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与幸福,似乎是两个风马牛不相及的概念。但在生活中运用经济学的智慧可以让你幸福,这源于着名的经济学创始人杰文斯的一句话:“经济学是快乐与痛苦的微积分学……以最小的努力获得最大的满足,以最小厌恶的代价获取最大欲望的快乐,使快乐增至最大,就是经济学的任务。”幸福和经济学是相辅相成的关系,那些经济学的智慧,往往可以指导我们的生活,让我们的日子过得更美好。
一个人的快乐与几个人的幸福
他正在翻看着过去一周的电话清单:上一周,一共打出43个电话,时间总计是3小时22分。其中,属于工作的电话有155分钟,约占70%。给朋友的电话时间为42分钟。给家里打的电话一共有两个,占用了7分钟——只占到了3%。剩下的是其他电话,有应付推销的、市场调查的、莫名其妙打错的、预订车保修的,还有一堆自己早都忘了的。看完之后,他陷入了沉思:家庭在自己的生命中,真的只占3%吗?家庭和事业,哪个更重要?
有多长时间没有给父母一个电话,谈谈自己的近况了?明知道他们听到以后会觉得非常开心、很自豪、很有成就感,但是他自己觉得说起来就烦——老人家也不懂,所以他根本没有耐性。但是他却有耐性面对一个明显不耐烦的客户说起自己的公司,滔滔不绝。事实上,对方也许根本就不想听。那么,家人和客户,谁更重要?
有多久没有安静地听听老婆的抱怨和倾诉了,哪怕只有5分钟?因为自己没有心情,也不愿意让老婆的坏情绪影响自己——但是他却有心情在半夜爬起来安慰电话里的一个不是很熟悉的朋友。事实上,她找谁都行。那么,爱人和不相熟的朋友,谁更重要?
周末和假日是难得的闲暇时间,可自己多久没有安排过一家人好好地聚餐,没有全家人一起出去玩一次了?他知道那会是很快乐温馨的事情,但是他的约会排得很满,他要去见那些各种各样关系也许并不亲近的朋友,他有无数的聚会等待着自己。事实上,他大部分都不怎么喜欢。那么,家庭聚会和朋友聚会,哪个更重要?
有多少时间没有留给自己,看看自己喜欢的书、听听喜欢的歌、和喜欢的人在一起安静地待着?因为他根本没有时间,他的时间都被其他约会挤掉了。他会在看书的时候接起一个公司电话,他会因为临时有事改变自己看电影的行程,他会因为一个客户约见而给朋友打电话说:“太抱歉了兄弟,我们改天再聚……”那么,给自己的约会和给别人的约会,哪个更重要?
想想看,你是那个“他”吗?为什么我们总对自己身边的重要情感视而不见?如果你对这些问题无言以对,那也不用太内疚,因为这是一种普遍的心理现象,我们可以称之为情感边际效应。
边际效应有时也称为边际贡献,边际效应递减规律是指我们在逐次增加一个单位消费品的时候,带来的单位效用是逐渐递减的(虽然带来的总效用仍然是增加的)。
法学家边沁曾经说过,一个人占有的财产越多,他从增加的财产上所获得的幸福就越少。如果用货币来衡量,边际效用递减就表现为:给某人一定的货币,会引起一定量的快乐。再给他同量的货币,他的快乐量虽然会增加,但第二次增加的快乐量并不会达到第一次的一倍。
至于情感边际效应,通俗一点来说,就是我们在向往某事物时,情绪投入越多,第一次接触到此事物时的情感体验也就越为强烈,但是第二次接触时会淡一些,第三次会更淡……以此发展,我们接触该事物的次数越多,我们的情感体验也越淡漠,一步一步趋向乏味。
这种效应,在经济学和社会学中同样有效。在社会学中叫“剥夺与满足命题”,是由霍曼斯提出来的,用学术语言来说就是:“某人在近期内重复获得相同报酬的次数越多,那么,这一报酬的追加部分对他的价值就越小。”
还记得那个笑话吗?有一个书生和他的小书童进京赶考。有一天,走了很长时间也没遇到一个可以吃饭的地方,赶巧自己身上带的食物也都吃光了。这时,小书童建议到附近的农庄里买些可以吃的食物。等庄户人家把馒头端上来以后,他们狼吞虎咽地吃起来。书生吃第一个馒头的时候,觉得很好吃,于是开始吃第二个、第三个……直到吃第六个馒头,他觉得吃不下了。书童说:“前面你吃了五个馒头都不饱,还是第六个馒头顶用。早知道这样,一开始就吃第六个馒头好了!”
小书童的话虽然有些愚,却能让人思索。第一个馒头对于饥肠辘辘的书生来说,无异于救星,所以第一个馒头给他带来的满足感最大,第一个馒头的效用是最大的;等到吃第二个馒头,他已经不像刚开始那么饿了,效用也就低了一点;吃第三个、第四个、第五个的时候,效用逐渐降低;等到吃第六个馒头的时候,这第六个馒头的效用就微乎其微了,甚至不如不吃。
边际效应递减规律告诉我们,当我们处于较差的状态中时,一点微不足道的事情都可能会带给我们极大的喜悦。而当我们所处的环境渐渐变好时,我们的需求、观念、欲望等都会发生变化,同样的事物再也不能满足我们的需求,我们在其中再也找不到当初的幸福感了。这个理论对解释偏感性的精神上的厌倦颇为有用,正如物以稀为贵,越是多的越没感觉,越是少的越是珍贵。
无论巧克力冰激凌的味道有多么好,紫丁香花开得有多么香,风景区的山水有多么美,我们最终还是会对其失去强烈的兴趣而变得淡漠。一对新人结婚了,新娘手指上戴了漂亮的婚戒,在婚礼后的头几个星期,她会敏锐地意识到这个婚戒的存在,不停地看着它、转动着它,意识到它是戴在自己的手上。可是,慢慢地,她会变得没有感觉,最后甚至感觉不到那个婚戒还戴在自己手上。人的感受往往也会如此,随着时间的流逝,一切都变得习以为常,变得迟钝麻木。
假如你追求到了自己心爱的女孩,和她在一起的第一天必然是相当快乐和兴奋,第10天依然快乐,但新鲜感已经减少,第100天差不多就已经成了习惯,第300天可能已经索然无味,第1000天时,能不能在一起还是未知之数。
幸福往往就是这样的,从最初朦胧的好感到两个人花前月下的恋爱,情人眼里出西施,再到后来的习以为常,幸福的效用在慢慢递减着,甚至会出现“七年之痒”的现象。
那些曾经美好的东西,带给过我们喜悦和满足,虽然已经过了那些时候,但是它们的价值和作用都没有变,而是我们自身的需求和口味发生了变化。或者说,我们已经习惯了这种感受,不把这种状态当做是一种幸福了。
现在让我们回到本节一开始的问题。你当然明白,家庭比工作重要,家人比客户重要,爱人比并不熟悉的朋友重要……可是因为前者已经习以为常了,所以不能带给你新鲜感和幸福感。根据边际效应的理论,接到一个朋友的倾诉电话的快乐远远胜于听伴侣的倾诉;参加一个无聊但新鲜的聚会的快乐远远胜过老套的、人员固定的家庭聚会;客户的约见时间不确定,但自己看书的时间却是可以随时把握的。我们会给自己这些选择无数的理由:事业、责任心、友谊、勤奋……不管这些选择被赋予了多么美丽和不可侵犯的神圣招牌,但是在这些选择的背后,可能有你追求短暂刺激和快乐的“花心”。不是吗?用经济学的观点来看,这些陌生而新鲜的人、事,充满了不确定性,可以带给你更大的情感效用。于是你孜孜不倦地追求它们,一次又一次忽视身边的人,而他们才是你生命中最重要的。
要明白,幸福从来都不是一件一劳永逸的事情,它是聪明人用心追求和创造来的。很多时候,都是事在人为的。开动脑筋,你一定可以让最开始的兴奋与激情一直延续下去。这个要求不是强人所难的义务,而是为了你一生的幸福。
经济学笔记
你一个人可以快乐,但你自己无法幸福,只有和自己生命中重要的人一起快乐时你才会幸福。问问自己,自己身上有没有情感边际效应的影子?在追求快乐的同时,有没有伤害人生中重要的那些人?记住,千万不要因为一个人的快乐而剥夺几个人的幸福。
每个选择都必然要付出的代价
当经济学家们说一项资源的“机会成本”时,他们指的是为了得到某种东西所要放弃的另一样东西。简单地讲,可以理解为把一定的资源投入某一用途后所放弃的在其他用途中可能获得的利益。打个比方,你花时间和金钱去看一部电影,你就不能把时间用于待在家里读一本书,也不能把钱用在别的事情上了。如果对于看电影而言,你的次优选择就是读那本书的话,那么看电影的机会成本就是你看电影所花的钱,再加上你因为不能读那本书而放弃的那份愉悦。
在“机会成本”这个词组中,“机会”这个词提醒我们,使用一项资源的成本来自于这项资源可用于他途的价值。
在生活中,有些机会成本是可以用货币来衡量的。比如,高中毕业了,你有两种选择,一是直接参加工作,并每年能赚1万元,4年就可赚4万元;二是进入大学学习,时间是4年,那么你上大学就必须放弃工作并赚取4万元的机会,所以你上大学的机会成本就是4万元。再如,农民如果选择养猪就不能选择养鸡,养猪的机会成本就是放弃养鸡的收益。
但是,有些机会成本往往无法用货币衡量,例如,在图书馆看书学习还是享受NBA篮球比赛或者电视剧带来的快乐之间进行选择。再比如,在爱情的取舍上,你嫁给一个人的机会成本就是你所放弃的现有的生活以及嫁给另外一个人的种种可能。面对两个势均力敌的追求者,之所以难以选择,原因就在于在机会成本的比较中,两者旗鼓相当。
这个概念非常简单,但威力无比强大。如果运用得好,它可以让你的人生更幸福。反之,则会让你总是为后悔所扰。
我们都知道选择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那么,选择为什么会如此艰难呢?因为选择是要付出成本的,也就是机会成本。
我们都知道,人的欲望是无限的,而用来满足欲望的资源却是有限的。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做哪一种选择都是犹豫不决的。但有所得必有所失,为了去做一件事情,就必须放弃另一件事情。我们之所以那么害怕失败,就是因为这一件事情没做成,还把其他事情给耽搁了。
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说,人们计算机会成本一般只是为了找到最佳的要素组合,从总体上得到最大的利益。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会面临各种各样的选择,而有选择就需要计算机会成本。因此,这是一个对任何人来说都很重要的经济学概念。人们在决策时,经常会比较各个备选项的成本和收益,只有所获收益高于成本,人们才更倾向于采取行动。
当收益确定的时候,人们往往在不同的成本之间做大小的比较。而成本一定的时候,人们则往往将成本与收益作比较,也就是说,把成本与收益放在一个天平上,来衡量支付的成本值不值。所以,我们所说的经济学注重成本概念,但并不是孤立地看成本,而是把成本与收益联系在一起考虑问题。当然,谈到成本收益分析,由于信息不对称性和市场不确定性,往往事实上的成本总是比预期的大,而收益却总是比预期的小,这是在所难免的,否则,生活中就没有失败和失意了。
进一步说,由于生命所包含的时间其实就是人生最大的一笔成本,所以,一个想有所成就的人,总是把时间成本看得很重,因为无所作为就是成本,所以,只有积极地去寻找获得人生收益的机会,才能弥补时间成本的损失。因此,尽管机会对于不同年龄的人有着不同的偏爱,但它永远垂青那些有着执着追求的人。
机会成本是以时间为代价的,而人的时间和精力往往是十分有限的。在这有限的时间里,每个人所能做的事情也总是有限的:当你专心听老师讲课的时候,不能到操场上锻炼身体;在操场上锻炼身体的时候,又不能同时在电脑前调试程序。同样的时间里做了这一件事情,就不能再做另一件事。
有句哲学名言这样说:“人不可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意思是说万事万物都在不停地向前运动。这句话用到时间上再合适不过——时间是不可再生的资源,一旦损失了,是无法弥补的。与选择一笔钱是用于投资房产还是投资股市不同,在这两者上进行投资,即使决策失误,导致金钱损失也是可以挽回的。所以,在考虑机会成本的时候,以时间为代价的机会成本尤为重要。如果一件事情需要你投入最主要的成本是时间,那么对这个事情的选择就必须慎之又慎。
有一位男士,不顾所有人的反对,离开他所服务了11年的企业,领取了一笔相当于他在该企业两年的收入(按那家公司规定,在创业期进入公司并干满10年的员工,一般不辞退,但可以在享受相应待遇之后离职),另找新的机会创业去了。此时,他已经48岁。他是这样跟家人说的:“我离60岁还有12年,如果‘耗’下去,将一事无成,终会成为一只被煮死的青蛙。有了企业给的两年收入垫底,未来两年中的每一分钱收入都是利润,那么,两年之后,我的新起点一定会比今天高得多。”
如果用我们刚才所讲的理论来分析的话,就会知道,他这是把时间当做成本的一种理性选择。这种真正懂得如何实现人生价值的人,将会活得更有价值。
经济学笔记
不同的人在不同时期的机会成本是不同的,这个道理很简单。通常来说,少年的机会成本要比中年人的少一些,而老年人的机会成本则比中年人大一些。为了实现人生价值最大化,当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不知道怎样为自己选择的时候,请好好考虑一下机会成本的概念,这一经济学的智慧可以帮助人们做出成本较小、利益较大的选择。
自己做饭划算还是叫外卖划算
自己做饭划算还是叫外卖划算?出门打车划算还是坐地铁划算?有没有什么标准可以计算或衡量呢?在回答这些问题之前,我们先来看一个真实的案例:
在一个小区方圆大约五百米的范围之内,有四家超级市场,超市卖的货物大体相当,价格也相差无几。本来,既然商品价格差不多,作为消费者,到哪家超市去购物都没有什么大的区别。但是,很多人却选择了去一家开业时间最短而且是相对远一点的超市购物,为什么呢?因为在那家超市购物之后,交款不需要排长队,最多等待四五分钟。相反,在另外三家超市购物,经常遇到排长队的情况,多的时候有十多人排队,加上那些地方的收银员刷卡又不熟练,使每位顾客结账的时间都比较长,这样,让人觉得等待的时间就格外长。也许,所有的人都不喜欢等待,在等待时会觉得时间特别漫长、特别难熬,所以大多数人都会选择去那家不需要长时间等待的超市购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