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故事告诉青少年,等待的旅行家是不幸的,因为他放弃了坚持,放弃了希望,同时也就放弃了自己宝贵的生命。很多时候,在我们人生的道路上,面对困难和挫折,我们能够咬着牙坚持着熬过最漫长最艰难的时刻;可当成功将要与我们伸手相握的时候,却因为我们最终的放弃,便与之擦肩而过了。
培养孩子拥有梦想
要知道自己做什么
有一个25岁的小伙子,因为对自己的工作不满意,他跑来向上帝咨询。他对自己的生活目标是:找一个称心如意的工作,改善自己的生活处境。他生活的动机似乎不全是出自私心而且是完全有价值的。
“那么,你到底想做点什么呢?”上帝问。
“我也说不太清楚,”年轻人犹豫不决地说,“我还从没有考虑过这个问题。我只知道我的目标不是现在的这个样子。”
“那么你的爱好和特长是什么呢?”上帝接着问,“对于你来说,最重要的是什么?”
“我也不知道,”年轻人回答说,“这一点我也没有仔细考虑过。”
“如果让你选择,你想做什么呢?你真正想做的是什么?”上帝对这个话题穷追不舍。
“我真的说不准,”年轻人困惑地说,“我真的不知道我究竟喜欢什么,我从没有仔细考虑这个问题,我想我确实应该好好考虑考虑了。”
“那么,你看看这里吧,”上帝说,“你想离开你现在所在的位置,到其他地方去。但是,你不知道你想去哪里。你不知道你喜欢做什么,也不知道你到底能做什么。如果你真的想做点什么的话,那么,现在你必须拿定主意。”
上帝和年轻人一起进行了彻底的分析。上帝对这个年轻人的能力进行了测试,他发现这个年轻人对自己所具备的才能并不了解。上帝知道,对每一个人来说,前进的动力是不可缺少的,因此,他教给年轻人培养信心的技巧。现在,这位年轻人已经满怀信心踏上了成功的征途。
现在,他已经知道他到底想干什么,知道他应该怎么做。他懂得怎样才能事半功倍,他期待着收获,他也一定能获得成功——因为没有什么困难能挡住他前进的脚步。
找一个方向
比塞尔是西撒哈拉沙漠中的一颗明珠,每年有数以万计的旅游者来到这儿。可是在肯·莱文发现它之前,这里还是一个封闭而落后的地方。这儿的人没有一个走出过大漠,据说不是他们不愿离开这块贫瘠的土地,而是尝试过很多次都没有走出去。
肯·莱文当然不相信这种说法。他用手语向这儿的人问原因,结果每个人的回答都一样:从这儿无论向哪个方向走,最后都还是转回出发的地方。为了证实这种说法,他做了一次试验,从比塞尔村向北走,结果三天半就走了出来。
比塞尔人为什么走不出来呢?肯·莱文非常纳闷,最后他只得雇一个比塞尔人,让他带路,看看到底是为什么?他们带了半个月的水,牵了两峰骆驼,肯·莱文收起指南针等现代设备,只拄一根木棍跟在后面。
10天过去了,他们走了大约800英里的路程,第11天的早晨,他们果然又回到了比塞尔。这一次肯·莱文终于明白了,比塞尔人之所以走不出大漠,是因为他们根本就不认识北斗星。
在一望无际的沙漠里,一个人如果凭着感觉往前走,他会走出许多大小不一的圆圈,最后的足迹十有八九是一把卷尺的形状。比塞尔村处在浩瀚的沙漠中间,方圆上千公里之内,没有一点参照物,若不认识北斗星又没有指南针,想走出沙漠,确实是不可能的。
肯·莱文在离开比塞尔时,带了一位叫阿古特尔的青年,就是上次和他合作的人。他告诉这位汉子,只要你白天休息,夜晚朝着北面那颗星走,就能走出沙漠。阿古特尔照着去做,三天之后果然来到了大漠的边缘。阿古特尔因此成为比塞尔的开拓者,他的铜像被竖在小城的中央。铜像的底座上刻着一行字:新生活是从选定方向开始的。
最后千万别放弃自己的梦
在一次航行中,由于海风袭来卷起很大的浪潮把船打沉了,船上人员死伤无数。有一个人却侥幸获得一个救生艇而幸免,他的救生艇在风浪中颠簸起伏,如同树叶一般被吹来吹去。他迷失了方向,救援人员也没有找到他。
天渐渐黑下来,饥饿寒冷和恐惧一起袭上心头。灾难使他除了这个救生艇之外,一无所有,甚至自己的眼镜也丢了,他的心灰暗到了极点,无助地望着天边。
忽然,他看到一片片阑珊的灯光,他高兴得几乎叫了出来。他奋力地划着小船,向那片灯光前进,然而,那片灯光似乎很远,天亮了,他也没有到达那里。
但是他没有死心,仍然继续艰难地划着小船,他想那里既然能看到灯光,就一定是一座城市或者港口,生的希望在他心中燃烧着。
白天时,灯光看不清了,只有在夜晚,那片灯光才在远处闪现,像是对他招手。
就这样,三天过去了,饥饿、干渴、疲惫更加严重地折磨他。有几次他都觉得自己快要崩溃了,但一想到远处的那片灯光,他又陡然增添了许多力量。
第四天,他依然向着那片让他有生还希望的灯光划着。最后,他实在是支撑不住了,就昏倒在艇上。虽然如此,但他脑海中却始终闪现着那片灯光,依然认为自己能够活着到达那个有灯光的港湾或码头。
到了晚上,终于有一艘经过的船把他救了上来。当他醒来时,大家才知道,他已经不吃不喝在海上漂泊了四天四夜。
当有人问他是怎么坚持下来时,他指着远方的那片灯光说:“是那片灯光给我带来了希望。”
大家顺着他指的地方望去,那里哪是什么灯光,只不过是天边闪烁的星星!
做一个有良好生活习惯的孩子
许多父母时间观念很强,将日常时间安排得井井有条,先干什么,后干什么,层次分明,合理利用。因此在教育孩子时,也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秩序感,使孩子逐步养成一个良好的生活习惯。
有个男孩叫亮亮,有一次,妈妈带他去超市购物,亮亮觉得妈妈可以随便拿物品,自己也可以,所以,一进超市就欢乐无比,没两分钟就不见了踪迹,东挑西拣乱拿东西。亮亮每次这样表现,妈妈都会对她训斥一番,亮亮老实一会儿,就又变成老样子。
有一次看到一辆喜爱的童车,就不顾一切地跑过去,骑着满商店乱跑,店员为了礼貌待客,不便阻止,可又担忧。妈妈大声责骂,想追上他把车夺过来,但亮亮根本不管那一套,像脱缰的小马一样乱跑乱窜,使妈妈费很大劲才拉住,在超市购物的心情也没有了,只好牵着孩子提前回家。
在去超市这样的特殊场合之前,妈妈应该把注意事项讲清楚,先立规矩,孩子就不至于这样胡闹了,久而久之养成了好习惯,就知道了遇到这样的场合应该怎么做。因为妈妈没有把超市的规则讲清楚,孩子只以为妈妈带他去了一个好玩的地方,并不清楚进了超市怎么做,所以到了这种忘乎所以的地步,再强制孩子,也会听不进去,把父母的话当成耳边风。如果妈妈讲清道理并做出一定的规定,孩子不遵守或者下次不再带他去或者当即停止购物,一同回家反省。
亮亮有个丢三落四的毛病,经常找不到自己的书和本。有时好容易找到了书,作业本又不知放在哪里。妈妈送他一个公文袋,让他把书、本、文具都装在一起,但不久连公文袋也不知丢到哪里去了。有时他到学校发现忘带的书本,从学校打电话叫妈妈给他送去。挨老师的批评自然也是免不了的,改掉亮亮的毛病成了妈妈的心事。
一个偶然的机会,亮亮的妈妈读到这样一个故事:一个7岁的美国孩子叫比尔,上学常常忘记带午饭。妈妈说:“比尔,你已经长大了,应该自己的事自己做,应该对带午饭负责。今后如果你忘带午饭,打电话来要妈妈送饭,妈妈坚决不送,结果调皮的比尔向老师借钱买了午饭。妈妈得知后。又同老师商量,要求老师配合。有一次,比尔忘记带午饭,他知道妈妈不会送饭,就向老师借钱,老师说:“我已经答应你妈妈,为了帮助你克服坏毛病,不能再借钱给你。”比尔被饥饿折磨了一下午,体验到因自己不带午饭而饥肠辘辘的感觉。从此以后,比尔对自己的事,总是想着做,再也不丢三落四了。
亮亮的妈妈也想用此法试试。一天,亮亮上学又忘记带课本,他打电话让妈妈给送。亮亮的妈妈说:“我已经告诉你,不带齐书本你自己回来拿!妈妈应遵守诺言。”说完就挂断了电话。
亮亮非常恼火地跑回家,责怪妈妈一点儿不通情达理,让他自己跑回来取课本耽误课程。他伸手向妈妈要钱,说要“打的”回学校,妈妈说:“就十几分钟的路,自己跑步回去。”亮亮无奈地跑步返校。
放学了,妈妈问亮亮:“你从这件事中懂得了什么?”
“我想,下次我得早点儿起床,自己收拾好书包,不能再丢三落四了。”亮亮不好意思地说。
“对呀,如果妈妈像以前一样,你忘记带书本还是给你送去,你还能有这种体会吗?”“以后你早上懒床迟到就罚站;忘记带扫把值日,就让你用手掌擦地;忘记带水,就只好渴着;忘记带饭,就只好挨饿……让你自己尝到丢三落四的苦头,直到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亮亮伸出长长的舌头,做了一个鬼脸儿。
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习惯,我们给父母的建议是:
从小养成好的规范和标准。父母要有步骤地训练孩子,教育他从小就要以一种好的行为规范做标准。
要给孩子创造机会。良好的生活习惯是在反复实践中养成的。因此,父母要尽量给孩子创造一些机会,并注意督促检查。
父母要有信心。培养孩子的好习惯,父母首先要有信心。我们常说万事开头难,一个新习惯的诞生,必然会冲击相应的旧习惯,而旧习惯不会轻易退出,它要顽抗,做垂死挣扎。另外,我们的肌体、心灵也需要时间从一种状态过渡到另外的状态,需要一个适应过程。从记忆的角度讲,人也需要不断复习新建立的好习惯,要求强化它。所以,头三天要准备吃点苦,要下功夫,要特别认真。过了这一关,坦途就在眼前。
养成教育切忌“虎头蛇尾”。培养好的生活习惯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改掉一个坏的生活习惯也不是三下五除二的事情,都必须付出长期的努力。父母要有韧性,不能试验了一段时间后,发现没有什么效果就不了了之了,那样,今后再教育起来会更加困难。
良好的生活习惯有着丰富的内容。在饮食习惯方面,当前最需注意的不是营养不良,而是营养过剩、营养不均,所以,家长必须教育孩子尽量少吃零食,不能专挑爱吃的、好吃的东西吃。告诉孩子鸡鸭鱼肉这些菜肴固然好,为人体所必需,白菜、土豆之类的日常菜也有不可替代的营养,也为人体所必需。白面大米这些细粮固然好,玉米、小米、高粱之类的粗粮也很好。家长做饭时要粗、细结合,荤、素结合,不给孩子的挑食偏食创造条件,吃饭要定时、定量、定地点,让孩子在愉快的气氛中用餐,绝对不能在吃饭时批评孩子。
在卫生习惯方面,要求孩子饭前、便后要洗手,吃水果要洗干净,吃饭不要暴饮暴食,要教育孩子早晚洗漱,定期洗、理发,按时剪指甲,按时换洗衣服、洗澡,自己整理床铺、学习用具,按时作息,不睡懒觉。还要注意公共卫生,主动参加学校卫生值日,不乱扔杂物,不随地吐痰。要爱护草坪花木,树立环保意识。
家长还要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劳动习惯,要教育孩子热爱劳动,无论在家中、在学校,凡是力所能及的、应该干的活都要主动去做。在家庭生活中培养他们的生活自理能力,小时要自己穿衣服,上学后要自己叠被子、整理文具,平日里让他们洗洗碗、扫扫地,年节帮助父母搞搞卫生。让孩子做这些的目的不是为了减轻家长的负担,而是为了从小培养孩子的劳动习惯。
家长要重视孩子的体育锻炼,有意识地推动孩子参加各项体育活动。现在学生们的学习负担繁重,整天泡在书桌上,脑子很疲劳,作为家长,应协助学校让孩子们在体育活动中消除脑子的疲劳,促进身体的茁壮成长。总关在屋里读书不是个好办法。有的家长带孩子游泳、爬山、逛公园,这些都不失为上策。
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习惯,要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要从儿时抓起。陶行知先生说过:“人生最重要的习惯、倾向、态度多在6岁以前养成。”这位着名的教育家的名言说明,好的习惯须从幼小时抓起。孩子上小学前的阶段是孩子生活习惯的奠基时期,而上小学之后的阶段是良好生活习惯的形成和巩固时期。头脑清醒的家长必须在小学阶段全面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习惯、起居习惯、饮食习惯、劳动习惯、衣着习惯、体育活动习惯。要不断教育并反复检查他们的实践,使孩子在这些方面由自觉去做而“习惯成自然”。
第二,要从小事抓起。从幼儿到少年到青年,从幼儿园到学校,孩子们会遇到许许多多的事情,同家长们工作中生活中碰到的困难相比,它们确乎是些琐碎的小事。但就培养孩子的习惯而言,我们对这些所谓的小事不可等闲视之。可以说,对孩子们的成长而言,件件都是“大事”。种种不良的小事,日积月累,会形成坏毛病,会贻害孩子的一生。相反,种种良好的小事,日积月累,会形成好习惯,将造福孩子的一生。想让孩子养成好习惯,家长们务必从每件小事抓起。饭碗有剩饭,要让孩子马上吃干净;饭前没洗手,一定要求洗了再吃;被子没叠好,书桌没收拾整齐必须整好再走。通过幼儿到少年的积累,一旦好习惯形成,做父母的只要提醒一下就行。
第三,从消费观念来讲,让孩子养成合理消费的好习惯,父母可以采用这样的培养方法:
1.要教会孩子有计划地使用钱,对花钱有个预算。把给孩子的零花钱规定一个数额,最好是把握在孩子有能力支配的范围之内,随着孩子的年龄增长和实际需要再适当增加。
2.教会孩子量入为出。父母要经常给孩子讲勤俭持家的道理,使其懂得一粒米、一滴水、一度电都是辛勤劳动得来的。父母供他的衣、食、住、行的所需费用,也不是不费力气挣来的。要在生活上节约,如人走灯灭、一水多用、爱护衣物等。
3.制订开支计划。比如多少钱用于买学习用品,多少钱用于买自己喜欢的日用品,多少钱用于买零食……这样可以防止孩子乱花钱,还可以培养孩子把钱用在刀刃上的好习惯。
4.存钱。陪孩子一起去银行,并以他的名义开一个户头,可以增强孩子自我管理的兴趣和能力。
5.以质量和实用价值为主要标准选择物品,不刻意追求名牌。
6.告诉孩子父母挣钱的艰辛,不回避跟孩子谈家庭生计中的问题。
7.不与别人攀比,根据自身的需要做出选择,消费要量入为出。
8.看到喜欢的东西不急于买,对于花钱比较多的商品尤其要多转转、多看看,然后决定是不是买、买哪家的。
9.告诉孩子,比价格是相同商品的价格,不同规格、不同品牌的商品不可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