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咏图》是中国北宋时期一位江南才子的画作,这位才子名叫张先。张先曾有“云破月来花弄影”的名句,与另外两句“浮萍断处山见影”、“隔墙送过秋千影”齐名,人称“张三影”。张先的诗词写得好,但画作却名不见经传。据说他一生只画过这一幅《十咏图》。也许是物以稀为贵吧,此画后来成为皇室的珍贵收藏,受到历代名家的高度评价,被誉为世间孤品、国之瑰宝。
张先的父亲张维少年贫困,靠辛勤耕种维持生活,苦读诗书,后官居尚书刑部侍郎,依然淡泊度日,不事张扬。张先出生后,从小受到父亲影响,对诗词很感兴趣,少年时便创作了大量的慢词长调。
父亲张维望子成龙,还想让儿子具有绘画方面的才华。他请来画师教张先学习绘画。画师崇尚唐五代以来极具影响力的山水画家荆浩的画风,所以张先有机会经常临摹荆浩等人的大量北派山水画,奠定了他今后绘制《十咏图》的基础。
那么,是什么触发了张先创作《十咏图》的冲动呢?
公元1072年,张先82岁。张先来到南园垂钓,观赏着美好的景致,想起老父生前也喜爱到南园游玩,并曾赋诗10首,忙让家人取来老父的诗作,再次阅读起来。
看到第一首七律《吴兴太守马大卿会六老于南园人各赋诗》时,张先被触动了。他反复吟颂着最末两句“它日定知传好事,丹青宁羡洛中图”。10首诗就像是一篇篇优美的叙事散文,把几个老人之间相邀做伴,在山水之间一段高雅、超凡脱俗的闲情逸志叙述得优美闲适,令人向往。父亲在诗中分明暗喻出将诗的意境绘制成丹青的遗愿。张先再也抑制不住对老父的思念之情,无心钓鱼赏景,回到家中,闭门谢客,将父亲的10首诗反复揣摩,倾其毕生才情,绘制出一幅流芳百世的《十咏图》来。
但是,这幅画在20世纪初却不知所踪。
原来清王朝灭亡以后,溥仪开始以“赏赐”其弟溥杰为名,趁溥杰、溥佳二人每天上午进宫陪他读书之机,盗运国宝,若干年后,人们清点故宫遗产,从登记清单上查到,《十咏图》也在其中。
溥仪充任伪满洲国傀儡皇帝后,《十咏图》等国宝偷运到了长春伪皇宫,其中古籍和书画部分,整箱置于伪宫东院的图书楼,称为“小白楼”。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日本战败投降,溥仪仓皇逃往通化的大栗子沟。伪皇宫改由所谓的“国兵”把守,他们开始将轻便的财物盗出,由暗偷到明取,直到哄抢,小白楼千余件书画被瓜分殆尽。《十咏图》随大量的珍贵书画也散落民间。
事隔50年,《十咏图》神奇再现。
于是全国文物鉴定委员会主任启功先生和副主任徐邦达先生,书画鉴定专家谢稚柳、刘九庵、傅熹年等专家,对《十咏图》进行了认真严谨的鉴定。其中有人提出,张先一生从没作画,到晚年却画了这幅上乘之作,这说不通,此画应该是北宋人代笔之作。有的专家却认为,古人作画能够流传下来的确实稀少,有的真迹已无踪影,只有摹本在世。张先也许作过很多画,但《十咏图》是唯一流传至今的作品。
经过多次商讨,鉴定会的得出了此画为张先真迹的结论,并建议国家购买此画。国家文物局很快做出批复,同意此画进入拍卖市场,同时做出“本拍卖品仅限于境内博物馆、国有企事业单位竞买”的限定。对于此次拍卖,国家文物局特别重视,并拨出专款,要求故宫博物院志在必得。最后被故宫博物院于1995年以1980万元天价买下这幅《十咏图》。国宝回归,国之大幸。
精彩链接:
张先小档案
张先,字子野,乌程(今浙江吴兴)人,北宋词人。宋仁宗天圣八年(公元1030年)进士,累官至尚书都官郎中。其词多写封建士大夫生活与男女之情,以小令见长,与晏、欧并称。精于炼句,善于巧致曲发地表现朦胧美境。以其善用“影”字显飘忽、幽静之境,颇自得,自称“张三影”。亦创作慢词,对长调形式的发展有一定的贡献,但“多用小令笔法”,缺乏铺叙才力,故不及柳永。
张先逸闻
北宋著名词人张先在80岁时娶了一个18岁的小妾。当时与张先常有诗词唱和的苏轼随着众多朋友去拜访他,问老先生得此美眷有何感想,张先于是随口念道:“我年八十卿十八,卿是红颜我白发。与卿颠倒本同庚,只隔中间一花甲。”风趣幽默的苏东坡则当即和一首:“十八新娘八十郎,苍苍白发对红妆。鸳鸯被里成双夜,一树梨花压海棠。”由于白居易的“梨花一枝春带雨”也很有名,常常就混成了“一枝梨花压海棠”了。
尚书拜郎中
宋祁,字子京,安州安路人,官居工部尚书,是宋代著名的词人。他很赏识张先的才能,有一次要拜访张先,先派人去通知一声说:“尚书要见‘云破月来花弄影’郎中”。张先便在屏风后面高声招呼道:“来的不是‘红杏枝头春意闹’的尚书。”。两个人所举的都是个人词作里的名句。被传为千古佳话。
张先的《天仙子》:
水调数声持酒听,午醉醒来愁未醒。送春春去几时回?临完镜,伤流景,往事悠悠空记省。
沙上并禽池上暝,云破月来花弄影。重重帘幕密遮灯。风不定,人初静,明日落红应满径?
宋祁的《玉楼春》:
东城渐觉风光好,縠皱波纹迎客棹。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