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举制度,从它产生到灭亡经历了一千三百多年的时间,从大隋朝陆佰零五年一直到大清朝的一九零五为止。
跨越了唐宋元明清这几个大一统的朝代,然而在大明朝是科举制发展到了鼎盛。
大明朝每三年举行的会试或者恩科会试都在北京长安东街的贡院和南京的江南贡院举行,北京的贡院也就是现在北京建国门附近。
大明朝的科举考试一共考试三场,一场三天。
考试的内容都在四书五经里出题,要求参加会试的举人们用八股作文。
北京贡院建筑布局严谨,墙垣高耸,环境阴森,公堂、衙署高大森严,考棚则十分简陋。外层围墙三重,有外棘墙、内棘墙、砖墙。
考棚计有九千多间。
贡院的四角还有瞭望楼,主要起到监视作用。
东、西砖墙各开一砖门,门内有牌坊东为“明经取士”,西为“为国求贤”,南墙外有砖影壁,墙之左右各辟一门,门内正中有“天开文运”牌坊。
正中轴线有大门、二门、龙门,亦称三龙门,门内有明远楼,楼为三重檐,歇山十字形屋脊,楼下四隅各开券门,至公堂七间,尖山式悬山屋顶,前出抱厦五间,两侧有东、西大库,东、西更道各设木栅,为东、西文场,各有号房五十七连(排),东文场内有官生号房六十一间,西北隅有小号房四十连(排)。
其它建筑尚有总裁、副总裁、考试官、御史等官员的公堂、居室、点名厅、守备厅、监试厅及刷印刻字、誊录、受卷、弥封等处所。
考生进贡院时要经唱名、搜检、领卷等极严的手续,并有军队弹压、形如囚犯。
考生每人一间考棚、一盆炭火、一支蜡烛。
待试题发下来,明远楼上响起鼓声,应试的举子们就苦思冥想做起八股文来。因当时还没有钟表,就以点香为计时。
在万历十三年,万历皇帝在举行完了二月份三年一次的会试以后,又决定在八个月后同日再举行一次恩科,也就是十月九日、十二日和十五日,以显示大明朝皇恩浩荡,四海升平。
由于真的诸葛鲁没有参加二月的考试,只能有自己这个假的诸葛鲁来参见这次恩科考试。诸葛鲁在八日早上就来到贡院,等待领取考试的用品,诸葛鲁领取了三排五十七号房,也就是第三排的最后一间。
当诸葛鲁有两个兵丁押着来到五十七号房时,兵丁打开房门让自己进去,旋即哐啷一声又锁上了,诸葛鲁怎么就感觉要与世隔绝啦。。。。
“王天下有三重焉,其寡过矣乎”,“十目所视,十指所指。”
诸葛鲁看到试卷上的这两个题目时,心里有了不小的激动。
这两道试题分别出于四书五经中的《中庸》和《大学》。
所谓“王天下有三重门焉,其寡过矣乎。”
这是个半命题的题干,只是说出来上半句没有说出下半句。
诸葛鲁再想这是为什么呢?难道是万历皇帝不想让天下读书人评论他?还是出题的人故意刁难天下的举人们呢?自己又该怎么答呢?诸葛鲁知道大明朝的万历皇帝是个阴险的聪明人,喜欢走极端,不喜欢被别人牵着鼻子走。
此时的万历皇帝也不过是个二十岁的大学生,在他的老师张居正死后,他就反了天了,天天翘课找妹妹还开始迷恋佛学。
终其一生,毁誉参半,二十几年不上朝,但是在前期还是勤于朝政的。
诸葛鲁想到这儿,好像有点明白了。
王天下有三重焉,其寡过矣乎!
上焉者,虽善无征;无征不信;不信民弗从。
下焉者,虽善不尊;不尊不信;不信民弗从。
故君子之道,本诸身,征诸庶民,考诸三王而不缪,建诸天地而不悖,质诸鬼神而无疑,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
质诸鬼神而无疑,知天也;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知人也。
是故,君子动而世为天下道,行而世为天下法,言而世为天下则。远之则有望,近之则不厌。
以上的这些才是这个命题的全部,把它翻译成现代文就是说:“君王统治天下要做三件重大的事情,这就是‘仪礼、制度、考文’,做好了就会减少他的过失。”
在上位的人,品德虽好但没有验证,没有验证就不确实,不确实就不能取信于百姓。
在下位的人,品德虽好,但不尊贵,不尊贵就不踏实,不踏实也不能取信于百姓。
所以,君子统治天下的道理在于:“要以自身的品德修养为根本,要在百姓中得到验证和信任”。
要用夏、商、周三代先王的礼仪制度来考查而没有谬误,树立在天地之间没有悖理的地方, 卜问鬼神没有可疑的地方,等到百世以后圣人出现也不感到迷惑了。
卜问鬼神没有可疑的地方,这是了解天意;等到百世以后圣人出现不感迷惑,这是了解人意。
因此,君子的举动能世世代代成为天下的法则,君子的行为能世世代代成为天下的法度,君子的言谈能世世代代成为天下的准则。
离得远的则有仰慕之心,离得近的也不会有厌之意。
华清引--浪淘沙
长江逝水浪淘沙,万里天涯。
送来千古人物,三千日月霞。
汉风宋雨卷荒鸦,武装当代人家。
至今中国梦,多少未来花。
华清引--满江红
斜阳坐断满江红,最是王风。
逆行飞醉江水,传奇剑上雄。
醒来烈马对弯弓,雨烟争我千峰。
浪花翻旧事,中国弄潮龙。
当诸葛鲁把这两首宋词写好,就在想大明朝的八股文,要求的很是严格。
自己的这两首词无疑是所有举人中的创意,如果被选中,那就是飞跃上天,如果选不中,那就是下地狱。
可是,诸葛鲁怎么就感觉这个万历皇帝就能看懂自己写的呢?怎么就符合“天人合一”的思想呢?
这时,天已经快要黑下来了,诸葛鲁把领来的蜡烛点上,吃点自己带来的干肉,不敢多喝水,怕上厕所,因为还有一天一夜呢。
诸葛鲁吃完吹灭蜡烛躺在夹板上想着下一个题目慢慢的就睡着了。
当诸葛鲁醒来的时候已经是第二天上午了,揉了揉自己的眼睛,胡乱的吃了些干肉,喝了点水。
开始想第二道题目:十目所视,十指所指。
这一句出于《大学》曾子的话,这是一道结语命题,引申现代汉语“慎独”。
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
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
故君子必慎其独也!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
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
此谓诚于中,形于外。
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这个才是原文。
翻译成现代文就是说:使意念真诚的意思是说,不要自己欺骗自己。
要像厌恶腐臭的气味一样,要像喜爱美丽的女人一样,一切都发自内心。
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哪怕是在一个人独处的时候,也一定要谨慎。
品德低下的人在私下里无恶不作,一见到品德高尚的人便躲躲闪闪,掩盖自己所做的坏事而自吹自擂。
殊不知,别人看你自己,就像能看见你的心肺肝脏一样清楚,掩盖有什么用呢?这就叫做内心的真实一定会表现到外表上来。
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哪怕是在一个人独处的时候,也一定要谨慎。
曾子说:“十只眼睛看着,十只手指着,这难道不令人畏惧吗?!”
财富可以装饰房屋,品德却可以修养身心,使心胸宽广而身体舒泰安康。
所以,品德高尚的人一定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
临江仙--阳关
十里沙铺微草,百家屋漏深山。
春杨秋柳送云寒。
流花逝水,几度总凭栏。
系马欲催朱户,封旗破出甘泉。
昆仑明月照兰轩。
八千风雨,一路下阳关。
临江仙--中国梦
三千明月风和雨,江山无限妖娆。
英雄淘浪试弯刀。
百川隐寂寞,沧海起咆哮。
少年白发中国梦,相逢多少刘曹。
看官谈笑入云霄。
谁携秦汉水,又弄唐宋潮。
诸葛鲁写完这两首临江仙时,心里有些怕怕的。
虽然这两首宋词符合八股的要求,但是毕竟不是成文成段的论述,只是在意境上表达出来。如果考官看了以后不录取,那也完了。
如果能录取,当万历这个小毛孩子看了,万一给自己定个不和规定,或者是违反科考制度,更或者是给自己扣个罪名,那自己不就玩完了啊?
还有这四首宋词中反复出现的“中国”,在大明朝的时候这个概念不被重视,“中国”这个词虽然在历史上出现过,只不过是指“中原”地带。
如果被别有用心的人给自己曲意理解,在添油加醋的润润色,估计自己的小命都不保。
想到这儿,诸葛鲁还真些害怕,毕竟自己是在机缘巧合的情况下来到大明朝的,可是不敢保证还有什么缘分再穿回到现代社会去。
诸葛鲁还真就犯难了,要是再从新按照规定的八股文写,诸葛鲁在现代看了太多的八股文了,弊端真的不少。
考出来的进士都是些只会摇头晃脑的书呆子,什么事情都按照书本来,不从实际情况看待问题,没有务实精神。
诸葛鲁想来想去还是不改了,反正已经写完了,就这样子了。
是死是活随它去吧,说不定能中呢?说不定那个考官看出其中的含义呢?说不定万历这小子看了龙颜大悦呢?
以往的科举中也有题目本来就是要求写诗的,都是些七律或者五律之类的,“青词”也是在嘉庆和隆庆两朝出现的啊,这个“青词”就是介于诗和词之间啊。
但是反过来又一想,科举考试到万历朝还没有人用宋词答题的呢?自己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但是,就是不知道这只螃蟹能不能吃到?就算吃到了,好不好吃,还说不定呢?
怎么这么愁人啊,我的神啊,救救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