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你能自如上网时,可向孩子推荐一些健康的网站,比如:中青网的“青少年的网上乐园”,进入之后我们首先看到的是10条“安全规则”,如果您的孩子了解并遵守了这些规则,孩子上网或许您就可以放心了。中青网的“少年版”开设了“青少年健康”、“儿童影视”、“卡通鸟”、“儿童文学社”等多个带有知识性、趣味性的栏目。此外,像“中国少年在线”、“中国少年雏鹰网”、“中国儿童网”、“童网”等也都以喜闻乐见的形式为孩子们提供了丰富的内容。在这里,孩子们学习、娱乐、交友、聊天无所不能,从网上汲取了知识、获得了快乐,而不是毫无目的地在网上乱逛,自然也就会降低进入一些不适宜孩子的不健康网站的可能性。
五、多向沟通法
任何教育都不可能是封闭、孤立的,网络社会的家庭教育也是如此。家长应当主动与社区、学校进行沟通,及时获取信息,争取多方支持。例如,可以要求社区加强对网吧的管理,防止网吧中的一些不良的东西影响到孩子。可以经常到学校去,向老师了解孩子在学校的表现,作业是否按时完成,上课是否走神等等。如果孩子在这些方面有问题的话,就应当引起家长的警惕了。家长更应特别重视与孩子的日常沟通,做孩子的知心朋友,任何忽视与孩子沟通的行为都是不正确的。
六、要对孩子上网进行有效监督
家长应该主动学一些电脑和网络知识,自己先到网上看看。如今一些大的网站都有色情网站“封杀”软件供人们免费下载,家长若不懂得电脑知识,可以请有经验的人帮助安装,对一些不适合孩子的网站,筑起一道结实的“防火墙”。同时,还可以通过浏览器的“历史”来查看孩子浏览过的网页,一旦发现孩子进入了不健康的网站,应及时进行教育引导。
网络是虚拟世界,它脱离不开现实社会,如果把网络想象成为至善、至真、至纯的世界,那恐怕只能是幻想。
网络中有垃圾,也有宝藏;有精华,也有糟粕。就像生活中人们打的针,吃的药不也都有有毒成分的吗?因此,如果孩子想上网,做父母的不要因为网络上有垃圾而加以阻拦;也不会因为网络上有宝藏而极力怂恿。应该给他充分的权利,父母要做的是尽力依法保护他的权益。
孩子是家庭的希望,祖国的未来。网络社会家庭教育问题已经成为家庭、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只要正确认识了网络对孩子教育的积极影响与消极影响,正确把握了网络社会家庭教育的内容,并采取有效的家庭教育方法,网络对孩子的负面影响就会减低甚至消除。
当然,对于网络,仅有家庭教育是不够的,网络社会的孩子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这还需要全社会的关注,需要全方位的治理。希望大家共同努力,为孩子的健康成长撑起一片晴朗的天空。
8.消除“代沟”
现在用来形容父母子女两代人之间关系的一个词就是“代沟”。意思就是两代人之间的思想观念、行为习惯都有很大的不同之处,产生在思想上的不能沟通或缺少沟通,导致两代人之间缺乏理解。理解就是换位思考,在信任和尊重的基础上,凡事会站在孩子的立场上去考虑问题,会理解并尊重孩子的感受,达到润物细无声、春风化雨的效果。
真正做到想孩子之所想,急孩子之所急。有许多问题,本来家长想不通,换位后,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想,问题就迎刃而解,这就是理解的作用。有的家长情愿给孩子买大量的营养品,也不愿把时间花在与孩子的相处上。其实教育不是用金钱可以买到的,蹲下身子,专心倾听孩子说话,尊重孩子。你会发现孩子身上散发着真、善、美。虚心地向孩子学习,让孩子得到真正的尊重,做到相互理解。通常父母与孩子做到相互理解并不容易。
大多的时候,家长和孩子之间关系出现问题,主要是由于双方沟通不够、缺乏了解而引起的。父母要知道孩子是成长的个体,其心理特点具有发展性、多变性、可塑性。在成长过程中,都要经历大脑发育、语言发育、心理发育等关键期。当孩子逐渐长大,知识面、接触面增大,他开始学会自己观察、思考,对一些问题有了自己的看法,有时觉得有些事情没有必要跟父母说,这样父母就会缺乏对孩子的了解,因此相互间的沟通就显得十分必要了。
因此,父母对子女说话时,应该有正向的目的,例如提供知识信息、解决疑难、分享情感,表达自己的意见等。父母如果能表现友善,不以强者的权威压制孩子,往往会得到孩子相对的友善。并且家长与孩子对话,一定要注意语气与态度,尽可能经常微笑,以欢愉、平和的声音,显示出友善、冷静的态度以达到沟通的效果。如果家长一味地强迫孩子按照他们为孩子制定的“幸福计划”去行事,只按自己的想法为孩子做这做那的,至于孩子在想些什么家长根本不管。却总是摆出长辈、“过来人”的架势,以自己的经验来对孩子进行教育,认为自己总是正确的。大部分家长教育孩子过程中,选择从众心理,违背了孩子自身的心理和生理发展。有些父母完全以家长的身份发号施令,强加家长的意志给孩子,干预孩子选择自己的兴趣爱好,在这种情况下,孩子只能被迫妥协,没有发表自己意见的权利和机会。然而这样导致的结果往往是:严重地遏制了孩子好问、好动、好思想的天性,不但让孩子感到厌烦、厌学,甚至产生叛逆心理,实际上是在毁灭孩子,而且父母也觉得自己很委屈,抱怨孩子不理解自己的苦心。其实你何尝理解孩子!家长的理解对孩子的成长至关重要,它是使家庭教育步入正轨的一个重要前提。可有些家长忽视这些,常常不自觉地用成人的行为标准要求孩子,其结果往往对孩子造成伤害。要知道理解是建立在尊重的基础上,而且理解是相互的。
少年儿童的心理健康关系到他未来的成长。如果一些问题从小不解决,就会影响个人人格、个性的发展,千万不能轻视。现实中有许多问题都是由亲子关系不正常引起的。要促进小孩心理健康,很重要的一点,是要学会接纳小孩。那么怎么样来接纳一个小孩呢?
第一,要接纳小孩的情感体验,小孩也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也有自己的喜怒哀乐等不同的情感体验,表现出哭、闹、不高兴,这些都是很自然的,表达出来后,家长就要接纳他,要让孩子知道他有权利和机会把自己的情感表达出来。
第二,要尊重小孩的个性差异,人是千差万别的,小孩也是如此,有自己的个性特点,千万不要拿他跟别的小孩比,要因材施教,培养他的个性。
第三,要尊重孩子的好奇心。有些家长教育孩子的失败往往就是因为缺乏童心。其实孩子有自己的天地,他们对任何事物都感到新奇,充满了幻想,爱提问题。可是有些家长让孩子“规规矩矩”,家长常用成人的眼光看孩子总想把孩子变成“小大人”,这种脱离年龄特点的教育很容易造成两代人的隔阂,多数是要失败的。
那么,如何消除两代人之间的隔阂?
首先,要了解孩子的心理。
了解孩子的人通常有一颗童心。如果没有一颗童心的话,就算是为了孩子着想,但很难取得好的效果。每个孩子在思想观点、感情、感受、快乐、不安、忧愁方面都是一个独特的世界。如果能理解孩子的心理,就会赢得孩子的心,在教育取得主动权;反之,有可能会产生顶牛现象,甚至会引起孩子的怨恨,费力却不讨好。
其次,要知道孩子想要什么。
缩短与孩子之间的距离,心灵接近、心理相通的有效方法就是家长跟上孩子的发展变化。做到了解孩子不同时期的心理特点,关注孩子的性格、爱好、兴趣等方面的变化,分享孩子的欢乐,分担孩子的苦恼。
再次,父母要经常回忆自己的童年。
每个人都有自己美妙的童年。做家长的不要忘了自己的童年:拍洋画、弹球、打弹弓、跳皮筋、跳房子、下老虎棋、吹泡泡、过家家,骑马打仗、打雪仗、藏猫猫……可一做了父母,往往就把自己的童年给忘了,一味以成人的标准要求孩子。如果家长能经常回忆自己的童年,遇到问题替孩子设身处地想想,“将心比心”,就容易理解孩子的心情,对孩子的教育方法自然也会改变。没有理解就没有真正的爱。
最后,社会在变化,观念也应该变化。
家长不理解孩子还表现在很多方面,如孩子的兴趣爱好和家长不同,行为习惯和家长不同,等等。孩子的做法带有现在社会的时代特色,而家长的做法却带有过去时代的痕迹,经历不同的两代人,当然会对同一件事有很多不同理解。所以有些家长说,我有童心,也会经常拿我小时候的情况与现在的孩子的相比,可越比越糟糕,只会加深与孩子的代沟。为什么会这样呢?这是由于机械对比造成的。家长的童心不能只是停留在自己儿童时代,要看到时代前进了,社会发展了,不能以从前的眼光看社会了。
现代孩子的兴趣、爱好与父母的童年有了很大差别。孩子的生活条件改善了,智力开发早了,信息广泛了,思想解放了,观念也改变了。家长如果看不到这些,就会造成与孩子的隔阂。所以保持童心,还不仅仅是指家长要保持自己童年时的童心,而且要有现代儿童的童心。这就要求家长时时关注社会变化对孩子的巨大影响,不能再以陈旧的观念看待现代社会的孩子了。父母应该努力学习文化知识,预先了解子女的特点并努力把握时代特点和时代观念;不断学习进步;同时调整好身心状态,争取以乐观开朗和信任的面貌对待子女;为了让孩子与父母做到很好的理解与沟通,不妨试试以下的建议:
家长要清晰地认识到孩子的问题,首先是家长自己的问题,要反思的首先是自己。要及时调整自己的家庭教育的策略,取得孩子的理解。解决问题的前提是家长要分清楚是非,到底是孩子的想法错了,还是自己的想法存在问题。平日要和孩子多沟通交流,因为沟通是理解的钥匙,通过交流思想、交流情感才能达到真正意义上的相互理解。据一项调查显示,很多中学生尽管在表面上总是表现出和成年人保持距离,有时甚至带有一丝“敌意”和警惕。但在内心里,大多数中学生是愿意和成年人交朋友的,特别是那些能够理解他们的成年人,一旦他们接受了某个人,他们不仅会对他充满信任和友好,而且会崇敬他,甚至崇拜他。尽管父母与子女在血缘上是亲密的,但由于年龄、经历以及在家庭中的位置等因素,往往容易产生矛盾。
有的家长忙于事业工作,忙于操劳生活,忙于交际应酬,很少与孩子在一起活动、交流,很少过问孩子的学习、活动和情绪,更少于考虑如何教育孩子,如何满足孩子的心理需要,两代人很少接触,缺乏情感和思想的交流,父母对孩子的内心世界了解得太少。绝大多数家长非常重视孩子的学习、品德、健康,往往把孩子当成私有财产,不许孩子与异性处朋友,业余时间不许出门,不许看性方面的书刊,这种教育方法的结果使孩子形成不良心理。其实,只要家长把孩子看作是独立的人,理解、尊重他们因生理变化带来的心理变化,平等对待孩子,教育效果肯定会很好。
充分地相互理解了,就容易沟通,就可以找到教育的最佳途径,教育功能就可以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