月,什么都没干,竟然没有饿着,不仅银行大厅的纯净水可以白喝,而且大商场里欢迎品尝的点心也可以白吃;去上海的人发现,上海果然是一个可以发财的城市,干什么都可以赚钱,带路可以赚钱,看厕所可以赚钱。只要想点办法,再花点力气就可以赚钱。
凭着乡下人对泥土的感情和认识,去上海的人第二天在建筑工地装了十包含有沙子和树叶的土,打着“花盆土”的幌子,把这些土兜售给了想养花又苦于找不到泥土的上海人。当天他在城郊之间往返了六次,净赚了五十元钱。一年后,凭借“花盆土”的积累他竟然在大上海拥有了一间小小的门面。在长年奔波中,他又有一个新的发现:一些清洗公司负责洗楼面却不负责洗招牌。他立即抓住这一空当办起了一个小型清洗公司。后来他的公司有了150多名打工仔,业务也由上海发展到杭州和南京。
不久以后,他坐火车去北京考察清洗市场,在北京站,一个捡破烂的人把手伸进软卧车厢,向他要一个空啤酒瓶,就在递瓶时,两个人都愣住了,因为五年前,他们曾换过一次票。
他们的故事很具有戏剧性,好像是由于偶然的事情,选择了不同的城市而导致了他们人生这么大的差别。其实,我们知道偶然的背后存在着必然,决定他们今日状况的因素,恰恰是他们各自的心态。成功与失败就在一念之间,就取决于拥有什么样的心态。
事物都有其两面性,问题就在于当事者怎样去对待它们。强者对待事物,不看消极负面的一面,只取积极正面的一面。如果摔了一跤,把手摔出血了,他会想:多亏没把胳膊摔断;如果遭了车祸,撞折了一条腿,他会想:大难不死必有后福。强者把每一天都当做新生命的诞生而充满希望,尽管这一天有许多麻烦事等着他;强者又把每一天都当做生命的最后一天,倍加珍惜。
实际上,也确实不存在“绝对糟糕”的事情,客观事物发生之后,是“好事”还是“坏事”,关键在于你怎么去看它。
电影《芙蓉镇》中的右派分子,前县文化馆馆长秦癫子,向观众展现了他充满智慧的生存谋略和乐观的人生态度。电影中有这样一个经典的情节:被打成黑五类的胡玉音接受改造,每天清晨到青石板街上和右派分子秦癫子一块扫大街。一天秦癫子居然按华尔兹的慢三舞步动作教胡玉音舞动扫帚扫街,随着“一二三,二二三;蹦擦擦,蹦擦擦……”的节奏,伴随着扫帚掠过地面的“刺啦——刺啦——”的声响,我们既看到了他在逆境中的乐观豁达,也看出了他奋力抗争、寻求“诗意生活”的顽强张力。
秦癫子的语言里有一种很感染人的乐观主义情绪,当屋门口贴上了“两个狗男女,一对黑夫妻”的白对联时,他看到的是已经被默认了的“夫妻”关系,至于别人的蔑视和鄙疑他根本不在意,他还劝胡玉音看开一些,要看到好的方面。在他眼里,事情总会被分析得很透,他仿佛天生有一种过滤的功能,将一切的不顺不快过滤掉而保留的是乐观的于己有利的因素。
由此可以看出,积极的心态源于积极正确的思维。人的思维是受其信念控制的,在大脑的信息处理机制中有一个“思维过滤器”,当人一旦选择了某一信念,确定了一个奋斗目标,他的神经系统就会形成一个“过滤器”,将与其信念、目标相悖的信息都过滤掉,只留下与其信念相一致的信息,来指导自己的行为向着自己的信念所描绘的方向发展。这样,在思维的过程中,凡是与信念、奋斗目标相冲突的信息,都要过滤在“滤网”之外,包括别人的议论、评价,对结果的担忧,对自己的怀疑等等,都属于要“过滤”的信息。
我们要维护自己的“思维过滤器”,就是要保持用积极的、正向的、乐观的思维进行内心对话,使自己始终处于一种全力以赴、积极向上的状态。
法国心理学家E.库耶认为,“当两种思想进入大脑时,它们不可能互相重叠。”根据这个道理,把愉快的、轻松、积极的思维输到脑子里时,消极、悲观的思想就会被覆盖,就没了空间,甚至会消失得无影无踪。
我们必须端正自己的心态。同样的环境,同样的遭遇,对于不同的人来讲其情绪可能会有极大的差别,这就是因为心态不同。特别是在今天这样一个物欲横流的社会中,整个社会都弥漫着一种躁动不安的情绪,不平衡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心态。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如果失去了正确人生态度的支撑,就必然会有数不清的烦恼,就会产生一系列的心理不平衡。如官位的不平衡,待遇的不平衡,轿车的不平衡,住房的不平衡,子女安排的不平衡等。而这种种的不平衡就很可能会导致情绪的不稳定甚至失控,这种情绪上的不稳定和失控又可能导致我们做出种种违规的事情来。所以,也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我们说端正心态是个人掌控情绪的第一要义。
你不能决定生命的长度,但你可以控制它的宽度;你不能左右天气,但你可以改变心情;你不能改变容貌,但你可以展现笑容;你不能控制他人,但你可以掌握自己;你不能预知明天;但你可以利用今天;你不能样样成功,但你可以事事尽力。这就是成功者的积极心态。
心态决定行动,行动决定习惯,习惯决定性格,性格一旦形成必将决定命运。只有具有积极向上心态的人,才会具有正确的行动,形成良好的习惯和坚强不屈的性格,才能叩开成功的大门。心态就像一部差异制造机器,拥有积极的心态,能让你与众不同,取得卓尔不群的成就。
看看我们身边的成功人士,翻看一下他们的传记或资料,就会发现,成功者不是因为他们有超凡的能力,而是因为他们有超凡的心态,谁都不会一帆风顺地走过漫长的人生之路,都会遇到各种坎坷和困难,这时就更要看心态的正负了。正向心态的人将挫折、困难归因于个人能力,经验的不完善,他们乐意不断向好的方向改进和发展,遇到问题会去想办法解决;而负向心态的人则怪罪机遇、环境的不公,强调外在的不可控的因素确定了他们的人生位置,他们总是抱怨、等待、放弃!所以,成功的人都会有成功的道理,而失败的人则有他失败的原因,但要永远记住,一个人的心态决定了一个人的人生高度。
作为一个领导者能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面对各种矛盾面能正确对待,坦然处之是十分可贵的。因为领导要带领大家应对现实挑战、积极争取未来,所以更需要积极的思考和行动。如果领导以消极的方式对待工作,积极的成果从何而来?那近乎是不可能的。如果领导当中有一些遇事消极悲观的人,那这样的领导肯定会对下属产生消极的影响。作为领导者一定要记住:就算明天会有无数艰难险阻,领导也应是那个能够在今天播种希望的人,那个直到最后也始终抓紧希望绳索的人。
一、困惑人们的不是事物,而是看待事物的方式
“微笑”和“愁苦”是开心与不开心的两种表情符号,与之相对应的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心态,微笑是乐观心态的反应,愁苦则是悲观心态的反应。那么怎样才能实现心态的转换,把悲观的愁苦变为快乐的微笑呢?许多人都认为心中的忧愁和悲苦是外界的不利影响造成的,这不能说错,但这里还有一个因素被忽略了,我们头脑中对于外界影响的理解和解释,是导致忧愁和悲苦的重要因素。面对外界的凄风苦雨,千难万苦,是微笑还是愁苦,是悲观还是乐观取决于我们主观的认识和理解。生活始终是一面镜子,照到的是我们的影像,当我们愁苦时,生活在愁苦,当我们微笑时,生活也在微笑。
两千年前,斯多葛学派哲学家埃比克泰德讲过一句这样的格言:“困惑人们的不是事物,而是看待事物的方式。”那位坚忍不拔,在英国历史上最困难时刻带领本民族战胜纳粹德国的丘吉尔,也曾说过一句意义相近的话:“悲观者,在每一个机会中看见困难;而乐观者,则在每一个困难中看见机会。”
有一朵看似弱不禁风的小花,生长在一棵高耸的大松树下。小花非常庆幸有大松树成为它的保护,为它遮风挡雨,每天可以高枕无忧。
有一天,突然来了一群伐木工人,两三下的功夫,就把大树整个锯了下来。小花非常伤心,痛哭道:“天啊!我所有的保护都失去了,从此那些嚣张的狂风会把我吹倒,滂沱的大雨会把我打倒!”远处的另一棵树安慰它说:“不要这么想,刚好相反,少了大树的阻挡,阳光会照耀你、甘霖会滋润你;你弱小的身躯将长得更茁壮,你盛开的花瓣将呈现在灿烂的日光下。人们就会看到你,并且称赞你说,这朵可爱的小花长得真美丽啊!”
这则童话故事告诉我们:同样一件事情,就看你怎么去想,有时想法决定我们的命运,有什么样的想法,就有什么样的未来。
两个邻居一起去上班,在路上碰见了一群抬着棺材送殡的队伍。第一个人说:今天太倒霉了,一出门就碰见棺材,今天肯定干什么都不会成功,肯定要倒霉。结果他越想越倒霉,想着想着不小心闯了红灯,被警察开了罚单,不得不去银行缴费,这一来上班就迟到了,到了公司,因为迟到又被领导扣了50元钱。100元钱没有了,再加上领导警告他再迟到就下岗,所以他一天的心情都很郁闷,真是想着倒霉就倒霉,而且他一直想不开,越想越郁闷,觉得自己不走运,公司对待他也不公平,领导对自己也不赏识,于是找了个机会就辞职了,而领导正好想把他辞退,所以也没挽留。这样一来,这个人越想越生气,去找新工作也处处碰壁,干什么事都觉得窝火,大半年都呆在家里,家里也常常硝烟弥漫。
而碰见棺材的第二个人却说:太好了,棺材、棺材,升官发财。我今天肯定干什么都会成功。原来很难合作的客户经过谈判与他合作了,原来不想做的工作因为今天心情好也做得很顺手,工作表现得越来越出色,也得到了领导越来越多的表扬,慢慢地变得业绩越来越突出,后来他的领导退休了,老板就任命他担任部门经理。有一天晚上他想起来,觉得那口棺材真灵,又升官又发财,不出半年,我就升官发财了。
其实这就是心态的问题,同样一件事由于心态不同就会得出不同的认识和结论,关键在于你从什么角度看、从什么角度去想这件事情。从不同的角度看待同样的问题,其结果就不同。实际上也就是看你抱着怎样的心态来看,你要是抱着悲观的心态,那会郁闷和埋怨。你要是抱着乐观的心态,那会觉得幸运和高兴。
上帝为你关上一道门一定会打开一扇窗。“凡事都要往好处想”,这是乐观者之所以乐观的根本所在,它所依据的是一种“利导思维”方式,就是凡事都从好的方面去思考、去理解,用一种乐观向上的思维模式去面对所有的问题。乐观,是一种最为积极的性格因素,是一种生活态度。乐观就是无论在什么情况下,也相信坏事情总会过去,阳光总会出来的一种心境。乐观,说白了,就是有个“美好的信念”,总是相信会有一些好的东西。一个什么都不信的人,再怎么笑都不是一个乐观的人。
二、好心境自有好环境
人生在世,难免会遇到些伤心事、苦恼事,如果善于换个角度思考问题,就能挖掘出积极因素来,就能转“忧”为喜。好心境,自有好环境。自己的心境是由自己来决定的,而非外界的一切,而有了好心境,自然会有一个好的工作环境,这就是我们要提倡的“利导思维”。常言说得好:“境由心生”,这是说,开心还是不开心,完完全全地掌握在你自己手里。
曾有人问柏拉图:“你的老师苏格拉底为什么总是那么快乐啊?”
柏拉图回答说:“决定心情的不是环境而是心境。”
苏格拉底年轻的时候,和朋友们住在一起,有人问他:“你为什么天天乐呵呵的?”他回答:“朋友们在一起,每天都可以交流思想、交流感情,这难道不是值得高兴的事吗?”
后来朋友们都成家了,剩下他一个人,那个人又问他:“你现在一个人,不感觉寂寞孤独吗?”
他说:“我有那么多的书籍,就像天天都有许多老师和我住在一起一样,我时刻可以向他们请教,难道不应该高兴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