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状很清楚,不会因为自己的一句话,老人家就会放弃支持一汽获取488发动机的活动。所以他没有在这个问题上纠缠。果断的转移了话题。
相比于汽车,我到觉得以咱们现在的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发展支线航空和通用航空更加符合现实情况。
葛状那是语不惊人死不休,他的话音转换让洪正都有些跟不上节奏。他的思维跳脱的实在是太快。让他好半天都没有反应过来。
葛状可不给他时间思考,他接着刚才的话继续,相比汽车支线航空拥有者太多的优势,汽车就算是造的再好,它的续航力都决定了它只能是市区的交通工具。当然了,这并不意味着它不能进行长途转移,但是不可否认的是,这需要完备的公路设施和相应的保障体系。想要建设这样完善的的基础设施不仅需要时间,更需要海量的资金投入。以国家现在的经济实力需要至少20年才能初步完成。而支线航空可以充分的利用分布于全国各地的军用机场,只要增加塔台和加油设施就可以完成布局。
你小子脑子是烧糊涂了吧,你清楚那些二线甚至是三线机场的跑到情况吗?别说是名航飞机了,就是战斗机都堪堪能够起飞。你想用这样的机场作为民航机场,你再开什么玩笑?还有,一架民航机动辄几千万美元,国家的外汇储备无法支持大规模的扩张。
您老啊,根本就没有明白我的话,我不是要发展以大飞机为支撑的民航,而是支线和通用航空。它和动辄载人100以上的干线民航有着本质的区别。在我的设想中,最大的载人数量也就是载人50人左右。而且我们自己就有合格的载机,我能的运七飞机就很适合。当然了,以干线大飞机为主体的民航也不能停止建设。公路和铁路也要按部就班的发展。只是支线航空和通用航空更加符合现在的情况。时效性对于市场经济来说是一个相当重要的指标。就拿我来举个例子吧,YQ离燕京不过400来公里,不管是开车还是做火车都需要10几个小时,这个时间是我始终选择火车往返的重要原因。因为10几个小时对于司机来说不管是体能合适意志都是巨大的考验,疲劳驾驶是造成交通事故的重要原因。可是换成飞机就不一样了,以运七450KM/H的巡航速度,加上准备时间只要2个小时我就可以坐在家里了。这对于我来说是很重要的一件事情。用更短的时间赶路实际上增加了我的工作时间,对于突发事件的处理会更加的从容。就拿这次的事情来说,我接到您的电话后通知机场准备,最多不超过3个小时我就可以出现在您的面前。办完事情后再做飞机回去,一天的时间我就可以完成往返,这是公路和铁路无法做到的事情。除非铁路向RB新干线那样拥有250公里以上的时速。可是想要实现这一目标不管是技术还是资金都不是现在的我们所拥有的。相比于铁路,公路的建造要简单的多,可是公路的造价一样不菲,尤其是高速公路。再说了,高速公路的建设需要大量的时间。YQ有一个小型的军用机场,有一条1500M的跑道,完全可以满足运七的起飞和降落。最大载人50,对于一个区域完全可以做到全覆盖,也可以保证上座率。不仅可以时效性,还可以促进国家航空制造的发展。这绝对是一举多得的事情。
我得承认,你的想法很好。可是你忽略了一点,现在的国民根本无法负担航空运输高昂的费用。你想要怎样保证持续性。
这就是我要同时发展通用航空的用意,在运营固定航线的同时对外提供公务包机服务。要知道,随着改开的继续,进入华夏的外资企业越来越多,他们的业务领域已经开始遍及全国,交通已经成为他们发展在华业务的一大阻力。我们有义务帮助他们解决这个问题。
我看啊,是你觉得不方便了吧。说了一大堆话,我看啊,你首先还是在考虑自己。老人家突然插了句话。老人家的话让葛状瞬间有些脸红。他确实是在考虑自己,他现在的活动范围几乎要遍及全国,国内羸弱的基础设施已经严重妨碍了他正常的出行和事物的处理能力。当然了,他要乘民航也不会发愁没有机票。可是国内现在的民航航线少,航班更少,国内的航班那就更少了。如果是有计划的事物当然不会有问题,可是随着需要他操心的事情越来越多,如果遇到什么突发事件对他的影响就会很大。再有一个就是他回趟家实在是太不方便了,这次回去就因为自己离家半年都没回去过一次让老妈好生的唠叨了一番。之前他也不会考虑这个问题,这次他去了一次德国,印象最深的就是大众那架公务机。体验过公务机的便捷性之后他就考虑过给自己添置一架,本来想的是利用香港区别于内地的航空法律和政策在香港注册一架,然后申请在国内使用。今天接着这个机会提出来他未必没有私心,可是公心也未必没有,发展支线航空和通用航空对于国内的经济发展促进很多。也可以避免分布全国的中小型机场被弃。对于在这个时候敢于入华来投资的外资公司来说时间就意味着效益,他在香港听到了太多对内地交通不畅的抱怨。要是国内能够提供公务包机以及中短程航空服务,不仅仅是便利了已经在华有投资的个人和企业,也可以给其他人以更大的信心。他心里十分的清楚,80年代中后期困扰国家经济发展最主要的因素就是落后的基础设施,其中各种交通难题最让那些外资企业和雇员头疼。高速公路或者依托大飞机发展的民用航空都是需要大投资和长时间才能看到改善,依托遍布全国的中小型军用机场发展中短程支线航空衔接枢纽型大型航空港就可以完全改善人员交流的便捷性。货运吗,国内四通八达的铁路网加上卡车完全可以为满足现阶段的需求,货物运输因为可以设置区域性仓储相比于人员在时效性上并不需要太过苛刻的要求。这样的模式已经算得上是现代物流的标准模式,目前即使在欧美国家也不过是刚刚有了雏形,国内还没有人意识到。前世的葛状根本没有能力去全面了解,现在不同了,他所处的位置让他有更多的自身需求去思考,也可以拿到和了解到更多的资料。了解的越深他越发的感觉到从冷战结束之后世界支线航空空前繁荣的本质,和干线航空的高度互补和相对较少的基建投资以及完善的现代物流体系都是最直接的推手。可是欧美国家高度发达的高速公路网络和完善的基础设施在很大的程度上会限制支线航空以及以区域性大型仓储为支点的现代物流体系的发展。在这些发达国家发展这些产业在冷战背景下以重型话为主要发展方向时那是绝对的一件吃力不讨好的事情。
到时国内为了抵抗来自东方和北方巨大的军事压力从60年代开始的大三线建设在很大的程度上更加的适合这一模式。遍布全国的中小型军用机场以及数量庞大的战备仓库都是发展现代物流体系最基础的设施保障。只要将这些设施从军方手里接收过来或者直接和军方合作利用军方的运输力量就可以在很大的程度上规避基础设施对于经济发展的制约。这是葛状从自身需求扩展开来的想法,只是没有今天的会面葛状也会挑合适的时间和洪正进行沟通,既然今天和老人家见面了他当然会顺杆爬,将自己的思考向老人家和盘托出。
从葛状嘴里说出来的前景是十分的美好,可是老人家可不会因为他的一些设想就轻易的下结论,实事求是是老人家必须要坚持的原则。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你的设想目前看来还没有详实的数据支撑,不足以让国家转变既定的规划。老人家敲着沙发的扶手思考了一会,说道:“洪正,你组织一下,对小朋友今天说的事情进行一次全面的调研。”等到调研之后我们再讨论。
好的,我会尽快安排这件事情。洪正回到。
老人家得到洪正的回话转头又对着葛状说:“你的实际情况也该考虑,中西部地区相比沿海城市交通确实是一个大问题,对你来说的确是一件比较棘手的难题,私人飞机我也有一些了解,不过从现行的国家体制和法律都不会允许。我看这样好了,空军有一只专门负责领导人出行飞行任务的部队,你购置一架飞机直接放到这支部队中,让它享受A级起飞权限。”
老人家说起领导人专机,葛状就不由得想起运十,运十在立项之初就是要作为领导人专机为主要技术要求设计的,除了结构超重,机体寿命段之外,为了实现跨太平洋飞行所设计的超远航程导致的商载率低是最致命的缺陷。也是民航系统拒绝接受的最主要原因。当然了,这不能说明运十的设计不好,造成这样的原因是那个特殊年代特殊的需求导致的。运十的下马导致后世的民航以及依托大飞机发展的特种军用平台难产一直让大多数国人遗憾。葛状在沪市见到运十总设计师马老之后突发奇想,要投资运十,让国家好不容易起步的大飞机产业能够活下来。他很清楚,这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所以回到燕京之后没有冒然的和洪正提起他的这个想法。现在既然和老人家谈到航空业了,他怎么的也要就顺势而为一把。
相比于支线航空,以大飞机为平台的民用航空对于国家来说更加的急迫,可是我们无法视而不见的事情是,我们没有自己的民用大飞机。国家的外汇储备根本无法支撑大规模民用飞机的引进。之前不管怎么样,还有运十给我们遮遮面子,可是随着运十的下马我们连这块半成品的遮羞布也没有了。我在沪市碰到了马老,谈起运十项目的下马,我从内心深处感到深深的遗憾,今天小子厚着脸皮和您老要一个项目。葛状说道这里突然被洪正扯着衣服打断了。
洪正都能从葛状的话中听出他的意图,就别说深谙世事的老人家了。
我算是发现了,你今天完全是来给我出难题的,运十项目涉及太广了。应用前景也不明朗,项目的下马中央是做了全面考虑的。你现在突然要接手,你考虑过这件事情的难度吗?老人家平静的问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