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青年,是一个在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很流行的形容词,形容年轻又有文才,能在报纸上发表一些文章,没事就写诗、抒情的人。
现在儿子虽然还不大,但是却酷爱写作。有一次起源于儿子突然来的灵感,他写了一段散文诗。散文诗写得怎么样,我想懂一点儿的人都不想去看。但是由于诗歌的表现形式是白话文加上口语化,儿子的朋友们倒是赞不绝口,而且有一两个女生看儿子的眼神都有了点变化。
儿子最近倒是常在家刻苦写作,连平常最喜欢的游戏也放弃了,而且放学回家以后就不出门。晚上叫儿子一起去散步,他总是很不高兴。
“没看见我在创作吗?不去。”
一个典型的文艺青年架势,这是太太对儿子的评价。其实叫文艺少年才对,儿子毕竟还没到青年这个年龄。
儿子最近又有很多的作品出炉,并且拿给我看。这些作品多沿袭他第一次的写法,空泛的抒情,没有实际的内容,于是我建议儿子加入一些景物或者实物的描写。
“儿子,我觉得你这篇文章有点问题。”
“什么问题?”
“你整篇文章里都是在抒发感情,这里真美,那里真美,也有一些形容,但是总让人觉得很空洞。”
“我不觉得啊!”
儿子缺乏写作的深入知识。
“我建议,加入一些景物的描写就比较好了。例如说,这里美,你心情舒畅。但是美在什么地方,你没说明,我们看的时候也不知道美在什么地方。如果你加上描写,那么我们就知道美在什么地方,就可以体会到你的感觉,那么,你的文章就很好了。”
“爸爸,怎么才能描写得好呢?”
“要抓住特点啊!”
儿子毕竟还小,说得太复杂相信儿子也不会懂。
“例如说你在描写螃蟹的时候。”我顺手指了指今天预备的晚餐,“你首先要注意到的是什么?”
“它有一对大螯。”
“对,这是一个,不过虾也是有螯的。再想想螃蟹的特点。”
儿子想了好久,最后摇摇头。
“螃蟹是横着走的。这就是螃蟹的特点。”
儿子若有所思地点点头。
儿子生长在都市里,没有见过的东西很多,不过儿子很小的时候便开始读书。儿子缺少的不应该是知识。我想,也许应该重点培养的是儿子的写作描述方式。
这几天儿子总是在问我一些关于怎样描写才能具体的问题,我不是作家,也只有翻书,照书上写的,解释给儿子听,常常把儿子搞得似懂非懂,我自己也糊里糊涂的。我开始感慨,人类发明书是多么的有用,什么都能在书上找到。
大约一个星期以后,儿子又给我看了他的新作,开头第一句就差点让正在喝咖啡的我噎着,“长在树上的西瓜……”
“儿子,西瓜是长在地上的。”
“是吗?我不知道。”
“你没看书吗?”
“看了,但是没说西瓜长在什么地方,我看见书上说有藤,我就以为西瓜跟葡萄一样,是长在树上的。”
“葡萄也不是长在树上的……”
“可是很多书上都是说‘树上的葡萄’。”
看来,儿子该出门走走了。
当爸爸的不多陪儿子出门走走,等到哪一天,你的儿子会跟你说:“长在树上的西瓜……”看你怎么办?
城市里的孩子,没有见过的东西太多太多。空闲的时间,父母不如多带孩子去接触不一样的社会生活,老话说得好,“读万本书不如行万里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