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毕竟一个成长的个体,一切都是在变化中的。不要认为现在他这点没做好,那他永远也做不好了。只要细心观察孩子,就会发现孩子有进步的地方。可能对问题的认识提高,分析问题能力增强,可能某方面科学文化知识增加,可能一次作业进步或者一次考试进步,可能在劳动或公益活动方面表现较好,可能文艺、体育取得好成绩,可能有什么小发明、小制作,这些都是他取得的进步,说明他在进步,那他以后一定还能做得更好的。要拿孩子的今天比昨天,比前天,这样就可以看到他成长与进步的轨迹了,并不是拿他跟别的孩子比。因为人通常最难战胜的是自己而非别人。哪怕发现一点微小的进步,也应及时肯定。不应该由于横着比或高标准要求而看着不起眼儿,认为不值得一提就把点滴进步漠视、忽略过去。应该想到“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优点是一步步发展的。
五、具体事情具体分析
事物都是多因素的,看孩子的任何问题都应从尽可能多的角度去了解分析,避免以偏概全,笼统否定。如果孩子犯了错误,要调查清楚事情的起因、经过,发现孩子在错误中显露出来的优点。你可以说:“虽然你做错了,但是你表现得很勇敢。只要改正错误的方式,你的勇敢仍是非常可贵的!”这样让孩子觉得自己不是全部都错了,而且他会对自己错误的地方也有正确的认识,有助于他下次的成功。家长应该善于发现孩子身上的优点,并给予及时的表扬和鼓励,逐渐让它固化下来,成为孩子的一个优秀品质。有的父母是只看结果,不看过程,不知道中间发生了什么事,只知道最后孩子失败了,有时还不听其解释,就加以批评,这是父母及不可取的做法。
6.相信孩子
常言道,孩子的话别当真。
扪心自问,作为父母的你会相信一个孩子的话吗?
在日常的情况下,你们对一个孩子的话相信过多少呢?
中国有个主张赏识教育的学者叫周弘,他通过对自己的女儿的成功的教育告诉世人一个道理,获得别人的相信,可以让一个智力稍弱的孩子最大限度地开发自己,直到成功;而得不到别人的相信,可以让一个非常聪明的孩子变得愚钝,直至垮掉。你相信他行,他就一定能行;你不相信他,也不给他机会认识到他行,那可能他就会被你“言中”了。因此要经常给孩子积极的暗示作用。
教育心理学上经常提到的一个经典的积极暗示的案例,就是“皮克马利翁效应”。说的是如果老师预言某个学生将会出现特殊的好行为时,这个学生就会努力展示老师所预言的;如果老师预言某个学生是难雕的朽木,那么,这个学生将表现得不思进取。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听到有的家长这样挖苦孩子:“就凭你这个笨劲还想考大学,做梦去吧!”这无形中给了孩子一种消极的暗示作用,在他的脑海里会经常反响:“我笨,我不行,我考不上大学……”因此,家长必须克服自己那种“恨铁不成钢”的急躁心态,给孩子更多的鼓励。要经常说:“你行,我们相信你行,你一定能行……”培养孩子给予自己良好的心理暗示的习惯,让孩子主动地思考“我能行”、“我能做得更好”,孩子一旦有了良好的心理暗示,就会尽自己的能力去实现目标。
尽可能地相信孩子,因为对孩子的信任,会给孩子带来学习上的安全感、成就感,同时,也可以满足孩子们积极的情感体验。虽然,有时可能孩子会用自己的某些行为欺骗老师,但面对真诚的信任时,一次、二次之后他再也无法用自己的虚假来面对的老师的信任了,老师可能失去了一次、两次的教育这个孩子的机会,但换来了孩子健康的成长心态,这是教育的最大收获。相信孩子就要理智地相信孩子的能力,而少一些“包办代替”,让孩子在集体生活中提高自我服务的意识,因为不少家长给孩子半托的初衷正是为了锻炼孩子的独立能力,改掉以往养成的依赖性。在家长、教师的心目中,都希望孩子快快长大,能独立承担事情,能自己把自己的事情做得完美。
但谁又会想到,在家长、教师的教育方法上是与此想法反其道而行的行为。在他们的嘴边,经常会说出:“不行!这你做不来,你还小。”“不要,这太危险了,等你长大了才能做。”试问,在这样的教育下,孩子到底要在什么时候才能独立呢?恐怕离梦想只会遥遥无期。每个人的成长都是一个独立的过程,如果什么事情家长都包办的话,小孩就没有独立能力,失去自我发展的机会,因此要尊重小孩的自主性。他能够自己做的时候就要放开手让他去做。
生活中,经常会出现这样的事:如孩子的鞋带松了,自己又不会系,当然老师会出手帮他系好。第一次如此过去了、第二次也如此过去了,第三次、第四次……随着时间的过去,孩子对就会产生强烈的依赖感,他们不会想着去尝试自己动手系鞋带,或者尝试去做其他事情,因为他们知道,也意识到这些事情大人会帮他们去完成。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就是因为家长只会去想,去担心,而不去相信,不去相信孩子会把这些事情做得很好,不去相信他们已有这能力去完成这些事情了,而只会一味的去帮他们完成。相信孩子,是因为现在是一个知识经济、信息爆炸的时代,孩子有着各种猎取知识的渠道。相信孩子,是因为这个社会造就了他们成熟的思想,他们已经掌握了判断是非的标准。
如果说开始就去尝试相信孩子,从最简单的事情开始,如擦擦自己的小椅子;折好自己的小被子,慢慢过度到学习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再树立为别人服务的思想,并能付之于行动。让他们去动手完成,或让孩子们之间互相帮忙,互相学习。也许往往会出现意想不到的效果,他们会把这事情完成的非常好!非常完美!这些经历,足以说明家长和老师的担心是多余的,只要去相信的孩子,让他们“动”起来!孩子才会从一次次的实践中总结经验,才会从一次次的失败中学习成长,才会从一次次的同伴交流中巩固友谊。相信孩子,就应该让他们拥有属于自己的精彩回忆。
家长还有一种错误的观念,就是认为要树立孩子的自信心,就是一定要有过人之处,比如一种专长或者是不平凡的经历。其实这些不是主要的。孩子对自己信心不足主要是因为父母经常低估他们的能力,没有发现他们的长处或是把他们的长处说成是一无是处。这些不良的教育都会让孩子在心理上矮化自己,从心理上否定自己。父母应该及时改正过来帮孩子建立自信心。都说大人们与孩子们有代沟。什么是代沟?代沟就是不理解不相信,用轻视、疑惑的眼光看孩子们。自信的孩子会做出许多的事情来证明他行,让别人逐步改变对他的看法;不自信的孩子慢慢就会在心里否定自己,认为自己最终是不行,行也没人认可。
家长如果想让自己人的孩子发挥最大的潜力,就要对孩子抱有这样的信心:我永远不会对自己的孩子感到绝望。这是成功父母最重要的秘诀。父母的信心会使孩子形成一种“我总能够做点什么”的态度,这使得他能积极采取行动克服一个个危机。无论条件如何,无论情况有多特殊,家长始终都要坚持这一点相信孩子。对于父母来说孩子是生活给予自己的一份厚礼。为了对孩子产生信心家长们要在思想中培养自己这种乐观的精神。只有那些充满信心与乐观的父母才能与孩子相处的很好。
孩子在理财方面也应该从小培养,要相信孩子可以的。教给孩子支配钱物不是单纯地学会消费,也是帮助他解决成长中的困惑。如果相信他有这个能力理好财会让他觉得自己真的是个理财好手,而通过你们的沟通和对他进行正确的引导,能培养孩子的花钱意识,增强责任感,从而养成良好的消费习惯。
父母经常会把对孩子行为的批评和对孩子本人丧失信心看成同一件事。但忘记了一点:信心来自人本身,而不是针对某件具体的事情。就算要必须对孩子的不可取行为做出限制的时候,还应该一如既往地爱着孩子本人。许多父母不敢表露自己对孩子的信心,只是因为害怕失去最终的控制手段。尽管有时父母会感到不情愿但不应该放弃“信心”这一策略性手段。如果让孩子坚信父母永远不会对自己产生绝望,那父母将会在他们的教育过程中得到一个盟友,如果能做到毫不犹豫、耐心、诚恳、坚定、满怀信心,就可能成功地让孩子改变一些不可取的行为,并能培养一些情感健康、智力技巧和面对未来的信心。
稳固的自信心在孩子以后的人生道路上具有重大意义。重要的是,孩子的自信心并非来自于赢取胜利或奖杯,而是来自于克服问题的过程,不论成功或失败,孩子都能获得父母的爱与支持。有时孩子可能会做出让父母不如意,甚至是让父母感到失望的事,而这正是潜意识里考验家长的信心与爱的强度的时候。当信任与信心发生冲突时,家长需要的就是执着的爱,自己万万不能对孩子先失去信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