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据古罗马帝国法律,钉十字架是对逃亡奴隶的惩罚。斯巴达克思(Spartacus)起义在被罗马将军克拉苏镇压后,斯巴达克思与他的七千追随者被残酷地钉上十字架,在饱受慢性折磨后死去。通往罗马的几百公里长的阿皮亚大道(ViaAppia)被奴隶们的鲜血、惨叫和泪水变成了人间地狱。对罗马人而言,被钉十字架不是一般的刑事惩罚,而是一种对反国家罪的惩罚。就此引申来讲,可以解释为被钉上十字架在当时是对反抗罗马帝国的社会和政治秩序的一种政治惩罚,是最耻辱的惩罚。罗马人文主义者认为,“被钉十字架没有美感、不体面、违反常情”,是低贱者的死法(高贵者的死法是服毒自杀或决斗而亡)。在基督教尚未完整形成的时代,受过较高教育的人普遍认为,“十字架并不是精神征服的标记,并不是教堂上方的胜利标志,并不是帝国王座上的装饰品,也不是级别和荣誉的标志,它是自相矛盾和羞辱丑闻的标记,常常导致被逐与死亡。”
2.早期的基督教由于不信神祗、敌视国家、不承认世俗统治者,所以遭到了罗马政权与异教哲学家的迫害。很多的基督徒被当作叛乱者被钉死在十字架上。所以,基督徒们视十字(架)为邪恶的化身。
3.自原始氏族以来,十字常常被异教徒崇拜,而基督教十分排斥、歧视异教,所以,认为十字(架)是不祥之物。
基督教对于十字架的崇拜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据说,罗马皇帝君士坦丁大帝在313年将基督教定为国教,之后不久在一场战役前,看见在天上出现类似十字架的异象。结果该次战役取得大胜,皇帝龙颜大悦,认为十字是吉祥的象征,能够保佑军队战无不胜。于是在337年废除十字架死刑,并在战旗、士兵的盾牌以及物品上绣刻十字(架)图案,而作为罗马帝国国教的基督教也开始转变对十字架的态度。到了公元5—6世纪左右,开始出现耶稣受难像:耶稣身着衣服、头戴皇冠、面相平和、两手下垂、两脚自由站立在《圣经》上。7世纪时出现了耶稣被钉在十字架上的受难形象,共有15幅背负巨大十字架的受难图。当时的基督教会通过耶稣受难升天这一奇迹,教导信徒皈依和膜拜。进入中世纪,欧洲各国均已是基督教派的天下,无论是天主教、东正教,还是宗教改革后的各种新教派,都对十字架推崇备至。此时十字宗教统治地位的确立,可用保罗在《罗马书》中提出的观点来解释,“十字架之所以是一个普遍的胜利,有一个更进一步的原因:它既包括了人的罪以及人从罪中释放出来的问题,也包括了人的苦难以及人从苦难中救赎出来的问题。”由这段话可以看出,此时十字架的含义有了质的转变——已经转变为“人的罪以及人从罪中释放出来的问题,也包括了人的苦难以及人从苦难中救赎出来的问题”。这也是天主教和基督教吸引了无数生活在战乱血腥的中世纪的人们的主要原因。“爱”在天主教和基督教中指施爱与被爱。上帝施于人类的苦难是施爱(即受难),人类通过试炼,从苦难中解脱是被爱。受难可以被庆祝、被崇拜,它能激发人们的怜悯同情,而被弃则剥夺了受难中的尊严与意义,成为不光彩的受难。受难与被弃是十字架的标志之一。“罪”则似乎更是十字架宗教中最重要的内容之一,包含了“犯罪”和“受罪”两个层面,较多的场合指前者。这里所谈的“罪”,往往不是或不仅仅是社会与自然意义上的犯罪,而专指原罪(OriginalSin),它包括七大罪:骄傲、愤怒、不贞、贪食、懒惰、贪婪和嫉妒。《圣经》称,人人都带着这七种“罪”降生于世,耶稣用自己的鲜血洗刷世人背负的原罪,所以只有信仰基督才能获得救赎。从此,十字架作为耶稣受难与救赎的象征,作为信仰耶稣的象征,通过它万能的主才能区分自己的子民,才能庇佑和保护子民。所以教会积极号召信徒佩带并尊崇它。
除了基督教义和刑罚象征外,事实上,十字(架)广泛地存在于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民族、不同的文化中,并具有着不同的含义。
在原始信仰中,十字就充当了重要的图腾崇拜——太阳崇拜和火崇拜。在原始社会,面对变幻无常的自然和诸多无法解释的自然现象,人的力量显得弱小而无力,为了能够在严酷的现实中存活下去,人们就用简单的符号来表示重要的自然力,并将这种符号供奉起来,以代表对这种自然力的崇拜和敬仰,期望能够被眷顾,驱灾避难。太阳历来被认为是光明和力量的来源,那时的人们认为,如果没有了光明,一切都将灭亡。所以,太阳崇拜是一种很重要且广泛存在的信仰。由于太阳的四周充满了光芒,而且是对称出现,所以便用“十”字来代替。在火被发现和使用后,和太阳有着相似功能的火,也被用“十”来表示,并且区分太阳是上天之火,火种则是地上之火。古代印第安人神庙中就存在很多石制的十字架,用来代表着天上之火和地上之火。古代的波斯、古希腊、古印度的婆罗门教以及佛教中,均采用曲臂十字架,象征着太阳或者火。中国古代大量的岩石壁画以及商周之际的十字图案及变形,也多是太阳神的象征。众多的古文明都不约而同地采用十字作为同一种信仰的标志,说明在那一时期,这是一种带有超民族和地域的普遍象征。
此外,十字架还有另外一种象征意义:性崇拜与生殖崇拜。人类对性的崇拜可以追溯到古老的男根崇拜(Phallicworship)。远古的人类无法从生理学上解释人类生殖的奥秘,但已认识到与男女生殖器的交合有直接关系;在无法科学认识这其中的原因的情况下转而走向神秘的膜拜,如古代雕塑和绘画中赤裸的男女生殖器均呈十字。许多学者也认为,十字象征着女阴,象征着女子的生殖能力。正是由于生育能力才使得人类能够延绵不断地传承下来,也正是由于后代的存在,才能在恶劣的自然面前保持种群的繁衍生息。继而,十字的象征由生殖引申为生命与昌盛。古埃及、印度和西藏等都把十字架视作赋予生命的象征,西班牙人初到中美洲时,当地土著人神庙里就供奉着十字,古代巴勒斯坦人、高卢人、日尔曼人也有类似的崇拜,印度的部分地区,埃及、日本等地视十字架为生命之力。
除了这些已为人所知的具有普遍意义的意义外,十字(架)在历史上还有很多其他的含义,如中国的方向象征等。同样,在未被发掘的历史中肯定还有许多未被探究到的特殊含义。这些意思,可能相同或近似,有些则可能完全相反或毫无关联。这充分说明了人类历史文化的复杂性,我们不能仅仅依靠现在的某一种说法而抹杀了其他存在。只有全面深入地阅读历史,才能还这些被曲解的事物以本来面目。
《旧约》并非“神来之笔”
在世界文化史上,《圣经》可谓稀世奇珍,它以特有的体裁、浓郁的民族色彩、鲜明的生活气息和动人的文采著称于世。它被译成多种文字,在许多国家和地区,同人们的信仰、文化和社会生活发生了千丝万缕的联系。
千百年来,教徒们认为,《旧约》是古希伯来人在神的启示和授意下写成的;它是从神而来的书,其中还有神给人完全的启示。他们声称:“从圣经本身的性质来看,它必是没有错误、无谬与永恒的。从多方面已经证明了这样的宣称,在过去数世纪当中,有数不尽的男男女女已经对圣经的可靠性寄予完全的信任,有些人甚至牺牲性命而不肯拒绝它的真实性,多人本着圣经的教训度过了他们的敬虔舍己的生活。圣经有鹤立鸡群、出类拔萃的地位,它不惧考验。任何要毁灭圣经的势力,它都傲然视之。对世上任何人,都是合用的。圣经的话总是扣人心弦,一遍又一遍地向人心发出警告,它是从万王之王而来的书中之书。”
直到19世纪下半叶,人们才开始对它采取科学分析的态度。随着考古学的发展和楔形文字的译读,《旧约》的神圣迷雾渐渐被拨开了。
《圣经》包含古经和新经两大部分。古经亦称为旧约,新经则称为新约。新旧约的命名是取自“盟誓之约”。所谓旧约,是指天主与犹太民族立约的记录,新约则指耶稣基督与全人类立约的记录。新旧约的分界,凡在耶稣降生前所写成的称为“旧约”,在耶稣降生以后所写成的则称为“新约”。事实上,新旧约的内容,都是记载天主和人类相互间关系的事迹。
教内相传,上帝曾与犹太人立过三次约。最初,上帝看到人世间充满邪恶,就想把世界一举毁灭,可又不忍心毁掉他的全部造物。于是就让心地纯正的诺亚造方舟,以避灾难。后来,倾盆大雨下了40个昼夜,滔滔洪水吞没大地,只有诺亚一家和一些有限的生灵在方舟里随波飘荡。300多个昼夜过去,风雨止了,洪水退了,诺亚一家开始新的生活。上帝在天上挂出彩虹,表明洪水大劫不会重演,愿诺亚子孙繁衍昌盛。这就是上帝与人最初的立约。
尔后,上帝又与人类有过两次立约。一次是与犹太人的先祖亚伯拉罕订立的,吩咐亚伯拉罕及其属民要永远信奉唯一的神耶和华。另一次是与犹太民族英雄摩西订立的,即犹太教徒恪守的“十诫”:信奉耶和华为唯一的神;不雕刻、跪拜和侍奉任何偶像;不妄称上帝之名;第七天为圣安息日;
《旧约》的大部分内容是犹太人流亡过程中写下的。孝敬父母;不可杀人;不可奸淫;不可偷盗;不做假见证;不贪恋财色。
由于书中记述了这三次立约的故事,所以犹太人便把它称作《约书》,后来,基督教承袭了这一说法,但认为耶稣降世后神与人又立了新约,于是就把犹太教传下来的经典称为《旧约》,把基督教本身的经典称为《新约》。
旧约内容包括摩西五经、历史书、先知书和训诲文学四大类;新约则有四福音、使徒行传、书信和启示录等书。
旧约经书差不多全用希伯来文书写,只有两部晚期的作品智慧书和玛加伯下是用希腊文写成。至于新约,除马太福音原文为阿剌美文外,其余全部为希腊文。
希伯来语是闪族在西北区所用的方言之一,此外尚有阿剌美文、客纳罕语、腓尼基语及摩阿布语。耶稣的祖先,是使用希伯来语。希伯来语只用于书写上,故此旧约是用希伯来文写成的,希腊文的旧约是公元前3世纪译成的。希腊文在罗马统治时,受希腊文化影响而成为当时的通行文字,新约各书全以希腊文写成。
过去认为,《旧约》的首五卷,即《摩西五经》,是由摩西撰写的。然而有趣的是,其中的《申命记》却描写了摩西之死及其殡葬。由此可见,《摩西五经》并非他本人的遗笔,否则他怎么会亲自描述自己的死?《旧约》这类矛盾很多,不一而足。
《旧约》各部分内容毫无关联,风格也各异其趣,说明此书是不同时代不同作者作品的汇集。另外,从它的词汇和神话素材中,均可窥见美索不达米亚文化的痕迹。古希伯来人是个逐水草而居的民族,他们不断在迦南和美索不达米亚之间往返迁移。在此过程中,他们吸收了美索不达米亚的文化,把那里的古老观念、习俗及神话传说带回了迦南。《旧约》就是在这些神话传说的基础上产生的。例如,诺亚方舟的故事就同苏美尔人的洪水奇谈如出一辙。
《旧约》讲了上帝造人的两个故事。《创世纪》上说:上帝用五天时间创造了日月星辰、天地海陆、空中飞禽、水中生物;第六天造出了牲畜、昆虫和野兽,又按照自己的形象创造了人;第七天休息,定为圣日。随后又讲,上帝用泥土造了男人,就是人类的始祖亚当。上帝从亚当身上取下一根肋骨,做了一个女人,取名夏娃,为亚当配偶,繁衍生息。在巴比伦废墟的考古发掘中,人们找到大批古代楔形文字的粘土板“书”,其中也记有神用六天创世和用泥土造人的传说。在这里,人们又一次看到了《旧约》文化的“根”。
流传到今天的《旧约》文本,早已失去了原始面目。犹太祭司们在长期编纂和无数次修订《旧约》的过程中,为了“净化信仰”,毫不客气地删掉了那些违背宗教道德观念的内容,并冠之以神的名义,要求人们沿着他们划定的轨道,走完从摇篮到坟墓的人生之路。
《旧约》全书39卷,分三个部分,反映其成书时间的三个阶段,人们名之为“律法书’、“先知书”和“圣录”。如果按其内容,也可分作四类:律法、历史、文苑和先知书。
第一部分成书于公元前444年前后,即所谓《摩西五经》:《创世纪记》,《出埃及记》、《利未记》、《民数记》和《申命记》。犹太教传说,它们是上帝通过摩西所宣布的“律法”,因而名之曰“律法书”。
《创世记》收集了许多神话传说,涉及上帝创世、人类起源以及诺亚方舟的故事。此外,伊甸园的故事、巴别圣塔的故事也都为人们所熟知。今天,“伊甸园”一词已被用作“乐土”的别称。《出埃及记》和《民数记》讲述摩西拯救犹太人出埃及、渡红海、抵旷野,在西奈山创犹太教;随后又由西奈起程,历时38年到达约旦河东岸的故事。从中,可以了解当时犹太人的生活情况和社会关系。《利未记》是一卷“祭祀法典”(“祭典”),除记述祭祀程序外,还规定了百姓守洁守律条文。《申命记》喻“重申此命”之意,又称“申典”,强调要信奉唯一的神耶和华,遵守他的戒律。
第二部分成书于公元前190年,是关于民间“先知”的著作汇编,实际上是由当时流行的带有鲜明政治色彩的犹太“先知文学”组成。“先知书”也分两部分:(1)“早期先知书”:《约书亚记》、《士师记》、《撒母耳记》(上、下)、《列王记》(上、下),记述古代犹太王国的兴衰。按内容讲,它们均属于历史;(2)“晚期先知书”:《以赛亚书》、《耶利末书》、《以西结书》和“十二小先知书”(《何西阿书》、《约耳书》、《阿摩司书》、《俄巴底亚书》、《约拿书》,《弥迦书》、《那鸿书》、《哈巴谷书》、《西番雅书》、《哈该书》、《撒迦利亚书》、《玛拉基书》)。前三卷,再加上“圣录”中的《耶利米哀歌》和《但以理书》,亦有“大先知书”之称。“晚期先知书”大多是“先知”们对时事政治、社会生活、宗教信仰等方面的评论和预言。
“圣录”是《旧约》的最后一部分,成书于公元前2世纪下半叶,收有体裁不一的13卷经典。除上述两卷“大先知书”外,它还包括五卷历史:《路得记》、《以斯帖记》、《尼希米记》、《以斯拉记》和《历代志》。另外几卷属于文苑:《约伯记》、《传道书》、《箴言》、《雅歌》和《诗篇》。《诗篇》汇集了自然、历史、道德及训诲、忏悔、祈祷等多方面素材的宗教诗。《雅歌》为“高雅之作”,被誉为世界文库中最优美的一组情诗,素为艺术家们所推崇。
《旧约》不仅是犹太教的重要经典,而且在基督教中亦备受重视。多少年来,它同《新约》一起渗入上层建筑各个领域,成为中世纪欧洲唯一的思想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