坏孩子的本质并不坏,之所以变坏,只是在成长的道路上没有人给以正确的引导,走进了不好的成长环境,使本应该很好的教育土壤变了质,以至于在那样的环境中养成了这样或是那样的坏习惯。
1.家庭是教育的主战场
孟子小时候很贪玩,模仿性很强。他家原来住在坟地附近,他常常玩筑坟墓或学别人哭拜的游戏。母亲认为这样不好,就把家搬到集市附近,孟子又模仿别人做生意和杀猪的游戏。孟母认为这个环境也不好,就把家搬到学堂旁边。孟子就跟着学生们学习礼节和知识。孟母认为这才是孩子应该学习的,心里很高兴,就不再搬家了。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孟母三迁”的故事。这个故事给家长们的启示是,环境是影响孩子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家庭是启蒙教育的第一站,个体社会化的第一步。家庭对儿童来说,其重要性不仅体现在“现在”,而且关系到“将来”。儿童小时候的家庭生活,对他的将来有很大影响,或者说在很大程度上左右其未来。曾有一位社会学家认为,对孩子成长最有影响的是四个方面:家庭、学校、同龄伙伴、大众媒介手段。这几个方面中家庭是放在首位的,由此可见家庭对孩子的影响是首要的。
家庭是人生成长的第一环境,父母是孩子天然的老师。亲情的纽带,使家庭教育具有着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不可代替的地位和作用。据调查,一个人从出生、长大,直到走上独立生活道路,有三分之二的时间是生活在家庭中。即使独立生活,仍然不可避免地受到母亲的影响。由此可以想象到家庭教育在孩子成长中的作用。
人们常说:“家庭是社会的细胞。”社会是由大大小小的无数个家庭组成。家庭是否和睦也直接影响着孩子的学习和生活,影响着孩子能否健康地成长。
父母离异、再婚,父母一方去世的单亲家庭,或双亲去世,儿童由亲戚、老人监护的“破损家庭”的孩子,由于家庭不幸,情绪仰郁,自卑感强,学习上不去;由于自小缺少亲情温暖,性格变得冷漠、孤僻,加上缺乏教育,其学业和品德都会逊于其他儿童。他们缺少大人管束,社会责任心差,甚至走上犯罪道路。据调查,这类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发生率在上海达21%以上。
在造成未成年人犯罪的主要原因中,不良的家庭环境是诱发未成年人犯罪的第一危险源。良好的家庭环境不是每个家庭都具备的,不良的家庭教育类型主要有:
1.过分溺爱型。家长什么事情也不让孩子做,连孩子们在幼儿园的值日活动也争先恐后地代劳,其后果是:这类家庭的孩子往往说一不二,骄横子私,缺乏爱心,使孩子形成了好吃懒做、自私任性、脾气暴躁等不良性格,有错不改,酿成犯罪。
2.单亲家庭。这类家庭的孩子往往很敏感,更容易受到伤害。容易对人或物持一种怀疑的态度,不善于和老师及小朋友们交流等等。父母离异后,家庭的自然结构遭到破坏,孩子无人管教,失去家庭温暖和关爱,往往流入社会,被坏人拉拢、引诱走上犯罪道路,单亲家庭子女或者孤儿的犯罪率远远高于正常家庭子女的犯罪率。
3.过分严厉型。家长们不允许孩子乱说乱动,轻则抛以白眼,重则大打出手,一贯奉行:棒打出孝子,严管出才子的陈旧观念,其后果是这类家庭的孩子往往不是沉默寡言,就是性情暴躁,在园中,对其他幼儿时有暴力倾向,容易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
4.粗暴。有的父母受“棒下出孝子”、“不打不成器”等错误思想影响,缺乏与孩子沟通、交流,简单粗暴地对待孩子,致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力图寻找家庭以外的温情和依靠,结交了不良朋友,从而走上违法犯罪道路。
5.放任。有的父母忙于生计,缺乏对孩子监管和教育,或外出打工将孩子交给祖父母看管,或早出晚归,顾不上对孩子进行教育,致家庭教育缺失,孩子放任自流,有些未成年人整夜不归,在不良因素刺激和诱导下,走上了违法犯罪道路。
一、家庭心理环境对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
家庭是儿童成长的第一所学校,也是铸造孩子良好性格和人格的重要场所。家庭环境的优劣,不但直接影响儿童的身体健康及学习成绩,而且对儿童心理健康产生正反两方面的影响。
国内外学者研究认为儿童的心理行为发展受到先天因素和后天环境相互作用的影响。后天环境因素指儿童在生长发育过程中,所处的家庭、学校及社会对儿童的心理行为发展的影响。尽管家庭的一些功能被其他社会机构所取代或分担,但是家庭仍承担再生产、社会化和情感支持这些主要的社会功能。
在气氛紧张、父母关系不和谐的家庭里,父亲和母亲常常是烦恼不安、性情暴躁、言语粗鲁,对长辈缺少孝敬甚至虐待。对于还没有独立生活能力、完全依赖父母的儿童来讲,在这样的环境中,孩子容易情绪紧张。孩子长期处在这种情绪中,又缺少温暖和关爱,容易使孩子形成孤僻、自私、玩世不恭等不良品质,对儿童的心理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据调查,我国儿童有焦虑或抑郁问题的发生率达6%~7%左右,这些儿童显得孤僻,易激动,烦躁或交往不良。其中学龄儿童学习成绩下降,且易出现违纪行为。经焦虑或抑郁量分析可发现焦虑或抑郁问题。许多研究显示,儿童心理不健康问题的发生,其多数是与家庭环境不良有十分密切的关系。
二、家庭环境对儿童智力的影响
家庭是人们生活的中心,1~3岁是小儿成长发育的重要阶段,是适应大自然和各种社会现象的开始。小儿生活环境主要在家庭中,通过自己感觉系统,视听能力的迅速发展,感受语言、音乐及各种各样的表情刺激,来促进大脑迅速发育完善。有人观察到3岁以内的小儿若缺乏应有的爱和关心,不但会影响到身体的生长,还会影响到智力的发育。若在2~3岁重新得到关心和爱护,可以阻止生长和智力发育落后。出生于贫困、没有文化、缺乏教育家庭的小儿,进入幼儿园或学校需要长时间的适应。因此缺乏爱和文化教育的家庭环境,肯定会影响到小儿智力发育。父母感情不和,经常吵架,孩子不但得不到应有的爱,还会增加不应有的麻烦和烦恼,精神长期处在紧张、恐惧的状态。如果家庭破裂和形成新的家庭,儿童心理压力更大,往往学习能力差,适应环境的能力也会减低。
三、 家庭环境与个性
人的个性是在家庭中开始形成的,家庭是个性的摇篮,家庭的环境气氛对孩子来说是最为接近,联系最为紧密,具有感性的生活环境。因为孩子在与其家庭成员的亲密交往中,模仿着他们的言行,而父母又是最先给他们树立操行的榜样,他们在父母的帮助下认识周围的世界,并模仿用在自己的言行中。所以说家庭环境造就着孩子的素养,培养着他们的某些性格特征,使他们的情感——意识结构逐渐定型。因此,家庭环境对孩子的个性发展和塑造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
但是,现在有很多家庭还没有意识到或者没有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在前者看来,孩子的性格似乎是天生的,遗传来的,是什么性格早已定型,家庭环境怎样对孩子的性格形成是不起作用的。所以,对孩子是听之任之,随其发展,后者虽然认识到家庭对儿童性格的形成有影响,但是他们轻视了孩子的模仿能力和理解能力,总是认为孩子太小,还听不懂,看不懂他们的言行。然而正是他们的一言一行对孩子起了潜移默化的作用,而一旦他们发觉到这一点时,为时已晚。
四、家庭环境对品德的影响
孩子的发展是与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实现的,良好的教育环境对孩子的身心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环境育人是孩子教育的特点,家庭承担着培养孩子良好品德的重任。孩子可塑性强,易接受外界的各种信息。因此,家庭信息环境对孩子品德的发展会产生重要影响。
信息环境是人们获得信息知识的外部环境,对孩子的成长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这种信息环境是多方面的,对孩子品德的发展是利弊共存的,对孩子品德的发展起着正负两方面的影响。
孩子的成长离不开家庭,一切美好、善良的品德都是首先在家庭中萌芽的、发展的。
由此可见,家庭环境在儿童成长过程中的影响作用是巨大的。家长应当积极为孩子提供一个和睦友爱,富有亲情和情趣的家庭环境,尽量减少家庭矛盾。尤其是父母要成为孩子的表率,不为小事斤斤计较,做到心胸豁达、乐观,使孩子受到良好熏陶,减少焦虑及抑郁等不健康心理问题的发生率,促进儿童身心均得以健康发育。
2.家庭文化氛围的影响
所谓家庭文化氛围,就是指家庭成员所形成的科学文化环境。每个家庭的历史演变、经济状况,尤其是家庭主要成员的文化程度、道德修养、审美情趣、性格特征、思维品质、生活方式不同,因此形成了各个家庭独特的文化氛围,其优劣程度存在着显著差异。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文化的载体,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方面。家庭文化往往体现了生活质量水平以及人文素质的高低。
有句话说的好,“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良好的家庭文化氛围,可以使孩子有良好的文化教养,养成良好的个性和思想品德、行为习惯,使其受益无穷;同时也会使家庭成员关系融洽、和睦,心境愉快,生活目标高尚,生活质量高,充满安全、幸福的感觉。
著名国画大师张大千受家庭文化氛围的影响极深。其祖上曾作过内江知县,后归田耕读,写诗作画,过着闲淡的田园生活。传到张大千已是第十代。其父张忠发,字怀忠,母亲名叫曾友贞。张忠发夫妇共生育九男二女,都有很高的文化素养,他的兄弟张正兰也是现代著名的画家。在他6岁的时候他就跟着姐姐哥哥读书识字,9岁时在母亲和姐姐的教导下正式开始学习绘画、书法。他姐姐琼枝擅长画花卉、小鸟,在幼年时对他有很大的影响。大千自幼就很聪明,所以作画进步很快。10岁的孩子就能帮助母亲描绘花样,画比较复杂的花卉、人物,写字也很工整。他的四哥张文修在资中家教私塾,故大千也就从四兄就读古籍,在课余常随兄赴资中游览山水名胜,培养了对自然的审美意识。良好的家庭文化氛围对他起到很好的启蒙作用,同时也为他打下了坚实的国学基础。
良好的家庭文化氛围是促使孩子走向成功的重要因素。现在的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做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好孩子、好学生。不过,效果并不都令人满意。究其原因主要是不少父母习惯于说教。他们专门地、认真地、反复地对孩子说要这样,不要那样,把原本生动鲜亮的生活弄得刻板而枯燥,不仅失去了家庭教育应有的那份温馨和温存,更使父母们因一味地注重了训诫这件大事,而忽略了家庭中那些极重要的细节。
教育其实是一种影响、一种熏陶,家庭是儿童生活的重要场所,对儿童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影响是最早的,第一性的;它对孩子的熏陶更是时时刻刻,具有永久性。
家庭文化是现代文明家庭的润滑剂,是文化在家庭的呈现形态,是与一定的生活方式相联系的,表现出显著的时代特征。一是认识的互补性。由于年龄、性格、文化、职业的差异性,也就决定了家庭成员之间认识上的互补性。人生阅历的长短、掌握知识的多少、生活品位的优劣等等,往往可以通过家庭文化的氛围熏陶或人文构建得到潜移默化的补充、转化和提升,从而使家庭成员的素质得到提高。二是情商的感化性。文化的教化功能在家庭文化中尤为突出,一部家庭档案、一张历史照片、一件珍贵收藏都可成为一种文化积淀的象征,一种情感凝聚的符号。
作为孩子生活、学习的最初学校——家庭,文化氛围主发是以潜移默化的心理暗示和熏陶的方式给孩子成长以巨大影响,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记。
一、直接影响儿童的智力发展
家庭文化氛围应该拥有浓厚气息,它包括对儿童的直接教育和辅导,还包括对儿童智力的间接性影响、启迪与熏陶。在日常生活中,给孩子讲讲故事,读读童话,讲解一下自然现象的发生与科学的联系,与孩子一起玩智力游戏,乃至父母及其家庭成员在孩子面前的一切知识性言论和行为,对孩子的智力发展都有是至关重要的。
当然,高智力水平的家庭,并不等于儿童的智力发展高水平就一定好。智力水平再高的父母,如果对子女教育不够,或教育方法不对,或将孩子放到文化氛围很差的地方去寄养,这样的孩子受到的教育和文化熏陶就少,智力谈何发展?
二、思想品质的导向
让孩子学会做人,是家庭教育的首要任务究竟做一个什么样的人。当孩子年幼无知时,不是靠说教所能济事的,而是在特定的家庭文化氛围中受到熏陶所致。
列宁的父亲伊里亚·尼古拉耶维奇曾是省教育总督,为了发展国民教育,他经常坐着大板车离家四处奔走,一去就是几个星期。他这种对事业的热爱之情,为了事业可以牺牲一切的执着精神,深深打动了他自己的孩子。列宁和他的兄弟姐妹在父亲事业心的感染下,先后走上革命道理。
反观有的家庭,由于父母思想道德不良,诱使孩子走上邪路。湖南宜章县一李姓妇女,自己偷东摸西,她的3个孩子上行下效,结果成了惯窃。类似例子,难以枚举,家长成了道地的教唆犯。
像这种家庭氛围的熏陶是很值得人们去深思的,学好的还可以,碰到不良的方面就会给孩子一个错误的导向。
此外,家庭文化氛围还影响孩子的性格、兴趣,审美情趣、创造力等各个方面的都有着很大的影响。家庭文化氛围对孩子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他不像父母教育那样明显,这是一个隐性的教育工程,往往受到忽略。但是,在了解了家庭文化氛围对孩子的影响之后,相信所有的家长都会开始重视。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家庭的智力气氛对于儿童的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儿童的一般发展、记忆,在很大的程度上取决于:家里的智力兴趣如何,成年人读些什么,想些什么,以及他们给儿童的思想留下了哪些影响。”作家卢梭也说:“家庭生活的乐趣是抵抗坏风气的毒害的最好良剂。”可见良好的家庭文化氛围对于培养有文化教养的下一代,抵制和净化社会不良文化影响的作用是多么重要。从某种意义上讲,家庭的文化氛围决定了孩子的未来。而不良的家庭文化氛围则会使孩子的身心健康受到严重损害,正如教育学家杜威所说:“家庭中正常关系的失调,是以后产生精神和情绪的各种病态的肥沃的土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