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心理学家曾说过,许多父母对孩子哪怕很小的错误都不能容忍,其实他们不知道孩子的很多错误、缺点都是从父母身上学来的。比如乱穿马路、爱慕虚荣、说话不算数等等,看似事小,可孩子都记在了心里。在某些方面,身教比言传更重要。
幼小的孩子生活经验和社会知识都非常缺乏,不会辨明是非,时刻都需要父母的指点。父母应该给孩子讲清道理,告诉孩子怎样做不对,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这些都是非常必要的。但是只讲道理还不够,也难以达到教育目的,因为给孩子讲道理,只能讲几分钟或更长一点时间总不会很长,而且孩子接受这种说教也只能用耳朵听,听到的是空空洞洞的道理,然而父母的言行举止却是从早到晚,时刻都出现在孩子的面前,孩子用眼睛看到的,是具体的,活生生的形象,两者相比,后者比前者更有影响力。因此,父母在教育孩子时,不仅要重视对孩子的说理教育,更要重视以身作则,在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方面都要为孩子作出表率,做到言而有信,以身作则,为孩子树立榜样。
有很多父母在孩子的面前太不注意自己的言行了,有的父母认为孩子无评判能力,也不会注意大人的言行,所以在孩子面前掉以轻心,放纵自己的行为;有的父母认为自己是成人,是孩子的长辈,在孩子面前愿意怎么做就怎么做,没必要在乎孩子的感受;还有的父母是人前一套,人后一套,在言行方面缺乏诚信。事实上,父母在孩子面前言行不一、缺失诚信造成的危害很大。
试想,父母边打麻将边教育孩子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孩子会听吗?言行不一、言而无信的教育的确是很难让孩子接受的。尤其是孩子的是非观念尚未形成,只要父母的行为稍稍偏离的轨道,孩子对于事物的正确认识就会立即产生动摇。
父母对子女的教育,关键也是“诚信”——说话算数,言行一致。很多父母可能认为,跟自己的孩子,难道还能不讲“信用”?其实,说起来比较容易,做到却并非易事。不少父母都是对孩子许下了很多诺言,但是,真正能实现的却很少。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曾在北京、上海等6省市进行了一个针对中小学生学习和生活现状与期望的调查,结果显示,43.8%的小学生和43.6%的中学生最渴望得到父母的信任,最不满父母说话不算数。
现在孩子在品德方面的缺点主要集中在撒谎和欺骗上,这是孩子最难医治的毛病之一。比如,有的孩子怕父母会上老师向父母“告状”,就撒谎说父母全出差了;为了逃学,就装生病,父母想要治这个毛病,要花很多的时间。同时,不知道父母是否想过,孩子为什么会出现这种行为呢?父母在平时的言而无信,是不是给孩子做了不诚信的榜样?
现在的父母往往是对孩子教育时说一套,而在自己做时却又是另一种相反的行径;有些父母经常给孩子灌输一些不良的思想和习惯;轻易对孩子许下承诺,却从不会去实现……当孩子明白时,会对父母的权威与可信度产生怀疑。因此,孩子会对父母的话产生一定的抵抗。
面对家庭教育的种种不当方式,父母们如何培养出一个好孩子呢?若想要有一个好孩子就必须有一个正确、合理的家庭教育方式。什么是好的教育方式?简单回答就是:有效。
首先,对孩子来说,树立诚信,戒除欺骗等恶习,这应是一个综合工程。英国作家萨克雷说过,播种行为可以收获习惯;播种习惯,可以收获性格;播种性格,可以收获命运。对于父母亲来说,这种播种就是家庭教育。在每一件大小事情上,每一个行为举止上,每一个脸色上,都让孩子去感受诚信、学习诚信,这是一种身教。
父母要为孩子做一个良好的榜样,为孩子创设好成长的环境。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孩子的模仿力、可塑性极强,父母是孩子首先学习的对象。父母生活的态度、思想观念和文化素质时刻影响着孩子,孩子的言行举止真实地反映父母教养子女的态度。优秀的父母都是以自身开朗豁达的个性、民主平等的作风去影响孩子,在言行上做孩子的好榜样,从生活中培养孩子好习惯,从启发中引导孩子学会宽容他人、感谢生活和珍惜幸福。
其次,对孩子诚信的表现要及时地肯定和鼓励。当孩子出现一些欺诈和虚伪的苗头时要抓紧批评教育,抓而不紧等于不抓,趁热打铁才能成功。只有这样,才能让孩子从小明辨是非、爱憎分明、树诚信而戒欺诈。这个抓紧是指生活中的一切机会,比如与孩子一起看电视,做父母的便可对电视中的人物品行加以赞扬和抨击……主张正面教育为主,但也要配合反面教育,让孩子在成长道路上有一种警惕性,懂得失去诚信就意味着犯罪。
第三,父母对孩子要慎许诺言。
做父母的要讲究诚信,既然答应了孩子,就要信守承诺,说到做到,否则,就很难和孩子沟通。“诚信”是一本通行证,在与孩子的沟通中,同样需要父母坚守诚信的态度。许诺由于某种原因未能做到,要向孩子说明情况。如果是父母忘记了,或者其他原因,必要时要向孩子道歉,会取得孩子的谅解,并尽可能择日兑现。
身为父母,最大的乐趣莫过于看着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作为天生的教育家,父母必须运用各种方式来教育孩子。但是现今不当的家教方式限制了孩子良好人格的形成和智力的发展,如何教育孩子已成为所有父母共同关注的问题。这需要父母们慢慢去探索。
诚信是言而有信,说话算数;诚信是言行一致,知行统一;诚信是明是非,辨善恶。诚信,关乎孩子对未来社会的适应,每一个理性的父母都应该高度重视。若想要孩子诚信,父母必须首先言而有信,言行一致,这是永恒不变的真理。
5.父母的虚荣心——“面子”教育
很多父母会孩子去上培训班,其目的不在于让孩子娱乐,而在于让孩子别“耽误”了假期的大好时光。很多父母都是把孩子的成绩当做自己的荣耀,自己没有实现的愿望想在孩子身上实现,正如一些父母所说的那样:“我为什么给你花钱,生你,养你,为了你长大了有出息,给我们挣脸。”所谓的面子教育就是父母在自己虚荣心作用下而产生的一种错误的教育观念。
有这样一个真实的故事:
一个家庭有两个儿子,老大天资平平,而小儿子却聪明过人,成绩优异,才艺精通。可想而知,这小儿子为父母争了光彩,也是亲友们夸奖羡慕的对象。父母便放弃不争气的大儿子,投资时间金钱来重点栽培小儿子。为他选送好学校,课外也花重金带他到处拜师学艺。
高期待高压力下的老小,很羡慕哥哥的清闲自在,但他还算听话,直到高中毕业都是各方面出色的好学生,又进入了人人向往的哈佛大学,父母更为之自豪无比。然而,从哈佛毕业之后,老小却什么事都不想做。他告诉父母:“我已向你们交了差,你们有了个哈佛毕业的儿子,够有面子了。但我从小就在高压力下生活,如今已经筋疲力尽,该是我放松一下,按自己的方式生活的时候了!“这个哈佛毕业生多年闲荡而无所事事。而老大,没有过多的压力,有了更多的时间和机会去自己学习和选择,接触更广泛的项目,获得综合知识技能,找到自己喜爱和擅长的领域,而且培养了自信、自立、自强精神,大学毕业后创出了自己的一片天地。
这就是面子教育。归根结底,大多源于传统陈旧的思想观念。如:“扬名声,显父母”、“光宗耀祖,为家族添彩。”
在中国面子教育尤为严重。其实面子教育反映在父母的作为就是盲目性的攀比心理。在很多家庭,父母都喜欢把自己的孩子和别人家的孩子做比较,尤其是独生子女家庭,父母更是喜欢和别的孩子做比较。比如,一些父母常常对自己的孩子抱怨:“你看人家小李又考了100分,多聪明!你怎么这么笨呢?”“人家小牛多懂事,会招呼人,多懂礼貌!你怎么见人就成了哑巴呢?”……父母的目的是为了让孩子看到差距,知道自己的不足,好有个努力的方向,但是话语里的责备埋怨情绪也显而易见。
希望儿女成龙成凤,父母的心情可以理解。作为独生子女,他们不愿意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于是,他们拿自己的孩子和别人的孩子比,希望寻找一条捷径来超过别人。他们认为,别的孩子没学的知识他的孩子要先学,别的孩子在学校学的知识他的孩子还得请家教在家里学,从而进一步得到巩固。父母的这种攀比心理,产生的根源主要是:希望自己孩子处处比别人家的强,恨不得他(她)小小年纪就出人头地。
还有一些父母喜欢拿自己的过去和孩子比。这样也是不可取的,毕竟年代不同,社会现状不同了。父母不要有一厢情愿的“补偿”心理:一定将自己所未实现的愿望,过早过重地寄托在孩子幼稚的肩上,对孩子提一些不切合实际的要求本身就是不科学的教育方式。
中国的传统观念就是孩子是自己的附属品,是自己的面子。父母没有把孩子当成一个有独立思想的人,为了自己的面子就要给孩子施以压力,孩子也必须服从自己的安排。而且,长久以来,中国传统观念就是“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而且,只有读成“状元”才算完美,才有出息,也才能表现出父母教育的成功。正是父母的虚荣心、攀比心、功利心才使他们把自己最大的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给孩子施以巨大的压力。孩子的成功实际上是父母的一种满足。
很多的父母为孩子报了各种的培训班。对于为什么要让孩子这么超负荷地学习,父母的回答是,别人家的孩子都在学这学那,如果自己的孩子不学,将来长大了赶不上别人,竞争不过别人怎么办?当看到别人家的孩子请了家教,自己就赶紧给孩子约了补习的老师;看到别人家的孩子在学绘画,自己也让孩子学起了画画;看到别人家的孩子能背不少英语单词,自己赶紧又让孩子补起了英语。“砝码”就是这样给孩子逐渐加上的,而且越加越重。
有70%的学生特别反感父母拿自己同别的孩子比。一位同学说,他的作业一写错,妈妈就大嚷,你看人家某某某学习多好,像你这样还想考大学,没门!这些话总让他感觉自己低人一等。还有个同学说,妈妈老拿她跟别人比,有时正看电视,突然心血来潮说她不如电视里的好,说什么跟人家比真是一个天一个地,还叹气说咋会生个这样不争气的孩子,真是烦死人!妈妈越是这样,她就越和妈妈做对,从而形成了叛逆的性格。
作为父母,没有理由将孩子与他人盲目攀比。因为,每一个孩子天生就不是一个样,遗传基因决定了个体间的差异;每个孩子的家庭情况也不同,每位父母的素质也不同,其职业、文化水平、道德修养、健康状况、生活经验、育儿知识等各不相同,投入在家庭教育上的精力和时间也不一样,教育效果自然也是不同。所有这一切差异,必然会体现到孩子的身上来,因此,父母切不可盲目攀比,那样会对孩子的成长不利。
作为父母,更应该意识到盲目攀比的诸多害处:容易使孩子丧失自信心,认为自己什么都不行,比别人低一等,失去积极进取的动力,成为孩子世界的“惰性成员”;会使孩子经常处于沉重的精神压力之下,情绪过度紧张,严重的还会导致心理疾病;父母容易产生“恨铁不成钢”的失望心理,对孩子失去信心和热情;孩子渐渐地害怕与父母诚实交流,形成恶性循环。孩子容易疏远父母,以为父母不喜欢自己而喜欢别人家的孩子,影响了亲子关系;而且经常性的攀比,会影响孩子的人际交往。例如:“人家小刚就是比你强,每次考试成绩都比你好。”这样的话语不但激发不了孩子的进取心,相反,容易使孩子跟拿来做比较的孩子产生敌对心理,造成孩子之间的隔阂。孩子总在想:都是因为小刚,我总被批评。因此,会对小刚产生怨恨心理。
教育专家们提醒年轻父母,一定要摒弃教育攀比、急功近利的心态,培养孩子“全优”不太现实,不如多花些时间发现孩子的兴趣和特长,让他感受生活乐趣与亲情的温暖,培养良好的性格和品格。
孩子并不是生命的延续,也不是生命的简单重复,而是另一个生命的开始。在最初给予他生命之后,他就已经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而存在了,父母不再有控制或设计他未来的权利。他有自己的特质,每个生命的遗传密码都是独特的。惟有尊重个体的差异、发扬生命的个性才会有真正的成功,世界才会因此而丰富多彩。作为父母要走出攀比的误区,去了解孩子,发现他们的优点。
办法一:发现不同点
爱迪生上小学时,学校买来了新教具,他很好奇,全给拆了,又装不回去,气得老师请来了他的妈妈,说:“你的儿子太爱拆东西了,你要让他改改这个毛病!”
“我观察儿子很久了,他跟别人最大的不同就是喜欢拆东西,你叫他改掉这一点,那我儿子不就跟别人一样了吗?”喜欢拆东西,实际上就是好奇心强,是智商开发的动力。正是受到妈妈的鼓励,爱迪生的动手能力越来越强,终于成为20世纪对人类贡献最大的科学家之一。可以说,没有爱迪生的母亲,就没有爱迪生的成功,是她发现了儿子的与众不同之处,发现了儿子的才能,也保护了儿子珍贵的好奇心。
办法二:发现闪光点
“生活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这是我们常常说的一句话。其实父母们的攀比心理就是忽视了孩子本身存在的优点,总认为孩子不如别人的好。面对孩子父母要关于发现他们的闪光点,细细地回味。每个孩子都有值得学习的一面,而每个孩子也有他发光的一面。
有很多父母,总觉得别人的孩子是天才,自己的孩子像个蠢材;别人的孩子是金子,自己的孩子是沙子。有这样的心理,他们永远不会主动发现孩子身上闪光的地方。
喜欢用孩子的成就来为自己脸上贴金,是中国父母的一个“陋习”。不可否认,父母们的初衷是好的,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有一个美好的未来,但是如果是以一个盲目的攀比心理在作怪的话,那么这样的教育,怎能达到让孩子学习的效果。
由此看来,惟有承认个体差异,发掘孩子潜质,发展孩子兴趣,发挥孩子优势才是科学理智的教子态度,才有可能把孩子培养成才。
流行于父母中的攀比之风,当棒喝!
6.教育的核心是自我教育
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追求理想是一个人进行自我教育的最初的动力,而没有自我教育就不能想象会有完美的精神生活。我认为,教会学生自己教育自己,这是一种最高级的技巧和艺术。”所以,家庭教育的核心是父母的自我教育。
自我教育指个人主动地提出道德修养目标,并以实际行动努力完善或培养自己的人格品质的过程。它是个人品德修养的自觉能动性的表现,是在自我评价能力发展的基础上产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