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描写了“九·一八”事变前后,东北地区哈尔滨一带,一个村庄的几户农民在天灾人祸、阶级压迫、封建礼教等的重压下,悲苦的挣扎和艰难的人生。这里面有王婆、金枝、月英等农村妇女求生的坚韧,也有赵三、李青山、“二里半”等不甘心做屈辱的奴隶,在血的现实面前,逐渐觉醒,奋起抗争,投入到了反对地主加租,反抗日本侵略者的斗争之中。
作者以独特的视角,抒写了新颖的题材,笔调细腻而又力透纸背,是30年代较早地反映东北人民斗争生活的作品,也是30年代东北作家群创作的代表作之一。
吕梁英雄传
长篇小说《吕梁英雄传》是马烽、西戎合着的作品,作于1945年。先在《晋绥大众报》连载,共95回。1946年,晋绥边区吕梁文化教育出版社出版37回本。1949年1月新华书店再版时改为80回本。
小说取材于晋绥边区群英大会一些民兵英雄的斗争事迹。日寇扫荡吕梁山下小村康家寨,村主任康顺风勾结恶霸康锡雪,组织维持会,鱼肉村民。雷石柱、孟二楞等农民积极分子在武工队员武得民领导下组成了民兵队。他们实行劳武结合,反汉奸、斗恶霸,瓦解维待会,发展民兵队伍;打地道战、摆地雷阵,配合八路军作战。最后终于活捉日本军官,炸毁敌人碉堡,解放了汉家山。
作品采用章回体的结构和说书的形式,文字简易通俗,情节曲折生动,富有传奇色彩。作品是最早出现的表现新的人民英雄的长篇小说。
四世同堂
长篇小说《四世同堂》是老舍的代表作品,全书分《惶惑》、《偷生》、《饥荒》3部。第1部于1946年1月由上海良友复兴图书公司出版,第2部于1946年11月由上海晨光出版公司出版,第3部于1975年由香港文化生活出版社出版。1982年北京出版社出版《四世同堂》全书完整本。
小说以抗战时期沦陷后的北平为背景,描写了小羊圈胡同以祁家为中心的下层人民,在抗战期间,由惶惑苦闷,忍辱偷生,到逐渐觉醒、反抗的心理变化历程,倾吐了古都人民的亡国之痛、亡城之难和不可征服的民族气魄,控诉和鞭挞了日本侵略者的野蛮暴行和汉奸走狗的卑污灵魂。同时也对民族自身的因循守旧、懦弱的性格弱点进行了反省与批判。小说成功地塑造了祁老人、祁天佑、祁瑞宣、钱默吟等艺术形象。
小说结构庞大而严密,情节曲折有致,叙述生动,对话传神,抒情气氛浓重,对北平风土人情描写富有光彩。
虾球传
黄谷柳,生于1908年,广东梅县人,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虾球传》,短剧《反饥饿》、《旗袍》等。长篇小说《虾球传》是黄谷柳的代表作品,1947年连载于香港《华商报》,是反映流浪儿童生活的长篇小说,为中国现代小说开创了一个新的领域。
作品描写了主人公虾球从流浪到参加革命的经历。虾球出生于香港一个穷人家庭,自幼做小工、小贩。在生活的重压下,15岁就开始流浪生活,从香港到广州等地,渐渐陷入了黑社会组织中,后来被盗窃集团头子鳄鱼头收用而当了扒手。在这过程中,他经常受拘押、捆绑和殴打。后来,他在船上偷了一老华工的200元钱,回家后得知是偷了父亲的钱,父亲因此而神经错乱。虾球终于猛醒,决心弃暗投明,参加了游击队,并在消灭“鳄鱼头”等恶势力的斗争中立下了功劳。
小说通过虾球的生活经历,生动地告诉人们:在黑暗的旧中国,个人奋斗的力量是有限的,只有联合广大人民群众,在共产党领导下,才能拯救自己、解放人民。
围城
长篇小说《围城》是钱钟书的代表作,以抗日战争为背景,通过主人公方鸿渐的遭遇及其思想性格的描写,刻画了某些脱离抗战和工农群众的知识分子的精神世界。方鸿渐善良而软弱,虽不愿与市井小人为伍,却又胸无大志,沉浮于爱情和复杂的人际关系之中。他迫于世俗的偏见和家庭的压力,购得一纸假博士文凭回国。后来他爱上女博士苏文纨的表妹唐晓芙,因苏的吃醋和从中作梗而失恋。他与赵辛媚、孙柔嘉等人离沪去湖南三闾大学任教。在这所高等学府里,反复无信的校长高松年、趋炎附势的顾尔谦、招摇撞骗的韩学愈、满腹淫意的李梅亭、凭关系向上爬的汪处厚等所谓教授、学者,演出了一幕幕拉帮结派、尔虞我诈和勾心斗角的丑剧。方鸿渐在这险恶的环境里处处受到排挤中伤,终至被校方解聘,与孙柔嘉结婚后双双回到上海。婚后夫妻间争吵不休,最后导致关系破裂。
小说深刻剖析和批判了国统区上层知识分子灰色的人生与卑琐的灵魂,并真实反映了行将崩溃的旧中国社会的种种弊端。艺术上,心理描写细腻,比喻新颖巧妙,语言幽默机警。
作者学识渊博,于叙事、描写或议论中,将古今中外文化知识与典故信手拈来,妙笔成趣。《围城》曾被称为“学者的小说”。1947年由上海晨光出版公司出版。
新儿女英雄传
长篇小说《新儿女英雄传》是孔厥、袁静合着的作品,1949年5~7月连载于《人民日报》。同年,上海海燕出版社出版单行本,后经袁静修改,1956年人民文学出版社重版。
小说以冀中白洋淀人民的抗日斗争为背景,以牛大水、张金龙和杨小梅之间的婚姻关系为线索,描写了抗战期间人民力量的生长和发展,敌伪汉奸势力衰落和灭亡,反映了抗日战争的艰难历程。牛大水和杨小梅是在抗日战争中逐步成长起来的革命农民英雄的典型。这部作品是解放区较早出现的表现抗战题材又富于传奇色彩的优秀长篇之一。
作者运用古典小说章回表现手法,全书故事完整而各章又独立成篇。“人物的刻画、事件的叙述,都很踏实自然,而运用人民大众的语言也非常纯熟”。
铁道游击队
刘知侠,生于1918年,河南省汲县人,从小随当铁路工人的父亲在铁道边长大。11岁开始上半工半读的小学,后又上过一年多初中。1938年秋到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学习。1940年~1949年,写过歌词、文艺通讯和小说,取材于淮海战役的小说有《突破口上》、《一个小战士》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写了短篇小说《铺草》、《红嫂》、中篇小说《铁道游击队的小队员》、长篇小说《铁道游击队》,还有短篇小说集《铺草》和《沂蒙故事集》等。
当代优秀长篇小说《铁道游击队》,是刘知侠的代表作,这是作者长期生活积累和艺术积累的结果。早在1943年,作者就在山东根据地结识了鲁南铁道游占队的战斗英雄,并且把他们的英雄事迹写成通讯发表过。
1944年~1945年,作者又两次同微山湖和枣庄的铁道游击队一起活动,积累素材,并且在抗日战争胜利后,在枣庄守着游击队的几个领导人和一部分老队员开始进行创作,他们是由于解放战争爆发而不得不停笔,一直延至1952年到1953年才完成夙愿。
小说描写一支由煤矿和铁路的工人组成的游击队,在山东枣庄临城和微山湖一带,在铁道线上英勇机智地同侵略者展开斗争的英雄事迹,着重从外线和内线的角度塑造刘洪、王强等不同类型的抗日英雄形象,不仅以突现游击队健儿的神威为艺术核心,而且以传奇色彩浓厚的惊险故事取胜,在反映抗日战争生活题材的长篇中占有独特地位。
创业史
柳青(1916~1978),陕西吴堡人,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种谷记》、《铜墙铁壁》、《创业史》等。长篇小说《创业史》是柳青的代表作,作者根据皇甫村的生活体验,于1953年开始创作,1959年在《延河》上连载,1960年由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第1部。全书原计划写4部,由于“文化大革命”爆发,只写出2部,作者便与世长辞。第2部上、下卷分别由中国青年出版社于1977年和1979年出版。
小说描写了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农村的互助合作化运动以及在这一运动到来时中国农民的思想与心理变化过程。
第1部写互助组阶段。“题叙”部分交待了下堡乡蛤蟆滩烟户梁三老汉解放前失败的创业史。正文部分则围绕梁三老汉的养子,共产党员梁生宝互助组的巩固与发展,组织了三条矛盾线索:互助组同富裕中农郭世富的矛盾,互助组同富农姚士杰的矛盾,互助组同党内自发势力的代表郭振山的矛盾。“三大能人”结成同盟,向互助组展开了“和平攻势”,即看谁有多打粮食的优越性。作品通过梁生宝“买稻种”、“新法育秧”、“进山割竹”等一系列情节的生动描写,展现了以发展生产为中心,埋头苦干、艰苦创业的正确道路,并以夺取秋季大丰收的雄辩事实,显示了合作化的优越性,团结了群众,打击了对立面,巩固和发展了互助组。
第2部主要写梁生宝领导的灯塔社从建立到巩固的过程,作品整体水平呈下降趋势,人物性格也没有太大发展,并露出了“两个阶级、两条道路斗争”模式的端倪。《创业史》的主要成就在第l部。作品紧紧围绕发展生产这一中心环节,摈弃了那种写外在的激烈矛盾斗争模式,而着重描写内在的心理冲突,因而避免了同类题材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公式化概念化倾向。作品塑造了梁生宝、梁三老汉、“三大能人”等一系列典型形象。尤其是梁三老汉的形象,以其丰富复杂的立体化性格,为人们所称道。
作品结构宏大,具有史诗性品位;善于写心理活动,叙述常以人物相互间心理感觉展开;语言朴实流畅,风格凝重沉郁。作品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曾被译成英、日、德、西班牙等多种文字。
保卫延安
杜鹏程,生于1921年,陕西韩城人,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保卫延安》,短篇小说《年青的朋友》,中篇小说《在和平的日子里》,散文集《速写集》等。
长篇小说《保卫延安》是杜鹏程的代表作品。1954年出版。它是中国当代文学史上首次大规模正面描写解放战争的作品。
小说以中国人民解放军一个连队参加青化砭、蟠龙镇、榆林、沙家店等战役为主线,艺术地再现了1947年延安保卫战的历史画面,塑造了解放军各级指战员的英雄形象,揭示了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是战争胜利的内在力量这一思想命题。连长周大勇是作品的主人公,他勇敢、机智、顽强,不怕困难,不怕牺牲,关心群众,爱护战友,集中体现了革命战士的优秀品质。副总司令员彭德怀形象的塑造,是当代中国文学表现革命领袖人物的一次成功尝试。
作品规模宏大,激情饱满,语言简洁质朴,风格粗犷雄壮。有些人物缺乏鲜明个性,显得有些概念化。1978年经作者修订后再版。
三里湾
长篇小说《三里湾》是赵树理的代表作品,载于《人民文学》1955年第1~4期,是中国第一部描写农业合作化运动的作品。
作品描述了是华北老解放区的一个模范村三里湾,建立初级农业合作社后,决定兴修水利和发展生产。于是引起一系列的思想斗争。以支部书记王金生和王玉生、王满喜等为代表的先进人物,同落后分子展开了激烈的斗争。经过教育,在合作化生产的事实面前。村长范登高、富裕中农马多寿等逐渐转变,和广大农民一起入社,并圆满地解决了开渠问题。
小说将农村的社会改革和日常的家庭矛盾、爱情纠葛结合在一起加以描绘,展现了一幅具体生动、丰富多彩的农村生活画面,塑造了糊涂涂、常有理、能不够等艺术形象,风格幽默。曾被改编为同名话剧、评剧等。
苦菜花
冯德英,生于1935年,山东省牟平人。1952年春开始练习写作。1955年正式创作《苦菜花》,1958年出版;还创作了长篇小说《迎春花》、《山菊花》,被统称为“三花”
当代优秀长篇小说《苦菜花》,是冯德英的代表作。它根据作者耳濡目染的抗战年代的真实生活素材创作而成。作者说有不少情节几乎完全是真实情况的写照,几乎所有人物都有定的模特儿为蓝本,并且经过三易其稿和反复修改、扩充,浇灌了作者大量的心血。
它从1937年写到1945年春夏之交,通过山东昆萧山区下官庄扫荡与反扫荡的斗争,展现胶东半岛8年抗战的悲壮风云的变幻起伏,从正面直接再现整个抗战的历程,歌颂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的斗争业绩和不屈不挠的奋战精神,形象地告诉人们:抗战胜利是革命军民用鲜血、生命、意志赢得的。
由于汉奸、伪军、日寇相互勾结,由于汉奸不断打入抗日政权内部从事告密与谋害活动,由于日寇和伪军不断地实行血腥的扫荡与屠杀,因此斗争异常复杂、残酷,革命人民付出了惨重的代价。突出地表现夺得抗战胜利的艰苦性、残酷性,正是它题材内容的独异特色。
它的另一独异特色在于塑造了一位抗战母亲形象。她的小名寻子,是熬受过旧社会种种苦难而坚强挺立着的中年农妇。残酷的斗争实践是她性格发展的决定因素,她受过日寇的多种毒刑,她为民族的利益牺牲了心爱的女儿嫚子,她用自己最大的心血给八路军做每一双鞋,她冒着生命的危险主动去完成侦察敌伪据点的任务,直至忍着伤痛微笑着见到抗战胜利旗的飘扬。她就是这样一位既满怀慈爱,又满怀愤恨,既质朴平凡,又刚强可敬的抗战母亲形象。
它在艺术上的独异特色在于追求细腻逼真的写实风格,在于用一个又一个的惊心动魄、血泪交流的悲壮场面构成故事,这同真切地再现民族压迫的深重性和民族斗争的艰苦性的使命是相适应的。
山乡巨变
周立波,生于1908年,湖南益阳人,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暴风骤雨》、《山乡巨变》,短篇小说《山那面人家》等。
长篇小说《山乡巨变》是周立波的代表作,全书分正篇和续篇两部分。正篇由作家出版社1958年6月出版,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9月出版;续篇由作家出版社1960年4月出版。
作品描写了从1955年初冬到1956年上半年,湘南一个僻静的山村清溪乡在农业合作化运动中的故事,反映了农村从生产关系到人们精神思想的巨变,进而揭示了农业合作化这场社会变革的深刻性和艰巨性。
正篇写的是县团委副书记邓秀梅到清溪乡帮助开展合作化运动的故事,较完整地表现了初级社的建社过程。续篇讲述了常青社由初级社转为高级社以后的生产、生活面貌,反映了这一历史进程中的种种矛盾斗争。
小说的艺术结构颇为别致,情节发展有张有弛,错落有致。人物形象鲜明突出。善于用白描、侧面烘托、对比等手法,揭示人物的精神风貌和性格特点。
作品语言淳朴自然,平易流畅,生动地再现了一幅幅既有地方色彩,又充满诗情画意的农村风景画、民俗画。
野火春风斗古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