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臣们慢慢地反应过来这是怎么一回事,便都恨上了李训。当族叔李逢吉免相之后,李训也长期得不到重用。但李训终归挨不住寂寞,他一向与郑注交厚,现在郑注得到了皇帝的信任,他的机会来了。
皇帝突然很喜欢研读《易经》,可惜朝中没有几个大臣对《易》有研究,精通就更不可能了。皇帝感觉很寂寞,他发现《易》是如此有趣的一本书,却没有人响应。这时李训出现了。
李训浸濡其中数十年,对《易经》颇为精通,皇上一跟他讨论之下立刻就发现了自己的差距,于是待之以师礼,并逐渐地把心理那些小算盘告诉了他和郑注,把他们倚为左右手。
后世一直有人说文宗找错人了,对郑注和李训的评价都很低。但其实文宗也没办法,其他的朝廷大臣除了会结党营私各打各的小算盘之外什么都做不了,除了他们还有谁可以依靠?其实帝国当时的大臣们很可怜,他们差不多等于一群没有爹娘的孩子,皇帝已经不信任他们了,宦官又让他们无所作为,于是只能在小圈子里互相倾轧,这是大臣们的悲哀,更是帝国的悲哀。
郑注和李训的官升的很快,在诛杀王守澄之后,两人做了一下分工。李训是进士出身,身世煊赫,做宰相;而郑注则出外到靠近京城的凤翔做节度使,培植军事力量,以呼应京城。他们的下一个目标是以仇士良为头目的宦官集团。他们约定,在王守澄下葬的那一天,郑注以故旧的身份率领亲兵前来送葬,然后在城外将送葬的宦官一网打尽。于是,郑注奔赴凤翔,组织亲兵。而李训则抓紧时间联系朝中有兵权的大臣,争取获取武装力量。而宦官和大部分官员都蒙在鼓里,一切都在紧张地进行。
文宗很兴奋,想到不久以后帝国就可以摆脱宦官的纠缠,他登时感到一种责任感、使命感和巨大的成就感,他已经在郑注和李训身上倾注了所有的希望,为此,他不惜把大臣们的反对当作耳边风。如果成功,他将是新一代的中兴之主,但失败了呢?文宗没有想过,李训、郑注也没有想过,他们都太乐观了。
再过几天就是王守澄下葬的时间了,李训突然发现他们计划中的问题。当天仇士良等大宦官并不一定出席葬礼,如果郑注在郊外杀掉的仅仅是一些无关紧要的小头目,反而引起尚在宫中的仇士良等人反弹,那到时候皇帝就危险了。
李训寝食难安,他已经来不及和郑注商量了,决定提前行动。
一天早朝,金吾卫将军韩约出奏,昨晚天降甘露于金吾卫大堂庭院的树上,天降祥瑞,启请皇上昭告天下。半年前也曾经有甘露降在宫中紫宸殿外的樱桃树上,当时文宗亲自采集还尝了尝,觉得味道非常不错,可惜太少了,放在嘴里还没有砸出滋味来就没了。
这回听说这次金吾卫那边有,文宗立刻让李训等人去察看。但半天之后李训等人终于回来了,奏称说,他们看了老半天,因为都是些文官,眼睛近视,看不太清楚,因此恳请文宗另外派人去看。文宗略微蹙额,便让左右中尉仇士良、鱼弘志去,务必看个明白。文宗还特意强调了一句,人多力量大,你们就带着所有内臣去看看吧,别像他们几个连这点小事都办不好。
仇士良和鱼弘志领着众宦官就走。他们走出殿外之后,李训立刻叫兵士到殿下保护皇帝。仇和鱼带着十几个宦官来到金吾卫,韩约已经在门口等候。
仇士良觉得有点奇怪,十一月都深秋时节了,站在冷风里边等候的韩约将军居然满头大汗,而且说话的时候眼神闪烁,一副做了亏心事的样子。仇问他,你刚才去晨跑了吗,怎么搞成这个样子。
其实韩约心理素质不好,被看出异样来了没什么,但紧接着这个失误就大了。仇士良习惯性的望院子周围瞅瞅,突然发现院廊的帷帐被风吹起,隐隐约约地露出荷枪实弹的士兵。他一下子都明白了,立刻大喊一声扭头就跑,其他的太监虽然不知道怎么回事,但条件反射还是有的,于是都跟着跑。
事出突然,韩约本来就心理应变能力不强,这下更是变傻了。廊下的士兵们等待主帅发命令,现在只能陪着韩约犯傻。而门口的卫兵本来正在关大门,仇士良大喊一声,把他们也吓傻了,反应过来的时候仇士良已经钻出去了,其他的宦官也随着挤了出去。等韩约回过神来,宦官们都已经快跑回大殿了。
李训正紧张地等着好消息呢,突然看到十几个宦官疯狗一般地冲了回来。知道韩约失败了,他朝站在殿下无所事事的士兵们大叫,赶快上殿保护皇上,事后重重有赏。虽然他叫的声嘶力竭,但远水解不了近渴,文宗的软塌已经被宦官们抢在手里,抬起就跑。
宦官毕竟训练有素,依赖皇帝而存在的生存本能告诉他们有皇帝就有一切,因此,即便是逃跑也要把皇帝抢在手里。李训也深知皇帝的重要性,没有了文宗,就什么都没了。他奋不顾身地扑上去,拖住软塌,可惜其他的士兵就没有这种政治觉悟了,他们中的百分之八十觉得这一切很有趣,另外的百分之二十觉得应该杀几个人完成任务,便去追杀四处逃窜的宦官。
宦官们拿出吃奶的力气来一路狂奔,他们只要奔进内宫,就是胜利了。此时跟着的只有李训一个人,一个宦官嫌他碍手碍脚,兜胸一拳打过去,他便趴下了。从地上飞扬的尘埃里,他无助地看着宦官们跑进宣政门,然后从里边传来阵阵欢呼声。
他茫然地回到殿上,看着后继赶来的金吾卫士兵们,一切都已经结束了,还来干什么呢?他怆然一笑,立刻出宫,开始逃亡,不久之后被地方部队抓到,并杀死在在押往长安的路上。
此时的郑注还在朝京城进发的路上。知道事变失败的消息后,他犹豫不定地回到凤翔,被监军张仲清——另外一个宦官设计斩杀。
甘露之变就这么开始,这么结束了。
其实,这次行动失败与文宗也有莫大的关联。当初仇士良带着宦官们一路狂奔回大殿的时候,文宗看着他们一副超级丧家犬的样子立刻就被吓呆了。因为,往往只有帝国出现莫大危机的时候宦官们才被吓成那副模样,而这说明皇帝本身也就危险了。道理很简单,宦官是皇帝的家奴,如果有一天你家的下人们惊慌失措地跑来,你的第一个反应肯定是有敌人来了,自己很危险。
所以,当时文宗处于危机时刻,大脑完全被习惯控制了。在帝国皇帝们的潜意识里,大臣是不可信任的,因此文宗丝毫没有想到这是李训一手策划的。他只感动形势危险,于是自然而然地便要跟着宦官们逃回内宫。
宦官们猛冲过来,跟他说,有人叛乱,陛下你快走。文宗迅速爬到了软塌上,任凭自己平时最为宠信的大臣李训在那儿哭天抢地。其实,如果文宗本人清醒一点的话,宦官们要把他抢走这并不是很容易。
于是,只剩下可怜的李训眼巴巴地看着文宗自己跳上软塌,被宦官们席卷而去,自己一点办法都没有。
政变就这么以失败而告终,文宗自己招来的苦日子也就开始了。
唐文宗的问话
唐文宗这个人很聪明,但可惜的是被自己的聪明误了。和郑注、李训背着大臣们搞阴谋,结果把宦官和大臣都得罪了,两边都不讨好,他成了真正的孤家寡人。
文宗的本性其实是很好的。
跟他的爷爷、爸爸、老哥不一样,他不近女色,不好声乐,最大的爱好的读书。在做江王的时候就手不释卷,后来做了皇帝也是吟咏不断。他曾经对大臣说,如果一个皇帝不能初更处理政事,二更读书的话,那么这还算是一个什么样的君主呢?可想见他读书之勤。而李训也正是精通《易经》才获得了他的信任。
他特别重视谏官的作用。当时谏官很郁闷,因为他们没有自己的印章,每次上奏章还要跑到其他部分去借一个才能上奏。这么一来,他们上奏的内容就很容易被人看到,搞得他们有时候都不敢说的太明白,文宗也就看得一头雾水,不知道他们在说什么。几次之后,文宗就让人专门铸造“谏院之印”,避免了泄露奏章内容的情况,免除他们的后顾之忧。
估计是喜欢读《贞观政要》的缘故,他对贞观年间那个经常冒死直谏的魏征很感兴趣,也很相信遗传学,便到民间去访求魏征的子孙。后来好不容易从某个小村子里边找到一个,文宗就让他做了右拾遗,一个专门负责进谏的官职。当年老杜从叛军占据的长安城里混出来,忍饥挨饿,受苦受累跑到凤翔,拜见了唐肃宗,也才得到一个右拾遗的官职。由此可见,有块祖宗留下的招牌就是好。