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一个独立的孩子
独立就是一个人能够亲自处理自己所面临的各种事情或问题。孩子的独立意识是从小逐步培养形成的,它经历一个由生活上自立向性格上独立的发展过程。父母必须对孩子进行自立教育,使孩子能具有适应现代社会环境所必须具备的品质。独立,是现代人必备的素质,是健全人格的重要构成,是人之所以能够立足于社会、发挥其潜力的基础。从人的发展角度来看,我们教育的目的,也就是为了促进孩子独立。当一个婴儿呱呱落地时,就如同一棵柔弱的稚嫩小苗,随时需要大人的关怀和照顾,宝宝的生命必须完全依赖于父母。但是正如幼苗终会长成参天大树,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对成年人的依赖将逐渐减少,各种能力逐渐发展,直到完全脱离了大人,成为依靠自己独立生存的人,一个独立于社会的人。可见,从婴儿至青年的成长过程,不正是独立自主的过程吗?从这一角度看,教育孩子的过程就是帮助孩子独立的过程。
从古至今,后代在前辈的教育下掌握了各类知识和劳动技能,自立于社会并取代前辈,从而使人类社会不断发展、延续。在小农经济为主的农业社会,由于生产力落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单纯,个人对家庭的依附性很强,对人的社会独立性要求不多。当今的世界,新技术革命的浪潮来势迅猛,我们面临的是一个信息化社会。现在的孩子,对他们来说,要适应这样一个现代社会,要成为这一社会独立自主的人,就必须具备较以前社会更高的文化素质、品质和独立能力。
他们必须具有健全的人格,有着强烈的自尊心和自信心,面对政治、经济、文化的急剧变化而头脑清醒、善于应变;他们必须具有坚强的意志,面对千难万险而毫不畏惧,百折不挠;他们必须具有高水平的自学能力和科学精神,既能动脑又善动手,不断地去实践、去创新;他们不受命运的摆布,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创造历史的能力。
这就是独立自主丰富的内涵,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具有独立精神和独立能力的现代人。
只有具备自尊、自信和勇气的独立自主的人,才能经受人生的挫折,才符合现代社会选拔人才的起码标准,否则,即使智力超群,也可能会被激烈的竞争无情地淘汰。当前重视儿童的独立教育已成为世界的重要趋势。美国幼儿教育的理论大都以儿童发展的自发性和自由教育为基础,总的要求是:促使儿童在生理、智力、情感及社会要求各方面的全面发展,帮助儿童获得基本生活能力,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日本教育以培养“善于自我思考,具有正确判断能力的青少年”为目标,“要求培养出具有自觉应变能力、富有个性的多样人才”,其中应变能力包括面对困难的坚强意志,为解决问题而面向知识挑战的勇气和探究心,自觉地设定目标,灵活运用知识、信息的能力,以及控制自我、尊重他人,善于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等品质。
培养孩子的独立习惯
缪茵,是一位旅美的少年钢琴家。1985年底出生于中国湖南省长沙市。4岁开始学习钢琴,6岁随母亲到美国。从6岁起,连续7年7次获得各类国际钢琴比赛冠军。1992年,6岁时,获美国阿拉巴马州音乐协会钢琴比赛少儿组冠军,并获美国音乐协会颁发的优胜金质奖牌;同年,获美国芝加哥“第8届国际钢琴比赛”少年组冠军。1995年,9岁时,获美国“第15届巴托克国际钢琴比赛”少年组冠军,并获唯一的杰出表演奖;1996年,10岁时,获美国曼哈顿音乐学院大学预科钢琴协奏曲比赛第一名;1997年,11岁时,获意大利“第一届国际音乐节及竞赛”18岁以下钢琴比赛第一名;1998年,12岁时,获美国“第18届巴托克国际钢琴比赛”青年组冠军;1999年,13岁时,获“美国1999年世界钢琴比赛”钢琴协奏曲第一名,钢琴独奏曲第二名。
在缪茵上三年级之前,早上都是妈妈周传鸿给她穿衣、梳头、喂饭,到了三年级时,就要求她自己一个人做,什么也不管。上学也是一个人去。小缪茵一开始极不适应,在上学的路上一边哭一边走,有时出门还忘了穿鞋,而周传鸿却不为所动,决意培养缪茵独立的品格。
周传鸿的姐姐看到小外甥女儿这样懂事,直说妹妹命好,有个乖女儿,因为她自己的孩子常常顶撞父母,而且非常凶。周传鸿却不以为然,说:“并不是孩子天生会这样,而是教育上没注意。”她说,自己给缪茵洗头发,女儿总要说“谢谢”;让她端水,女儿会说“请”。因为她明白妈妈为她提供的服务从来不是理所当然的。
培养孩子的独立性,我们给父母们的建议是:
父母要明确自己的职责。要让孩子接受自己作为一个人的价值,让孩子感受到父母对他的看法:爱和尊重。父母在繁忙的工作、家务中,应挤出时间陪他听故事、打球、做游戏、放风筝等;在处理家政,尤其是有关他(她)的事情时,父母应与孩子讨论,征求孩子的意见,或直接由孩子决定。
鼓励孩子爱劳动。让他们从事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孩子自己的事情要自己做,父母不要包办代替。自幼培养孩子自己洗手绢,自己穿衣系带,自己整理衣物,用过的东西要放回原处并码放整齐。孩子大点了,可以让他帮助父母扫地、洗碗、擦桌子等,活儿不一定多,但要天天坚持。这样可以培养孩子的责任感、服务意识和动手的好习惯。
父母要支持孩子正当的活动。有关孩子和家庭的一些事情,要和孩子共同商定,而不是一切等着父母安排。让孩子逐渐养成自己的事自己做的习惯。孩子都渴望能像父母那样,处理自己的事务,管理好自己。因此,采取民主的家庭气氛有利于孩子独立性的培养。如,当孩子按自己的方式布置自己的房间,和同学一起踢球,参加科技小组等时,其主动性和独立性也能加强,如果父母过分担心和怀疑孩子的能力,禁止或限制孩子的这些活动,就会打击孩子独立活动的积极性。
培养孩子的独立自主能力
在西方国家,孩子玩耍时,母亲一般都不紧盯着。一旦孩子摔倒了,她们往往只在远处注视,叫孩子自己爬起来继续玩,孩子也很少哭。而我们在国内常见的情况是,孩子玩时,父母亲常常是死盯在孩子后面,大声地喊叫:“别跑!当心摔着!”“别摸!那儿脏!”“别走远了,危险!”等等,喊个不停。当孩子不小心被绊倒时,赶快上去抱起来,又拍又哄。孩子本来并没有哭,这时反倒大哭起来。
许多情况下,父母的过分照顾、担心和保护,成了孩子的沉重负担。因为怕摔着,孩子十多岁了,还不让学骑自行车。特别是许多母亲们,孩子一离开自己的视线,就会想象出各种危险可怕的情景:一会儿在路上让汽车撞了,一会儿游泳给水呛了。总之,一百个不放心。古人说,世上不会有怕孩子摔跤而不让孩子学走路的妈妈。然而,现在真有不少因噎废食的父母。因为怕孩子碰着、撞着,怕车祸,怕走失,于是给孩子设置了许多禁区,不许摸电器,不让碰炉灶,老大不小了,还不许单独外出,已经上中学了不许单独坐公交车,不许自己去公园等等。
这种寸步不离的看管与设置过多的限制,会阻碍孩子身心的健康发展,使其各方面的能力,不能随着年龄长大而得到相应提高,从而使他们产生自卑、抑郁。在过度保护中长大的孩子,往往会优柔寡断,胆小怕事,没有勇敢面对困难的精神,也缺乏处理实际事务的能力。
谢军是享誉世界的国际象棋大师,获得过多项世界冠军。她之所以有今天,与父母给她独立自主的机会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1982年,谢军12岁,小学快毕业时,是升重点中学还是学棋,两条路任她选择。谢军和她的一家人,似乎都处在十字路口上,需要决定前进的方向。谢军在小学6年中,7个学期被评为三好生。学校当然要保送她上重点中学。这样品学兼优的孩子,谁见谁要。国际象棋的黑白格同样牵引着谢军和她的一家人。真是举棋不定。是走妈妈的路,将来进高等学府,还是当运动员呢?谁也拿不定主意。还是妈妈做主,她叫来了女儿,用商量的语气说:“谢军,抬起头来,看着妈妈的眼睛。你很喜欢下棋,是不是?”这是母亲对女儿选择道路的提问,从某种意义上讲,也是对女儿将来命运的提问。家庭是民主的,对孩子采取了审慎的商量的办法,充分尊重女儿的意见和选择。谢军目光坚毅、严肃地看着妈妈的眼睛,坚定地说出七个字:“我还是喜欢学棋。”母亲得到女儿的回音后,她同意谢军的选择,同时又极其严肃地对女儿说:“好,记住,下棋这条路是你自己选择的。既然你做出了这个重要的选择,今后你就应该负起一个棋手应有的责任。”一个12岁的女孩能懂得和理解这段话吗?也许思维发达和超前的谢军,听懂了妈妈的话,了解了父母的良苦用心。
应该承认,母亲和女儿的这段对话,谢军会受益一辈子的。假如当初没有这段话,或者是父母包办决定女儿的前程,都不会有今天的谢军,中国也没有今天的国际象棋“女皇”。
俗话说,习惯成自然。形成了习惯,既不用别人督促,又不需要努力。习惯不是某种行为的偶然表现,而是一个人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让孩子从小学会独立自主,我们给父母们的建议是:
自己安排和自己负责。这个意识却要在点滴的生活小事中及早播种,及早萌芽。每次带孩子出门玩,可以让孩子想想要带什么?几次提醒,孩子便主动想起要戴好帽子或穿好外套。孩子会表达会思考以后,可让孩子试着安排一下今天到哪里玩?准备做些什么?并帮助孩子分析这样做的优劣和可能性。
正确地认识和理解孩子。要了解孩子在各个年龄阶段普遍具备的各种能力。知道在什么年龄,孩子应该会做什么事情了,那么就可以放手让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而不依赖别人。
给予充分的活动自由。孩子的独立自主性是在独立活动中产生和发展的,要培养独立自主的孩子,就应该为他提供独立思考和独立解决问题的机会。
与孩子建立亲密的关系。让孩子充分感受到爱。因为独立自主性的培养,需要以孩子的信任感和安全感为基础。只有当孩子相信,在他遇到困难时一定会得到帮助,他才有可能放心大胆地去探索外界和尝试活动。因此,在孩子活动时,父母应该陪伴在身边,给予鼓励。
小孩子大多数只顾说出自己的想法,没有耐心去等待别人把话说完和简单地重复说过的内容。由于听不进别人的意见,就容易忽略那些能开阔视野的见解。因而要引导孩子听取别人的意见。例如,孩子说邻居家的小伙伴是“笨蛋”,就要让他去问问哥哥、姐姐对那个孩子的评价。这就可能使孩子看到自己未曾想到过的方面。同样,让孩子留意新闻、广播等,对同一事实的种种不同分析,对孩子学会集思广益大有好处。思考好比播种,行动好比果实,播种愈勤,收获也愈丰。一个善于独立思考的孩子,才能品尝到金秋的琼浆玉液,享受到大地赐予的丰收喜悦。伟大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说:“学会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比获得知识更重要。不下决心培养思考习惯的人,便失去了生活的最大乐趣。”有的父母把一切事物都安排得十分妥善周到,从来就没有什么事需要孩子自己去考虑,长此以往,会扼杀孩子的思考能力,更谈不上解决问题的能力了。父母要培养孩子爱思考的习惯,给孩子创造一个思考的空间。
许多父母都望子成龙,宁肯自己省吃俭用,也愿多给孩子智力投资,却偏偏忽视了既省钱又很重要的一个方法:帮助孩子思考。
那么,怎样来培养孩子爱思考的好习惯呢?
(1)为孩子创造有利于思考的环境
有位母亲通过朗读简单的诗词引导她5岁的孩子思考问题。她先读一首诗:如果世界上堆满了馅饼,如果海水全部化为墨水,如果所有的树都结满面包和奶酪,那么,我们喝什么?然后,她问孩子:“一个句子以‘如果’开头,是不是意味着它不是真的?”由此引起孩子联想出一连串问题。培养孩子边读书边思考的习惯,首先是创造利于思考的环境。
再如,领孩子去博物馆、与孩子一同阅读、同孩子一起看电视的时候,要有意识地提出问题促使孩子发挥想象力。参观博物馆时不要走马观花,简单地欣赏作品,不妨提出“恐龙如果复活了,地球会变成什么样”之类的问题。
父母经常围绕着“一物多用”“一事多因”来为孩子编些问题,让孩子回答。如问孩子:“水有什么用?”“砖头除了盖房还有什么用?”“纸有哪些用处?”遇到生活中的许多情况,都要有意识地去训练孩子学会分析产生的原因。
(2)经常与孩子展开争辩
因为争辩可引发孩子进行认真细致的思考,且能培养其思维的敏捷性。可与孩子争辩看电视、打游戏机时间长了好不好,观看某一电视剧后,与孩子争论对某一人物或问题的看法。这样,不仅锻炼了孩子的思维能力,还提高了他们对许多问题的认识水平。
古人云:“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独立思考的能力首先表现在怀疑的精神上。谁不迷信权威,勇于与传统的观念决裂,敢于提出新问题、新思想、新方法,谁就能有创造性的发现。
(3)养成联想的思维习惯
在学习中,我们应经常注意新旧知识之间、学科之间、所学内容与生活实际等方面的联系,告诉孩子不要孤立地对待知识,养成多角度地去思考问题的习惯,有意识地去训练思维的流畅性、灵活性及独创性,长期下去,必然会促进孩子智力素质的发展。父母应该注意训练孩子从不同的角度想问题,以培养其发散思维的兴趣。比如,让孩子对任何一个解决方案,都要考虑有利和有弊的一面。对同个问题,不仅会正向思维,也会逆向思维,还会横向思考。父母可问孩子这样的问题:“把身上带的所有的钱都给你买好吃的和好玩的好吗?”孩子听后刚开始可能会赞同,此时可要求孩子再从正、反方面重新考虑,孩子经过认真思考后,往往会改变原先的想法。
有一个故事:一位小朋友,扛着扁担到田里去帮大人抬菜,半路上看见水渠对面有只小花猪正在瓜田啃瓜。他想去赶,但被一米多宽的小渠挡着,怎么办?讲到这里,让孩子想个过渠的办法。这一悬念能激发孩子思维的积极性,他们会在特定的情景中想出各种办法来:扁担架在渠道上爬过去;脱了鞋子走过去;用扁担支住渠底,像撑竿跳高那样跃过去……孩子面对疑难抒发己见,通过比较,找出最佳答案,受到思维灵活性的训练。
(4)思维具有灵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